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又平;肖奇志;周玉球;吴洪秋;胡利清
目的 从分子水平揭示官颈癌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新工具.方法 在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找到宫颈癌的相关基因芯片数据,使用BRB-ArrayTools软件包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到官颈癌相关基因;利用Panther在线分析软件对这些基因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 在宫颈癌组织共找到37条差异表达基因,上调23条,下调14条.这些基因的功能大致分为细胞骨架结构、转运载体、细胞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细胞粘附、细胞凋亡等.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 能有效分析基因芯片数据并获取生物内在信息,官颈癌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基因表达改变所致,为确定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标志与新治疗靶位开辟了新的思路.
作者:陈数珍;马文丽;郑文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制备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免疫靶向偶联物,在肿瘤组织中接种人IgG非特异性靶点,探讨人造靶点免疫导向治疗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阿霉素)偶联物,建立荷瘤小鼠模型.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偶联物抗体活性;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比较分析小鼠抗人IgG、游离阿霉素、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对S180细胞的毒性作用,比较阿霉素、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人IgO的抑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制备的偶联物中,小鼠抗人IgG、葡聚糖与阿霉素物质的量比为1:2.5:38;偶联物保留了小鼠抗人IgG抗体活性;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偶联物对S180细胞有体外杀伤作用.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肿瘤中接种人IgG组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的抑瘤率达17.72%,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并未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 通过在肿瘤组织中接种IgG非特异性靶点,用抗人IgG单克隆免疫靶向阿霉素治疗小鼠S180肉瘤较对照组具有靶向作用.
作者:张婧;罗敏;周媛;张积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运用基因克隆技术将自行合成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转化于乳酸链球菌.并筛选获得高表达重组hGM-CSF的乳酸链球菌稳定株.方法 将经过优化适合在乳链菌表达的hGM-CSF基因克隆于含有P59启动子、USP45蛋白信号肽、终止密码子的pNBC1000载体,得到重组质粒pNCSF,然后将pNCSF进一步克隆于穿梭载体pTR1001c,获得乳链菌表达载体pTRCSF,通过电穿孔转化于乳链菌,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验证hGM-CSF的表达.结果 获得了重组质粒pNCSF并经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酶切鉴定显示构建乳链菌表达载体pTRCSF及重组hGM-CSF乳链菌成功,蛋白电泳初步验证获得了高表达重组hGM-CSF的乳链菌株LL-CSF.结论 运用基因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重组乳酸链球菌LL-CSF,为进一步研究重组hGM-CSF的生物学特性及评价其潜在临床.应用价值打下了基础.
作者:马高峰;陈学清;杨晓强;武金宝;张振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启动子多态性及血浆MBL浓度对HIV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115例北京佑安医院确诊为HIV感染的患者,对照组为115例非HIV感染的健康人,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样本MBL基因启动子-550(H/L)和-221(Y/X)两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样本血浆MBL浓度.结果 基凶型LY/LY、LY/LX、HY/LY、HY/HY和LX/LX在病例组中分别检测到66 例(57.40%)、25例(21.70%)、17例(14.80%)、5例(4.30%)和2例(1.70%),在对照组中分别检测到77例(67.00%)、23例(20.00%)、12例(10.40%)、0例(0.00%)、和3例(2.60%);单倍型LY、HY、LX在HIV感染组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75.70%、11.70%和12.60%,在健康对照组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82.20%、5.20%和12.60%,病例组和对照组单倍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病例组血浆MBL浓度平均值为(1775.14±786.31)μg/L,对照组血浆MBL浓度平均值为(3672.21±597.13)μg/L,两组血浆MBL浓度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MBL基因启动子的单倍型以LY和HY为主,基因型以LY/LY和LY/LX为主,病例组血浆MBL浓度平均值只有对照组血浆MBL浓度的50%.故我们推测中国北方汉族人群MBL基因启动子的多态性及血浆MBL浓度的高低可能与HIV的易感性相关,血浆MBL浓度低的个体易于感染HIV.
