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泌素调节激素在双歧杆菌中的表达及其转化双歧杆菌对肥胖小鼠体质的影响

龙若庭;曾位森;罗深秋;郭娇;林元藻;黄清松

关键词:双歧杆菌, 胃泌索调节激素, pBBADs-OXM, 体质量, 肥胖, 奥利司他
摘要:目的 观察载体pBBADs-OXM转化双歧杆菌对肥胖小鼠的减肥作用.方法 以电穿孔方法将pBBADs-OXM转入双歧杆菌,ELISA及免疫印迹法检测pBBADs-OXM转化长双歧杆菌培养上清及菌体沉淀中OXM的表达.并以此转化双歧杆菌灌饲肥胖小鼠,观察肥胖鼠体质量的变化.结果 ELISA、免疫印迹法检测到OXM在pBBADs-OXM转化的双歧杆菌的培养上清及菌体中均有表达.此转化双歧杆菌灌饲的肥胖小鼠体质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肥胖小鼠(P<0.05).结论 pBBADs-OXM转化的双歧杆菌具有减肥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鼻郎鼻腔喷雾器与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合用治疗50例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鼻郎鼻腔喷雾器与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合用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使用鼻郎鼻腔喷雾器与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喷鼻;对照组50例,仪用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喷鼻.结果 鼻郎鼻腔喷雾器与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合组有效率为94%,曲安奈德鼻喷雾剂组有效率为82%.结论 鼻郎鼻腔喷雾器可有效提高曲安奈德鼻喷雾剂的疗效,减少甚至避免其不良反应.

    作者:凌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3D-CE-MRA对肠系膜动脉硬化的探讨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旨在探讨3D-CE-MRA技术在诊断肠系膜动脉硬化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1例患者行肠系膜动脉的3D-CE-MRA,进行图像后处理(3D重建和MIP后处理)成像.将23例正常人肠系膜动脉成像作为对照.观察、分析异常的肠系膜动脉异常表现.对病变组与对照组肠系膜上、下动脉管径与各级分支的数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1例均有全身其他部位动脉硬化.肠系膜动脉硬化MR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变细,管腔狭窄,边缘不规则,管壁均匀或不均匀增厚;腔内形成多处对比剂充盈缺损.二级以上分支减少、走行僵硬.部分患者分支纤细呈虚线状或分支消失.仅2例肠系膜下动脉主干显示,走向僵硬.病变组肠系膜上、下动脉管径分别为3.8±0.32mm和1.20±0.12mm(正常组分别为6.51±1.01 mm和2.90±0.90mm),经检验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肠系膜动脉硬化患者动脉分支数目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部分患者动脉期小肠粘膜强化程度减低,肠管呈挛缩状聚拢、充气扩张、肠管张力减低.结论 3D-CE-MRA成像能明确显示肠系膜动脉硬化及肠管继发性改变.本方法对病变的检出及指导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杨沛钦;郑晓林;范宪淼;全海英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罗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RAW264.7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RAW264.7细胞Toll样受体4(TLR4)mRNA和蛋白表达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影响及其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采用RT-PCR检测RAW264.7细胞TLR4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RAW264.7细胞TLR4蛋白表达,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MPO活性.结果 罗格列酮浓度依赖性地下调AngⅡ诱导的RAW264.7细胞TLR4m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AngⅡ诱导的RAW264.7细胞MPO活性.此外,TLR4阻断剂对AngⅡ诱导的RAW264.7细胞MPO活性有部分地抑制作用,而罗格列酮可增强这一抑制效应.同时罗格列酮明显地抑制TLR4特异性配体脂多糖的促MPO分泌效应.结论 罗格列酮可下调AngⅡ诱导的RAW264.7细胞TLR4表达,并可能通过干预TLR4,影响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抑制MPO分泌,减轻炎症反应,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姬媛媛;王志东;刘俊田;刘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复方茵黄解毒汤中咖啡酸的含量

    目的 建立以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复方茵黄解毒汤中咖啡酸含量的方法.方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电泳条件为:石英毛细管柱(75 μm×60 cm,有效长度为53 cm);运行缓冲液为20 mmol/L的硼砂溶液(pH=9.18);分离电压12kV;真空进样时间为5 s;温度为25℃,紫外检测波长313 nm.结果 咖啡酸在20~10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咖啡酸Y=561.02X-2192.1(r=0.999 8,n=6).咖啡酸的平均回收率大于95%;RSD小于3%(n=3).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可有效控制复方茵黄解毒汤的质量.

