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又平;肖奇志;周玉球;吴洪秋;胡利清
目的 构建人CDH22基因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有效沉默大肠癌细胞的CDH22基因表达,为研究CDH22在大肠癌转移中参与的信号转导机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利用在线软件设计人CDH22基因shRNA序列,合成、退火形成双链寡核酸后克隆到pENTRTM/U6载体的黏性末端,测序.得到的阳性重组子再与慢病毒载体进行重组,获得真核表达慢病毒干扰载体.在脂质体的介导下将慢病毒包装辅助质粒和CDH22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导入293FT细胞包装病毒,测定病毒滴度,感染大肠癌细胞SW480,杀稻瘟菌素筛选获得稳定干扰CDH22基因的细胞亚系.结果 成功构建CDH22真核表达慢病毒干扰载体并获得相应的慢病毒,病毒滴度为8×105U/ml.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细胞克隆11中CDH22 mRNA水平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成功构建出CDH22基因慢病毒RNAi表达载体,并获得CDH22基因稳定干扰的大肠癌细胞亚系,为研究CDH22在大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作者:周军;李建明;杨发达;柳玉红;丁彦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NF-кB活性、ICAM-1蛋白表达变化及NF-кB对其调控作用.方法 取健康雄性BABC/L小鼠20只,采用5%DSS溶液结肠炎小鼠模型和0.9%盐水溶液(NS)为正常对照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和NF-кB p65表达水平,凝胶滞留迁移试验(EMSA)测定NF-кB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DSS组较NS组NF-кB DNA结合活性显著升高,具统计学意义(P<0.01),NF-кB p65成份主要表达于粘膜下层的炎症细胞及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核移位现象,正常对照组仅少数细胞表达p65,ICAM-1.相关性分析提示NF-кB活性与ICAM-1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 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结肠粘膜的NF-кB明显活化,可能上调了ICAM-1基因的表达,参与肠道炎症的发生发展.
作者:杨名诗;龙友明;崔淑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作用.方法 175例ASAI级全麻下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均分为5组.K10组、K5组和K1组分别于麻醉前10、5和1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F组于术前10min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P组为对照组.各组均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作全麻诱导,术中出现体动追加丙泊酚1mg/kg.观察各组术中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记录丙泊酚总用量、麻醉诱导时间、唤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及丙泊酚注射痛、术中患者体动和呼吸抑制发生情况.术后作VA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研究组术中血压、心率、丙泊酚总用量、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患者术中体动发生率、唤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较P组显著降低或缩短.F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余4组.VAS评分,K10组与F组相似(P>0.05),显著低于K5组和K1组(P<0.05).K10组术后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其余4组.结论 氟比洛芬酯50mg超前镇痛用于人工流产术与芬太尼1μg/kg具有相似的镇痛效果.而无芬太尼的呼吸抑制作用,其较佳的给药时机为术前10min.
作者:刘文兴;张永福;谭淑霞;劳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PRL-3基因慢病毒干扰载体及建立PRL-3基因稳定干扰的结直肠癌细胞亚系.为PRb-3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设计PRL-3基因特异性RNAi靶序列,与pENTRTM/U6线性载体定向连接,构建pENTRTM/U6真核入门表达载体.通过与pENTRTM/U6 entry clone与pLenti6/BLOCK-iTTM-DEST载体进行重组,获得pLenti6/BLOCK-iTTM-DEST真核表达慢病毒干扰载体.利用包装细胞293FT获得重组的慢病毒,感染大肠癌细胞株SW480细胞,杀稻瘟菌素筛选获得稳定干扰PRL-3基因的细胞亚系.结果 成功构建PRL-3 pLenti6/BLOCK-iTTM-DEST真核表达慢病毒干扰载体并获得相应的慢病毒,病毒悬液的滴度为6×105U/L.RT-PCR、Western blotting结果 表明,克隆1 PRL-3mRNA及蛋白显著降低.结论 成功构建人PRL-3基因特异性的慢病毒干扰载体,获得PRL-3基因稳定干扰的大肠癌细胞亚系.
作者:柳玉红;李建明;周军;丁彦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在传统的模糊聚类算法中引入了核函数,同时引入了控制邻域作用的约束项,提出了改进的基于模糊核聚类的MR图像分割新算法.通过对模拟图和仿真的脑部MR图像的分割实验,证明本算法可以有效地分割含有噪声的图像.
作者:余学飞;李彬;陈武凡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阑尾炎的常见误诊原因及改进措施.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误诊为急性阑尾炎35个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消化系统、妇科生殖系统及泌尿系统疾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为主,而首诊为其他疾病经观察治疗或术中修正诊断为阑尾炎有3例.结论 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不全及思维片面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应引起临床上足够的重视,减少误诊及漏诊.
作者:黄勇强;温敏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中老年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并同期植人XIVE二段式种植体26颗,其中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外提升完成10颗种植体/5例,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内提升完成16颗种植体/13例.负载2年后统计其成活率.结果 26颗种植体中仅有一颗出现种植体周感染但无松动,成活率96.15%.结论 提示骨引导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对于上颌肯氏Ⅰ、Ⅱ类缺失患者是一种可行的临床修复方式.