作者:盛艾娟;刘利新;吴昊;王友信;彭晓霞;王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股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肺复苏中对循环和氧供给的作用及其对脑氧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12只猪随机分成2组,电致颤法诱导心脏骤停,8min后开始复苏.常规心肺复苏组行常规心肺复苏.ECMO组在常规心肺复苏5min基础上加用ECMO,观察猪的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脑氧代谢等指标.结果 ECMO组在转机后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脏灌注压、心排量、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脑氧耗/脑糖耗比值明显高于常规心肺复苏组(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常规心肺复苏组(P<0.05).结论 ECMO可维持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猪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与氧供给,改善脑氧代谢和脑能量代谢,减轻脑损害.
作者:蒋崇慧;黄子通;谢钢;李斌飞;宁晔;吴美英;郑伟华;尹刚;赵双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x43和Pax3蛋白在人胚胎早期小肠肌层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第2、3、4三个月龄段,Cx43和Pax3蛋白在人胚胎小肠肌层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第2月胚龄时,Cx43和Pax3在小肠肌层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第3个月胎龄段,Cx43和Pax3在小肠内环肌层细胞呈阴性表达,外纵肌层部分细胞呈阳性表达.肌间神经丛部分细胞呈阳性表达.第4个月胎龄段,Cx43和Pax3在小肠内环肌、外纵肌层和肌间神经丛均有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 Cx43和Pax3蛋白与人胚胎早期小肠肌层组织细胞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作者:刘学红;张金萍;何淑英;宋文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和探讨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的相互影响.方法 收集神经内科住院的首发脑梗死患者189例.正常对照组56例.分别进行认知功能测定,情感测定以及CT各项指标的测量,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9例脑梗死患者中,有认知障碍者103例(55%),其中轻度认知障碍者43例(23%),中度认知障碍者36例(19%),重度认知障碍者24例(13%).正常组和脑梗死组认知功能障碍有显著性差异,回归分析结果 ,认知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程度和职业,年龄和性别的影响不显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对焦虑抑郁情感的影响均不显著,仅年龄对焦虑情感有轻度影响.脑梗死体积、数量和部位不同以及是否存在白质疏松,其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均有显著性差异.左侧半球病变较引起的认知损害及情感障碍右侧半球病变比较严重,额叶、颞叶、顶叶、丘脑和边缘叶区域的脑梗死较其他部位病变的认知损害严重,而且左侧半球病变致其焦虑和抑郁情感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相关分析结果 显示,皮质及皮质下萎缩程度与认知功能损害和情感障碍呈显著相关,认知障碍与焦虑-抑郁情感障碍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发生率很高,且与梗塞部位、容积、数量等显著相关,脑梗死后情感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有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严重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作者:陈湛愔;陆兵勋;陈逢俭;王志海;林海峰;陈文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低浓度吐温-80对肠粘膜P-gp的调控作用.方法 使用体外扩散池评价罗丹明123(R123)经空肠,回肠和结肠粘膜的经时吸收方向和分泌方向的透过量和透过系数,并测定不同浓度吐温-80对R123和荧光素钠经肠粘膜透过性的影响.R123和荧光素钠在接受室中的浓度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 R123经肠道粘膜的透过性存在部位差.即以空肠、回肠和结肠的次序透过性依次减少.另一方面,R123经肠道分泌方向的透过性显著地高于其吸收方向的透过性.低浓度的吐温-80具有增加R123经吸收方向的透过性.但实验浓度的吐温-80对荧光素钠的肠道转运没有影响.结论 低浓度的吐温-80可通过对P-gp功能的抑制而用于改善受P-gp介导药物的吸收,有望提高此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作者:李国锋;谭亚非;郭丹;王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动态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脑和肝脏的表达情况,探讨IGF-1在体内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 ,动态观测IGF-1在大脑皮质和肝实质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 1、在缺血侧大脑皮质中,与假手术各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模型3 d组与其他各时间组比较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在肝实质细胞中,与假手术各组比较,模型7 d组阳性表达显著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7d组阳性率高为87.5%.结论 脑损伤后,脑内IGF-1被激活上调,其表达增强,2h开始增高,3 d达到高峰.外周IGF-1体液调节反应较迟,第7天开始IGF-1体液调节有一定程度恢复.肝脏分泌IGF-1增加.
作者:李川;范建中;吴红瑛;魏轶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动态表达.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 检测IGF-1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表达弱,随缺血时间延长,梗死中心和半影区IGF-1的表达逐渐增强.再灌注后3 d达到高峰(14.83±0.48),7 d后阳性细胞数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内源性IGF-1表达增强,3 d时表达强.
