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冬霞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不仅影响美观,翼状胬肉接近角膜瞳孔区,造成角膜散光,从而导致视力下降。手术是治疗翼状胬肉常见方法,据统计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25%—45%。为减少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2010年以来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球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29例(30眼)受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杰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讨论物理疗法在宫颈糜烂临床治疗的重要性。
作者:海其古丽·提力瓦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通过分析围绝经期概念,深刻了解并正确对待围绝经期女性的这一过渡生理阶段。
作者:海其古丽·提力瓦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补佳乐在稽留流产清宫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稽留流产清宫术前口服补佳乐早4毫克、晚3毫克,连用3天。结论:稽留流产清宫术前口服补佳乐可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桂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以来行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囊肿的患者32例,总结其护理注意事项,并对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结果:32例患者中出现次要并发症2例,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无囊肿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囊肿安全、有效、经济,并能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张德美;张治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纠正本科护理工作中的缺陷,提高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安全性。方法:制定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电子表格,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科一年来上报的不良事件与上一年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行无惩罚原则后,护理不良事件主动呈报率显著上升,对护理各方面的投诉减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安全意识提高,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李志英;周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双向格林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3月应用双向格林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21例,其中11例患儿增加了早期护理措施作为观察组,另10例患儿仅开展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样本的临床护理效果,并开展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死亡率、住院时间、静脉综合征发生率与低氧血症发生率均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先心病治疗中双向格林术具有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术中护理增加早期干预的具体措施可降低静脉综合征与低氧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与死亡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是一种对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都有明显影响的慢性疾病。正确的认识治疗哮喘的药物,并合理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于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治疗预期寿命延长,但由于老年尿毒症患者全身脏器功能不同程度下降,多系统疾病并存,血液透析治疗时与非老年尿毒症患者有所不同,往往伴有严重的并发症,病情危重,生存率偏低。护理工作除疾病治疗观察外还有基础疾病及并发症、心理护理以保证老年病人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程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解决癌性胸水反复穿刺的缺点。方法:我科于2007年1月—2009年1月期间共选取17例癌性胸水患者,应用中心静脉穿刺导管做胸腔留置引流术。体会:较传统反复穿刺引流具有很多优点。结论:本方法引流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引流方法及反复穿刺的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曾少云;陈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1术前护理1.1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特点,着重强调本手术具有简单、微创性的优点及良好的愈合。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正确对待手术,安心进入角色,以佳心态接受手术。
作者:韩瑞芳;张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俯卧位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做好脊柱后路手术俯卧位的体位摆放以及呼吸,循环功能的护理,了解患者不适的原因,避免体位安置不当所造成的损伤。方法:将脊柱科专用马蹄垫放于手术床上,使患者俯卧,胸腹部悬空,膝关节垫小头圈,脚踝放置皮枕头,头部垫头圈,双臂自然弯曲固定于两侧架手板上。结果:正确摆放俯卧位,充分暴露术野,利于医生操作,患者舒适,安全。结论:正确,有效,安全,舒适的体位才是手术顺利的基础和关键。
作者:唐美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治疗中应用健康教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2月自2013年2月收治的10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给予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对于糖尿病的认识,提高疾病应对能力及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
作者:任全艳;李清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分析老年肿瘤患者相关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完善院内心理护理方法。方法:根据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老年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260份。采用问卷调查、医师谈话的方式确定患者的心理状态,观察护理结果。长护理期限为6个月。结果:在1260名老年肿瘤患者中共有807人出现心理问题,较严重者177人。常见心理问题为:抑郁、焦虑、易怒、多疑、绝望、沮丧、恐惧、过度紧张、持续性的情绪低潮、轻生、过度悲伤。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身体体质差、疾病折磨、住院时间长、经济开销大、对治疗无望、生活问题、心理隐性问题暴露、其他。对比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491人心理问题根除,280人心理问题好转,36人护理无效,护理总有效率为95.54%。对比护理前后患者心理状态评估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老年肿瘤患者心理问题较为常见,一方面是因为临床病理所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心智退化,出现偏悲观的心理暗示所引起的。提高老年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心理顺导,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曹玉晶;黄巍;马惠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本溪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科学指导本地开展手足口病防控。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原检测。结果:2009年~2013年本地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327例,年均发病率为51.85/10万。其中,6月~9月报告病例占总病例85.14%;城区和农村年均发病率分别为33.27/10万和18.53/10万;男女发病数之比为1.59:1;1岁~5岁病例占总病例84.38%;在896例病例中检出CVA16型273份,EV71型171份,EV71型和CVA16型混合感染46份,其它肠道病毒感染205份。结论:坚持手足口病监测报告工作,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手足口病防控的关键。
作者:屈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龋病是世界上流行广泛的疾病之一,我国儿童龋病发病率很高,据调查,特别是6-12岁儿童龋齿发病率高达40%-50%。其中又以窝沟龋的发病率高。针对近几年来高东社区儿童龋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且向低龄化发展,这一现况应引起重视。龋齿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影响儿童的咀嚼功能,还可引起根尖及牙周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的可引起乳牙的过早缺失而导致恒牙萌出困难,错颌畸形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有效地降低儿童龋病发病率,应找到主要的相关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措施,有效的提高社区口腔保健工作的水平。
作者:王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在日益发达的现代医疗之中,院前急救是现今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在各种意外事故中保障伤患的第一道防线。在各种危重急症,意外伤害事故以及突发的灾难中,均需要医务人员在现场进行紧急的初步急救,力求维持伤病员生命体征的稳定,以保证伤患能够在送院后得到进一步的治疗。在现今这个医疗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里,院前急救水平的高低对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因为历史原因、经济水平、城市规模、急救量、急救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并没有统一的模式,而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在时间的考验中亦充分显示出其自身的优劣性。
作者:谭永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张琪教授从事肾脏病临床研究70载,在治疗蛋白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张老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脾肾两虚为本,湿热为标,日久兼夹瘀血,常夹杂致病,故临床采用健脾补肾、清热利湿活血法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
作者:黄雯静;王立范;曹尚美;于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我院由残联会处获取了34例于2012年10月到2014年3月间接受兼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治疗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康复护理体会。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34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在接受针对性治疗与科学性护理之后,痊愈6例(17.6%),好转26例(76.5%),无效2例(5.8%),总有效率为94.1%。结论:临床上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时,给予患者全面、系统的康复护理治疗,能有效提升小儿脑性瘫痪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清萍;童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92例无糖尿病及肝肾功能损伤的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和95例老年脑梗塞患者作为疾病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的无心脑血管疾病、无糖尿病和肝肾功能损伤的健康老人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检测冠心病和脑梗塞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冠心病组和脑梗塞组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水平。结论:高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观察这两项结果的水平对冠心病和脑梗塞有重要的预测意义。
作者:李晓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