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组hGM-CSF乳酸链球菌的构建及初步验证

马高峰;陈学清;杨晓强;武金宝;张振书

关键词: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乳酸链球菌, 基因克隆, 重组质粒, 蛋白表达
摘要:目的 运用基因克隆技术将自行合成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转化于乳酸链球菌.并筛选获得高表达重组hGM-CSF的乳酸链球菌稳定株.方法 将经过优化适合在乳链菌表达的hGM-CSF基因克隆于含有P59启动子、USP45蛋白信号肽、终止密码子的pNBC1000载体,得到重组质粒pNCSF,然后将pNCSF进一步克隆于穿梭载体pTR1001c,获得乳链菌表达载体pTRCSF,通过电穿孔转化于乳链菌,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验证hGM-CSF的表达.结果 获得了重组质粒pNCSF并经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酶切鉴定显示构建乳链菌表达载体pTRCSF及重组hGM-CSF乳链菌成功,蛋白电泳初步验证获得了高表达重组hGM-CSF的乳链菌株LL-CSF.结论 运用基因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重组乳酸链球菌LL-CSF,为进一步研究重组hGM-CSF的生物学特性及评价其潜在临床.应用价值打下了基础.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体外对肝癌HCCLM6细胞转移侵袭的影响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在体外对人肝癌HCCLM6细胞粘附、迁移及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别以25、50、100、200、400μg/ml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在体外处理HCCLM6细胞,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小室及matrigel胶体外检测药物对细胞迁移、侵袭及粘附的影响.结果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作用HCCLM6细胞72 h后对细胞增殖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可明显抑制HCCLM6细胞与matrgel的黏附、对人工基底膜的侵袭力和迁移力,且抑制作用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具有直接抑制人肝癌细胞体外侵袭转移和增殖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鹏海;覃晶;李爱民;丁雪梅;杜阳峰;罗荣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上皮钙粘素、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素D1在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的表达

    目的 通过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上皮钙粘素、β-连环蛋白和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探讨其在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高度增殖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正常组织及进行期银屑病皮损处上皮钙粘素、β-连环蛋白和细胞周期素D1蛋白的表达.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增生的表皮细胞上皮钙粘素和β-连环蛋白在颗粒层和基底细胞层表达明显降低,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细胞周期素D1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基底细胞层表达显著升高,并与β-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相关.结论 上皮钙粘素和β-连环蛋白表达的下调可能与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高度增殖有关.Wnt信号转导系统异常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李政霄;纪泛扑;彭振辉;王珂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VEGF、HER-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关系,探讨其作为胃癌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具有随访资料的103例胃腺癌标本中VEGF、HER-2蛋白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103例胃癌组织中VEGF、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48/103)、31.1%(32/103),在胃正常组织中均无表达;(2)VEGF、HER-2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P<0.05);(3)VEGF、HER-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0、10.1个月,表达阴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0.0、64.5个月,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间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4)VEGF与HER-2蛋白联合表达与生存期相关(PVEGF=0.000,PHER-2=0.000,RRVEGF=7.183,RRHER-2=0.129),两者的阳性表达有降低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VEGF阳性表达的危险度相对较大.结论 测定胃癌组织中VEGF、HER-2蛋白的表达,有助于临床判断病人预后为Avastin和Herceptin等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胃癌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陈锦章;郑航;陈斌;黄宇贤;罗荣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化疗药羟喜树碱诱导Wnt信号通路抑制剂DKK-1的表达作用

    目的 研究加入抗肿瘤药羟喜树碱后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DKK(dickkopf-1)在人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调控作用.方法 选择四个不同p53状态的人肝癌HepG2(HepG2,含野生型p53;Hep3B,p53缺失)和人大肠癌(LoVo,含野生型p53),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p53突变)加入抗肿瘤药羟喜树碱后,观察抑制剂DKK-1以及反映Wnt信号通路功能变化的β-catenin的表达.以RT-PCR技术检测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DKK-1的表达作用,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加人羟喜树碱24 h后DKK-ImRNA表达水平在人肝癌细胞(HepG2,含野生型p53;Hep3B,p53缺失)、人大肠癌细胞(LoVo,含野生型p53)和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p53突变型)中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水平显著增加.β-catenin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强度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羟喜树碱在人肝癌细胞、人大肠癌细胞、人神经胶质瘤细胞中能够诱导抑制剂DKK-1 mRNA的表达.

