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C和抗-D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报告

叶汉深;张普山;陈漫标

关键词:抗-c, 抗-D, 不规则抗体, 交叉配血
摘要:在临床输血工作在大多情况下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不规则抗体性质比较单一.笔者在工作中发现1例由多种不规则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现报告如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胺碘酮和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胺碘酮、美托洛尔及两者合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10例.心功能按NYHA分级为Ⅱ~Ⅲ级,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美托洛尔治疗组和胺碘酮+美托洛尔治疗组,随访1年.结果 胺碘酮+美托洛尔组对心功能的改善优于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P<0.05),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控制亦显著优于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P<0.01),而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相比其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胺碘酮+美托洛尔组冉住院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分别为P<0.01和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联合应用胺碘酮及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或美托洛尔,不良反应无增加.

    作者:吕红松;贺彬彬;黄贵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螺杆菌MCSTP的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克隆肝螺杆菌(H.hepatieus)基基团接受趋化信号转导蛋白(MCSTP)全基因,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方法 以肝螺杆菌全基因组作为模板,设计肝螺杆菌MCSTP c1977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目的 基因片段,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2b(+).从而构建原核表达质料pET22b+/MCSTP并测序鉴定.廊用牛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CSTP基囚的序列同源性及其结构特征.结果 克隆的MCSTP基因经测序可知与GenBank公布的肝螺杆菌标准株ATCC51449序列一致性达99%,仅第1 160 bp处由A变为T.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可发现此基因与空肠弯曲杆菌、幽门螺杆菌具有非常低的相似性,表明其在微生物界巾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论 成功构建pET22b+/MCSTP重组质粒,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序列及结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致病机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作者:牛凌云;白杨;郭蒸;夏国盛;李菁;秦和平;王继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莫沙必利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莫沙必利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莫沙必利5 mg/次,3次,d,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2片/d,早晨及中午各服1片,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71.7%)和总有效率(91.3%)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47.8%和71.7%)(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的Hamilton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在治疗后3月的复发率(13.0%)也低于对照组(32.6%)(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 莫沙必利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优于单用莫沙必利.

    作者:龚晓兵;余希;韦宏成;杨见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TAC方案联合使用绿脓杆菌制剂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评价TAC方案联合使用绿脓杆菌制剂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价值.方法 以随机排列表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6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TAC新辅助化疗方案,实验组加用绿脓杆菌制剂,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的疗效、毒副作用、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疗效-成本比.结果 实验组在新辅助化疔第2、3、4疗程后总有效率(RR)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化疗前后Karnofsky评分无明显差别,而对照组化疗前后Karnofsky评分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毒性反应发生率及反应程度明显降低;两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患者出现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及感染的几率较对照组降低;实验组患者经2次新辅助化疗后即行手术治疗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第2次新辅助化疗后实验组每增加1%化疗有效率需花费人民币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 绿脓杆菌制剂在新辅助化疗中的联合使用能增加化疗的疗效,同时能增加患者的化疗承受能力,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而且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没有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卫东;唐中华;徐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营养支持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肠外+肠内营养(PN+EN)与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对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4年6月至2008年9月20例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例.观察组接受PN+EN,对照组接受TPN,两组等氮、等热供给;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浓度.外周血Iga、lgG、IgM、淋巴细胞总数TLC、CD4/CD8比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LC、CD4/CD8比值和IgC有所增高(P<0.05);两组间总蛋白和清蛋白及组内营养支持前、后的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PN+EN较TPN更能改善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程雪涛;李胜玲;刘国莲;杨晓明;鲁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河南林州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比较基因组杂交特征

    目的 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基因组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13例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和32例食管癌家族史阴性患者染色体基因组变化.结果 10q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扩增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为23%(3/13)而食管癌家族史阴性患者中无发生(P<0.05).15q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丢失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为38%(5/13),明显高于食管癌家族史阴性的6%(2/32)(P<0.05).3q、8q、7p、5p等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增加和3p、19q、9q等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丢失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和阴性患者中发生率均超过20%(P>0.05).结论 10q、15q可能存在与食管癌遗传高易感性相关的关键基因,而3q、8q、7p、5p、3p、19q、9q等可能存在与环境因素相关的食管癌关键基因.

