陈洁;余艳红;王志坚;秦薇;张庆
目的 探讨白三烯受体抗抗剂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控制预防作用.方法 临床确诊的132例CV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给予β受体激动剂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β受体激动剂盐酸丙卡特罗25μg,2次/d;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10 mg,每晚1次).对照组68例,仅予β受体激动剂盐酸丙卡特罗25μg,2次/d.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患者咳嗽症状控制情况.随访6个月,观察CVA短期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CVA急性发作期临床症状缓解所需时间分别为(2.5±3.6)d和(5.3±3.8)d(P<0.05);6个月内的复发率分别为20.09%和40.87%(P<0.05),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能有效控制CVA咳嗽症状,并能显著降低CVA的短期复发率.
作者:何智敏;郭禹标;谢灿茂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在Excel中编写和应用四格表资料Fisher确切概率法的计算程序.方法 应用ExeeI中if语句、sum、fact、dsum等计算函数,编写四格表资料确切概率法的Excel计算程序,结合医学实例比较和评价计算结果.结果 在Excel计算程序中输人四格表资料4个数值,即可得剑确切概率法计算的各组合表P值、双侧累加概率P双、单侧累加概率P(-)或P(+)以及直接卡方检验和校正卡方检验的X2值、P值,计算结果与SAS、SPSS结果一致.结论 在ExceI中可方便、快速、正确地完成四格表资料直接卡方检验、校正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的计算.
作者:陈青山;王维;林佩贤;钟倩红;俞守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蛇毒纤溶酶治疗过程中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形态、数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60例和对照镬组20例,分别在蛇毒纤溶酶给药前,给药3 d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用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初步鉴定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H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Ⅰ双染色阳性细胞为EPCs;相差显微镜分析细胞形态数量变化和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结果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蛇毒纤溶酶治疗3 d后EPCs数目较治疗前明显增加.7d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但给药前后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并尤变化.结论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蛇毒纤溶酶治疗后,可引起EPCs数量的增加.
作者:姜朝新;王前;郑磊;包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对哮喘小鼠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分泌的影响,以探索RSV对哮喘小鼠Th1/Th2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 雌性BALB/c小鼠32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鸡卵白蛋白(OVA)组、RSV组、OVA/RSV组;应用OVA腹腔注射致敏、OVA气道雾化结合RSV滴鼻激发哮喘;无创肺功能检测小鼠气道反应性,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4、IFN-γ、IL-5、IL-13水平;ELISA法检测气管灌洗液(BALF)TSLP含量并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小鼠肺组织病理观察炎症反应,免疫组化观察小鼠气管上皮细胞TSLP表达水平.结果 RSV感染促进哮喘小鼠呼吸道分泌TSLP增加,OVA/RSV组小鼠TSLP浓度达(2.13±0.05)ng/ml,高于其他组(P<0.01);同时促进IL-4、IL-5、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并增加IFN-γ分泌;0VA/RSV组BALF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明显增加;无创肺功能检测显示OVA/RSV组小鼠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乙酰甲胆碱浓度达6.25 mg/ml时,Penh值(318.66±50.87)明显增加,与其他各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观察显示RSV感染明显加重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证实RSV/OVA组小鼠气道上皮细胞TSLP表达量较高.结论 RSV感染可以增加小鼠气道上皮细胞表达TSLP,促进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加重哮喘小鼠肺部Th2炎症反应.
作者:夏虎;蔡绍曦;佟万成;骆利敏;于化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用户环境下LSO晶体PET/CT的本底汁数测量方法.方法 在用户环境条件下,作一个床位的PET/CT空白扫描或利用仪器本身的PET Monitor工具,测试一台Siemens Biograph 16HR PET/CT的LSO晶体本底计数.结果 Siemens Biograph 16HR PET/CT的LSO晶体本底计数率约为(单位:counts/s)net trues:4.7;Randoms:545;Prompts:548;Single Rate:739328;标准差分别为:0.26、2.52、1.53、7656.24,标准差均在各自均值的12%以内,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 作一个床位6 min PET/CT空白扫描,是用户环境下测试LSO品体PET/CT的本底计数率简单而又适用的方法.