    作者:腊蕾;班武;饶进军;吴曙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自噬体基因ATG16L1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ATG16L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41880的等位基因多态性与IBD易感性间的关系.方法 抽取80例IBD患者,其中40例克罗恩病(CD)患者、4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50例健康者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根据目的 基因片断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应用PCR方法 扩增DNA样本中的目的 基因片断.并对扩增的目的 基因片断进行测序,其测序结果与正常序列进行比较并分析等位基因的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D和UC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ATG16L1基因SNP位点rs2241880的等位基凼多态性之间无明显差异(X2=4.94,P=0.293).结论 国外文献报道的与CD相关的易感基因ATG16L1的多态性位点rs2241880,在本组CD患者中并未发现与CD易感性相关,国外发现的与CD易感性相关的ATG16L1基因的SNP位点可能不是中国CD患者的易感性基因位点.

    作者:智佳;智发朝;陈正彦;姚国鹏;关婧;林勇;张迎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来曲唑与他莫西芬在绝经后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来曲唑(弗隆)在绝经后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耐受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经粗针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且雌激素受体(+)或孕激素受体(+)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进行来曲唑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设置他莫西芬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为对照组.来曲唑组25例:弗隆2.5mg口服,每天1次;他莫西芬组25例:他莫西芬10mg口服,每天2次;28 d为1个疗程,共服用3疗程.他莫西芬组2例因用药2月发现远处转移改行化疗出组.结果 来曲唑组组cCR 2例,PR 13例,SD 10例,PD O例,RR为60%(15/25),9例降期.他莫西芬组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8例,疾病稳定15例,疾病进展2例,总缓解率为32%(8/25),6例降期.来曲唑组内分泌治疗前后比较,在乳腺癌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临床疗效方面来曲唑组优于他莫西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 绝经后、ER和/或PR(+)乳腺癌采用来曲唑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有效、安全、可靠.为缩小手术切除术式创造条件,尤其对年迈、体弱、伴其他重要疾病患者是很好的治疗选择,是优于他莫西芬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

    作者:王永霞;张爱玲;张蓉;曹茵;钟幕仪;黄珂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与XⅣE种植体同期植入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中老年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并同期植人XIVE二段式种植体26颗,其中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外提升完成10颗种植体/5例,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内提升完成16颗种植体/13例.负载2年后统计其成活率.结果 26颗种植体中仅有一颗出现种植体周感染但无松动,成活率96.15%.结论 提示骨引导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对于上颌肯氏Ⅰ、Ⅱ类缺失患者是一种可行的临床修复方式.

    作者:李宏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CYP27B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CYP27B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用PCR-RFLP的方法 在158例中国重庆汉族Graves病(GD)患儿、174例桥本甲状腺炎(HT)患儿和172例正常对照中检测CYP2781启动子区域-1260位点的基因型.结果 该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正常对照组CYP2781启动子区域-1260A/C的3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CC34.3%、AA19.2%、AC46.5%、C57.6%、A42.4%;GD组相应为48.1%、13.3%、38.6%、67.4%、32.6%;HT组相应为47.1%、10.3%、42.5%、68.4%、31.6%.CYP27B1-1260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疾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有显著性的差异(GD/对照组:基因型频率比较X2=6.80,P<0.05,等位基因 频率比较X2=6.79,P<0.05;HT/对照组:基因型频率比较X2=8.39,P<0.05,等位基因频率比较X2=8.71,P<0.05).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CYP2781启动子区域-1260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GD及HT易感性有关,其中C为易感基因位点.

