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龚小卫;魏洁;明小燕;王达安;邓鹏;罗深秋;姜勇
目的 分析四脑室区肿瘤的MRI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脑室肿瘤11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不同的四脑室肿瘤各具不同MR特征性表现.(2)某些肿瘤具有部位、年龄和性别特征.结论 四脑室肿瘤有比较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临床可进一步提高其术前诊断正确率.
作者:段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经肝动脉和门静脉等不同途径区域灌注化疗时5-FU在大鼠血液和肝脏组织中的浓度分布和消除过程,为临床肝脏肿瘤化疗提供参考.方法 经颈静脉注射5-FU或分别经肝动脉及门静脉插管区域灌注,剂量为20 mg/kg体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及肝脏组织中5-FU的含量.进一步计算5-FU在肝脏和血浆中的药动学数据和穿透比率及治疗优势度.结果 外周静脉注射时,肝脏组织的药物峰浓度(Cmax)和药物时量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3.79±4.56μg/g,342.20±108.20μg·min/g;血浆Cmax和AUC分别为36.85±5.96μg/ml,842.00?58.00μg·min/ml.肝动脉灌注5-FU时,肝脏组织药物Cmax和AUC分别为29.58±4.30μg/g,794.60±15.40 μg·min/g;血浆Cmax和AUC分别为24.39±4.63μg/ml,639.70?33.80μg·min/ml.门静脉灌注时,肝脏组织药物Cmax和AUC分别为2821±4.06μg/g,733.60±18.3μg·min/g;血浆Cmax和AUC分别为21.02±406μg/ml,529.80±111.50μg·min/ml.结论 与外周静脉注射全身化疗比较,区域性肝动脉或门静脉灌注化疗可显著提高肝脏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同时减少化疗药物在外周血中的分布,可作为临床肝癌化疗的较好治疗措施.
作者:郑惊雷;梁力建;胡文杰;沈顺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TK/GCV系统联合肿瘤坏死因子(TNF-?)对膀胱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含有TK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复制缺陷腺病毒(adv+)转染MB49细胞,观测转染率,RT-PCR检测转染细胞TK基因产物.以MB49细胞为对照,测定不同浓度TNF-?作用下MB49细胞、不同浓度GCV作用下MB49/TK细胞的存活率,采用GCV联合低浓度TNF-?对MB49/TK细胞进行体外杀伤研究;流式细胞仪检测TK/GCV、TNF-?、TNF-?+TK/GCV对MB49细胞作用8 h后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随着浓度的增高GCV对MB49/TK细胞、TNF-?对MB4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逐渐增高.GCV联合TNF-?对细胞杀伤率均较同浓度下单纯GCV及单纯TNF-?作用时的细胞杀伤率有明显增强,且随TNF-?浓度增高联合治疗组杀伤效率增强:单纯50 ?g/ml GCV组、5 ?g/ml TNF-?+50 ?g/ml GCV组、20 ?g/ml TNF-?+50 ?g/ml GCV组杀伤率分别(24.39±1.10)%、(40.05_+0.97)%、(65.47±0.67)%.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示TK/GCV、TNF-?、TK/GCV+TNF-?组作用细胞8 h均可见典型sub-G1期细胞凋亡峰,联合作用组凋亡率高.结论 TNF-?能明显增强TK/GCV自杀基因系统对膀胱癌的杀伤作用,两者联合能够有效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凋亡.
作者:石向华;谭万龙;朱文辉;梁中锟;杜跃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阳性造血祖细胞与人大肠癌转移的关系及机制.方法 将人大肠癌细胞株SW480/M5瘤块原位接种至裸鼠结肠,建立大肠癌原位移植肝转移裸鼠模型,应用FCM观察转移灶内VEGFR1阳性造血祖细胞与大肠癌细胞的数量与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应用Western blot观察转移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 肿瘤转移灶及尚未形成转移的常见部位均可见VEGFR1阳性造血祖细胞细胞簇.并且与肿瘤转移的时间呈正相关,而无肿瘤裸鼠未见此细胞簇形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蛋白表达逐渐增强.结论 VEGFR1阳性造血祖细胞簇形成总是伴随大肠癌转移.可能促进转移相关因子表达,促成转移的发生.
