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强;潘速跃;陈建辉;杨文俊
目的 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方法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脑白质损害的特点.并分析其与记忆相关性.方法 对10例男性OSAS患者和10名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当的男性健康志愿者,测试修订韦氏记忆量表(WMS)得分,分别行脑部DTI扫描.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前部扣带回、前部扣带、半卵圆中心、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以及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作为兴趣区(ROI),分别测量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FA)、平均扩散系数(AD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WMS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OSAS组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左侧后角用围白质、右侧后角周围白质、左侧海马旁同、右侧海马旁回的FA值分别为:0.444±0.025、0.776±0.028、0.154±0.021、0.152±0.017、0.372±0.022、0.351±0.029、0.501±0.029、0.434±0.045、0.338±0.029、0.360±0.022、0.167±0.027、0.177±0.02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其中右侧额叶白质与联想、理解分值、左侧半卵圆中心与再生分值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79、0.642、0.671,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右侧半卵圆中心、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的FA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的ADC值分别为:8.589±0.264、8.197±0.253、8.218±0.194、12.151±0.454、12.113±0.524、8.954±0.177、7.333±0.220、9.186±0.465×e-10mm2/s.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与WMS分值无相关关系;而左侧额叶白质、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半卵圆中心、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双侧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胼胝体膝部的ADC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OSAS病人同时存在白质和灰质损害;(2)OSAS病人记忆障碍可能是皮质、白质共同受损的结果.
作者:张向前;陆兵勋;李涛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白三烯受体抗抗剂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控制预防作用.方法 临床确诊的132例CV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给予β受体激动剂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β受体激动剂盐酸丙卡特罗25μg,2次/d;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10 mg,每晚1次).对照组68例,仅予β受体激动剂盐酸丙卡特罗25μg,2次/d.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患者咳嗽症状控制情况.随访6个月,观察CVA短期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CVA急性发作期临床症状缓解所需时间分别为(2.5±3.6)d和(5.3±3.8)d(P<0.05);6个月内的复发率分别为20.09%和40.87%(P<0.05),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能有效控制CVA咳嗽症状,并能显著降低CVA的短期复发率.
作者:何智敏;郭禹标;谢灿茂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界定人工肛门括约肌工作压力范围.方法 观察人工肛门括约肌挤压肠壁时肠壁血流灌注量改变,分析人工肛门括约肌压力与肠壁血流灌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人工肛门括约肌工作压力与肠壁血流灌注量之间密切相关(R2=0.462,P=0.000),括约肌压力达到20mmHg之前,肠壁血流灌注量未发生变化,压力增加至70mmHg时,肠壁血流灌注量减少到基线的49.66%,90mmHg时,血流灌沣量减少至基线的30.02%.结论 人工肛门括约肌压力在20~70mmHg时,肠壁血流灌注量减少不到1/2,能有效避免肠缺血发牛,为人工肛门括约肌整体设计提供了依据.
作者:黄宗海;陈飞;杨六成;李强;傅晓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脐动脉血流改变与围产儿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记录106例子痫前期患者的脐动脉血流参数S/D值、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质量、Apgar评分及胎盘重量变化等,分析血流参数与围产儿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1)随着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S/D、PI、RI均呈增高趋势,重度子痫前期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轻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组比较增高趋势不明显,无显著性差异(P>0.05);(2)随着脐血流比值的增加,重度子痫前期的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Apgar评分、胎盘重量均低于正常组,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FGR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上述变化在轻度子痫前期组表现不为显著.结论 脐血流S/D、PI、RI值可以作为判断胎儿宫内状况的指标,为胎儿预后提供了一种监测手段.
作者:陈洁;余艳红;王志坚;秦薇;张庆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针刺对SD大鼠浅筋膜层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和针刺1、2、3、4、5组,每组大鼠3只.针刺各组在大鼠腹股沟区给予电针治疗后,分别在针刺后0、1、6、12和36 h等5个时间点取以针刺点为圆心,直径约1.5 cm处的浅筋膜,对照组也在针刺点相应的部位和足三里穴区取材.用Westernblot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各组的ERK1/2及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情况.结果 穴位和非穴区的浅筋膜的ERK1/2和p-ERK均有表达,但两者未见明显差异,针刺后各组针刺侧的ERK1/2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自身对照侧.结论 正常的疏松结缔组织中可能通过ERK细胞信号转导蛋白的磷酸化来参与组织的增殖和分化;而针刺对于ERK信号转导有促进作用,这也可能是针灸对机体的病理和生理状态进行调控的机制之一.