    作者:杨静;熊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供者调控T细胞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与免疫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及生存的影响

    目的 研接受不同数量供者CD4+CD25+调控T细胞(TReg)移植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和造血与免疫重建的影响.方法 对30例接受allo-HSCT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移植物中的TReg值和移植后患者不同时间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Reg.按移植供者TReg绝对数是否大于或等于10.0×10/kg为标准分为高TReg移植组和低TReg移植组,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造血与免疫重建、TReg重建、GVHD发生及无病生存率有无差异.结果 高TReg组的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重建时间分别为+(8.62±2.29)d和+(12.69±5.74)d,低TReg组分别为+(8.88±2.71)d和+(15.18±6.71)d(P值分别为0.778和0.613),两组间WBC和PLT重建时间无显著性差异.高TReg组患者移植后+15 dCD4+CD3+,CD45RO+CD4+T细胞重建,+30dCD3+、CD4+CD3+T细胞重建明显快于低TReg组患者(P值分别为0.039、0.024、0.014、0.020).高TReg组患者移植后+15 dCD4+CD25+TReg重建,+180 d与低TReg组相比明显加快(P值分别为0.013、0.005).高TReg组和低TReg组患者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61.54%(8/13)和94.12%(16/17),两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27),移植的供者TReg数与急性GVHD的发生程度呈负相关(rs=0.393,P=0.032).高与低TReg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0.40±16.10)%和(72.00±2.00)%,无显著性差异(P=0.818).结论 供者TReg能促进allo-HSCT后免疫重建及CD4+CD25+TReg重建,降低移植后急性GVHD的发生率.

    作者:杨凯;范志平;刘启发;张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PRL-3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在SW480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PRL-3基因慢病毒干扰载体及建立PRL-3基因稳定干扰的结直肠癌细胞亚系.为PRb-3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设计PRL-3基因特异性RNAi靶序列,与pENTRTM/U6线性载体定向连接,构建pENTRTM/U6真核入门表达载体.通过与pENTRTM/U6 entry clone与pLenti6/BLOCK-iTTM-DEST载体进行重组,获得pLenti6/BLOCK-iTTM-DEST真核表达慢病毒干扰载体.利用包装细胞293FT获得重组的慢病毒,感染大肠癌细胞株SW480细胞,杀稻瘟菌素筛选获得稳定干扰PRL-3基因的细胞亚系.结果 成功构建PRL-3 pLenti6/BLOCK-iTTM-DEST真核表达慢病毒干扰载体并获得相应的慢病毒,病毒悬液的滴度为6×105U/L.RT-PCR、Western blotting结果 表明,克隆1 PRL-3mRNA及蛋白显著降低.结论 成功构建人PRL-3基因特异性的慢病毒干扰载体,获得PRL-3基因稳定干扰的大肠癌细胞亚系.

    作者:柳玉红;李建明;周军;丁彦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CDH22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稳定干扰CDH22基因的表达

    目的 构建人CDH22基因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有效沉默大肠癌细胞的CDH22基因表达,为研究CDH22在大肠癌转移中参与的信号转导机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利用在线软件设计人CDH22基因shRNA序列,合成、退火形成双链寡核酸后克隆到pENTRTM/U6载体的黏性末端,测序.得到的阳性重组子再与慢病毒载体进行重组,获得真核表达慢病毒干扰载体.在脂质体的介导下将慢病毒包装辅助质粒和CDH22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导入293FT细胞包装病毒,测定病毒滴度,感染大肠癌细胞SW480,杀稻瘟菌素筛选获得稳定干扰CDH22基因的细胞亚系.结果 成功构建CDH22真核表达慢病毒干扰载体并获得相应的慢病毒,病毒滴度为8×105U/ml.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细胞克隆11中CDH22 mRNA水平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成功构建出CDH22基因慢病毒RNAi表达载体,并获得CDH22基因稳定干扰的大肠癌细胞亚系,为研究CDH22在大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作者:周军;李建明;杨发达;柳玉红;丁彦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及出现GVHD时T细胞β链CDR3谱型分析

