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腰椎结核前入路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

付忠泉;张忠民;金大地;陈建庭;瞿东滨

关键词:胸腰椎结核, 前人路手术, 疗效与并发症
摘要:目的 分析我科10年间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及所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相应对策.方法 自1996年01月~2005年12月,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20例,其中初诊115例,外院术后复发5例.结果 初诊115例患者,5例复发;4例术中胸膜破裂,1例髂外静脉撕裂;3例胸12神经根后支损伤;1例下肢静脉栓塞,2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假性尿崩症;外院5例术后复发患者中,1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因内固定松动而接受第三次手术,1例为广泛耐药,而再次复发.结论 规范化疗是防止结核病灶复发的关键,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化疗方案是预防结核耐药的有效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GIS技术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分析系统的建立

    目的 研究开发一个基于GIS技术的流行病学信息管理系统,用于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分析.方法 利用visual basic.net编程集成GIS组件Mapinfo MapX5.0、广州市电子地图(1:10000)和Access数据库建立系统.结果 建立的基于GIS技术的流行病学调查系统具有地理信息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管理、疫情分析以及结果显示和输出功能,能够现场即时制作标点地图,动态显示疾病疫情时间与空间的分布.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系统为现场流行病调查分析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简易和便利的工具.

    作者:周文;李晓军;罗雷;于德宪;陈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丁苯酞对Alzheimer模型大鼠海马S1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Alzheimer模型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中S1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丁苯酞对其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丁苯酞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应用海马内注射αβ,建立AIzheimer病模型,喂养60 d后取大鼠脑组织.行S100和GFAP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S100及GFAP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丁苯酞组大鼠海马各区S100阳性细胞及GFAP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lzheimer病大鼠海马各区S100及GFAP的表达增多:丁苯酞可抑制Alzheimer病模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S100及GFAP的表达.

    作者:侯德仁;万顺;周军;陈坤;田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保守性治疗:附20例分析

    目的 探讨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CSP)的保守性治疗方法.方法 我院于2004年10月~2008年8月共收治20例CSP患者,应用MTX药物治疗、宫腔镜技术、介入治疗或联合治疗等对其进行保守性治疗.结果 20例CSP患者保守治疗均顺利,出血少,避免了子官切除术,疗效满意.结论 早期诊断及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保守治疗CSP是可行的,而联合治疗可缩短疗程,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程春霞;薛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黄芪多糖应用于人外周血源性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人外周血源性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影响.方法 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获得PBMC,体外采用多种细胞因子(TNFα、IL-4、GM-CSF)联合诱导,获得了分化与功能相对成熟的DC.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观察了不同浓度黄芪多糖(终浓度为50、100、200 mg/L)对DC表面分子表达以及DC与T细胞在体外混合培养体系中活细胞相互作用过程的干预作用.结果 LPS组、50mg/L组、100mg/L组的细胞呈悬浮生长,可见部分细胞聚集成簇,细胞表面可见数量不等、形态不一的树突样突起,扫描电镜下细胞呈不规则形,表面粗糙,胞体有形态不一的突起,α-萘酸酯酶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阴性,200 mg/L组细胞大量凋亡崩解.培养6 d后实验组的DC表面CD86(TCD86*LPS=9.1302、TCD86*50 mg/L=6.4024、TCD86*100 mg/L=8.3165,P<0.001)、HLA-DR(THLA-DR*LPS=6.3118、THLA-DR*100mg/L=7.0752,P<0.001;THLA-DR*50 mg/L=3.5797,P<0.01)等表型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LPS组和100mg/L组的CD14等表达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CD14*LPS=8.5709、TCD14*100=8.6103,P<0.001),50mg/L组的CD14表达下调,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CD14*50 mg/L=1.7918,P>0.05).结论 研究初步表明,适当剂量黄芪多糖可以上调DC膜表面与抗原递呈相关的HLA-DR、CD86等共刺激分子的高表达,对促进DC的分化与成熟,有着显著的影响,并增加DC的免疫活性.