作者:欧阳习;李小华;尹吉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ADC值在诊断肝脏纤维化模型(Liver fibrosis model,LFM)病理变化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对4只正常和13只LFM兔进行MR-DWI检查,选择b值为200 s·mm-2、500 s·mm-2、300 s·mm-2、600 s·mm-2,分别在肝脏左右侧获得4个ADC值.按照ISHAK肝脏病理组织学评分和纤维化分期标准,对全部兔肝脏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分级(1~6分为一级、7~12分为二级、13~18分为三级)和纤维化分期(Ⅰ期~Ⅵ期),以此为标准统计分析ADC值的变化情况.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方法(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兔LFM组中4个ADC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统计分析表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不同病理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间ADC值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肝脏发生纤维化时,肝组织的ADC值明显降低,随着病理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增加,ADC值降低越加显著.肝细胞变性、肿胀和炎细胞浸润,以及间质内胶原纤维沉积,使水份含量减少,水的自山运动受到限制,是导致ADC值降低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作者:李绍林;张雪林;朱幼芙;陈平雁;陈斌;曲华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后缺血性心肌挛缩的发生规律.方法 通过测量Wistar大鼠心脏骤停后心脏长度、宽度的变化,分析窒息法心脏骤停后心肌挛缩的发生规律.结果 窒息法致心脏骤停后大鼠心脏均出现明显的心肌挛缩现象.在心脏骤停后4~6min心肌挛缩程度接近大.结论 窒息法心脏骤停模型大鼠发生心肌挛缩时间早.对及时复苏可能要求更高.
作者:肖利民;桑显富;陈东升;金春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克隆一个新的人睾丸特异性基因.方法 运用电子差异展示方法筛选人类睾丸特异表达新基因,获得有差异显示的代表新基因的克隆重叠群,挑选其中一个克隆重叠群Hs.180197进行多组织RT-PCR验证该重叠群在人睾丸中的表达.然后从包含该重叠群的IMAGE克隆出发,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克隆一个人类新基因的全长eDNA序列.结果 新基因全长1197 bp,开放阅读框为504~806 bp,定位于6p21.1-p21.2.编码由100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0 000,等电点为6.81的一个蛋白,该蛋白与已知蛋白无同源性.克隆实验验证该基因阅读框完全正确,推测其可能与精子生成相关,暂命名为TDRGI(restis development related gene 1),GenBank登录号为DQ168992.结论 电子差异展示方法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用于发现人类功能新基因足行之有效的.
作者:尹光明;阳建福;蒋先镇;汤育新;何乐业;蒋志强;钟狂飙;曾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液噬酸性细胞趋化因子与盆腔粘连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60例在我院行腹腔镜检查及治疗患者的腹腔液,其中29例为无盆腔粘连的对照组,11例为子宫内膜异位伴盆腔粘连患者,20例为其它原因导致盆腔粘连的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腹腔液噬酸性细胞趋化因子进行测定.结果 腹腔液噬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伴盆腔粘连组为0.41 pg/dl,明显高于无盆腔粘连的对照组(0.15 pg/ml)和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盆腔粘连组(0.13 pg/ml)(P<0.05).结论 腹腔液噬酸性细胞趋化因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发盆腔粘连密切相关.
作者:孙玲;方艺川;黄燕清;黄峥;范雪梅;林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针刺对SD大鼠浅筋膜层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和针刺1、2、3、4、5组,每组大鼠3只.针刺各组在大鼠腹股沟区给予电针治疗后,分别在针刺后0、1、6、12和36 h等5个时间点取以针刺点为圆心,直径约1.5 cm处的浅筋膜,对照组也在针刺点相应的部位和足三里穴区取材.用Westernblot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各组的ERK1/2及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情况.结果 穴位和非穴区的浅筋膜的ERK1/2和p-ERK均有表达,但两者未见明显差异,针刺后各组针刺侧的ERK1/2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自身对照侧.结论 正常的疏松结缔组织中可能通过ERK细胞信号转导蛋白的磷酸化来参与组织的增殖和分化;而针刺对于ERK信号转导有促进作用,这也可能是针灸对机体的病理和生理状态进行调控的机制之一.