作者:姜雪梅;杨春;原林;刁建新;张学全;黄泳;戴景兴;邱小忠;余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中药单体青藤碱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核源性树突状细胞趋化因子分泌和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单核细胞,采用细胞因子刺激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分别采用青藤碱高(5 mmol/L)、中(2 mmol/L)、低(1 mmol/L)剂量和空白对照干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树突状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CR7的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树突状细胞CCR5和CCR7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趋化因子CXCL9(MIG1、CXCL10(IP-10)、CXCL11(ITAC)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经青藤碱高干预后的树突状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5、CCR7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青藤碱干预后的DC分泌CXCL9(MIG)、CXCL10(IP-10)降低(P<0.05或P<0.01).但对CXCL11(ITAC)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 青藤碱可能通过抑制趋化因子对树突状细胞的趋化作用,减少其趋化因子的分泌,而产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
作者:余克强;罗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腓肠肌皮瓣的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2007年至2008年间.对需腓肠肌皮瓣创面修复的7例患者,术前注射造影剂后采用CT或MR扫描,应用Amira4.1软件对腓肠肌皮瓣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构建患者个性化皮瓣.根据患者创面缺损大小,进行个性化皮瓣三维构建,于患者小腿部后侧进行腓肠肌皮瓣的点、线、面描记,用以指导手术切取.结果 三维重建患者个性化皮瓣7例,所重建个性化腓肠肌皮瓣,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皮肤及其毗邻结构的三维关系.并根据术前创面缺损大小,对皮瓣进行精确设计.其中6例病人所显示的皮瓣主要穿支及主干.与术中检查相符;1例显示皮瓣主干血管.但穿支显示不清,术中探查穿支血管平均约0.5 mm.小穿支均小于0.3mm.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通过血管造影下肢CT或MR扫描,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腓肠肌皮瓣的三维动态解剖,重建的肌皮瓣能够地准确标示术中切取范围.避免术中血管的副损伤,保证了皮瓣较好的存活率.
作者:黎健伟;任义军;任高宏;金丹;魏宽海;张元智;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制备并检测异种骨支架材料和种子细胞的生物相容性、验证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及异种骨作为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异种骨支架材料,并与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分别做扫描电镜观察、细胞活性检测和碱性磷酸酶的测定,各组均以人同种异体骨支架材料作对照.结果 复合培养4和10 d后电镜下两种材料均见到脂肪源性间充质十细胞的存活并伸出伪足黏附在材料上:MTT法显示两组材料上的细胞增殖数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呈增长趋势;与同种异体骨支架材料相比,异种支架材料内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变化趋势与其基本一致,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结论 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异种骨支架材料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两者复合构建组织化工程骨的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学全;原林;杨林林;姜雪梅;杨春;余磊;戴景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问质性肺炎(IP)的临床特征.方法 报道国内首例聚乙二醇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诱发IP,应用SPSS11.5统计分析国内外文献.结果 22例干扰素单独或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发生IP患者中,分别有83%,72%,56%出现呼吸困难,干咳和不同程度发热.20例患者呈限制性肺功能受损和/或低氧血症,胸部X线片和/或CT显示弥漫性浸润.71%患者于治疗12周内发病,85%患者预后良好,平均恢复时间7.5周.与轻、中度肺功能损伤者相比,8例重度肺功能损害者IP出现更早(6.6w vs 14.1 w,P<0.05);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比例较高(75%vs 54%,P0.05).结论 IP是罕见肺部并发症,干扰素治疗CHC 12周内应该加强随访.出现IP时需立即停用抗病毒治疗,轻、中度肺功能损伤者严密观察下可不需要激素治疗.肺损伤严重程度与并发症发生时间有关,治疗早期(6周)出现明显肺毒性体征需要皮质类固醇治疗以减轻肺脏损害.
