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ABL激酶区点突变的检测

欧阳昭;杜庆锋;刘晓力;张嵩;朱红倩;龚峻梅;宋兰林;欧阳凌云;刘志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Abl酪氨酸激酶, 点突变, 耐药, 伊马替尼
摘要: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ABL酪氨酸激酶区点突变的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PCR扩增23例CML患者不同时期的40份骨髓标本的ABL激酶区,对扩增产物纯化、双向测序并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 7人(30.43%)检测出点突变,共导致5种类型的氨基酸替换:T315I 3例,Y253H、E255K、F317L及G321W各1例.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点突变的例数分别为2例、2例和3例.其中6例患者测序前经400 mg/d伊马替尼治疗无效,加大伊马替尼刺量至(600~800)mg/d,随访3~6个月,仅F317L患者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另外5例患者均无遗传学反应,且Y253H和1例T315I疾病进展至急变期.0321W为初治慢性期患者,经400 mg/d伊马替尼治疗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BCR-ABL+细胞比例显著下降.结论 ABL激酶区点突变是CML患者对伊马替尼耐药的重要原因.不同类型的突变导致的耐药程度不完全相同,且并非所有点突变都会导致耐药的发生.监测ABL激酶区点突变有助于预测疗效并及早调整治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促进伤口愈合的蜕皮甾酮乳膏的制备及量效分析

    目的 研究蜕皮甾酮乳膏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对实验性兔创伤模型促愈作用的量效分析,从而得出蜕皮甾酮乳膏促愈的佳有效浓度.方法 取一定量的乳膏基质,将其分别配制为0.625%、1.25%、2.5%、5%四种浓度的蜕皮甾酮乳膏.然后将9只体质量相近的新西兰兔制备成全皮层缺损的创伤动物模型,每只兔5个背部创面,分别敷以空白乳膏基质及四种浓度的蜕皮甾酮乳膏.其中8只兔.分别于造模后4、8、12d.拍摄愈合后的创面,统计其面积,同时计算出各个创面的伤口愈合率;另外1只兔,分别于造模后4、8、12 d取其创面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伤口愈合率的统计学分析表明:蜕皮甾酮乳膏有明显的促进伤口愈合作用(P<0.01),佳有效浓度为2.5%.病理学观察显示:2.5%蜕皮甾酮乳膏组创面较其他四组肉芽组织形成明显,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较多.结论 蜕皮甾酮乳膏对实验性兔创伤缺损模型有明显促愈作用,其中以2.5%蜕皮甾酮乳膏促愈效果佳,为临床促愈用药的筛选提供新思路.

    作者:郑高云;吴旭;李钰珑;张军花;王武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TRPC离子通道参与硝普钠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

    目的 探讨TRPC离子通道在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诱导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作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为3组,分别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加入SNP;SNP+TRPC通道阻断剂组;SNP+TRPC通道激活剂组.细胞处理24 h后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Hoechest33342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SNP处理24h,神经元存活率为67.4%;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SNP+TRPC阻断剂组神经元存活率分别为102%、92.7%,与SNP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SNP+TRPC激活剂组神经元存活率为56.9%.与SNP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给予TRPC阻断剂或激动剂对神经元存活率无明显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神经元胞核均匀蓝染;SNP处理组胞核明显固缩、凝聚,可见凋亡小体;SNP+TRPC激动剂组可见大量凋亡细胞;而SNP+TRPC阻断剂组胞核均匀蓝染.结论 TRPC离子通道参与SNP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

    作者:张贺;王斌;李文军;邹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基因区突变序列分析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 P基因逆转录酶区(RT区)序列突变特点.方法 收集115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P基因RT区序列耐药变异.结果 人选的115例患者中103例检测到拉米夫定基因型耐药变异,主要的耐药变异模式为rtL180M+rtM204V和rtM204I,分别占58.3%和22.3%,其他耐药位点包括rtL80V/I、rtT184S和rtA200V,并在5例患者中检测到RT区3个位点的联合变异.结论 对拉米夫定治疗患者的耐药检测除了HBV P基因区常见的rtL180和rtM204位点变异外,还应考虑其他位点的联合耐药变异.

