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灏;申洪;白晓燕
目的 针对纯美容意义的先天性短鼻畸形,探索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利用自体鼻中隔软骨片及聚四氟乙烯补片进行鼻延长.结果 临床24例病例通过鼻中隔软骨的中隔延长和鼻尖塑形,鼻背部EPTFE垫高.鼻长度平均延长达到2.32mm,鼻唇角平均减小4.3°,获得了显著良好的鼻延长效果.结论 自体鼻中隔软骨加聚四氟乙烯补片复合移植治疗短鼻,可以达到美化鼻子的目的 ,但长期稳定的效果及精确的量化操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尹卫民;高建华;鲁峰;翟圣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ADAM10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MaxVisionTM快捷免疫组化染色法对78例原发性肺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肺癌伴淋巴结转移者的ADAM10表达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P<0.05).在小细胞肺癌中,未见ADAM10表达;在Ⅰ、Ⅱ、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中ADAMl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0%、50.0%、53.3%和63.6%,尽管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Ⅲ、Ⅳ期和Ⅰ、Ⅱ期之间ADAM10表达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ADAM10在腺癌中的表达较鳞癌和小细胞癌高(P<0.05),ADAM10表达与病理类型是相关的,但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参数无关.结论 ADAM10表达与肺癌临床分期无相关性.而与病理类型有相关性,ADAM10阳性表达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差.
作者:刘传文;陈飞鹏;邬勇坚;阳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动脉硬化兔模型的动态变化及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的作用.方法 高脂喂食加球囊拉伤股动脉建立动脉硬化兔模型75个,分别为高脂组、低剂量他汀组和高剂量他汀组,后两个他汀组除高脂饮食同时分别服用辛伐他汀2和4 mg/kg.3组均于拉伤后第1、7、14、21、28天采血,ELISA法检测MMP-1、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并取血管行病理检查.结果 MMP-1、9在拉伤后第1天均达到峰值,延续至拉伤后7天;TIMP-1在第1天达到峰值,并进行行降低;辛伐他汀在第7、14、21、28天明显抑制MMP-1水平,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无明显区别;在第21、28天明显抑制MMP-9水平,两个剂量组无明显差异;而在第1、7、14、21、28天均对TIMP-1有明显抑制,而且高剂量和低剂量组之间各时间段有明显差异.结论 动脉硬化兔模型的MMPs和TIMP有不同变化规律,而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抑制MMPs/TIMP分泌的作用也不同.
作者:许兆延;陈军;杨希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筛选穿透性角膜移植大鼠血清中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差异蛋白.方法 采用弱阳离子交换芯片,结合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穿透性角膜移植大鼠血清中表达的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差异蛋白进行筛选,通过相应软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质荷比0~20 000范围内,共检测到58个蛋白峰,其中6个蛋白质峰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与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大鼠血清中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存在明显差异.为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病情的治疗监测提供依据.
作者:周瑾;陆晓和;宫玉波;袁伟;汤明芳;钟彦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源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对环孢素A(CsA)致慢性肾病大鼠肾间质炎症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雄性SD大鼠低盐饮食饲养,经口服灌胃CsA(25 mg/kg·d)4周,制作慢性CsA肾病模型,分别给予小剂量uPA持续干预和大剂量uPA间断干预.4周末,观察大鼠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24h尿蛋白的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纤维蛋白沉积,免疫组化检测肾间质ED-1阳性巨噬细胞浸润数量、肾组织uPA及转化生长因子b1(TGF-?1)的表达.结果 大鼠经CsA灌胃后,Scr、BuN升高,24 h尿蛋白增加,肾间质纤维蛋白沉积增多,巨噬细胞浸润数量增加,肾局部uPA含量下降以及肾组织TGF-?1表达上调,表明大鼠肾间质炎症模型建立成功.小剂量uPA持续给药血Scr、BuN、24h尿蛋白水平下降(P<0.01或P<0.05),肾间质纤维蛋白沉积和炎性细胞浸润减轻(P<0.05),uPA表达增加(P<0.05),肾组织TGF-?1表达降低(P<0.05).大剂量uPA间断干预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局部uPA轻度升高,但对减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下调TGF-?1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小剂量uPA持续干预能有效减轻CsA慢性肾病大鼠肾间质纤维蛋白沉积、炎性细胞浸润及下调肾组织TGF-?1表达,从而减轻肾脏炎症反应和纤维化,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
