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炎清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膜介素-10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

吕永慧;宋卫兵;肖冰;龙燕;姬宏莉;王媛媛;张小兰;李鹰飞

关键词:肠炎清, 溃疡性结肠炎, 细胞间的黏附分子-1, 白介素-10
摘要:目的 研究肠炎清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膜细胞间的黏附分子-I(ICAM-1),白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探讨肠炎清的抗炎机制.方法 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乙醇灌肠,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100mg/kg),肠炎清组(39.75mg/kg),每天灌肠及灌胃给药1次,给药时间从造模后第2天开始至实验结束共7d,第4天,第7天分别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肠黏膜ICAM-1蛋白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IL-10,生化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髓过氧化酶(MPO)活性.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DAI、CMDI、HS评分及结肠组织MPO活性明显升高(P<0.01).结肠黏膜ICAM-1表达明显增强(P<0.01),IL-10表达减弱(P<0.01).肠炎清组DAI,CMDI,HS评分及MPO活性较同期模型组有明显下降(P<0.01).ICAM-1表达也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IL-10表达增强(P<0.01).大鼠结肠黏膜IL-10与ICAM-1表达呈正相关(r=0.911,P<0.01).ICAM-1与MPO活性也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 肠炎清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IL-10、减少黏附分子ICAM-1产生以及降低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机械振荡对脊髓去细胞支架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机械振荡对脊髓去细胞支架形态学的影响,建立大鼠脊髓去细胞支架的化学萃取方法,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具有仿生结构的支架.方法 取成年大鼠脊髓15段.分成A组、B组和C组,每组5段,用TritonX-100和脱氧胆酸钠溶液进行化学处理.3组振荡频率分别为80、120和160 r/min.对萃取后的脊髓行石蜡切片、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脊髓萃取后细胞清除情况和脊髓基质形态学变化.结果 A组去细胞脊髓内残留大量脱核神经细胞胞体及髓鞘结构.B组和C组脊髓萃取后细胞、轴突和髓鞘被彻底清除.去细胞脊髓为一种无细胞、网格样纵行排列的基质纤维网状结构,但是C组硬脊膜和脊髓内基质纤维结构出现明显破坏.结论 机械振荡有利于清除脊髓内细胞、轴突和髓鞘.合适的机械振荡频率在去细胞的同时.还能较好地保存脊髓内天然的基质纤维和置维空间结构.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脊髓提供理想的支架材料.

    作者:尹文化;金大地;邓许勇;鲁凯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田基黄水提液的陶瓷膜微滤工艺研究

    目的 考察不同孔径陶瓷膜微滤在田基黄水提液纯化中的应用,确定佳微滤用膜.方法 取1.8 kg田基黄水煎煮提取后,分别取水提液25 L.选择0.1、0.2、0.5、0.8 μm四种不同孔径的陶瓷膜室温下进行循环微滤,操作压力为0.15MPa.当原液太少不能循环微滤或太稠微滤速度太小时,加8 L纯水顶洗.继续微滤.收集4种不同孔径膜各部分滤液,取样,测定.结果 0.1、0.2、0.5、0.8 μm各孔径陶瓷膜微滤液中槲皮苷转移率分别为82%、87%、80%、86%;总黄酮转移率分别为85%、82%、79%、79%;除固率都在20%左右;其HPLC指纹图谱中峰数没有缺失或增加.结论 利用陶瓷膜微滤技术可有效除去田基黄水提物中的不溶性或大分子杂质,并保留了有效成分;0.2μm孔径陶瓷膜较适用于田基黄水提液的纯化精制.

    作者:王永刚;谭穗懿;苏薇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顺铂磁性纳米药物体内靶向性研究

    目的 研究顺铂磁性纳米药物(CDDP-MNP)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磁靶向性分布.方法 正常昆明种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于小鼠一侧肾脏区域设置强度为4100~4200Gs的体外磁场,自尾静脉注射CDDP-MNP并保持体外磁场一定时闻:A、B、C、D组分别在注药后维持磁场30 min和1、2、4 h.以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检测小鼠肾脏内顺铂含量,MRI监测肾脏信号强度变化,普鲁士蓝铁染色及扫描电镜检查纳米粒子在肾脏组织内的分布.结果 小鼠磁靶侧肾脏内CDDP含量高于非靶向侧,经尾静脉注射后0.5、1、2 h靶向侧药物浓度分别为非靶向侧的1137、1.31、1.22倍(p<0.05).MRI显示注射CDDP-MNP后,T2WI中小鼠磁靶向侧肾脏区域信号强度较对侧明显降低.病理切片普鲁士蓝铁染色显示含氧化铁的纳米粒分布于肾脏毛细血管管腔、内皮细胞等部位,透射电镜下见纳米粒主要被内皮细胞吞噬.结论 具有超顺磁性的CDDP-MNP在体外磁场作用下能实现体内靶向性分布,并可通过MRI进行监测,该纳米药物具有临床靶向抗肿瘤应用潜力.