    作者:蔡茁;杨芳;俞发;楼陆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rAAV介导BDNF基因转染对急性高眼压兔眼神经损害的保护作用

    目的 通过检测视网膜电图b.波(ERG-b)、计数视网膜节细胞(RGC)、测量内层视网膜(IRL)厚度、电镜观察RGC超微结构变化等,探讨玻璃体注射携带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BDNF)重组腺伴随病毒(rAAV-BDNF)埘急件高眼压兔眼神经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任选一眼作为造模眼(为模型组,共24眼),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法造成急性高眼压模型,对侧眼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24眼).另24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任选一眼作为造模眼(为BDNF组,共24眼),BDNF组在造模前3 d玻璃体内注射10μl rAAV-BDNF.于造模后第1、3、7、14 d三组各摘除6只观察眼做病理切片,进行RGC计数、IRL厚度测量.三组中第14天结束观察的各6只观察眼,在实验开始前(基线)及造模后第1、3、7、14天,分别检测ERG-b波.另选5只兔用于观察RGC的超微结构,其中1只不做任何处理;另4只兔单眼造模(模型组2只,BDNF组2只),第7天处死.结果 造模前三组的ERG-b波的振幅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和BDNF组ERG-b波振幅值在造模后第1天均降至低水平,与基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后逐渐恢复,但第14天均未能恢复至基线水平(P<0.01).实验结束时BDNF组ERG-b波振幅值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兔眼视网膜RGC数量减少,IRL厚度变薄.BDNF组兔眼视网膜RGC数量和IRL厚度的变化与模型组相似,但其程度均较模型组轻(P<0.05,P<0.01).电镜观察可见急性高眼压引起了RGC的损害,而BDNF组损害较轻.结论 玻璃体注射rAAV-BDNF可以显著改善急性高眼压引起的ERG-b波及视网膜结构的损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王建明;孙乃学;惠娜;范雅稚;冯海晓;赵世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及评估方式

    目的 采取球囊损伤加高胆固醇饮食方式建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用多种方式评估,研究快速建模及无创评估模型的方法.方法 16只雄性新西兰白兔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后,实验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对照组普食喂养,8周后应用病理切片、血管造影及体表超声等多种方式检测斑块成膜情况,分析其斑块性质.结果 高胆固醇饮食8周后兔体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P<0.001),腹主动脉造影及体表超声均能直接观察到实验组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实验组损伤部位与对照组损伤部位之间血管收缩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921,P=0.000),体表超声测得偏心指数较大的斑块在药物刺激后血管收缩明显增加,偏心指数与血管收缩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83,P=0.000).

    作者:刘毅;李志樑;雷霄;傅强;付晓华;缪绯;余志国;刘映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RAEB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与RAEB(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 in transformation)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关的特异性血清蛋白质标志物.方法 应用双向电泳分别分离RAEB型MDS、急性髓性白血病及正常人的血清蛋白,通过对3组图谱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反应的蛋白质点,根据差异反应蛋白质点位置在平行胶上找出匹配的蛋白质点.并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鉴定.通过数据库搜索鉴定出差异反应的蛋白质.结果 以MDS组为参照,经过胶图分析得到7个差异蛋白质点,质谱鉴定提示4种蛋白有统计学意义,包括二肽基肽酶(dipeptidylpeptidase,DPP/CD26)、DNA聚合酶、未命名蛋白2044和类白蛋白物质.结论 以2-DE为基础的血清蛋白质组学方法可用于筛选与MDS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DPP在RAEB型MDS中的异常高表达提示DPP/CD26可能与进展类型的MDS相关.