作者:王寅;马骊;童俊容;罗正茂;何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变与伤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组112例患者入院时抽取肘静脉血检查凝血常规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按照患者伤情和预后不同对比凝血指标差异.结果 (1)根据GCS评分分组,TT在GCS≤5分组比GCS6~8分(P0.05)、GCS 9~12分(P<0.001)两组都高,FBG在GCS≤5分组较后两组降低(P<0.001);(2)根据GOS评分分组,GOS 1分组TT值比GOS2、3、4、5分组延长(P<0.01),FBG在GOS 1分组较GOS2、3、4、5分组明显降低(P<0.001);(3)有继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比无继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PT、APTT值延长(P<0.05),Fbg降低(P(0.05);(4)存在外伤性脑梗死比无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PT、APTT值缩短,Fbg值降低(P<0.001);(5)D-二聚体:GCS评分越低,D-二聚体阳性率(0.5 ?g/ml)越高(P<0.001),GOS评分预后不良(1~3分)D-二聚体阳性率比预后良好(4~5分)组高(P<0.001),有继发性血肿者D-二聚体阳性率比无继发性血肿者高(P<0.001);有外伤性脑梗死者D-二聚体阳性率比无外伤性脑梗死者低(P<0.01).结论 颅脑损伤后患者存在凝血异常,这种凝血异常与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有关,也与伤后并发症和患者预后有相关性,D-二聚体比凝血常规项目更能敏感地反应出这种凝血功能改变.
作者:李钢;徐如祥;柯以铨;姜晓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17例中食管问质瘤1例,胃间质瘤1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空肠间质瘤1例,回肠间质瘤1例,腹腔内肠道外间质瘤2例.17例中恶性者12例,良性者4例,不能确定良恶性者1例.17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体积多较大,肿块大径范围3~17.3 cm,<5 cm者4例,≥5 cm者13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轻到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2例,8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边缘强化,中心大片低密度.病理所见:肿瘤实性部分为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变性、出血、囊变及坏死在CT均表现为低密度.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嗣组织结构的关系.
作者:张静;成官迅;吴华旺;梁丽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虚拟组织切片的体视学模型,并以软件系统作为实现手段,模拟虚拟切片过程,为体视学的理论提供一个客观实证工具.方法 以数学手段描述组织切片可能出现的二维形态特征,模拟切片过程,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数值分析,与经验公式进行了拟合比较.结果 基于此算法可实现虚拟随机模拟切片,经拟合优度检验数据分布的均匀性检验通过率达94.5%以上.独立性检验通过率达92%以上.且均符合正态性要求.经线性和曲线拟合能够得到与经验公式相一致的体视学参数相关关系.结论 本文所述算法具有可行性,可以反映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作者:王灏;申洪;白晓燕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早期移植肾失功后再次肾移植的经验.方法 对23例符合观察标准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标准:初次移植肾1个月内失功,失功后1个月内行再次肾移植.结果 23例患者中22例成功,1例移植术后因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经治疗无效后死亡.急性排斥反应5例,4例治疗后逆转.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3例,经血液透析过渡后肾功能恢复.术后随访1~5年,血肌酐平均(112.5±20.7)?mol/L(72~168?mol/L).结论 短期内再次肾移植是早期移植肾失功的佳处理方式.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强调HLA-DR位点的相配程度,高PRA受者选择避开存在致敏抗体的供肾,是再次肾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于立新;徐恩五;王亦斌;刘小友;付绍杰;徐健;邓文锋;杜传福;余玉明;李川江;魏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急性肺损伤(ALI)后机体内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配体结合活性显著下降与其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Hsps)改变的关系.方法 以小鼠油酸急性肺损伤为模型,用Western blotting和受体的放射配体结合试验动态观察伤后GR、Hsp90、Hsp70和GR的结合容量和亲和力变化.结果 伤后小鼠肺组织水肿、肺体指数和肺含水量显著升高;GR在伤后1 h升高,然后显著下降,在12 h达低点;Hsp90和Hsp70在伤后的表达逐渐升高,在12 h达高点.配体结合试验显示在伤后GR Bmax逐渐下降,Kd值升高,与Hsp90/GR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急性肺损伤后的GR配体结合活性的改变可能与Hsp90的变化有关.