作者:纪泛扑;李政霄;邓红;薛红安;刘原;李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对哮喘小鼠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分泌的影响,以探索RSV对哮喘小鼠Th1/Th2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 雌性BALB/c小鼠32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鸡卵白蛋白(OVA)组、RSV组、OVA/RSV组;应用OVA腹腔注射致敏、OVA气道雾化结合RSV滴鼻激发哮喘;无创肺功能检测小鼠气道反应性,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4、IFN-γ、IL-5、IL-13水平;ELISA法检测气管灌洗液(BALF)TSLP含量并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小鼠肺组织病理观察炎症反应,免疫组化观察小鼠气管上皮细胞TSLP表达水平.结果 RSV感染促进哮喘小鼠呼吸道分泌TSLP增加,OVA/RSV组小鼠TSLP浓度达(2.13±0.05)ng/ml,高于其他组(P<0.01);同时促进IL-4、IL-5、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并增加IFN-γ分泌;0VA/RSV组BALF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明显增加;无创肺功能检测显示OVA/RSV组小鼠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乙酰甲胆碱浓度达6.25 mg/ml时,Penh值(318.66±50.87)明显增加,与其他各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观察显示RSV感染明显加重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证实RSV/OVA组小鼠气道上皮细胞TSLP表达量较高.结论 RSV感染可以增加小鼠气道上皮细胞表达TSLP,促进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加重哮喘小鼠肺部Th2炎症反应.
作者:夏虎;蔡绍曦;佟万成;骆利敏;于化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胃舒散中挥发油提取以及包合的佳工艺.方法 以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应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选取佳提取工艺条件.以挥发油的包合率为评价指标,用正交实验优选佳提取条件.结果 挥发油提取的佳条件是:加水量为药材量的10倍,浸泡1 h,蒸馏5 h.挥发油佳包合工艺是:加10倍量β-环糊精,室温下搅拌4 h.结论 该实验结果可为胃舒散的剂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林旭楷;吴艳萍;肖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大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影响及细胞活力和凋亡情况.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分为5组:Ⅰ组(正常组)、Ⅱ组(20μmo/L ROS组)、Ⅲ组(I/R组)、Ⅳ组(FR+20μmol/LROS组)、Ⅴ组(I/R+80μmol/LROS组),Ⅳ组和Ⅴ组在缺氧/复氧前12 h经ROS处理.分别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缺氧/复氧后各组心肌细胞形态改变,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采用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含量,采用MTT法比较各组心肌细胞活力和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Ⅰ组相比,Ⅲ组的MDA和LDH含量及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SOD含量和细胞活力降低(P<0.05);Ⅳ组和Ⅴ组MDA和LDH含量及细胞凋亡率较Ⅲ组降低(P<0.05)而SOD含量和细胞活力增加(P<0.05).Ⅴ组MDA和LDH含量及细胞凋亡率较Ⅳ组降低(P<0.05)而SOD含量和细胞活力增加(P<0.05).电镜下观察到Ⅲ组(I/R组)心肌细胞形态出现明显凋亡损伤改变,凋亡小体形成,而Ⅴ组改变轻微.结论 罗格列酮可以显著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改善细胞活力和减轻心肌细胞凋亡率,并存在量效关系.
作者:姚友杰;耿登峰;王景峰;杨敏华;张玉玲;聂如琼;周淑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超分辨率重建算法,能够从序列低分辨率图像中重建出高分辨率图像.该算法充分考虑到低分辨率图像中的运动误差估计、点扩散函数以及加性高斯白噪声对重建算法的影响,通过构造新的非线性白适应正则化函数,并用实验方法分析函数的凸性以得到自适应步长因子.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本文采用光学图像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
作者:彭洁;徐启飞;吕庆文;王志远;冯衍秋;陈武凡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后缺血性心肌挛缩的发生规律.方法 通过测量Wistar大鼠心脏骤停后心脏长度、宽度的变化,分析窒息法心脏骤停后心肌挛缩的发生规律.结果 窒息法致心脏骤停后大鼠心脏均出现明显的心肌挛缩现象.在心脏骤停后4~6min心肌挛缩程度接近大.结论 窒息法心脏骤停模型大鼠发生心肌挛缩时间早.对及时复苏可能要求更高.
作者:肖利民;桑显富;陈东升;金春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血肿内麻醉在桡骨远端骨折整复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法整复前予以血肿内麻醉;对照组则予以盐酸曲马多针肌肉注射.用划线记录法对二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术中观察组疼痛程度为(6.56±1.62),对照组疼痛程度为(8.23±1.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肿内麻醉比肌注盐酸曲马多针对缓解桡骨远端骨折整复中疼痛更有效.
作者:吕燃;黄伟明;谢杰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兔冬眠心肌模型外周血骨髓干细胞的变化及缺血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用雄性日本大白兔为研究对象,通过开胸不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建立冬眠心肌动物模型.将成功制备的24只兔模型随机分为4组,即缺血3 d组、缺血7 d组、缺血28 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模型动物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各组动物模型缺血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mRNA表达.结果 兔冬眠心肌模型于手术后出现骨髓干细胞动员,1周内达高峰,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弱;同时相应地出现手术后1周内缺血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mRNA表达明显升高,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降低.结论 冬眠心肌可通过组织局部肿瘤坏死因子表达增高而动员骨髓干细胞进入外周血.