    作者:常志伟;王立东;秦艳茹;李苹娟;范宗民;郭涛;宋昕;王苒;李吉林;常志军;何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根除对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对常规视治的轻度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血清Hp阳性的急性ITP初治患儿93例被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51例)和对照组(B组42例).B组行常规激素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加根除Hp治疗.结果 A组Hp清除率87.5%;两组间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1年内复发率A组低于B组(P=0.033).结论 Hp清除对儿童急性ITP的疗效无影响,但能减少复发率,对于Hp感染的ITP患儿建议行根除Hp治疗.

    作者:李朝霞;刘迪军;潘春球;桑显富;李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同定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我院骨科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8例,均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比术前术后颈椎(JOA)评分,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侧位X线片,钛网、锁定钢板位置及颈椎前凸角等变化.结果 38例均被随访,术后12~16个月36例植骨融合,2例在术后18个月植骨融合.术后颈椎前凸角改善明显,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满意,钛网及锁定钢板位置稳定,JOA评分经手术治疗后显著提高(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存脊髓型颈椎病应用中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但此术式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邵建立;李志忠;王晶;焦根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创伤性支气管断裂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创伤性支气管断裂的胸片和CT表现,从而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或支纤镜检查证实的创伤性支气管断裂的X线胸片和CT表现.结果 支气管断裂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气管支气管气柱中断,肺不张,肺下垂征,纵隔及皮下气肿,气胸或液气胸;CT检查还能显示气管支气管管壁的缺损,管腔狭窄、堵塞,移位或成角畸形.结论 联合应用胸片和CT检查,对支气管断裂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永生;苏锦权;王春霞;宋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后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活体供肾切取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供肾切取术(RPLDN)与传统开放活体供肾切取术(ODN)在活体供肾切取术中临床应用.方法 对45例供者采用后腹腔镜供肾切取术的22例,传统开放取肾手术的23例,所有供受者随访3~24月,分析资料进行比较总结.结果 RPLDN与ODN相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分别为75±35 min与65±26 min,p>0.05),术中出血亦较少(分别为150±50 ml与110±40 ml,p>0.05),RPLDN供肾热缺血时间相对较长(分别为107±34 s与20±5 s,P>0.05),所取血管长度较短(供肾动脉3.8±1.6 cm/4.2±0.6 cm,P<0.05;供肾静脉2.5±1.3 cm/3.5±0.8cm,P<0.05);供者术后恢复方面,RPLDN的供者术后下床时间较早(分别术后3±1 d与术后5±1 d,P<0.05).肾移植术中血管开放后供肾均在1 min内泌尿,RPLDN术后1周出现排斥反应1例,肾功能恢复延迟(DGF)1例.ODN受者术后1月出现急性排斥1例,其余均在术后3 d血清肌酐恢复至正常.所有供者术后7 d伤口拆线后均出院.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亲属供肾切取临床应用术中、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但是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对供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影响肾功能等优势,更能促进亲属肾移植的开展,增加供肾来源.

    作者:徐战平;王行环;郑祥光;杨浣情;刘久敏;高炜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CarO的原核表达、纯化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 表达和纯化带多聚组氨酸(6×His)标签的鲍曼不动杆菌杆菌外膜蛋白Caro(-binding protein)融合蛋白并制备抗Caro多克隆抗体,为研究临床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pET23d-CarO重组表达质粒,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以IPTG诱导6×His-CarO融合蛋白表达,经镍离子金属螯合树脂纯化后,用纯化出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印迹检测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出高水平表达的His-CarO融合蛋白,经亲和树脂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高特异性的抗CarO抗血清.结论 成功构建pET23d-CarO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并纯化出目标蛋白,制备出高特异性的多克隆抗体.