作者:张民;熊仁平;陈星云;李平;赵艳;刘苹;周元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断层超声显像技术(TUI)对胎儿脊柱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例二维超声检查疑有胎儿脊柱裂的孕妇进行TUI检查,观察分析胎儿脊柱裂在冠状切面、横切面及矢状切面的声像图表现,判断脊柱裂累及的具体椎节.超声诊断与引产后结果对照.取1例引产后开放性脊柱裂胎儿进行超声观察,并与引产前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检出胎儿脊柱裂8例,其中6例获得较满意的胎儿脊柱裂TⅥ图像,所显示脊柱裂累及的具体椎节与胎儿实际畸形相符.引产后开放性脊柱裂胎儿所获得图像质量较宫内胎儿清晰,超声诊断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TUI技术可更精确地显示胎儿脊柱裂,作为二维超声的补充,提高超声对胎儿脊柱裂的诊断能力.
作者:张晓莉;汪龙霞;孙长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TK/GCV系统联合肿瘤坏死因子(TNF-?)对膀胱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含有TK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复制缺陷腺病毒(adv+)转染MB49细胞,观测转染率,RT-PCR检测转染细胞TK基因产物.以MB49细胞为对照,测定不同浓度TNF-?作用下MB49细胞、不同浓度GCV作用下MB49/TK细胞的存活率,采用GCV联合低浓度TNF-?对MB49/TK细胞进行体外杀伤研究;流式细胞仪检测TK/GCV、TNF-?、TNF-?+TK/GCV对MB49细胞作用8 h后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随着浓度的增高GCV对MB49/TK细胞、TNF-?对MB4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逐渐增高.GCV联合TNF-?对细胞杀伤率均较同浓度下单纯GCV及单纯TNF-?作用时的细胞杀伤率有明显增强,且随TNF-?浓度增高联合治疗组杀伤效率增强:单纯50 ?g/ml GCV组、5 ?g/ml TNF-?+50 ?g/ml GCV组、20 ?g/ml TNF-?+50 ?g/ml GCV组杀伤率分别(24.39±1.10)%、(40.05_+0.97)%、(65.47±0.67)%.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示TK/GCV、TNF-?、TK/GCV+TNF-?组作用细胞8 h均可见典型sub-G1期细胞凋亡峰,联合作用组凋亡率高.结论 TNF-?能明显增强TK/GCV自杀基因系统对膀胱癌的杀伤作用,两者联合能够有效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凋亡.
作者:石向华;谭万龙;朱文辉;梁中锟;杜跃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脂多糖(L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内皮源型一氧化氮合酶(heNOS)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eNOS基因启动子区(-1~-1600 bp)驱动的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2-Basic,得到质粒peNOS-Luc.采用脂质体介导的细胞基因共转染技术将peNOS-Luc、空载体pGL2-Basic和?-半乳糖苷酶表达质粒pCMV-?共转染HUVEC,用LPS、LPS+异丙酚和LPS+转移生长因子?1(TGFb1)分别刺激转染后的HUVEC,检测并比较荧光素酶/?-半乳糖苷酶活性,以确定LPS、异丙酚和TGF?1对heNOS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 (1)酶切和测序结果均证实重组载体peNOS-Luc构建正确;(2)重组载体peNOS-Luc在HUVEC中有效表达;(3)与未加刺激组比较,LPS刺激组heNOS启动子的转录活性降低.与LPS刺激组比较,LPS+异丙酚和LPS+TGF?1组heNOS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增强.结论 异丙酚能明显增强heNOS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可初步证实异丙酚在转录水平通过上调heNOS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而影响NO的生成和释放,这可能是异丙酚防治LPS诱导引起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绪贵;古妙宁;王卓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含量的变化,探讨NK细胞与哮喘的发生是否相关.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28例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发作组)63例、哮喘缓解期(缓解组)65例及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62例外周血中NK细胞含量.结果 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含量(13.9±9.4)%,明显低于缓解组(22.5±12.3)%(P<0.01)和正常对照组(19.6±10.1)%(P<0.05).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F=4.695,P=0.012).结论 哮喘急性发作时外周血中NK细胞含量明显减少,提示NK细胞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
作者:刘芳;罗雅玲;吴月仙;孔庆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酸蚀后用氟是一种固定正畸治疗中较好的预防牙釉质脱矿而至早期牙釉质龋的方法.方法 通过20例固定正畸酸蚀后用氟患者340个牙齿与20例正畸酸蚀过程中不采取任何含氟物质者344个牙齿的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比较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固定正畸酸蚀后用氟患者脱矿发生率为5.59%,而对照组为13.6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酸蚀后用氟是一种固定正畸治疗中较好的预防牙釉质脱矿而至早期牙釉质龋的方法.