作者:吴红瑛;范建中;罗仁;李川;魏轶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上皮钙粘素、β-连环蛋白和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探讨其在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高度增殖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正常组织及进行期银屑病皮损处上皮钙粘素、β-连环蛋白和细胞周期素D1蛋白的表达.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增生的表皮细胞上皮钙粘素和β-连环蛋白在颗粒层和基底细胞层表达明显降低,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细胞周期素D1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基底细胞层表达显著升高,并与β-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相关.结论 上皮钙粘素和β-连环蛋白表达的下调可能与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高度增殖有关.Wnt信号转导系统异常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李政霄;纪泛扑;彭振辉;王珂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来曲唑(弗隆)在绝经后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耐受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经粗针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且雌激素受体(+)或孕激素受体(+)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进行来曲唑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设置他莫西芬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为对照组.来曲唑组25例:弗隆2.5mg口服,每天1次;他莫西芬组25例:他莫西芬10mg口服,每天2次;28 d为1个疗程,共服用3疗程.他莫西芬组2例因用药2月发现远处转移改行化疗出组.结果 来曲唑组组cCR 2例,PR 13例,SD 10例,PD O例,RR为60%(15/25),9例降期.他莫西芬组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8例,疾病稳定15例,疾病进展2例,总缓解率为32%(8/25),6例降期.来曲唑组内分泌治疗前后比较,在乳腺癌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临床疗效方面来曲唑组优于他莫西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 绝经后、ER和/或PR(+)乳腺癌采用来曲唑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有效、安全、可靠.为缩小手术切除术式创造条件,尤其对年迈、体弱、伴其他重要疾病患者是很好的治疗选择,是优于他莫西芬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
作者:王永霞;张爱玲;张蓉;曹茵;钟幕仪;黄珂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局部湿敷对新西兰兔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深Ⅱ度烫伤模型,刨面局部应用不同浓度的普通胰岛素(4、40、400、4000mU/L)湿敷,观察兔血糖浓度、创面组织葡萄糖和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 局部胰岛素湿敷时兔血糖及创面组织糖含量无明显变化;局部使用浓度为40、400、4000mU/L的胰岛素湿敷时创面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表达增加,创面愈合时间缩短,但无量效关系.结论 局部湿敷浓度为40、400、4000 mU/L的胰岛素能促进新西兰兔烫伤创面愈合.
作者:刘波;王甲汉;韩兆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初步探讨外周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后以及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时,外周血T细胞a链的CDR3谱型变化和特征.方法 采用免疫扫描谱型分析技术,监测1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移植前、移植后23 d、GVHD时(移植后28 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及供者PBSC标本T细胞a链的CDR3谱型变化,基因扫描(GeneScan)和测序分析克隆性增生T细胞TCR分子特征.结果 患者移植前PBMC的24个TCR BV家族CDR3谱型均呈高斯分布,部分家族在移植后23 d、和GVHD时呈现为寡峰和单峰,同时部分家族消失,单克隆增生T细胞TCR beta链的测序结果 显示不同的CDR3区组成,设计特异的CDR3引物进一步分析提示其可能来源于干细胞移植后的分化.结论 PBSC移植后23 d,PBMC中的多数24TCRBV家族CDR3谱型表现为多克隆,GVHD时,部分家族出现明显的单、寡克隆增生,这些特异T细胞可能在GVHD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移植前后TCRCDR3谱型和特异TCR分子特征的分析将有助于PBSC移植后免疫重建的评估和出现排斥反应时的特异性治疗.