    作者:钟立业;刘天浩;李扬秋;耿素霞;陆泽生;翁建宇;吴穗晶;罗成伟;杜欣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肽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特异性靶向人肝癌细胞的短肽,为肝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人肝癌细胞HepG2为靶细胞,对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进行3轮筛选.建立Hep62荷瘤裸鼠实验动物模型,并在裸鼠体内对经过体外3轮筛选的肽库再进行1轮筛选.随机挑取30个阳性噬菌体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噬菌体展示肽的特异性.结果 经过3轮体外筛选和1轮动物体内筛选.噬菌体在靶细胞HepG2上出现明显富集,随机挑选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十二肽VRKRSECLGAHD出现次数多,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证明该噬菌体能特异结合于肝癌细胞.结论 筛选得到的短肽能够特异性与肝癌细胞结合,为进一步研制用于治疗肝癌的高靶向性药物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杨璞;何剪太;王吉伟;胡玉;于丽;金鑫;张阳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噬菌体随机肽库中B型钠尿肽结合肽的筛选及鉴定

    目的 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特异性靶向人肝癌细胞的短肽,为肝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人肝癌细胞HepG2为靶细胞,对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进行3轮筛选.建立Hep62荷瘤裸鼠实验动物模型,并在裸鼠体内对经过体外3轮筛选的肽库再进行1轮筛选.随机挑取30个阳性噬菌体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噬菌体展示肽的特异性.结果 经过3轮体外筛选和1轮动物体内筛选.噬菌体在靶细胞HepG2上出现明显富集,随机挑选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十二肽VRKRSECLGAHD出现次数多,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证明该噬菌体能特异结合于肝癌细胞.结论 筛选得到的短肽能够特异性与肝癌细胞结合,为进一步研制用于治疗肝癌的高靶向性药物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张振辉;刘世明;吴文言;张焕堂;郑伟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脐血及胎盘中TXA2、PGI2、TXA2R异常表达与羊水过少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羊水过少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放免法检测羊水过少和正常妊娠各30例产妇脐血中TXB2和6-keto-PGF1α浓度,计算TXB2/6-keto-PGF1α比值,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胎盘绒毛血管内皮细胞血栓素A2受体(TXA2R)蛋白含量.结果 研究组脐血TXB2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6-keto-PGF1α浓度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XB2/6-keto-PGF1α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组胎盘绒毛血管内皮细胞中TXA2R阳性表达(22/30,73.3%)明显高于对照组(11/30,36.7%),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羊水过少组TXA2R阳性表达以强阳性为主.结论 脐血中TXA2浓度异常升高及TXA2/PGI2比例失衡与羊水过少发病有关.

    作者:王志坚;余艳红;陈洁;赵影庭;张燕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改性载顺铂磁性纳米药物联合放疗靶向治疗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的研究

    目的 探讨载顺钔磁性纳米靶向药物对荷人鼻咽癌裸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研究同时放化疗对移植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以人鼻咽癌细胞CNE2接种干36只Balb/C裸鼠背部建屯移植瘤模型.按照肿瘤体积大小随机分成对照组、单纯放疗组、顺铂治疗组、顺铂联合放疗组、纳米靶向药物治疗组、纳米靶向药物联合放疗组,每组6只,分别进行放疗、化疗和同时放化疗干预,给药量按顺铂计算3 mg/kg,每天1次,共3次,裸鼠尾静脉注入,给药前0.5 h均予以0.5 ml牛理盐水灌胃水化,对照组给生理盐水.放疗为直线加速器,每次2 Gy.隔天1次,共照射3次.观察各组荷瘤鼠肿瘤生长情况,计算肿瘤体积和抑瘤率,测量治疗后荷瘤鼠体质量及肿瘤重量,观察肿瘤组织PCNA的阳性指数.结果 药物治疗各组裸鼠体质量均不同程度下降,肿瘤增长明显减慢,除顺铂组外,其他各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顺铂联合放疗和纳米靶向药物联合放疗治疗效果好,与顺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单纯放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改性载顺铂磁性纳米药物靶向治疗或联合放疗对鼻咽癌均有良好疗效,且毒副反应并无增加.