    作者:张宏征;谢民强;康庄;沈辉;王蕾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18F-FDG PET/CT标准化摄取值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的标准化摄取值(SUV)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初治鼻咽癌患者32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确定),所有患者皆行18F-FDGPET/CT显像,沿病灶周边勾画感兴趣区,计算鼻咽部和颈部病灶的SUV值,病灶大小=(长轴+短轴+纵轴)/3.结果 (1)Ⅰ、Ⅱ、Ⅲ、Ⅳ期患者的平均SUV值分别为4.50±0.42、6.65±1.74、7.33±1.50和8.24±2.16,各期SUV值无差异(P>0.05);(2)T1、T2、T3、T4的SUV值随T分期的增加逐渐增大,分别为2.56±1.05、3.72±0.60、6.87±1.07和9.70±0.70,各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N1、N2、N3之间的SUV值无差异(P>0.05),但直径>6 cm的淋巴结的SUV值(5.02±1.91)较直径≤6 cm的淋巴结SUV值(3.48±1.81)大(P<0.05);(4)鼻咽癌低分化鳞癌患者SUV值为5.58±1.48,较未分化癌患者SUV值8.41±1.71低(F=1.336,P=0.000).结论 (1)鼻咽癌临床分期与SUV值无相关性;(2)鼻咽癌T分期与SUV值有相关性;N分期与SUV值无相关性,但直径>6cm的淋巴结与直径≤6 cm的淋巴结与SUV值具有相关性;(3)鼻咽癌18F-FDG PET/CT显像的癌细胞SUV值与其病理分化程度有相关性.

    作者:黎静;潘艳东;尹吉林;李向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和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方法 8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甲组(n=40)给予米非司酮50 mg,2次/d,同时加服桂枝茯苓胶囊4粒,3次/d,至月经复潮或包块消失;乙组(n=40)单一米非司酮50 mg,2次/d,至月经复潮则停止.观察两组疗效及与治疗前血β-HCG水平的关系和两组月经恢复及盆腔包块吸收时间.结果 57例(71.25%)保守成功,甲组成功33例(82.5%);乙组成功24例(60%),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血清β-HCG水平越高,保守治疗成功率越低(P<0.05).两组月经复潮及盆腔包块吸收时间,甲组分别为(34.45±7.86)d、(39.42±12.32)d,乙组分别为(39.12±8.67)d、(48.65±13.89)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3例保守治疗失败,经手术证实有活动性出血或包块明显增大或出血量较大.结论 米非司酮和桂枝茯苓胶囊联合能安全有效地治疗生命体征平稳、血β-HCG<3000 mU/ml、无出血或少量出血、无剧烈腹痛的非破裂性早期异位妊娠,米非司酮杀死胚胎组织,桂枝茯苓胶囊促进坏死胚胎组织吸收及排出体外,改善盆腔血供,联合用药成功率较单用米非司酮高,是一种较好的保守治疗方法.

    作者:周军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FMNL2在大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FMNL2在大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与大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1)用Real time-RT PCR法和免疫组化法分析FMNL2 mRNA在6种大肠癌细胞系的表达情况;(2)通过shRNA质粒载体瞬时干扰大肠癌细胞株中FMNL2的表达,Boyden小室法比较干扰前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情况;(3)用Boyden小室法比较6种大肠癌细胞系的侵袭转移能力.结果 (1)FMNL2在大肠癌转移灶来源的细胞系中的表达高于大肠癌原发灶来源的细胞系;(2)大肠癌细胞株中FMNL2的表达下调后,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明显下降;(3)Boyden小室的结果显示大肠癌转移灶来源的细胞系的侵袭,转移能力高于大肠癌原发灶来源的细胞系.结论 FMNL2的高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朱曦龄;梁莉;丁彦青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腰椎小关节力学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研究腰椎小关节在各种形式负荷作用下的承载功能.方法 取青壮年男性新鲜尸体的L4-L5运动节段标本,经螺旋CT扫描得到断面图像,在ANSYS软件中建立L4-L5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400N轴向压缩载荷和/或8Nm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弯矩和左右轴向旋转力矩,测量分析小关节面所受的压力.分析各种加载方式下小关节面的接触应力,评价小关节的承载功能.结果 L4-L5小关节约承受轴向压缩载荷的20%.前屈时小关节受力减小.后伸时受力增大;侧弯时对侧小关节受力增大,同侧小关节受力减小;轴向旋转时同侧小关节不受力,对侧小关节则受力极大.结论 腰椎小关节具有重要的承载功能,临床上应注意保护和维持小关节的完整性.