    作者:王程;孙剑;陈金军;王战会;侯金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能量多普勒评价高级别脑胶质瘤及瘤周组织血管生成水平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能量多普勒血管指数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及术中能量多普勒应用对提高超声识别胶质瘤与瘤周水肿能力的可靠性与可行性.方法 选择25例拟行肿瘤根治术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于肿瘤切除术中行能量多普勒检查,选取瘤灶及瘤周水肿目标区域,以Photoshop7.0软件分别测量血管指数(Ⅵ).术中定点取材,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对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测值.对Ⅵ与MVD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两组间Ⅵ和MVD.结果 胶质瘤瘤灶内能量多普勒Ⅵ测定结果为13.52±3.57.明显高于瘤周组织内能量多普勒血流指数(Ⅵ=7.69±2.46)(t=0.00,P<0.01).CD34免疫组化染色测值.胶质瘤瘤灶内MVD为38.48±8.47个/HP,瘤周组织MVD计数为13.52±3.57个/HP,两者间差异显著(t=0.00,P<0.01).在胶质瘤瘤灶内及瘤周组织内,能量多普勒Ⅵ与MVD测值均有良好相关性(瘤灶内r=0.7248,p=0.0000:瘤周组织内r=0.6608,P=0.0002).结论 高级别脑胶质瘤术中采用能量多普勒进一步准确区分瘤灶与瘤周水肿组织的病理学基础是二者间血管生成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二者能量多普勒VI间差异显著,且均与其对应组织MVD具有良好相关性,证实了能量多普勒在高级别脑胶质瘤切除术中应用的可靠性与可行性,但具体应用技术方法尚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陈运洪;张世忠;肖莎;柯以铨;徐如祥;唐晓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

    目的 观察干扰素-?1b(IFN-?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肝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血清HBV DNA载量的变化.方法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6个月行肝穿活检术,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与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组织ICAM-1的表达及血清中HBV DNA的载量变化.结果 干扰素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与中度患者肝组织ICAM-1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肝组织ICAM-1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肝组织ICAM-1染色强度(+)的患者,治疗前、后HBVDNA载量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而肝组织ICAM-1染色强度(++)与染色强度(+++、++++)的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载量变化有差异(P<0.05,P<0.01).结论 IFN-?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与肝组织表达ICAM.1有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ICAM-1增强表达有利于IFN发挥抗病毒作用.

    作者:郑瑞丹;徐成润;张闽峰;孟家榕;饶日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丹参对大鼠移植肝脏再灌注损伤的防护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含丹参冷灌注液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防护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丹参组及假手术组,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在供肝灌注冷保存时,以4℃乳酸林格氏液为基液,丹参组灌注保存液中加丹参注射液(60ml/L),对照组不加丹参.保存5 h后置入受体.移植后6h处死大鼠取样,检测血清中AST、ALT及肝组织中氧自由基代谢相关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移植术后肝细胞凋亡情况,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移植肝脏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移植肝再灌注后丹参组AST、ALT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丹参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1),肝组织中MDA含量较对照组降低(P<0.01),SOD、GSH-PX活性较对照组升高(P<0.01).丹参组较对照组肝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上再灌注损害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丹参可抑制冷保存再灌注导致的肝细胞凋亡,对原位肝移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宇;周杰;蒋晓青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短缩的平衡处理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短缩的延长和软组织的平衡.方法 在软组织松解的基础上,通过恢复和重建股骨偏心距的大小来维持肢体的延长、假体的稳定性以及髋部肌力之间的平衡.术后评估肢体长度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肢体平均延长2.4 cm,Harris评分平均提高35.2分.结论 通过术中软组织的松解、股骨偏心距的恢复或重建来解决患肢短缩现象,获得相对的下肢肢体平衡.