    作者:马真;蔡绍曦;佟万成;耿穗娜;卢健聪;赵海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在可疑急性阑尾炎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在可疑急性阑尾炎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18例临床疑诊急性阑尾炎要求阑尾超声检查的病例中,探及增粗肿大阑尾,结合临床提示急性阑尾炎.探及正常阑尾,则扩大扫查范围(肝胆脾胰腺、盆腔、泌尿系、胃肠及胸腔),以期找到阑尾炎之外的急腹症病变.将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观察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敏感性为93.2%、特异性为94.1%、准确性为93.7%、阳性预测值为91.8%、阴性预测值为95.1%.非阑尾炎急腹症中正常阑尾显示率87.1%(162/186).非阑尾炎急腹症超声诊断符合率78.2%(140/179).结论 可疑急性阑尾炎病变中,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准确性很高.检查中探及正常阑尾声像可增强检查者的自信心,迅速调转思路寻找并发现除急性阑尾炎之外的急腹症.

    作者:文革;赵景亭;刘小珍;张成立;许锦富;吴凤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不同方法控制性降压对鼻内镜手术患者内脏灌注及术中出血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方法控制性降压对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患者内脏灌注及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A组(普通全麻组)、B组(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和C组(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每组10例.在静吸复合全麻下,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平均动脉血压(MAP),B、C组于麻醉后行急性高血容量血液稀释.然后于手术开始前15 min分别予硝普钠或硝酸甘油复合异氟醚吸入行控制性降压,使MAP降至50~55 mmHg,并维持至术毕A组不进行扩容和控制性降压.B、C组于麻醉后(T0)、降压开始时(T1)、降压30min(T2)、降压60min(T3)、停降压30min(T4)[A组未降压,在与降压组相对应的时间即麻醉后(T0)、手术开始前15min(T1)、手术开始后15min(T2)、手术开始后45 min(T3)、手术结束后30min(T4)]时分别记录HR、MAP,并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aCO2和pH值.胃二氧化碳张力仪测量PgCO2,根据血气值计算pHi.记录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结果 B、C组比A组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C组出血量比B组少.3组病人pHi、PgC02组内前后此较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控制性降压联合急性高血容量稀释时如采用合理的措施,MAP降至50~55 mmHg时并不一定会导致胃肠道循环低灌注和氧合障碍.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控制性降压可减少手术中出血量,且使用硝酸甘油降压比使用硝普钠降压减少出血效果更好.

    作者:焦赫娜;任飞;蔡宏伟;郭曲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XIAP蛋白的表达

    目的 检测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胃癌组织中XIAP蛋白表达的差异以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探讨胃癌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32例胃癌组织中XIAP蛋白的表达;Hp感染与XIAP表达的关系体内实验通过对病例进行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将各种病变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体外实验通过将Hp裂解液与AGS细胞共同孵育24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XIAP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XIAP蛋向阳性表达位于胞浆,XIAP蛋白表达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到胃癌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两组间、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胃癌两组间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67),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与胃癌两组问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167).胃癌组Hp感染率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高,但统计学无差异(p>0.05),Hp感染伴胃上皮细胞XIAP蛋白的表达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加入Hp共同孵育的实验组XIAP蛋白表达量明显较阴性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上皮细胞在恶性转化过程中伴有XIAP的表达上调,XIAP的诱导表达可能出现在萎缩性胃炎之前.Hp感染伴胃上皮细胞XIAP蛋白的表达升高,但尤统计学差异.Hp体外能够刺激胃型上皮的XIAP蛋白表达,可能是Hp致癌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玮;郭蒸;夏国胜;张文静;牛凌云;王继德;王亚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死亡原因分析:附20例死亡报告

    目的 分析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改善疗效的方法.方法 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从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心肌保护、术后处理等方面总结近3年356例根治术后早期20例死亡患者的可能高危因素.结果 11例死于早期低心排综合征,4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因窒息死亡),3例死于肾功能衰竭或多脏器衰竭,1例死于急性左心衰竭.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结论 年龄小、肺血管及左室发育差是术后低心排发生的高危因素:手术技巧及畸形矫治方法是导致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良好的体外循环转流及心肌保护是根治术成功的基本保障;正确的术后治疗处理及严密的监护是降低术后死亡的重要步骤.