    目的 初步探讨外周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后以及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时,外周血T细胞a链的CDR3谱型变化和特征.方法 采用免疫扫描谱型分析技术,监测1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移植前、移植后23 d、GVHD时(移植后28 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及供者PBSC标本T细胞a链的CDR3谱型变化,基因扫描(GeneScan)和测序分析克隆性增生T细胞TCR分子特征.结果 患者移植前PBMC的24个TCR BV家族CDR3谱型均呈高斯分布,部分家族在移植后23 d、和GVHD时呈现为寡峰和单峰,同时部分家族消失,单克隆增生T细胞TCR beta链的测序结果 显示不同的CDR3区组成,设计特异的CDR3引物进一步分析提示其可能来源于干细胞移植后的分化.结论 PBSC移植后23 d,PBMC中的多数24TCRBV家族CDR3谱型表现为多克隆,GVHD时,部分家族出现明显的单、寡克隆增生,这些特异T细胞可能在GVHD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移植前后TCRCDR3谱型和特异TCR分子特征的分析将有助于PBSC移植后免疫重建的评估和出现排斥反应时的特异性治疗.

    作者:姚新生;周明乾;马骊;罗微;冯晓勤;温茜;王小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光触媒涂布医院使用中床垫、床褥杀菌效果的研究

    目的 探索光触媒涂布法对医院使用中床垫、床褥的杀菌效果.方法 用现场杀菌试验,分别于光触媒涂布床垫、床褥前、涂布后2.5h、1周、2周、1、2、3、4、5、10个月监测其表面细菌数量.结果 光触媒涂布后的床垫、床褥2.5 h至10个月,均比涂前细菌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光触媒涂布前床垫的细菌数为2100~2900cfu/cm2,涂布后下降到150cfu/cm2以下,光触媒涂布床垫2周后自然菌消亡率达到94%以上;光触媒涂布前床褥的细菌数为418~576 cfu/cm2,涂布后下降到200 cfu/cm2以下,光触媒涂布床褥2.5 h后自然菌消亡率达到90%以上.结论 光触媒涂布在不断有细菌污染条件下的床垫与床褥表面,有较持久遏制细菌定居与生长繁殖的作用,有可能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床单位杀菌、保洁方法.

    作者:张亚莉;汪能平;孙树梅;王茵茵;姚翠军;李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瞬时弹性记录仪检测肝纤维化影响因素及稳定性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瞬时弹性记录仪FibroScan(R)测量肝纤维化成功率因素及其重复性.方法 用FibroScan(R)对637例健康人群、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共进行939次系列肝脏硬度测量.其中302例受检者进行了2次系列检测.对同一检测对象,两位操作者分别检测或同一操作者分别进行2次系列检测,每系列检测取10个检测值. 取中位数为终检测值.分析评价体质量指数、性别、年龄、疾病状态等对检测成功率的影响,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FibroScan(R)检测结果 的可重复性.结果 14例无法获得弹性值,失败率为2.2%.失败率与疾病状况无关,质量指数高将使成功率降低(t=3.112,P=0.002).女性成功率较男性低(t=-2.193,P=0.029).对同一检测对象,同一操作者多次操作或不同操作者进行FibroSear(R)检测,ICC分别为0.970、0.847;对于健康和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受检者,FibroScan(R)检测稳定性下降(ICC分别为0.736、0.639).既往肝硬化并发症病史及高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将使肝硬化患者FibroScan(R)弹性值升高.结论 FibroScan(R)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稳定性良好;高体质量指数降低操作成功率:高弹性值可能预测肝硬化并发症及肝功能代偿状态.