作者:姜雪梅;杨春;原林;刁建新;张学全;黄泳;戴景兴;邱小忠;余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骨形态蛋白-7(BMP-7)对糖尿病(DM)大鼠nephrin表达和分布的影响.方法 20只链脲左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和BMP-7治疗组(BMP-7)各10只,另以10只大鼠作对照组(NC).BMP-7组每周2次腹腔注射人重组BMP-7 30 μg/kg.DM组和NC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8、16、24周检测不同时间点24h尿蛋白、尿肌酐和血糖.24周处死动物.PAS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学改变,RT.PCR、免疫荧光检测nephrin的表达和分布,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GF-β1和WT1的表达.结果 与NC组比,DM组24 h尿蛋白、肾质量/体质量指数、TGF-β1的表达均显著高于NC组(F值分别为174.3、38.9、117.7,P均小于<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内生肌酐清除率(Cer)、足细胞数目、nephrin的表达显著低于NC组(F值分别为13.4、79.04、65.5,P均<0.01),而且nephrin由正常的沿毛细血管襻线状分布向颗粒状、团块状改变.BMP-7组24 h尿蛋白、肾质量/体质量、TGF-β1的表达较DM组显著降低,Cer、足细胞数目和nephrin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且保持着正常的沿毛细血管襻线状分布,肾脏病理改变减轻.结论 外源性的运用BMP-7可以有效地抑制糖尿病引起的nephrin表达的下凋,维持nephrin在足细胞上的正常分布;BMP-7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町能与拮抗了TGF-β1的活化有关.
作者:肖厚勤;史伟;张永;梁永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坏死细胞对炎症的诱导以及促进作用.方法 以加热法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坏死.在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中加入坏死细胞(巨噬细胞:坏死细胞=1:5),或者同时加入坏死细胞与内毒素脂多糖(LPS,100 ng/ml),18 h后收集上清.以Bio-Plex悬浮蛋白芯片系统检测上清中细胞因子分泌和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和单纯培养的巨噬细胞相比,培养体系中加入坏死细胞后,炎症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分泌表达明显增加.若同时加入坏死细胞和LPS,则两者发生协同作用,更加显著地促进上述因子的分泌.结论 坏死细胞不仅本身能诱导炎症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表达,还能与LPS发生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上述细胞因子的分泌,表明在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加重过程中,坏死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璇;罗宇维;孙尔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无钙化肺结核球的CT增强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分别对56例孤立性无钙化性肺结核球(直径1.1~4.2 cm)进行2~3 mm薄层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重点观察病灶的强化特征并进行CT-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56例结核球中45例无强化:7例晕薄层环状强化;4例呈厚环状强化.病理切片显示:无强化区主要是干酪样坏死组织,少数为液化性坏死.边缘强化部分是类上皮肉芽组织或纤维疤痕组织.结论 结核球主要为干酪坏死组织组成,增强扫描大多无强化,少数呈不同程度的环状强化,藉此能将绝大部分结核球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CT增强扫描是诊断不典型结核球的非常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周永生;苏锦权;许晓矛;江庆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问质性肺炎(IP)的临床特征.方法 报道国内首例聚乙二醇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诱发IP,应用SPSS11.5统计分析国内外文献.结果 22例干扰素单独或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发生IP患者中,分别有83%,72%,56%出现呼吸困难,干咳和不同程度发热.20例患者呈限制性肺功能受损和/或低氧血症,胸部X线片和/或CT显示弥漫性浸润.71%患者于治疗12周内发病,85%患者预后良好,平均恢复时间7.5周.与轻、中度肺功能损伤者相比,8例重度肺功能损害者IP出现更早(6.6w vs 14.1 w,P<0.05);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比例较高(75%vs 54%,P0.05).结论 IP是罕见肺部并发症,干扰素治疗CHC 12周内应该加强随访.出现IP时需立即停用抗病毒治疗,轻、中度肺功能损伤者严密观察下可不需要激素治疗.肺损伤严重程度与并发症发生时间有关,治疗早期(6周)出现明显肺毒性体征需要皮质类固醇治疗以减轻肺脏损害.
作者:纪泛扑;李政霄;邓红;薛红安;刘原;李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TA1及HIF-1α蛋白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以及两种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59例肺癌组织中MTA1及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 肺癌组织中MTA1和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24%和50.85%,MTA1的表达与各种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未见明显相关性.HIF-1α在低分化肺癌组低于高、中分化肺癌组(P<0.05).MTA1蛋白表达与HIF-1α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MTA1、HIF-1α在肺癌组织中过表达,可能是促进肺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朱晓霞;郭煜;陈龙华;丁彦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及MRI表现,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和临床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60例发性骨髓瘤骨病累及部位以脊柱骨、肋骨、骨盆、颅骨多见.影像学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软组织肿块,少数见骨质硬化.X线诊断敏感性65.4%(34/52),准确度82.4%,CT诊断敏感性98.1%(51/52),准确性94.1%,MRI诊断敏感性100%(20/20),准确性95%,X线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与CT和MRI存在显著差异(P<0.05),CT和MRI无显著差异(P>0.05).X线、CT和MRI联合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100%(12/12).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骨质损害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X线平片空间分辨率高,可对全身骨骼进行全面评估,CT和MRJ对早期病变和小的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敏感性高,可作为X线平片的补充.X线、CT和MRI三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诊断准确性.