    作者:王晓武;张卫达;袁彬彬;梅汝刚;王晓莉;李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窦内皮细胞与凋亡细胞相互作用对促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肝窦内细胞(HSEC)与凋亡细胞互相作用后促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的变化.方法 紫外线诱导人淋巴细胞凋亡;对照组:体外人HSEC单独培养.实验组:人HSEC与同种异体凋亡淋巴细胞细胞直接共培养.两组均培养16h后,收集上清液,利用Luminex技术检测上清液促炎症性的细胞/化学因子水平,包括IL-2、IINF-γ、TNF-α.结果 实验组IL-2、IINF-γ、TNF-α分泌水平比对照组下调约50%,两组数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绪论HSEC与凋亡细胞作用后能使促炎症因子下调,调控局部免疫微环境,使免疫反应偏向耐受.

    作者:何栋;罗宇维;马骊;孙尔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PTEN基因重组腺病毒对人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 观察携带野生型PTE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PTEN)体外转染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ASMC)后的表达,研究其对HASMC增殖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作初步的探讨.方法 利用pAdxsi载体系统构建携带PTEN基因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HASMC,荧光显微镜观察Ad-PTEN的转染效率.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PTEN在HASMC中的表达.采用MTS/PMS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ting检测Akt及p-Akt的表达,RT-PCR检测P2lmRNA的表达.结果 外源性野生型PTEN基冈经腺病毒介导成功转入HASMC,当感染复数MOI为100时,体外转染效率高达98%以上.Ad-PTEN感染HASMC后,能有效地引起细胞内过度表达PEEN.上调PTEN表达能显著提高G0/G1期细胞的比例,抑制细胞的增殖.上调PTEN表达能显著降低p-Akt及提高P21的表达水平.结论 成功构建了过度表达PTEN的原代培养HASMC模型,该模型能有效地引起细胞内过度表达PTEN.上调PTEN表达能有效抑制HASMC的增殖,可能是通过对P1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及上调P21的表达而起作用的.

    作者:陈丽丽;罗雅玲;赖文岩;徐健;钟浩海;张达成;叶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地塞米松对哮喘小鼠Th17细胞因子IL-17表达的影响

    目的 初步探讨地塞米松对哮喘小鼠肺组织中Th17细胞因子IL-17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方法建立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各10只.采用EUSA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IL-17水平;HE染色评价各组小鼠气道炎症程度;RT-PCR检测肺组织IL-17、RORγt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RoRγt脚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哮喘组小鼠肺组织RORγt、IL-17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地塞米松治疗组RORγt、IL-17mRNA和蛋白水平均低于哮喘组(P<0.05).结论 地塞米松可抑制哮喘小鼠肺组织RORγt表达,阻止Th17的分化,从而减少IL-17的分泌,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反应.

    作者:胡斯明;罗雅玲;赖文岩;陈培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R与传统胸部床边摄片在显示病灶的ROC曲线分析

    目的 探讨CR胸部床边摄片在显示病灶能力的价值.方法 收集CR和传统床边胸片各60例和53例,以其CT检查为金标准进行对照,将两组床边胸片显示的病灶清晰程度分为清晰、可见、模糊、隐约可见、未见5类.统计两组的例数,绘制ROC曲线.结果 60例CR胸片中,51例行CT检查,32例CT所显示的病灶中,CR能显示31例,1例未见病灶.53例传统片中,46例行CT检查,24例CT所显示的病灶中,传统能显示22例,2例未见病灶.CR和传统胸部床边摄影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916和0.777.结论 CR床边胸片显示病灶能力高于传统床边片,CR床边胸片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强;郑晓林;高云;朱纯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具有完整X线骨盆照片及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的20例骨盆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对比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结果 本组20例患者中,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均能清晰地显示骨盆骨折的部位、程度及骨盆环破坏情况,而传统X线照片诊断正确者8例.螺旋CT扫描还诊断合并腹部闭合伤5例.结论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较X线平片具有显著优势,能直观、全面、精确地显示骨盆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对骨盆骨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谭世奇;周永生;殷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