    作者:李林芳;戴琳;张琪;陈永鹏;冯筱榕;郭亚兵;侯金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经尸检证实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分析

    目的 了解1955年7月~2005年6月50年间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尸体解剖病例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上述50年间共计有效病例87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4例尸检病例中侵袭性真菌感染者35例,总检出率为4.0%(35/874),前25年发生率为2.39%(13/544),近25年为6.67%(22/330),P<0.01。35例中生前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者仅1例(2.9%),原发疾病广泛分布于临床各科室,其中肺脏受累21例(60%),致病菌有48.6%(17/35)为曲霉菌.结论 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表现、诊断缺乏特异性,建议对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预防性、经验性应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谭筱江;孟凡义;谢晋国;李文源;彭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静脉管理系统全凭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静脉管理系统全凭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128名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 对其麻醉诱导和术中生命体征、应激反应、麻醉深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全凭静脉麻醉组较静吸复合麻醉组诱导和维持平稳,应激反应小,麻醉深度可控性强,术后认知功能恢复迅速.结论 静脉管理系统控制的全凭静脉麻醉作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方式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具有安全性高、可控性强、并发症少的特点,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蔡英敏;胡海涛;韩新生;宋金鑫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脑和肝脏中的变化

    目的 动态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脑和肝脏的表达情况,探讨IGF-1在体内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 ,动态观测IGF-1在大脑皮质和肝实质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 1、在缺血侧大脑皮质中,与假手术各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模型3 d组与其他各时间组比较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在肝实质细胞中,与假手术各组比较,模型7 d组阳性表达显著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7d组阳性率高为87.5%.结论 脑损伤后,脑内IGF-1被激活上调,其表达增强,2h开始增高,3 d达到高峰.外周IGF-1体液调节反应较迟,第7天开始IGF-1体液调节有一定程度恢复.肝脏分泌IGF-1增加.

    作者:李川;范建中;吴红瑛;魏轶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主动脉弓降部疾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需要外科手术的主动脉弓降部疾病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2005~2007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42例主动脉弓降部疾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因包括主动脉夹层(DebakeyⅢ型)12例、真性动脉瘤13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1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假性动脉瘤3例以及降主动脉腔内支架术后内漏2例.急诊手术5例,均为主动脉夹层DebakeyⅢ型破入胸腔.死亡2例;限期、择期手术37例,死亡2例(均为动脉瘤),死亡率5.4%.术后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可逆性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手术方式包括非体外循环下行人造血管分流术12例(同时行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1例)、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左半弓+近段降主动脉置换10例(同时行食道造瘘术1例)、近中段降主动脉置换17例、次全降主动脉置换3例.结论 成人主动脉缩窄进行人造血管分流术矫治,手术简化、效果确切;主动脉弓降部动脉瘤大多需要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手术治疗,根据病变范围决定降主动脉置换长度,熟练的外科吻合技术和深低温停循环技术是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马少鸿;范瑞新;吴若彬;郑少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实验室条件下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的建立

    目的 人工建立一套规范的实验室条件下的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过程,探索广州管圆线虫人工繁殖的技术和方法.为深入研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充足、有效的试验材料.方法 从广州管圆线虫疫区采集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解剖分离三期幼虫,经口感染SD大鼠.6周后采集镜检鼠粪,贝尔曼漏斗法分离粪便内一期幼虫感染实验室养殖的二代褐云玛瑙螺白化种白玉蜗牛25只,3周后解剖螺镜检三期幼虫并计数.将阳性螺直接喂食饥饿SD大鼠10只,感染2周后检测血清,6周后镜检鼠粪,并分别于3、5、8周时解剖大鼠观察虫体.结果 感染3周后解剖白玉蜗牛镜检可见三期幼虫,大鼠感染2周后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6周后镜检鼠粪可见一期幼虫,3周后脑部解剖可见四期幼虫,5周、8周后心肺部解剖可见成虫与虫卵.结论 利用SD大鼠与白玉蜗牛为宿主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建立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作者:顾金保;刘敏;李华;罗宇利;李晓旭;陈晓光;詹希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阑尾炎误诊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阑尾炎的常见误诊原因及改进措施.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误诊为急性阑尾炎35个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消化系统、妇科生殖系统及泌尿系统疾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为主,而首诊为其他疾病经观察治疗或术中修正诊断为阑尾炎有3例.结论 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不全及思维片面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应引起临床上足够的重视,减少误诊及漏诊.

    作者:黄勇强;温敏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