作者:林铭;邱冬梅;陈巨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蜕皮甾酮乳膏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对实验性兔创伤模型促愈作用的量效分析,从而得出蜕皮甾酮乳膏促愈的佳有效浓度.方法 取一定量的乳膏基质,将其分别配制为0.625%、1.25%、2.5%、5%四种浓度的蜕皮甾酮乳膏.然后将9只体质量相近的新西兰兔制备成全皮层缺损的创伤动物模型,每只兔5个背部创面,分别敷以空白乳膏基质及四种浓度的蜕皮甾酮乳膏.其中8只兔.分别于造模后4、8、12d.拍摄愈合后的创面,统计其面积,同时计算出各个创面的伤口愈合率;另外1只兔,分别于造模后4、8、12 d取其创面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伤口愈合率的统计学分析表明:蜕皮甾酮乳膏有明显的促进伤口愈合作用(P<0.01),佳有效浓度为2.5%.病理学观察显示:2.5%蜕皮甾酮乳膏组创面较其他四组肉芽组织形成明显,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较多.结论 蜕皮甾酮乳膏对实验性兔创伤缺损模型有明显促愈作用,其中以2.5%蜕皮甾酮乳膏促愈效果佳,为临床促愈用药的筛选提供新思路.
作者:郑高云;吴旭;李钰珑;张军花;王武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DNT患者的MRI资料与病理所见,观察MRI特征与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的关系.结果 典型的DNT位于皮层区,尤其是颢叶皮层,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癫痫发作.MRI上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病灶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无明显强化、壁结节强化或囊内分隔轻度强化,瘤周无水肿.病理由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星形细胞以及成熟神经元组成,病灶有明显的微囊变,富于黏液基质是DNT独具的特征.也是形成本病MRI信号的组织学基础.结论 DNT的临床及MRI所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反映了其组织病理学特征,结合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表现,可以对DNT作出正确的诊断.
作者:梁璇;林志春;张方璟;陈燕萍;董为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优化银杏内酯AB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GAB-LSLN)的制备工艺.方法 以热融-匀质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平均粒径、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考察辅料单硬脂酸甘油酯用量、注射用大豆磷脂用量、Myrj 59用量3因素对制备工艺的影响,对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和二项式拟合,效应面法选取佳工艺条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从复相关系数上看,各指标二项式拟合方程均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以优化条件制备的GAB-LSLN平均粒径为169.5nm,包封率为92.3%,载药量为5.1%.结论 优选的GAB-LSLN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包封率高,可用于生产.
作者:刘旻;陈建海;董芙蓉;刘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四脑室区肿瘤的MRI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脑室肿瘤11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不同的四脑室肿瘤各具不同MR特征性表现.(2)某些肿瘤具有部位、年龄和性别特征.结论 四脑室肿瘤有比较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临床可进一步提高其术前诊断正确率.
作者:段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文化程度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评估及控制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门诊初次诊断为哮喘的患者75例,以患者文化程度分为两组,包括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组(A组)46例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组(B组)29例.所有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控制药物均为沙美特罗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剂(SM/FP).按照全球哮喘防治推荐方案降阶梯治疗.在治疗第8、12及24周进行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和大呼气流速日内变异率检测.根据病人对ACT问题的回答、体征及肺功能检测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高估控制水平的情况.ACT评分19分认为已达良好控制.分析文化程度在不同治疗时期自我评估情况及控制水平的影响.结果 两组在肺功能等基础水平无显著差异.经过8周治疗,A组中ACT评分19为29例,其中11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占24%,实际哮喘控制率为39.1%.B组中ACT评分19为17例,其中4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实际哮喘控制率44.8%.两组实际哮喘控制率无显著差异(P0.05),自我哮喘评估也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12周治疗,A组中ACT评分19为37例,其中17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占该组的37.0%,实际哮喘控制率为43.6%.B组中ACT评分19分的为22例,其中4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占该组的13.8%,实际哮喘控制率为62.0%.两组实际哮喘控制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高估控制水平显著多于B组(P<0.05).经过24周治疗,A组中ACT评分19分的为42例,其中19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占该组的38.7%,实际哮喘控制率50.0%.B组中ACT评分19分的为26例,其中5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实际哮喘控制率为72.4%.B组实际哮喘控制率显著高于A组(P<0.05).A组高估控制水平显著多于A组(P<0.05).结论 文化程度可能是影响病人病情评估和哮喘控制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在治疗期间不同时期并不完全一致.
作者:赵海金;蔡绍曦;佟万成;李文军;付亮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