作者:姚新生;周明乾;马骊;罗微;冯晓勤;温茜;王小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索拉非尼单药、As2O3,单药以及两药联合对肝癌细胞株nepG2的作用.探讨两药联用的协同抗肿瘤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索拉非尼和不同浓度的As2O3分别组成单药组和索拉非尼+As2O3联合用药组,另设不加药的对照组,作用于HepG2细胞.MTT法检测索拉非尼、As2O3单药及联用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罗丹明123染色观察细胞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blotting检测ERK、P-ERK蛋白表达.结果 索拉非尼、As2O3单药与联用均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呈剂量.时间依赖效应,两药联用有交互效应(P<0.05).索拉非尼、As2O3单药与联用均能诱导HepG2细胞凋亡,联合组更为明显(P<0.05).两药联用能使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较两药单用和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后ERK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而pERK表达下降,联合用药组尤显.结论 索拉非尼、As2O3单药及联用均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索拉非尼与As2O3联合作用于人肝癌HepG2细胞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共同诱导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及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
作者:伍婧;罗荣城;张华;崔彦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中老年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并同期植人XIVE二段式种植体26颗,其中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外提升完成10颗种植体/5例,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内提升完成16颗种植体/13例.负载2年后统计其成活率.结果 26颗种植体中仅有一颗出现种植体周感染但无松动,成活率96.15%.结论 提示骨引导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对于上颌肯氏Ⅰ、Ⅱ类缺失患者是一种可行的临床修复方式.
作者:李宏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关系,探讨其作为胃癌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具有随访资料的103例胃腺癌标本中VEGF、HER-2蛋白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103例胃癌组织中VEGF、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48/103)、31.1%(32/103),在胃正常组织中均无表达;(2)VEGF、HER-2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P<0.05);(3)VEGF、HER-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0、10.1个月,表达阴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0.0、64.5个月,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间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4)VEGF与HER-2蛋白联合表达与生存期相关(PVEGF=0.000,PHER-2=0.000,RRVEGF=7.183,RRHER-2=0.129),两者的阳性表达有降低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VEGF阳性表达的危险度相对较大.结论 测定胃癌组织中VEGF、HER-2蛋白的表达,有助于临床判断病人预后为Avastin和Herceptin等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胃癌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陈锦章;郑航;陈斌;黄宇贤;罗荣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在传统的模糊聚类算法中引入了核函数,同时引入了控制邻域作用的约束项,提出了改进的基于模糊核聚类的MR图像分割新算法.通过对模拟图和仿真的脑部MR图像的分割实验,证明本算法可以有效地分割含有噪声的图像.
作者:余学飞;李彬;陈武凡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人CDH22基因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有效沉默大肠癌细胞的CDH22基因表达,为研究CDH22在大肠癌转移中参与的信号转导机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利用在线软件设计人CDH22基因shRNA序列,合成、退火形成双链寡核酸后克隆到pENTRTM/U6载体的黏性末端,测序.得到的阳性重组子再与慢病毒载体进行重组,获得真核表达慢病毒干扰载体.在脂质体的介导下将慢病毒包装辅助质粒和CDH22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导入293FT细胞包装病毒,测定病毒滴度,感染大肠癌细胞SW480,杀稻瘟菌素筛选获得稳定干扰CDH22基因的细胞亚系.结果 成功构建CDH22真核表达慢病毒干扰载体并获得相应的慢病毒,病毒滴度为8×105U/ml.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细胞克隆11中CDH22 mRNA水平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成功构建出CDH22基因慢病毒RNAi表达载体,并获得CDH22基因稳定干扰的大肠癌细胞亚系,为研究CDH22在大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作者:周军;李建明;杨发达;柳玉红;丁彦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人工建立一套规范的实验室条件下的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过程,探索广州管圆线虫人工繁殖的技术和方法.为深入研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充足、有效的试验材料.方法 从广州管圆线虫疫区采集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解剖分离三期幼虫,经口感染SD大鼠.6周后采集镜检鼠粪,贝尔曼漏斗法分离粪便内一期幼虫感染实验室养殖的二代褐云玛瑙螺白化种白玉蜗牛25只,3周后解剖螺镜检三期幼虫并计数.将阳性螺直接喂食饥饿SD大鼠10只,感染2周后检测血清,6周后镜检鼠粪,并分别于3、5、8周时解剖大鼠观察虫体.结果 感染3周后解剖白玉蜗牛镜检可见三期幼虫,大鼠感染2周后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6周后镜检鼠粪可见一期幼虫,3周后脑部解剖可见四期幼虫,5周、8周后心肺部解剖可见成虫与虫卵.结论 利用SD大鼠与白玉蜗牛为宿主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建立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作者:顾金保;刘敏;李华;罗宇利;李晓旭;陈晓光;詹希美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