    作者:林强;万豫尧;谢杰伟;王海洲;许树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IL-18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宫颈癌相关性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白介素-18(IL-18)基因多态性位点以及相应血清IL-18含量与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50例宫颈癌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静脉血,用直接测序法对IL-18基因启动子区rs5744224、rs1946519、rs1946518、rs5744225、rs5744226等5个SNP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18含量.结果 ①5个SNP中有rs1946519(T/G)、rs1946518(A/C)2个SNP位点呈多态性并有连锁关系,以三种基因型存在:TT-AA、GG-CC、TG-AC.患者组3种基凶型频率分别为56%(28/50)、10%(5/50)、34%(17/50),对照组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18%(9/50)、34%(17/50)、48%(17/50).两组研究对象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497,P=0.000).宫颈癌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等位基因T(A)、G(C)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662,P=0.000).②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血清IL-18平均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45,P=0.000);按照2个SNP位点TT-AA、GG-CC、TG-AC三个基因型分为3组,3组的血清IL-18平均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07,P=0.000);宫颈癌患病与否与不同IL-18基因型之间交互效应显著(P=4.223,P=0.018).结论 IL-18基因启动子位点多态性及其血清含量都与宫颈癌相关,rs1946519、rs1946518两个SNP位点多态性影响可能是控制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遗传因素.

    作者:亓涛;王前;郑磊;杨红玲;包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银杏内酯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目的 优化银杏内酯AB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GAB-LSLN)的制备工艺.方法 以热融-匀质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平均粒径、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考察辅料单硬脂酸甘油酯用量、注射用大豆磷脂用量、Myrj 59用量3因素对制备工艺的影响,对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和二项式拟合,效应面法选取佳工艺条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从复相关系数上看,各指标二项式拟合方程均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以优化条件制备的GAB-LSLN平均粒径为169.5nm,包封率为92.3%,载药量为5.1%.结论 优选的GAB-LSLN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包封率高,可用于生产.

    作者:刘旻;陈建海;董芙蓉;刘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VEGF在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裸鼠模型,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在位内膜及裸鼠异位内膜的表达,探讨其在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皮下种植和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EMs裸鼠模型,光镜下观察异位病灶的形态学特点,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在位内膜及裸鼠异位内膜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裸鼠共20只,皮下种植组10只,8只成模,腹腔注射组10只,7只成模,异位病灶在光镜下呈现增生期特点;正常在位内膜10例,VEGF蛋白在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有增多趋势(t=2.632,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人EMs裸鼠皮下种植及腹腔注射模型,检测到VEGF表达较正常在位内膜增多,该模型可用于进行人EMs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模型.

    作者:杨芳;马颖;何援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小鼠急性肺损伤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活性改变与热休克蛋白的关系

    目的 研究急性肺损伤(ALI)后机体内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配体结合活性显著下降与其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Hsps)改变的关系.方法 以小鼠油酸急性肺损伤为模型,用Western blotting和受体的放射配体结合试验动态观察伤后GR、Hsp90、Hsp70和GR的结合容量和亲和力变化.结果 伤后小鼠肺组织水肿、肺体指数和肺含水量显著升高;GR在伤后1 h升高,然后显著下降,在12 h达低点;Hsp90和Hsp70在伤后的表达逐渐升高,在12 h达高点.配体结合试验显示在伤后GR Bmax逐渐下降,Kd值升高,与Hsp90/GR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急性肺损伤后的GR配体结合活性的改变可能与Hsp90的变化有关.

    作者:张民;熊仁平;陈星云;李平;赵艳;刘苹;周元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盆腔淋巴结HPV-DNA检出率与早期宫颈癌临床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HPV-DNA检出与组织病理学确定的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HPV通用引物PCR直接测序法扩增31例官颈癌原发部位肿瘤组织及盆腔淋巴结组织HPV-DNA L1区基因序列,分析淋巴结组织中HPV阳性率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31例盆腔淋巴结中HPV-DNA检出率为58.1%.13例组织病理学确认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HPV-DNA检出率为84.6%.18例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盆腔淋巴结 HPV-DNA检出率为27.8%.盆腔淋巴结组织病理学确认转移与HPV-DNA检出有关.组织病理学检查和HPV-DNA检测均提示阳性淋巴结中闭孔、髂内、髂外这三组淋巴结占90%以上.结论 盆腔淋巴结HPV-DNA检出阳性是一个有意义的淋巴结转移预测因子.闭孔、髂内、髂外三组淋巴结是主要的前哨淋巴结.