作者:陈任政;张刚;成官迅;张雪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所构建的具复制能力的HBV重组腺病毒感染体外培养肝细胞,观察HBV的表达情况,从而初步了解该重组HBV腺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以25 pfu/细胞的重组腺病毒感染3种肝源性细胞株: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正常肝细胞株L02和禽肝细胞株LMH.感染3 d后以RT-PCR检测3种感染肝细胞中的HBV mRNA;HBV荧光定量PCR检测培养上清中HBV DNA;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结果 3种被感染肝细胞均被检测到HBV特异的mRNA;培养上清中HBV DNA、HBsAg和HBeAg的表达量随时间而增加.结论 重组腺病毒可以介导HBV在该3种不同来源的肝细胞中建立HBV的感染状态.
作者:梁蔚芳;刘志华;骆抗先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大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影响及细胞活力和凋亡情况.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分为5组:Ⅰ组(正常组)、Ⅱ组(20μmo/L ROS组)、Ⅲ组(I/R组)、Ⅳ组(FR+20μmol/LROS组)、Ⅴ组(I/R+80μmol/LROS组),Ⅳ组和Ⅴ组在缺氧/复氧前12 h经ROS处理.分别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缺氧/复氧后各组心肌细胞形态改变,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采用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含量,采用MTT法比较各组心肌细胞活力和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Ⅰ组相比,Ⅲ组的MDA和LDH含量及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SOD含量和细胞活力降低(P<0.05);Ⅳ组和Ⅴ组MDA和LDH含量及细胞凋亡率较Ⅲ组降低(P<0.05)而SOD含量和细胞活力增加(P<0.05).Ⅴ组MDA和LDH含量及细胞凋亡率较Ⅳ组降低(P<0.05)而SOD含量和细胞活力增加(P<0.05).电镜下观察到Ⅲ组(I/R组)心肌细胞形态出现明显凋亡损伤改变,凋亡小体形成,而Ⅴ组改变轻微.结论 罗格列酮可以显著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改善细胞活力和减轻心肌细胞凋亡率,并存在量效关系.
作者:姚友杰;耿登峰;王景峰;杨敏华;张玉玲;聂如琼;周淑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从炎症角度探讨冷浴和喷膜疗法联合应用对大鼠早期烫伤创面的影响.方法 选择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5组,假致伤组、单纯烫伤组、冷浴组、喷膜组及冷浴喷膜组.伤后观察创面的大体情况,分别取不同时相点的创面标本,用干湿重法测定组织含水量;RIA法检测组织中PGE2的含量.结果 研究发现冷浴喷膜疗法能显著减轻创面肿胀.减少创面渗出;在各时相点冷浴组、喷膜组及冷浴喷膜组创面组织含水量和PGE2含量均低于单纯烫伤组(P<0.01).但高于假致伤组(P<0.01);在3个处理组中,冷浴喷膜组上述指标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烫伤组、冷浴组、喷膜组及冷浴喷膜组创面组织含水量与其PGE2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0.739,P<0.001).结论 在浅Ⅱ°烫伤创而局部早期应用冷浴喷膜疗法能减轻创面组织水肿,可能与其抑制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黄惠民;王甲汉;杨磊;易朝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大剂量MPSS与GM-1联合使用在急性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临床观察法.将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甲强龙组给予单纯大剂量甲强龙规范治疗,甲强龙+GM-1组予大剂量甲强龙24 h冲击疗法后继以GM-1治疗,对伤后24 h,3及6个月时患者的感觉运动神经功能进行ASIA92评分.结果 受试68例患者中.用药组神经功能较用药前均有所改善,尤其MPSS+GM-1组神经功能恢复显著,且联合用药较MPSS组神经功能评分在伤后3、6个月相比分值提高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且无不良反应.结论 大剂量甲强龙冲击疗法继以GM-1治疗在急性脊髓损伤治疗中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高明勇;闫洪印;李振宇;肖建德;田长庆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