作者:杨朝晖;杨敏;熊汉真;李学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为骶髂关节骨折固定提供一种精确匹配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骶髂关节骨折患者骨盆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Amira3.1(TGS)软件,三维重建骨折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l2.0软件,设计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佳固定方向,提取骶髂关节周围解剖学形态,建立与髂后上棘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拟合模板和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孔道成定位模板.结果 重建的导航模板有较好的匹配性.结论 通过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分析构建的微创、定位导航模板可以为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定位、定向提供有利的帮助.
作者:佟矿;张元智;金丹;俞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通心络含药血清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自E12~14大鼠胚胎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添加不同剂量通心络含药血清干预,在干预后不同时段通过免疫荧光双标观察含药血清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经通心络含药血清干预后,Nestin(+)细胞比例先下降后回升,β-tubulin(+)细胞比例3 d与7 d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7 d时大剂量组β-tubulin(+)细胞比例与小剂量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心络可以促进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向神经元分化,大剂量组效应更明显及持久.
作者:蒋海山;李求实;陆兵勋;王立新;尹瑞雪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测定油酸造成急性肺损伤(ALI)初期损伤程度及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Ⅱ)上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量以评估病理状态下ATⅡ细胞水通道水转运能力的状况.方法 血气分析、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用重力法测定血管外肺水(EVLW)含量检测早期肺损伤的程度;急性分离纯化大鼠油酸ALI模型的ATⅡ细胞,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病理变化:免疫组化了解肺组织AQP-4的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QP-4的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 血气分析、光镜下肺损伤评分及EVLW油酸组严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显微镜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数量较对照组无明显减少,但电镜下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板层小体排空,线粒体损伤等改变;肺组织免疫组化观察到AQP-4明显表达增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QP-4的m-RNA表达增多,AQP-4由胞浆向胞膜转运,胞膜的表达增多(P<0.05).结论 在肺损伤初期就有了肺损伤水肿的病理生理的改变,AQP-4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上m-RNA及细胞膜的表达上调.很大程度调节肺泡腔及肺泡上皮细胞的水转运,在钠通道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的代偿作用.
作者:朱丽华;李涛平;何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在小型猪动物模型上探讨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局部对心功能和梗死心肌代谢的影响.方法 结扎小型猪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心肌梗死1周后处理组及心肌梗死2周后处理组,处理组经心外膜向心肌注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然后检测各项指标.结果 空白对照组与处理组心尖室间隔下部室壁增厚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影细胞区域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测定,证实自体骨髓单核细胞分化细胞转化为心肌或内皮细胞并证实其存活增殖功能.结论 经心外膜向梗死区域的心肌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改善梗死区域心肌的收缩功能.移植的单个核细胞可以在梗死区域中存活,增殖,分化和迁移,增加梗死区域的微血管数量,再生、再造心肌.
作者:黄劲松;郑少忆;麦明杰;吴若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筛选穿透性角膜移植大鼠血清中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差异蛋白.方法 采用弱阳离子交换芯片,结合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穿透性角膜移植大鼠血清中表达的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差异蛋白进行筛选,通过相应软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质荷比0~20 000范围内,共检测到58个蛋白峰,其中6个蛋白质峰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与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大鼠血清中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存在明显差异.为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病情的治疗监测提供依据.
作者:周瑾;陆晓和;宫玉波;袁伟;汤明芳;钟彦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针对纯美容意义的先天性短鼻畸形,探索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利用自体鼻中隔软骨片及聚四氟乙烯补片进行鼻延长.结果 临床24例病例通过鼻中隔软骨的中隔延长和鼻尖塑形,鼻背部EPTFE垫高.鼻长度平均延长达到2.32mm,鼻唇角平均减小4.3°,获得了显著良好的鼻延长效果.结论 自体鼻中隔软骨加聚四氟乙烯补片复合移植治疗短鼻,可以达到美化鼻子的目的 ,但长期稳定的效果及精确的量化操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尹卫民;高建华;鲁峰;翟圣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SC)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后目的 基因的表达,为下一步利用经基因转染的ADSC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组织打下基础.方法 行腺病毒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Ad-VEGF165)基因转染ADSC,通过免疫细胞荧光和ELISA鉴定VEGF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经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证实腺病毒能成功地将VEGF165基因转染至ADSC中,并获得有效的表达.结论 采用Ad-VEGF165基因转移技术,可以将VEGF转染至ADSC中,并有目的 基因的表达,为促进脂肪组织工程血管化奠定基础.