    作者:陈朝俊;李志梁;傅强;刘艺;雷霄;吴宏超;刘映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国海南黎族9个STR基因座的多态性调查

    目的 获得D18S1364、D12S391、D13S325、D6S1043、D2S1772、D11S2368、D22-GATAl98805、D8S1132、D7S30489个STR基因座在中国海南黎族和汉族群体中的基凶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数据,初步探讨其在遗传学研究及法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154例海南地区黎族无关个体,112例海南本地汉族无关个体,125例近期移民海南的汉族无关个体的静脉血,应用五色荧光标记引物复合扩增技术,计算中国海南黎族和海南汉族9个STR基因座的基因频率,统计分析各基凶座的杂合度(Hobs)、多态信息总量(PIC)、个体识别机率(Dp)及累积个体识别率、累积非父排除率.分析上述9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获得9个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数据.结果 9个基因座在该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各基因座的期望杂合度(Hobs),多态信息总量(PIC)、个体识别机率(Dp)及累积个体识别率(CDP)、累积非父排除率(CCE),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D18S1364、D12S391、D13S325、D6S1043、D2S1772、D11S2368、D22-GATAl98805、D8S1132、D7S3048基因座在中国海南黎族,汉族群体中具有较高的个人识别机率,但无人群之间的差异,在法医学应用和群体遗传学研究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唐勇;赵英;钟路;符生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低位吻合术

    目的 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低位吻合术(DiLxon)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术中判断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拟行Dixon术的52例直肠癌病人行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Dixon手术,采用血管鞘内解剖法解剖出肠系膜下动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或直肠上动脉,清扫血管周围脂肪和淋巴结,保留左结肠动脉,于其分叉下缘切断肠系膜下动脉.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吻合口张力、肠系膜下动脉行径周围淋巴结清扫的个数及病理情况,观察术后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结果 5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15~320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15~75 ml.平均25 ml.术中无直肠破裂穿孔,无血管、输尿管及邻近器官损伤,吻合口无张力.肠系膜下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个数为4~8个,平均6.2个,术后病理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均为阴性,4例直肠上动脉起始部淋巴结为阳性.术后无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无淋巴结转移发生,1例术后7月局部复发.结论 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拟行Dixon术的直肠癌病人,腹腔镜下町以清晰解剖显露肠系膜下动脉各分支,行保留左结肠动脉的Dixon手术.在不增加吻合口张力,不影响肠系膜下动脉行径周围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为吻合口提供更充足的血运,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牛.

    作者:伍锦浩;戎祯祥;朱达坚;陈小伍;任宝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根除对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对常规视治的轻度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血清Hp阳性的急性ITP初治患儿93例被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51例)和对照组(B组42例).B组行常规激素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加根除Hp治疗.结果 A组Hp清除率87.5%;两组间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1年内复发率A组低于B组(P=0.033).结论 Hp清除对儿童急性ITP的疗效无影响,但能减少复发率,对于Hp感染的ITP患儿建议行根除Hp治疗.

    作者:李朝霞;刘迪军;潘春球;桑显富;李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螺杆菌MCSTP的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克隆肝螺杆菌(H.hepatieus)基基团接受趋化信号转导蛋白(MCSTP)全基因,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方法 以肝螺杆菌全基因组作为模板,设计肝螺杆菌MCSTP c1977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目的 基因片段,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2b(+).从而构建原核表达质料pET22b+/MCSTP并测序鉴定.廊用牛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CSTP基囚的序列同源性及其结构特征.结果 克隆的MCSTP基因经测序可知与GenBank公布的肝螺杆菌标准株ATCC51449序列一致性达99%,仅第1 160 bp处由A变为T.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可发现此基因与空肠弯曲杆菌、幽门螺杆菌具有非常低的相似性,表明其在微生物界巾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论 成功构建pET22b+/MCSTP重组质粒,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序列及结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致病机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作者:牛凌云;白杨;郭蒸;夏国盛;李菁;秦和平;王继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骨显像骶椎放射性分布情况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全身骨显像时骶椎的放射性分布情况,探讨骶椎放射性分布浓聚及稀疏时的临床诊断.方法 收集212例全身骨显像未见明确骨转移灶的病例,对这些病例的骶椎的放射性分布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对比,分别统计每个年龄段骶椎的放射性分布情况.结果 骶椎放射性分布正常占57.6%,放射性分布略稀疏占31.1%,放射性分布略浓聚占11.3%.男女患者70岁以上骶椎放射性分布正常的比率明显降低,男/女患者70岁以上骶椎放射性分布稀疏的比率明显增高,女性70岁以上年龄段骶椎放射性分布浓聚比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出现骶椎放射性分布情况相近,性别影响因素较小.7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的存在,导致骶椎放射性分布略稀疏,而且骨质疏松性骶椎隐性骨折,常导致骶椎放射性分布略浓聚.