作者:李宏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加入抗肿瘤药羟喜树碱后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DKK(dickkopf-1)在人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调控作用.方法 选择四个不同p53状态的人肝癌HepG2(HepG2,含野生型p53;Hep3B,p53缺失)和人大肠癌(LoVo,含野生型p53),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p53突变)加入抗肿瘤药羟喜树碱后,观察抑制剂DKK-1以及反映Wnt信号通路功能变化的β-catenin的表达.以RT-PCR技术检测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DKK-1的表达作用,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加人羟喜树碱24 h后DKK-ImRNA表达水平在人肝癌细胞(HepG2,含野生型p53;Hep3B,p53缺失)、人大肠癌细胞(LoVo,含野生型p53)和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p53突变型)中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水平显著增加.β-catenin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强度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羟喜树碱在人肝癌细胞、人大肠癌细胞、人神经胶质瘤细胞中能够诱导抑制剂DKK-1 mRNA的表达.
作者:腊蕾;班武;饶进军;吴曙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局部湿敷对新西兰兔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深Ⅱ度烫伤模型,刨面局部应用不同浓度的普通胰岛素(4、40、400、4000mU/L)湿敷,观察兔血糖浓度、创面组织葡萄糖和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 局部胰岛素湿敷时兔血糖及创面组织糖含量无明显变化;局部使用浓度为40、400、4000mU/L的胰岛素湿敷时创面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表达增加,创面愈合时间缩短,但无量效关系.结论 局部湿敷浓度为40、400、4000 mU/L的胰岛素能促进新西兰兔烫伤创面愈合.
作者:刘波;王甲汉;韩兆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静脉管理系统全凭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128名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 对其麻醉诱导和术中生命体征、应激反应、麻醉深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全凭静脉麻醉组较静吸复合麻醉组诱导和维持平稳,应激反应小,麻醉深度可控性强,术后认知功能恢复迅速.结论 静脉管理系统控制的全凭静脉麻醉作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方式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具有安全性高、可控性强、并发症少的特点,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蔡英敏;胡海涛;韩新生;宋金鑫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x43和Pax3蛋白在人胚胎早期小肠肌层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第2、3、4三个月龄段,Cx43和Pax3蛋白在人胚胎小肠肌层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第2月胚龄时,Cx43和Pax3在小肠肌层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第3个月胎龄段,Cx43和Pax3在小肠内环肌层细胞呈阴性表达,外纵肌层部分细胞呈阳性表达.肌间神经丛部分细胞呈阳性表达.第4个月胎龄段,Cx43和Pax3在小肠内环肌、外纵肌层和肌间神经丛均有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 Cx43和Pax3蛋白与人胚胎早期小肠肌层组织细胞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作者:刘学红;张金萍;何淑英;宋文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YP27B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用PCR-RFLP的方法 在158例中国重庆汉族Graves病(GD)患儿、174例桥本甲状腺炎(HT)患儿和172例正常对照中检测CYP2781启动子区域-1260位点的基因型.结果 该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正常对照组CYP2781启动子区域-1260A/C的3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CC34.3%、AA19.2%、AC46.5%、C57.6%、A42.4%;GD组相应为48.1%、13.3%、38.6%、67.4%、32.6%;HT组相应为47.1%、10.3%、42.5%、68.4%、31.6%.CYP27B1-1260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疾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有显著性的差异(GD/对照组:基因型频率比较X2=6.80,P<0.05,等位基因 频率比较X2=6.79,P<0.05;HT/对照组:基因型频率比较X2=8.39,P<0.05,等位基因频率比较X2=8.71,P<0.05).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CYP2781启动子区域-1260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GD及HT易感性有关,其中C为易感基因位点.
作者:杨静;熊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低浓度吐温-80对肠粘膜P-gp的调控作用.方法 使用体外扩散池评价罗丹明123(R123)经空肠,回肠和结肠粘膜的经时吸收方向和分泌方向的透过量和透过系数,并测定不同浓度吐温-80对R123和荧光素钠经肠粘膜透过性的影响.R123和荧光素钠在接受室中的浓度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 R123经肠道粘膜的透过性存在部位差.即以空肠、回肠和结肠的次序透过性依次减少.另一方面,R123经肠道分泌方向的透过性显著地高于其吸收方向的透过性.低浓度的吐温-80具有增加R123经吸收方向的透过性.但实验浓度的吐温-80对荧光素钠的肠道转运没有影响.结论 低浓度的吐温-80可通过对P-gp功能的抑制而用于改善受P-gp介导药物的吸收,有望提高此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作者:李国锋;谭亚非;郭丹;王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光触媒涂布法对医院使用中床垫、床褥的杀菌效果.方法 用现场杀菌试验,分别于光触媒涂布床垫、床褥前、涂布后2.5h、1周、2周、1、2、3、4、5、10个月监测其表面细菌数量.结果 光触媒涂布后的床垫、床褥2.5 h至10个月,均比涂前细菌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光触媒涂布前床垫的细菌数为2100~2900cfu/cm2,涂布后下降到150cfu/cm2以下,光触媒涂布床垫2周后自然菌消亡率达到94%以上;光触媒涂布前床褥的细菌数为418~576 cfu/cm2,涂布后下降到200 cfu/cm2以下,光触媒涂布床褥2.5 h后自然菌消亡率达到90%以上.结论 光触媒涂布在不断有细菌污染条件下的床垫与床褥表面,有较持久遏制细菌定居与生长繁殖的作用,有可能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床单位杀菌、保洁方法.