作者:杨波;高建华;鲁峰;朱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AP-1 decoy ODNs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及细胞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为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2.5%胰酶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采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数目,羟脯氨酸比色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胶原合成,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别观察不同浓度的AP-1 decoyODNs对AngⅡ诱导的CFs增殖,胶原的合成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CFsMTT比色法显示10-7mmol/LAngⅡOD490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451±0.014和0.342±0.096,n=9,P<0.05);100 mnol/L和200 mmol/L组的OD490值分别为0.329±0.04和0.214±0.25,均较AngⅡOD490值显著降低(P<0.05);AngⅡ作用24 h后能够显著增加CFs胶原合成,decoy ODNs可以抑制这种作用,其中100 nmol/L和200 nmol/L均有显著性抑制作用.FCM细胞周期分析表明,AngⅡ作用24 h后能够明显增加S期细胞百分率(21.93±0.71%和10.93±0.2%,n=6,P<0.01),随着decoy ODNs浓度增加,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其中100nmol/L和200nmol/L作用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突变的decoyODNs对CFs的增殖及胶原合成均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AP-1 decoy ODNs可以抑制AngⅡ诱导的CFs增殖和胶原的合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CFs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谢双伦;王景峰;聂如琼;袁沃亮;李飞;林茂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青年与老年人群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AMI小于40岁的53例(青年组)与60岁以上的438例(老年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其危险因素、临床检查、以及冠脉病变程度与相关因素的不同特点.结果 青年组与老年组比较,AMI危险因素中吸烟史、阳性家族史明显增高,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则低于老年患者.血脂谱分析显示青年患者TG、LDL-C、ApoB显著高于老年患者,而HDL-C则相反.冠脉造影显示青年组单支病变(73.33%)明显多于老年组(25.09%),而双支(11.11%)与多支病变(8.89%)则显著少于老年组(27.49%、47.01%);与之相应的冠脉病变程度用改良的Genisi积分比较,青年组(7.69±5.23)显著低于老年组(16.08±7.81).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LDL-C(r=0.289,P=0.046)与改良的Gensini积分呈明显正相关,HDL-C(r=0.589,v=0.01)、ApoA-Ⅰ(r=-0.395,p=0.023)与改良的Gensini积分呈明显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HDL-C对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影响呈现一定的线性负相关.结论 吸烟、代谢紊乱和阳性家族史是40岁以下AMI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年A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显著低于老年组,HDL-C变化对青年AM/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张卫萍;袁祖贻;刘艳;贾镭;程荟;祈杰;吴环;王燕妮;王东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根治性、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科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2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无死亡,中转开腹2例,中转率为9.5%.手术时间(122.4±44.4)min,术中出血量(99.5±61.1)ml,术后肠道排气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67.4±27.0)h、(86.9±24.7)h、(45.7±17.2)h、(11.5±5.0)d.术后早期并发症2例.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8±6.6)个,2例发现有淋巴结转移.随访6~4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戳孔处癌肿种植,无死亡病例.局部复发1例.结论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创伤小,可达到开腹同样的根治切除效果,技术上安全可行,具有明显的近期临床疗效.
作者:于海涛;李国新;张策;黄祥成;余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获得高纯度、高免疫原性的破伤风毒素C片段(TTC)蛋白.方法 以PCR从破伤风杆菌质粒DNA中扩增TTC基因片段,将其插入载体pET43.1a(+)并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表达.用Ni2+NTA琼脂糖柱纯化融合蛋白,经凝血酶酶切,再用Ni2+-NTA琼脂糖柱分离目的 蛋白.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目的 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抗原性,动物免疫实验鉴定其免疫原性.结果 获得1373 bp的TrC基因片段,构建成重组表达载体pET43.1a(+)-TTC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TTC-Nus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2%,酶切后TTC蛋白可与载体蛋白有效分离,获得纯度为95.5%的TTC蛋白,该蛋白可被破伤风抗毒素识别;将TTC蛋白免疫小鼠后,免疫血清可与破伤风毒素特异性结合,三次免疫后其抗体效价可达1:25 600.结论 所获TTC蛋白纯度高,免疫原性好,为研究体内外抗原提呈、免疫应答提供了良好的模式抗原.
作者:王明永;张雅妮;雷鸣;左大明;张丽芸;陈政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17例中食管问质瘤1例,胃间质瘤1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空肠间质瘤1例,回肠间质瘤1例,腹腔内肠道外间质瘤2例.17例中恶性者12例,良性者4例,不能确定良恶性者1例.17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体积多较大,肿块大径范围3~17.3 cm,<5 cm者4例,≥5 cm者13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轻到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2例,8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边缘强化,中心大片低密度.病理所见:肿瘤实性部分为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变性、出血、囊变及坏死在CT均表现为低密度.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嗣组织结构的关系.