    作者:龙镇;谢民强;张涛;沈辉;徐雪青;郭灵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灯盏细辛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灯盏细辛对大鼠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灯盏细辛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前用灯盏细辛注射液2 ml/(kg·d)灌胃,每天1次,共15 d).各组再分脑缺血/冉灌注后5 h和24 h两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在相应时间测定血清神经元稀醇化酶(NSE)含量、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与脑缺血/冉灌注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后5 h和24 h,灯盏细辛预处理组血清NSE含显著减少(P<0.05,P<0.01),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改善(P<0.05).灯盏细辛预处理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相关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缺血前给予灯盏细辛对大鼠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詹海涛;刘应时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老年难治性心衰合并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目的 探讨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索片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RHF)并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RHF并ESS的老年患者54例随机分为常规抗心衰治疗组(A组,n=32)以及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左甲状腺素片治疗组(B组,n=22),左甲状腺素片口服剂量为6.25~25μg/d.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浆BNP水平、心脏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功能NYHA分级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治疗期间5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其余27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LVEF值以及NYH均未见明显改善(P>0.01).B组患者治疗期间无发生死亡或严重心律失常,血浆BNP水平、LVEF值及NYH分级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期间无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论 针对老年RHF并ESS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状腺素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作者:刘泽;吴军;张源源;冯德光;刘玲;孙杰;彭艳;郭振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经胭静脉介入性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脶静脉介入性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66例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使用一般治疗+抗凝治疗+腘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使用一般治疗+抗凝治疗+全身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间治愈率、显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传统肝索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同等剂量尿激酶溶栓药物下,经导管溶栓疗效明显优于全身溶栓.两组治愈率均不满意,考虑与溶栓治疗的局限性有关,对残留白色血栓无效,进一步行血栓抽吸术、血管腔内成形、支架置入或延长导管溶栓时间可能会有更好效果.结论 经腘静脉介入性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明显优于全身性尿激酶溶栓治疗,而且副作用少.

    作者:于新发;周成宇;陈小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5-杂氮脱氧胞苷逆转膀胱癌T24细胞死亡相关蛋白激酶的转录表达

    目的 研究膀胱癌细胞T24中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探讨使用5-杂氮脱氧胞苷(5-aza-dc)处理T24细胞后对DAPK转录表达的影响及其细胞生物学效应.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去甲基化药物5-aza-dc处理膀胱癌细胞株T24后,使用MTT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5-aza-dc对T2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凋亡率.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分别检测5-aza-dc(12.5 μmol/L)处理前后T24细胞中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变化情况.应用RT-PCR、Western-blotting分别检测5-aza-dc(12.5 μmol/L)处理前后T24细胞中DAPK转录、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MTT法显示不同浓度5-aza-dc对T24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24细胞的大凋亡率为(24.12±1.4)%.正常培养条件下T24细胞中DAPK启动子区出现高甲基化且DAPK mRNA无表达,在5-aza-dc(12.5μmol/L)作用24 h后,T24细胞中DAPK启动子区恢复为未甲基化状念且DAPK mRNA及蛋白重新恢复表达.结论 膀胱癌细胞株T24中DAPK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可能是抑制其转录表达的重要原因;5-aza-dc可以通过去甲基化作用使DAPK恢复表达,从而抑制T24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5-aza-dc有望成为膀胱癌化疗的有效药物.