    作者:肖进;张美超;赵卫东;原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巢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和巢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其细胞类型及相关性.方法 利用动脉瘤夹压迫法建立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利用BBB评分标准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法与LeicaQ500IW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和显示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1、3、5 d,1、2、4、6、8、w)、不同部位脊髓损伤的程度以及巢蛋白与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及细胞类型.结果 BBB评分结果显示术后所有实验动物双后肢(HL)评分低至0~1min,随后逐渐上升,1~2周内恢复的幅度较大,以后恢复较缓慢,较正常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胺蓝染色可见损伤区有核固缩、胞浆溶解、尼氏体模糊且染色较深的神经元.随着动物存活时间延长,损伤范围逐渐扩大,约1周后损伤范同不再扩大.正常对照组脊髓神经元胞体和突起轮廓清晰.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及图像处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脊髓伤24h后可诱导损伤及邻近区域巢蛋白和GFAP高度表达,中央管周围室管膜区几乎均为巢蛋白/GFAP-细胞群.室管膜区以外的灰质和白质中几乎全是巢蛋白/GFAP+细胞群,3~7d逐渐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弱,在损伤后2周左右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正常对照组在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区有少量巢蛋白/GFAP-细胞,在室管膜区以外的灰质和白质中偶可见染色强度较弱的巢蛋白/GFAP+共存细胞.结论 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可诱导巢蛋白和GFAP的表达.巢蛋白的表达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呈正相关,且表达多相互共存;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都有反应,并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

    作者:杨平林;贺西京;李浩鹏;兰宾尚;王栋;王国毓;徐思越;刘亦恒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云克治疗免疫抑制疗法无效Graves'眼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 评价云克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Graves'眼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双侧突眼的Graves'眼病病人.均使用正规强的松治疗至少3个月,眼突症状和体征无好转.云克与强的松治疗时间间隔5~28个月.静脉注射云克AB针每日1套,1套/次,1周5次,20套为一疗程.效果不佳者增加1~2个疗程.云克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均记录眼部症状、眼征及突眼度,并检测肝肾功能.结果 42例Graves'眼病病人中,云克的总有效率为83.3%(35/42例),显效率为35.7%(15/42例).云克对Graves'眼病病人眼部症状的效果较突眼度和眼球运动障碍要好,且起效也较快.治疗过程中未见副作用.结论 云克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Graves‘眼病病人是安全有效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欧阳伟;冯会娟;刘金华;刘伟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特点,讨论PAH在SLE中的发生率、致病原因以及PAH的相关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SLE继发PAH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初诊的798例SLE患者中39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合并PAH患者.结果 本组SLE患者合并PAH的患病率为4.9%,此39例患者年龄14~77岁,平均(33±12)岁,男性5例,女性34例.其中雷诺现象、指端血管炎、抗u1RNP阳性、抗心磷脂抗体IgG阳性、心包积液,SLEDAI评分高和肺间质病变与出现PAH的发生率成正相关.结论 SL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合并PAH的较常见的疾病,对于出现雷诺现象、指端血管炎、抗ulRNP阳性、抗心磷脂抗体IgG阳性以及心包积液和肺间质病变的SLE患者应警惕PAH的可能,超声心动图及相关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

    作者:罗日强;雷云霞;张晓;梁菲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雷帕霉素与顺铂对Hep-2细胞的联合作用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顺铂和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对喉癌Hep-2细胞的作用.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雷帕霉素和顺铂单独或联合应用对喉癌Hep-2细胞的抑制率,计算IC50值,探讨联合用药的效果;采用流式细胞术和Hoeehst33258免疫荧光检测药物单独或联合使用对喉癌Hep-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雷帕霉素的IC50值为11.03nmol/L,顺铂的IC50值为8.81 μmol/L.雷帕霉素可以拮抗Hep-2细胞增殖,使细胞停滞在G1期.联合使用雷帕霉素和顺铂进行化疗的协同治疗指数q>1.15(金氏公式),显示具有协同治疗作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联合使用雷帕霉素和顺铂可以明显增强对Hep-2细胞的凋亡水平.结论 联合应用雷帕霉素和顺铂可以明显提高对喉癌Hep-2细胞的杀伤效果,二者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作者:雷文斌;贾涛;苏振忠;文卫平;祝小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其发生提供方法.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人住我院神经内科病房的65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86例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结合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对其中可能的多项致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意识状态、住院日、气管切开、鼻饲胃管及肺部基础疾病.共培养出病原菌165株,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50.91%和44.24%.革兰阴性杆菌中以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对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含有内酰胺酶抑治剂的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 在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治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处理.可能是减少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的主要措施.