作者:张亚莉;汪能平;孙树梅;王茵茵;姚翠军;李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影响瞬时弹性记录仪FibroScan(R)测量肝纤维化成功率因素及其重复性.方法 用FibroScan(R)对637例健康人群、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共进行939次系列肝脏硬度测量.其中302例受检者进行了2次系列检测.对同一检测对象,两位操作者分别检测或同一操作者分别进行2次系列检测,每系列检测取10个检测值. 取中位数为终检测值.分析评价体质量指数、性别、年龄、疾病状态等对检测成功率的影响,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FibroScan(R)检测结果 的可重复性.结果 14例无法获得弹性值,失败率为2.2%.失败率与疾病状况无关,质量指数高将使成功率降低(t=3.112,P=0.002).女性成功率较男性低(t=-2.193,P=0.029).对同一检测对象,同一操作者多次操作或不同操作者进行FibroSear(R)检测,ICC分别为0.970、0.847;对于健康和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受检者,FibroScan(R)检测稳定性下降(ICC分别为0.736、0.639).既往肝硬化并发症病史及高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将使肝硬化患者FibroScan(R)弹性值升高.结论 FibroScan(R)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稳定性良好;高体质量指数降低操作成功率:高弹性值可能预测肝硬化并发症及肝功能代偿状态.
作者:李林芳;戴琳;张琪;陈永鹏;冯筱榕;郭亚兵;侯金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在体外对人肝癌HCCLM6细胞粘附、迁移及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别以25、50、100、200、400μg/ml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在体外处理HCCLM6细胞,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小室及matrigel胶体外检测药物对细胞迁移、侵袭及粘附的影响.结果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作用HCCLM6细胞72 h后对细胞增殖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可明显抑制HCCLM6细胞与matrgel的黏附、对人工基底膜的侵袭力和迁移力,且抑制作用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具有直接抑制人肝癌细胞体外侵袭转移和增殖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鹏海;覃晶;李爱民;丁雪梅;杜阳峰;罗荣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前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方法 选择成功进行ASD、V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32例(其中ASD 16例、VSD 1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4天抽静脉血并EUSA法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浓度.结果 (1)ASD、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血浆GMP-140浓度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4天血浆GMP-140浓度亦有所下降(P<0.05),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GMP-140浓度升高较ASD患者更明显(P<0.01);(2)ASD和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即刻GMP-140浓度均与手术时间成正相关.结论 (1)ASD、VSD封堵术后均存在血小板活化状态,二者相比VSD封堵术后血小板活化更明显;(2)ASD和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即刻GMP-140浓度均与手术时间成正相关.
作者:潘港;蒲晓群;徐细平;郑昭芬;李传昶;陈晓彬;莫龙;邓金华;孟霜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苯唑西林和红霉素耐药基因的多重PCR快速检测体系,并进行临床应用评价.以了解耐药基因mecA、ermA、ermC在广州地区的流行分布,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全自动仪器鉴定菌株及药敏试验,克林霉素耐药试验检测克林霉素诱导耐药,通过优化PCR反应体系建立多重PCR反应并应用于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mecA、ermA和ermC.结果 成功构建四重PCR快速检测体系,临床评价所分离的12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ecA、ermA、ermC检出率分别为59.7%、50%、33.9%;克林霉素诱导耐药菌株主要是ermC基因;苯唑西林耐药菌株中均能检测出mecA,红霉素耐药菌株中97.7%携带耐药基因ermA或/及ermC.结论 所构建的多重PCR检测体系为临床实验室提供快速而有效的菌株耐药基因检测手段.mecA、ermA、ermC是本地区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和红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黄革;周晓红;蒋文玲;荣卡彬;赵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从分子水平揭示官颈癌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新工具.方法 在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找到宫颈癌的相关基因芯片数据,使用BRB-ArrayTools软件包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到官颈癌相关基因;利用Panther在线分析软件对这些基因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 在宫颈癌组织共找到37条差异表达基因,上调23条,下调14条.这些基因的功能大致分为细胞骨架结构、转运载体、细胞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细胞粘附、细胞凋亡等.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 能有效分析基因芯片数据并获取生物内在信息,官颈癌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基因表达改变所致,为确定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标志与新治疗靶位开辟了新的思路.
作者:陈数珍;马文丽;郑文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动态表达.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 检测IGF-1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表达弱,随缺血时间延长,梗死中心和半影区IGF-1的表达逐渐增强.再灌注后3 d达到高峰(14.83±0.48),7 d后阳性细胞数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内源性IGF-1表达增强,3 d时表达强.
作者:吴红瑛;范建中;罗仁;李川;魏轶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