    作者:徐宁儒;刘春晓;郑少波;李虎林;徐亚文;许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人咀嚼肌群肌梭分布的对比研究

    目的 查明人咀嚼肌群肌梭的形态与分布的特征,探讨不同咀嚼肌在咀嚼运动和下颌位置的维持与调节中的不同的作用.方法 对6侧人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的肌梭作形态学观察,并用图像分析仪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量化处理.结果 咬肌肌梭密度为32.11个/g,深层肌纤维肌梭密度高(70.76个/g),且肌梭联合体比例高,浅层纤维以肌腹中央肌梭密度高,两层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颞肌肌梭密度为5.44个/g,前份纤维肌梭密度为7.74个/g,后份纤维肌梭密度为3.78个/g,两部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翼内肌肌梭密度为4.43个/g;咬肌、颞肌、翼内肌肌梭密度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不同形态的咀嚼肌或同一块咀嚼肌的不同部位肌梭分布不均匀.咀嚼肌肌梭分布与肌纤维型、肌构筑有关.

    作者:张跃蓉;刘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多孔金属材料镍钛合金与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 研究多孔处理的新型镍钛合金材料与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生物相容性,探索新型生物工程材料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SD大鼠体外培养BMSCs,将细胞分别接种于致密、大孔、小孔组镍钛合金材料表面,建立体外共同培养.采用MTT法检测第3天BMSCs的增殖率;第7天采用Hoechst33342标记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材料组细胞数的差异: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各组材料上的附着和生长情况.结果 大孔、小孔组材料表面的细胞在第3天细胞增殖率和致密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7天在荧光纤维镜下发现各组镍钛合金材料上均有细胞生长,大孔、小孔组细胞数和致密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孔、小孔材料之间细胞增殖率和细胞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大孔、小孔组新型镍钛合金材料表面接种的BMSCs形态正常,增殖旺盛,黏附性良好.结论 多孔处理的新型镍钛合金材料在体外实验中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促进BMSCs黏附、聚集和增殖.

    作者:罗杰;柯以铨;徐如祥;姜晓丹;薛杉;吕云;李森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两种软骨-软骨膜复合体在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比较条栅状软骨-软骨膜和马蹄铁状软骨-软骨膜两种修复技术在鼓室成形术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5~2008年39例(39耳)资料完整的鼓膜穿孔面积>40%患者应用两种类型自身软骨-软骨膜复合体的鼓室成形术,其中条栅状软骨组19例(19耳),马蹄铁状软骨组20例(20耳).对术后鼓膜愈合率和听力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鼓膜愈合率均为100%,而言语频率的术前气骨导差与术后气骨导差的差值,马蹄铁状组优于条栅状组(P<0.05).结论 两种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修补技术在修补鼓膜大、中穿孔的鼓室成形术均有较好疗效,术后3个月时马蹄铁状软骨-软骨膜组语频听力的改营优丁条栅状软骨-软骨膜组.

    作者:孙文青;刘运春;王云霞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影响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前后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及敏感性的变化,探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分别检测正常人、2型糖尿病人MBL及hs-CRP浓度.(2)检测糖尿病组药物干预前后MBL、hs-CRP、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及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1)血MBL水平在2型糖尿病中显著降低;(2)血hs-CRP水平在2型糖尿病中显著升高;(3)予罗格列酮及二甲双胍干预后MBL、hs-CRP、血糖、TC、TG、LDL-C、HOMA-IR水平显著下降,HDL-C、HOMA-ISI显著升高.结论 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可影响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水平.

    作者:秦映芬;方桂兴;黄迪迪;张劫;周嘉;罗佐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大肠癌患者病理因素及预后与Bmi-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大肠癌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Bmi-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1.7%.在大肠癌、大肠腺瘤及正常肠粘膜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25.0%、6.67%、0%,在大肠癌中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P<0.05);卡方检验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与有无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布部位、分化程度、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远处转移与Bmi-1蛋白高表达有关(P<0.01,OR>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 Bmi-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患者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林妙霞;文卓夫;冯智英;李泽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