    作者:侯德仁;田怡;陈坤;万顺;宋治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广州地区儿童肠道病毒71型分离与鉴定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2004年度EV71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集可疑为肠道病毒感染患者粪便、疱疹液、咽拭子和脑脊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特异性扩增进行鉴定,随机选取其中4株EV71分离毒株,对其VPI区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参考EV71各基因型的参考毒株和以往中国EV71的分离毒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全年EV71病毒检出率3.09%(13/421),主要集中在该年度4月份,13株均来自手足口病患者.4株EV71病毒株之间同源性高达97.5%~99.6%;与A、B基凼型代表株比较,同源性在83.2~84.7%,83.4%~84.7%之间,差异大于15.3%;与EV71病毒C基因型代表株比较,同源性在89.3%~95.1%,较为接近,差异小于12%;与国内以往分离到的Il株CA亚型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可达91.9%-97.5%.结论 广州地区2004年度EV71感染的检出率较低,以手足口病的方式.未见其它的并发症,基因型属C4亚型,与近年我国大陆地区流行的EV71株在进化上可能属于同一基因.

    作者:姚英民;谢健屏;赖桂香;方焕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实验性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通路系列变化的研究

    目的 本研究通过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观察正常肝脏发展成肝癌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变化,对肝癌形成的机制进行一定的探索.方法 用二乙基亚硝胺溶液(DENA)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不同时期TGF-β1、磷酸化Smad2、Smad4和Smad7蛋白的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Smad4 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细胞时TGF-β1和Smad4很少表达,随着肝硬化的发展,两者的表达均明显增强,但DENA处理22周后的肝组织中Smad4表达明显下降,肝癌降低更显著;正常细胞可有较多磷酸化Smad2的表达,DENA处理8周时表达明显减少,后逐渐增多,DENA处理16周、22周时磷酸化Smad2的表达接近正常水平,但肿瘤内表达明显减少,并显著低于DENA处理8周时;正常肝细胞可见Smad7的表达,随着肝硬化的发展而加重,DENA处理22周时的肝组织达到高,肝癌的表达仅略低于22周时的肝组织.结论 肝癌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大鼠肝硬化晚期Smad4表达的减少、甚至消失,TGF-β1和Smad7的过高表达,磷酸化Smad2的减少,在大鼠肝癌的发生、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华赟鹏;李绍强;赖佳明;梁力建;彭宝岗;梁惠珍;黄洁夫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E1A对转染了Ras的原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调控的研究

    目的 癌基因ras的单独激活可导致细胞早期衰老,这被认为是一种抑制肿瘤形成的细胞防御机制,我们在人类成纤维细胞研究了病毒癌基因E1A对Ras激活的调控作用.方法 在人成纤维细胞转染E1A、E1A1-143、或空载体(BP)和Ha-RasV12或其空载体(WH),确定其转染细胞的生长曲线和细胞凋亡比例.结果 单独表达E1A或Ha-RasV12可显著抑制人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当E1A或E1A 1-143与Ha-RasV12联合转染人成纤维细胞后,细胞增殖活跃.结论 E1A可保护人类成纤维细胞免于Ras诱导的细胞早期衰老,其生物学活性位于E1A的氨基端.

    作者:李亦蕾;郑萍;许重远;晏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血管内超声对经皮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

    目的 以血管内超声(IVUS)了解经皮介入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参数.方法 2004年至2006年在我院实施PCI术患者723例,32例患者经冠脉造影(CAG)证实ISR,其中19例为心绞痛患者,共38个病变进行IVUS检查,比较ISR与non-ISR患者、心绞痛与非心绞痛患者的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小管腔面积、内膜面积的差异.结果 ISR组与non-ISR组比较,两组外弹力膜面积无明显差异,两组斑块面积、小管腔面积、内膜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心绞痛组和非心绞痛组比较,两组外弹力膜面积无明显差异,两组斑块面积、小管腔面积、内膜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IVUS是评价ISR的有效手段,经IVUS检查,ISR患者有更大的斑块面积和内膜增生面积,而小管腔面积变小;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斑块面积和内膜增生面积增大,而小管腔面积变小.