    作者:吴昌新;高梅菊;李德胜;范义湘;吴继珍;李科斌;刘青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创伤性支气管断裂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创伤性支气管断裂的胸片和CT表现,从而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或支纤镜检查证实的创伤性支气管断裂的X线胸片和CT表现.结果 支气管断裂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气管支气管气柱中断,肺不张,肺下垂征,纵隔及皮下气肿,气胸或液气胸;CT检查还能显示气管支气管管壁的缺损,管腔狭窄、堵塞,移位或成角畸形.结论 联合应用胸片和CT检查,对支气管断裂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永生;苏锦权;王春霞;宋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原发巨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合并三维适形放疗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合并三维适形放疗(3-DCRT)对晚期原发巨大肝癌的疗效.方法 搜集2001年1月~2004年12月诊治病例,对84例无法进行手术的巨大(直径≥10 cm)原发性肝癌进行TACE、3-DCRT序贯治疗.其中UICC/AJCC L期49例,T4期35例,均为NO,合并有门脉癌栓30例.根据Child-Pugh肝硬化分级,A级64例,B级20例.可见肿瘤体积(GTV)为(705±430)cm3(170~2099 cm3).先行TACE:将氟尿嘧啶和羟喜树碱注入患者肝肿瘤的供血动脉(靶动脉),然后将卡铂和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与超液化碘油充分混合成乳剂注入靶动脉,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根据患者情况每1.5~2个月重复1次,1~3次治疗.后行3-DCRT,每次分割剂量4~6 Gy,照射次数(11±2)次(7~15次),肿瘤剂量(53.6±6.6)Gy,每周3次,隔日1次.结果 8例患者3-DCRT后3个月内死亡,未能评价疗效,总有效率(CR+PR)68.9%(51/74),1、2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5.4%、24.7%和15.4%,T分期、GTV、门脉癌栓和分割剂量对生存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Child-Pugh肝硬化分级是独立的预后因子(P=0.035,相对危险度=2.440).结论 3-DCRT合并TACE对晚期巨大原发肝癌有一定疗效,Child-Pugh是独立预后因子.

    作者:孙恒文;陈龙华;韦传军;郑小康;李启生;官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XIAP蛋白的表达

    目的 检测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胃癌组织中XIAP蛋白表达的差异以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探讨胃癌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32例胃癌组织中XIAP蛋白的表达;Hp感染与XIAP表达的关系体内实验通过对病例进行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将各种病变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体外实验通过将Hp裂解液与AGS细胞共同孵育24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XIAP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XIAP蛋向阳性表达位于胞浆,XIAP蛋白表达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到胃癌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两组间、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胃癌两组间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67),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与胃癌两组问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167).胃癌组Hp感染率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高,但统计学无差异(p>0.05),Hp感染伴胃上皮细胞XIAP蛋白的表达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加入Hp共同孵育的实验组XIAP蛋白表达量明显较阴性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上皮细胞在恶性转化过程中伴有XIAP的表达上调,XIAP的诱导表达可能出现在萎缩性胃炎之前.Hp感染伴胃上皮细胞XIAP蛋白的表达升高,但尤统计学差异.Hp体外能够刺激胃型上皮的XIAP蛋白表达,可能是Hp致癌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玮;郭蒸;夏国胜;张文静;牛凌云;王继德;王亚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大鼠尾静脉注射法

    大鼠尾静脉注射是药理、毒理实验中常用的注射方法,有些实验要求注射时快速、准确.

    作者:陈育尧;黄雪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在可疑急性阑尾炎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在可疑急性阑尾炎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18例临床疑诊急性阑尾炎要求阑尾超声检查的病例中,探及增粗肿大阑尾,结合临床提示急性阑尾炎.探及正常阑尾,则扩大扫查范围(肝胆脾胰腺、盆腔、泌尿系、胃肠及胸腔),以期找到阑尾炎之外的急腹症病变.将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观察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敏感性为93.2%、特异性为94.1%、准确性为93.7%、阳性预测值为91.8%、阴性预测值为95.1%.非阑尾炎急腹症中正常阑尾显示率87.1%(162/186).非阑尾炎急腹症超声诊断符合率78.2%(140/179).结论 可疑急性阑尾炎病变中,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准确性很高.检查中探及正常阑尾声像可增强检查者的自信心,迅速调转思路寻找并发现除急性阑尾炎之外的急腹症.

    作者:文革;赵景亭;刘小珍;张成立;许锦富;吴凤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bFGF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及修复软骨缺损的动物试验

    目的 探讨bFGF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在PLGA培养生长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采用组织工程方法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PLGA复合物修复软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bFGF基因转染成功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在PLGA培养生长,制备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将复合物植入软骨缺损,通过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对软骨缺损模型的修复效果.结果 bFGF基闪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可以在PLGA上正常生长,并有Ⅱ型胶原的高表达,将复合物植入动物后,可以修复软骨缺损动物模型.结论 PLGA与转染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转染后的骨髓基质细胞与PLGA复合物町以修复兔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可以作为自体软骨移植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法.