    作者:孙颖;刘国炳;余艳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对哮喘小鼠肺组织HMGB1、RAGE表达的影响

    目的 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在小鼠哮喘模型肺组织表达及分布.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其影响.方法 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及哮喘+NAC处理组.每组7只.建立哮喘模型.用RT-PCR法检测肺组织HMGB1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两者在肺组织的分布.结果 HMGB1 mRNA表达在3组中分别为0.88±0.02,0.86±0.05,0.98±0.05;晚期糖基化终产物mRNA表达在3组中分别为1.20±0.20,1.21±0.08,1.58±0.21.相对于对照组,哮喘组的HMGB1和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表达未发生显著性改变(P0.05);相对于对照组和哮喘组,两者在NAC组表达均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可见HMGB1主要分布于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细胞,在细胞核、胞浆及胞膜均可见.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主要分布于肺泡上皮,表达于胞膜上.结论 HMGB1及其受体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哮喘气道氧化应激,但其确切的调控机制及在哮喘中的作用尚待深入研究.

    作者:付亮;蔡绍曦;赵海金;李文军;佟万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大鼠油酸性急性肺损伤初期水通道蛋白4在肺水代谢的实验研究

    目的 测定油酸造成急性肺损伤(ALI)初期损伤程度及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Ⅱ)上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量以评估病理状态下ATⅡ细胞水通道水转运能力的状况.方法 血气分析、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用重力法测定血管外肺水(EVLW)含量检测早期肺损伤的程度;急性分离纯化大鼠油酸ALI模型的ATⅡ细胞,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病理变化:免疫组化了解肺组织AQP-4的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QP-4的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 血气分析、光镜下肺损伤评分及EVLW油酸组严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显微镜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数量较对照组无明显减少,但电镜下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板层小体排空,线粒体损伤等改变;肺组织免疫组化观察到AQP-4明显表达增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QP-4的m-RNA表达增多,AQP-4由胞浆向胞膜转运,胞膜的表达增多(P<0.05).结论 在肺损伤初期就有了肺损伤水肿的病理生理的改变,AQP-4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上m-RNA及细胞膜的表达上调.很大程度调节肺泡腔及肺泡上皮细胞的水转运,在钠通道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的代偿作用.

    作者:朱丽华;李涛平;何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两种细胞系中内源性C-反应蛋白的表达和定位分析

    目的 观察在不同刺激条件下,不同组织来源细胞系中内源性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及定位情况.方法 培养人单核细胞系THP-1和人肝细胞系LO2,用佛波酯(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使用内毒素(LPS)对两种细胞进行刺激,同时收集LPS刺激后的THP-1细胞的培养液上清加人到LO2细胞的培养液中进行孵育,运用Western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上述刺激条件下CRP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定位情况.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在未受到刺激时,两种细胞的裂解物中均检测到一定量的CRP,在细胞培养液上清中没有检测到;受到LPS刺激后,THP-1细胞内的CRP表达增加,且在培养液上清中也检测到少量的CRP,但对于LO2细胞,刺激前后CRP的表达和分泌没有明显变化:当用LPS刺激后的THP-1细胞的培养液上清处理LO2细胞后,在LO2的细胞裂解物和培养液上清中均检测到CRP.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整个THP-1细胞中均可检测到标记的CRP的荧光信号,其中以核内的明显.LPS刺激可以增加该蛋白的表达,使其核定位更加明显;在LO2细胞中,CRP定位于核外,LPS刺激对其表达和定位没有明显影响.而给予LPS刺激的THP-1细胞培养液上清处理后,LO2细胞中标记CRP的荧光信号增强,尤其以细胞膜上的增强明显.结论 LPS不能直接上调肝细胞LO2内的CRP表达,却可以诱导THP-1表达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来增加CRP的合成分泌;CRP在肝细胞系LO2和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中的定位有明显不同,在LO2中主要表现为分泌型蛋白的定位特征,而在THP-1细胞中却有明显的核定位表现.

    作者:陈腾祥;李红梅;胡水旺;杨婷;刘亚伟;刘靖华;姜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下肢静脉性溃疡RANTES的表达