作者:赵庆斌;孙超峰;马爱群;崔长琮;吴岳;田雨灵;赵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大剂量MPSS与GM-1联合使用在急性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临床观察法.将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甲强龙组给予单纯大剂量甲强龙规范治疗,甲强龙+GM-1组予大剂量甲强龙24 h冲击疗法后继以GM-1治疗,对伤后24 h,3及6个月时患者的感觉运动神经功能进行ASIA92评分.结果 受试68例患者中.用药组神经功能较用药前均有所改善,尤其MPSS+GM-1组神经功能恢复显著,且联合用药较MPSS组神经功能评分在伤后3、6个月相比分值提高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且无不良反应.结论 大剂量甲强龙冲击疗法继以GM-1治疗在急性脊髓损伤治疗中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高明勇;闫洪印;李振宇;肖建德;田长庆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克隆一个新的人睾丸特异性基因.方法 运用电子差异展示方法筛选人类睾丸特异表达新基因,获得有差异显示的代表新基因的克隆重叠群,挑选其中一个克隆重叠群Hs.180197进行多组织RT-PCR验证该重叠群在人睾丸中的表达.然后从包含该重叠群的IMAGE克隆出发,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克隆一个人类新基因的全长eDNA序列.结果 新基因全长1197 bp,开放阅读框为504~806 bp,定位于6p21.1-p21.2.编码由100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0 000,等电点为6.81的一个蛋白,该蛋白与已知蛋白无同源性.克隆实验验证该基因阅读框完全正确,推测其可能与精子生成相关,暂命名为TDRGI(restis development related gene 1),GenBank登录号为DQ168992.结论 电子差异展示方法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用于发现人类功能新基因足行之有效的.
作者:尹光明;阳建福;蒋先镇;汤育新;何乐业;蒋志强;钟狂飙;曾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人类胚胎干细胞自发向造血分化过程中造血干细胞和成熟血细胞标志出现时间,这将为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提供依据.方法 将我所建立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chESC3)自发分化形成拟胚体,RT-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造血相关基因KDR、Bmil、Scl、gata2等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6、8、10、12 d造血干细胞标志CD34表达,并通过造血集落培养方法检测这些时间点造血集落形成能力,后将拟胚体制备石蜡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10、12、15、18 dCD45阳性阳性细胞数.结果 造血干细胞早期基因KDR、Bmil在hESCs中有表达,同时该基因随着拟胚体培养时间的延长,在第4~6天开始上调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性基因Scl,gata2在6~8 d开始表达,并且维持高表达到12 d.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点hEBs中CD34阳性细胞数,发现其随时间的延长有增多的趋势,6、8、10、12 d分别为(1.4±0.4)%、(3.4±1.3)%、(5.5±2.2)%、(5.1%±1.7)%;6、8、10、12 d的拟胚体细胞进行集落培养检测形成的集落数在每105个拟胚体细胞中分别为0、7±2、37±11、89±29,P<0.01;集落细胞表达CD45,瑞士吉姆撒染色,可以检测到分叶核粒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对10、12、15、18 d拟胚体进行切片染色,发现在这4 d中可以明显观察到CD45阳性细胞的出现,并随时间的延长而数量增多,分别为:0、40.5±15.09、178.6±55.89、253.0±52.04,P<0.05.结论 在自发向造血细胞分化的过程中经历了 3个阶段:hESCs向胚层特异性细胞分化(前6~8 d);造血干祖细胞扩增期(第8~12天);成熟血细胞大量出现期(15 d以后).
作者:王建;林戈;赵惠萍;卢光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制备抗人烯酰辅酶A水合酶(ECH1)的单克隆抗体(mAb)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将正常成人肝组织匀浆离心并分离线粒体,用线粒体总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Ab.并通过问接ELISA法、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对mAb进行特性鉴定,通过免疫沉淀联合质谱、Uni-ZAP XR表达文库筛选鉴定抗原.结果 获得1株可稳定分泌抗人ECH1 mAb的杂交瘤细胞系.mAb的Ig亚类(型)为IgG1(K),该mAb可用于EUSA检测、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和免疫沉淀实验.结论 成功制备了抗人ECHI的mAb,为ECH1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作者:鞠艳芳;刘蓉;柳晓兰;杨金菊;高建恩;孙启鸿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