    作者:徐忠世;肖德明;林博文;卢小虎;李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死亡原因分析:附20例死亡报告

    目的 分析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改善疗效的方法.方法 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从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心肌保护、术后处理等方面总结近3年356例根治术后早期20例死亡患者的可能高危因素.结果 11例死于早期低心排综合征,4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因窒息死亡),3例死于肾功能衰竭或多脏器衰竭,1例死于急性左心衰竭.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结论 年龄小、肺血管及左室发育差是术后低心排发生的高危因素:手术技巧及畸形矫治方法是导致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良好的体外循环转流及心肌保护是根治术成功的基本保障;正确的术后治疗处理及严密的监护是降低术后死亡的重要步骤.

    作者:王晓武;张卫达;袁彬彬;梅汝刚;王晓莉;李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不同方法控制性降压对鼻内镜手术患者内脏灌注及术中出血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方法控制性降压对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患者内脏灌注及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A组(普通全麻组)、B组(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和C组(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每组10例.在静吸复合全麻下,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平均动脉血压(MAP),B、C组于麻醉后行急性高血容量血液稀释.然后于手术开始前15 min分别予硝普钠或硝酸甘油复合异氟醚吸入行控制性降压,使MAP降至50~55 mmHg,并维持至术毕A组不进行扩容和控制性降压.B、C组于麻醉后(T0)、降压开始时(T1)、降压30min(T2)、降压60min(T3)、停降压30min(T4)[A组未降压,在与降压组相对应的时间即麻醉后(T0)、手术开始前15min(T1)、手术开始后15min(T2)、手术开始后45 min(T3)、手术结束后30min(T4)]时分别记录HR、MAP,并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aCO2和pH值.胃二氧化碳张力仪测量PgCO2,根据血气值计算pHi.记录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结果 B、C组比A组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C组出血量比B组少.3组病人pHi、PgC02组内前后此较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控制性降压联合急性高血容量稀释时如采用合理的措施,MAP降至50~55 mmHg时并不一定会导致胃肠道循环低灌注和氧合障碍.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控制性降压可减少手术中出血量,且使用硝酸甘油降压比使用硝普钠降压减少出血效果更好.

    作者:焦赫娜;任飞;蔡宏伟;郭曲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医用臭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目的 探讨医用臭氧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疗效.方法 4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采用医用臭氧自血回输疗法联合医用臭氧直肠灌注疗法,每周3次,疗程3~4月,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观察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血清乙肝病毒定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45例CHB患者,联合应答6例(6/45,13.3%),部分应答21例(21/45,46.7%),病毒学应答14例(14/45,31.1%)(治疗后血清HBV DNA下降≥21og10),HBeAg血清学转换10例(10/35,28.6%),ALT复常13例(13/45,28.9%),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治疗结束后对45例患者进行了 24周的随访,随访结束时,联合应答7例(7/45,15.6%),部分应答25例(25/45,55.6%),病毒学应答15例(15/45,33.3%),ALT复常17例(17/45,37.8%),HBeAg血清学转换11例(11/35,31.4%).复发1例.结论 医用臭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少,是一个不错的治疗选择.

    作者:宁洪叶;彭福江;周福元;杨玲;彭劫;冯筱榕;孙剑;郭亚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肛门失禁动物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目的 构建成年新西兰兔肛门失禁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12只成年健康雄性新两兰兔,按随机数字表完全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功能性定位兔肛门外括约肌双侧支配神经,即第4骶神经,相当于人体解剖学中的骶神经,实验组局部注射50 g/L罗哌卡因,选择性破坏该神经,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检测操作前后肛管内静息压力的变化,观察第4骶神经及其效应肌的神经肌电图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兔术后肛管内静息压力明显下降.神经肌电图显示术后实验组第4骶神经传导异常.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第4骶神经轴索不可逆性改变.结论 局部注射药物破坏肛门外括约肌双侧支配神经可成功制作出紧迫失禁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做人工肛门体内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作者:黄宗海;傅晓静;厉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硬化患者甲状腺素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甲状腺素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174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分为A、B、C三级,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放免法测定甲状腺素5项指标(TSH、T3、T4、FT3、FT4),并对肝硬化患者的Child-Pugh评分积分与其甲状腺素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1)肝硬化组甲状腺素T3、T4、FT3、FT4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SH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水平近接(P>0.05);T3、T4、FT3、FT4水平随Child-Pugh积分增加而下降,A、B、C三级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SH水平在三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hild-Pugh积分与T3、T4、FT3、FT4呈负相关,与TSH无相关性(P>0.05).结论 检测肝硬化患者T3、T4、FT3、FT4等水平对指导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Child-Pugh分级,正确评估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小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