    作者:杨希立;张阳德;许兆延;李健民;周昭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YMDD变异受体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预防

    目的 探讨YMDD变异受体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预防方法.方法 2004年3月~2006年5月本中心20例术前合并YMDD变异的肝移植受体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ADV)联合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作为预防方案,持续监测术前及术后的移植肝功能、血清HBV标志物、HBV-DNA定量、血肌酐等.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3.5个月,除1例死于肝癌复发外,其余患者均存活.术前HBV-DNA≥106copies/m1患者YMDD变异率为12.4%,HBV-DNA<106copies/ml患者为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5.0%(19/20)的患者于肝移植术后4周内HBV-DNA转阴性,5.0%(1/20)于术后6个月转阴性.此后长期复查HBsAg、HBeAg、HBV-DNA均阴性.所有患者均未出现HBV再感染.1例患者在服用ADV 1年后出现血肌酐水平持续增高.结论 应用ADV可有效预防YMDD变异受体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ADV有较低的肾毒性,用药期间仍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作者:杨扬;张剑;易慧敏;陆敏强;蔡常洁;李玺;姜楠;许赤;李华;汪根树;易述红;张俊峰;姜华;杨卿;陈规划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齿状突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效果评价

    目的 应用单枚齿状突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这种固定方法的优势.方法 10例齿状突骨折均为车祸致头颈联合损伤,骨折位于齿状突基底且移位明显,均伴有神经刺激症状.经颅骨牵引复位后,在C型臂透视监测下施行1枚3.5mm空心钛螺钉固定.结果 10例患者均获得3~24月的随访,平均9月.1枚3.5mm齿状突螺钉固定可靠,齿状突骨折愈合,术后神经刺激症状消失,且便于护理.结论 单枚3.5 mm空心钛螺钉固定术更适用于国人Ⅱ、Ⅲ型(Anderson分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少、恢复快、固定可靠,便于护理及大限度保留颈椎正常活动度.

    作者:刘世桢;刘先银;李佛保;吴容;汪宇;黎松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耐药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中microRNA的分析

    目的 本研究通检测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其阿霉索耐药株MCF-7/ADR的microRNA的表达差异,探讨microRNA与乳腺癌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 MTT法检测MCF-7/ADR相对于其亲本细胞MCF-7的耐药性和耐药倍数;microRNA芯片和RT-PCR的方法比较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与其对应的MCF-7乳腺癌细胞株microRNA表达差异.结果 乳腺癌的阿霉素耐药株MCF-7/ADR相对于其亲本细胞系MCF-7对阿霉素的耐药倍数为33.2倍.microRNA芯片的结果显示耐药株MCF-7/ADR与亲本细胞系MCF-7比较有16个microRNA高表达,20个microRNA低表达:RT-PCR的结果进一步证实mir-221、mir222、mir-130a、mir-155在MCF-7/ADR中显著上调.而mir200a、mir-200b、mir-200c、mir-421在MCF-7/ADR中显著下调.结论 MCF-7/ADR与MCF-7的microRNA的表达存在着差异,提示mieroRNA参与乳腺癌化疗耐药,为进一步研究microRNA在乳腺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作者:崔秀英;郭运杰;姚和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肠炎清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膜介素-10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

    目的 研究肠炎清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膜细胞间的黏附分子-I(ICAM-1),白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探讨肠炎清的抗炎机制.方法 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乙醇灌肠,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100mg/kg),肠炎清组(39.75mg/kg),每天灌肠及灌胃给药1次,给药时间从造模后第2天开始至实验结束共7d,第4天,第7天分别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肠黏膜ICAM-1蛋白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IL-10,生化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髓过氧化酶(MPO)活性.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DAI、CMDI、HS评分及结肠组织MPO活性明显升高(P<0.01).结肠黏膜ICAM-1表达明显增强(P<0.01),IL-10表达减弱(P<0.01).肠炎清组DAI,CMDI,HS评分及MPO活性较同期模型组有明显下降(P<0.01).ICAM-1表达也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IL-10表达增强(P<0.01).大鼠结肠黏膜IL-10与ICAM-1表达呈正相关(r=0.911,P<0.01).ICAM-1与MPO活性也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 肠炎清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IL-10、减少黏附分子ICAM-1产生以及降低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作者:吕永慧;宋卫兵;肖冰;龙燕;姬宏莉;王媛媛;张小兰;李鹰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