作者:张静;成官迅;吴华旺;梁丽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含丹参冷灌注液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防护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丹参组及假手术组,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在供肝灌注冷保存时,以4℃乳酸林格氏液为基液,丹参组灌注保存液中加丹参注射液(60ml/L),对照组不加丹参.保存5 h后置入受体.移植后6h处死大鼠取样,检测血清中AST、ALT及肝组织中氧自由基代谢相关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移植术后肝细胞凋亡情况,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移植肝脏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移植肝再灌注后丹参组AST、ALT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丹参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1),肝组织中MDA含量较对照组降低(P<0.01),SOD、GSH-PX活性较对照组升高(P<0.01).丹参组较对照组肝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上再灌注损害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丹参可抑制冷保存再灌注导致的肝细胞凋亡,对原位肝移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宇;周杰;蒋晓青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TRPC离子通道在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诱导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作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为3组,分别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加入SNP;SNP+TRPC通道阻断剂组;SNP+TRPC通道激活剂组.细胞处理24 h后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Hoechest33342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SNP处理24h,神经元存活率为67.4%;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SNP+TRPC阻断剂组神经元存活率分别为102%、92.7%,与SNP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SNP+TRPC激活剂组神经元存活率为56.9%.与SNP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给予TRPC阻断剂或激动剂对神经元存活率无明显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神经元胞核均匀蓝染;SNP处理组胞核明显固缩、凝聚,可见凋亡小体;SNP+TRPC激动剂组可见大量凋亡细胞;而SNP+TRPC阻断剂组胞核均匀蓝染.结论 TRPC离子通道参与SNP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
作者:张贺;王斌;李文军;邹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白介素-18(IL-18)基因多态性位点以及相应血清IL-18含量与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50例宫颈癌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静脉血,用直接测序法对IL-18基因启动子区rs5744224、rs1946519、rs1946518、rs5744225、rs5744226等5个SNP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18含量.结果 ①5个SNP中有rs1946519(T/G)、rs1946518(A/C)2个SNP位点呈多态性并有连锁关系,以三种基因型存在:TT-AA、GG-CC、TG-AC.患者组3种基凶型频率分别为56%(28/50)、10%(5/50)、34%(17/50),对照组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18%(9/50)、34%(17/50)、48%(17/50).两组研究对象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497,P=0.000).宫颈癌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等位基因T(A)、G(C)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662,P=0.000).②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血清IL-18平均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45,P=0.000);按照2个SNP位点TT-AA、GG-CC、TG-AC三个基因型分为3组,3组的血清IL-18平均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07,P=0.000);宫颈癌患病与否与不同IL-18基因型之间交互效应显著(P=4.223,P=0.018).结论 IL-18基因启动子位点多态性及其血清含量都与宫颈癌相关,rs1946519、rs1946518两个SNP位点多态性影响可能是控制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遗传因素.
作者:亓涛;王前;郑磊;杨红玲;包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IVF)治疗中使用不同促性腺激素(Gn)剂量及卵巢反应性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在接受IVF治疗、Gn用药时间≤15 d的患者中,共551个取卵周期按Gn用量和获卵数进行分组.A组Gn≥3375 IU.获卵数≥4个,390个周期;B组Gn≥3375IU,获卵数≤3个,64个周期;C组Cn≤3300IU及获卵数≤3个,97个周期.对3组的多个临床特征及治疗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的临床妊娠率和分娩率分别为38.8%和32.5%,B组为16.7%和10.4%,C组为27.3%和23.4%.A组卵泡数、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血清E2峰值、临床妊娠率和分娩率均高于B、C组(P<0.05).A、B组Gn用药剂量均较C组大(P<0.05),B组血清E2峰值、临床妊娠率和分娩率均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Gn用量较低而取卵数少的患者,增加Gn用量能提高临床妊娠率和分娩率,这部分患者应视为相对的卵巢低反应者或轻度卵巢储备功能低下;而增加Gn用量后仍不能增加获卵数者,为真正的卵巢低反应者或重度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临床预后不佳.
作者:熊夏思;陈士岭;孙玲;尹敏娜;赵二勇;宋娟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