    目的 探讨RANTES在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下肢静脉溃疡患者、单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和健康人下肢外周血RANTES mRNA的表达.结果 溃疡组血液RANTES mRNA的表达与无溃疡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无溃疡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RANTESmRNA高表达可能是下肢静脉性溃疡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陈流华;叶财盛;殷恒讳;叶洁莲;王深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自制脂质超声造影剂与白蛋白造影剂心肌显影效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 与人血白蛋白造影剂(全氟显)对比研究,评价脂质超声造影剂的心肌显影效果.方法 不同程度单只冠脉(前降支和回旋支)狭窄实验犬10只,随机先后经静脉持续输注两种造影剂,定性和定量分析心肌血流灌注的情况以及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并检测超声造影剂的大小和浓度.结果 脂质超声造影剂的浓度和大小[分别为(1.06±0.22)×109个/ml和(3.04±0.34)μm]与白蛋白超声造影剂[分别为(1.31±0.33)×109个/ml和(2.88±0.58)μm]相近(P0.05).两种造影剂的心肌显影均为3级,但对心率和血压均无明显影响(P0.05).定量分析显示:两种造影剂获得的正常冠脉区和狭窄冠脉区心肌血流容积(A)、血流速度(β)和血流量(A·β)均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两种造影剂各参数间均呈显著性相关(P<0.05,rA=0.809,rβ=0.932,rA·β=0.925).结论 自制的脂质超声造影剂具有与全氟显相同良好的心肌显影效果,可用于定量评价心肌灌注显影.

    作者:陈冬冬;杨莉;吴爵非;滕中华;陈少敏;黄铮;宾建平;吴平生;赖艳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区域性灌注化疗时5-FU的血液和肝脏组织药物浓度分布特征

    目的 研究经肝动脉和门静脉等不同途径区域灌注化疗时5-FU在大鼠血液和肝脏组织中的浓度分布和消除过程,为临床肝脏肿瘤化疗提供参考.方法 经颈静脉注射5-FU或分别经肝动脉及门静脉插管区域灌注,剂量为20 mg/kg体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及肝脏组织中5-FU的含量.进一步计算5-FU在肝脏和血浆中的药动学数据和穿透比率及治疗优势度.结果 外周静脉注射时,肝脏组织的药物峰浓度(Cmax)和药物时量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3.79±4.56μg/g,342.20±108.20μg·min/g;血浆Cmax和AUC分别为36.85±5.96μg/ml,842.00?58.00μg·min/ml.肝动脉灌注5-FU时,肝脏组织药物Cmax和AUC分别为29.58±4.30μg/g,794.60±15.40 μg·min/g;血浆Cmax和AUC分别为24.39±4.63μg/ml,639.70?33.80μg·min/ml.门静脉灌注时,肝脏组织药物Cmax和AUC分别为2821±4.06μg/g,733.60±18.3μg·min/g;血浆Cmax和AUC分别为21.02±406μg/ml,529.80±111.50μg·min/ml.结论 与外周静脉注射全身化疗比较,区域性肝动脉或门静脉灌注化疗可显著提高肝脏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同时减少化疗药物在外周血中的分布,可作为临床肝癌化疗的较好治疗措施.

    作者:郑惊雷;梁力建;胡文杰;沈顺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内口切开胶管引流术加激光照射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内口切开胶管引流术加激光照射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内口切开胶管引流术加激光照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多切口挂线引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愈时间、肛管形态、肛门括约肌功能等.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治愈时间、肛管形态、肛门括约肌功能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内口切开胶管引流术加激光照射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可靠,并能保持良好的肛管形态和肛门括约肌功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吴宗辉;仝蜀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紫草素抑制人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目的 研究紫草素对体外培养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A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 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传至4~8代的HASMCs,经40、20、10、5、2、1、0.5 ?mol/L及0 ?mol/L(对照组)的紫草素分别作用12、24、48 h后,应用MTS法测定紫草素对HASMCs的细胞增殖的影响;经40、20、10、5 ?mol/L及0 ?mol/L(对照组)的紫草素分别作用24 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紫草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经20 ?mol/L及0 ?mol/L(对照组)的紫草素分别作用24 h后,应用SP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紫草素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20 ?mol/L和40 ?mol/L的紫草素均可有效抑制细胞增殖(均P<0.05),以48 h为显著(抑制率分别为30.1%与42.9%),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20 ?mol/L及40 ?mol/L的紫草素均可显著提高G0/G1期比例(P<0.05),阻滞细胞周期进程,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20 ?mol/L的紫草素可显著下调PCNA的表达(P<0.01).结论 紫草素对HASMCs具有明确的抗增殖作用.

    作者:赵燕霞;罗雅玲;赖文岩;徐健;任敦强;黎振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