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拉帕米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丁宁;王芳;肖慧;王迪芬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 维拉帕米, 预处理, 脑保护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点予维拉帕米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寻找维拉帕米佳预处理时间点.方法 沙土鼠33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n=6)、缺血损伤B组(n=6)、维拉帕米预处理C~E组(n=7),即脑缺血前48、24、12 h分别予2.5%维拉帕米(2 mg/kg·b.w.)腹腔注射.观察指标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每组随机取一大小约1 mm×1 mm左颞前叶脑组织,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维拉帕米预处理各组的GSH活性显著高于缺血损伤组(P<0.01),ET的含量显著低于缺血损伤组(P<0.05).C、D组SOD活性显著高于B组(P<0.05),E组SOD活性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C、D组MDA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E组MDA含量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C、D、E各组CGRP的含量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维拉帕米预处理各组的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改变不大或仅有轻微的改变,而缺血组脑组织超微结构表现出严重的损伤.结论 缺血前48~12 h予维拉帕米预处理对沙土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以预先给药48 h组的效果较为显著,这种作用与其增加体内抗氧化物质SOD、GSH的活性及拮抗ET的毒性有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特比奈芬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目的 观察特比萘芬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 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21例(21眼),特比奈芬口服联合用0.12%氟康唑注射液点眼及1 ml球结膜下注射,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21例.结果 随访3个月,21例中18例角膜溃疡愈合,好转1例,无效2例.结论 特比萘芬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好,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黄漫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胃肠外营养添加精氨酸对肝癌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胃肠外营养(TPN)添加精氨酸(Arg)对肝癌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56例肝癌患者术后进行了TPN支持的前瞻性研究,检测无脂TPN、常规TPN和常规TPN中添加Arg营养支持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T细胞亚群)、NK细胞以及IL-2、IL-4和IFN-r水平的变化.结果 无脂TPN、常规TPN支持前后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NK细胞无明显变化,IL-2、IL-4以及IFN-r也无明显变化;TPN添加Arg营养支持后外周血CD4+和NK细胞明显增加,CD+4/CD+8比值也较术前升高,外周血中IL-2和IFN-r明显增加,而IL-4减少.结论 常规TPN不能纠正肝癌术后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但TPN添加Arg则可促进CD4+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增加,IL-2和IFN-r生成增加,能上调肝癌术后细胞免疫.

    作者:周忠信;张泷娟;黄晓卉;孔庆渝;周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腺病毒介导的NT4p53(N15)Ant异源融合基因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目的 构建包括神经营养因子4(NT4)信号肽,p53氨基端短活性肽(12~26位氨基酸)及蛋白质转导结构域-黑腹果蝇触足肽(Ant)序列在内的异源融合基因,并以腺病毒作为基因转移载体观察NT4p53(N15)Ant基因在体外对肝癌细胞系HepG2的杀伤效应.方法 应用互为模板的引物PCR技术及T载体克隆法获得p53(N15)Ant基因克隆,经酶切后连入pBV220/NT4质粒,再将融合基因NT4p53(N15)Ant亚克隆至腺病毒的穿梭质粒内,与辅助质粒pJM17共转染HEK293细胞,通过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经PCR鉴定后,NT4p53(N15)Ant重组腺病毒感染HepG2细胞,用MTT比色法和PI染色流式细胞计数仪分析Ad.NT4p53(N15)Ant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杀伤效应及凋亡率.结果 克隆出NT4p53(N15)Ant基因,得到高滴度的重组腺病毒,提取病毒DNA经PCR证实含目的基因.MTT测定结果显示,与平行对照病毒Ad.GFP相比,Ad.NT4p53(N15)Ant对HepG2细胞有强烈的杀伤效应,且以病毒感染后48 h作用为明显,对肿瘤细胞抑制率达到63.3%,而对正常细胞NIH3T3的影响很小.Ad.NT4p53(N15)Ant感染HepG2细胞30 h后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Ad.NT4p53(N15)Ant可使HepG2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率为18.16%.结论 通过分子克隆体外重组技术我们首次成功制备了NT4p53(N15)Ant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初步的研究发现Ad.NT4p53(N15)Ant对HepG2细胞有强烈的杀伤效应,这种效应部分是通过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而实现的.

    作者:李跃萍;邱曙东;宋丽萍;王全颖;杨广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愈合及胃酸分泌的影响

    目的 明确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并从胃酸分泌的角度探讨其延缓胃溃疡愈合的机制.方法 以乙酸性大鼠胃溃疡模型为基础,观察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及其对胃液总酸度、H+,K+-ATP酶mRNA和蛋白表达及壁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 制模术后第9日,生理盐水组和塞来昔布组的溃疡面积(mm2)分别为11.9±3.1和19.7±3.8(P<0.01);制模术后第6日和第9日,塞来昔布组胃液总酸度和H+,K+-ATP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而两组壁细胞的分泌小管和微绒毛数量则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显著延缓实验性大鼠胃溃疡的愈合过程,其延缓胃溃疡愈合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刺激壁细胞胃酸分泌,加强了对溃疡底部新生肉芽组织的消化作用.

    作者:何美蓉;林劲秋;宋于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人癌术后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 建立人癌术后转移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瘤源所建模型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 肿瘤生长至瘤径为1.5 cm时,把在裸小鼠皮下传代的GBC、HCT-116、NCI-H460和SMMC-7721移植瘤切除,建立术后转移裸小鼠模型,观察动物的生存状态和体内转移情况.结果 GBC对照组裸小鼠8周时未发现体内转移;术后组10周时肺转移6只(75%),切瘤后动物生存期延长2周.HCT-116对照组9周时肺转移3只(23.1%);术后组17周时肺转移15只(100%),脾脏转移5只(33.3%),淋巴结转移15只(100%),切瘤后动物生存期延长超过8周.NCI-H460对照组10周时裸小鼠未发现转移,术后组14周时肺转移5只(100%),切瘤后动物生存期延长4周.SMMC-7721对照组和术后组动物出现衰竭体征时均未发现体内转移,切瘤后动物生存期延长6周.结论 皮下移植瘤切除后,可以延长动物生存期,提高体内转移发生率,但是否发生高转移与瘤源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作者:徐冰;姚明;顾为望;闫明霞;刘蕾;张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切除术的围术期处理方法

    目的 探讨改进的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围术期处理方法的价值.方法 研究组(54例)和对照组(17例)采用不同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研究组用正规全面的围手术期处理,对照组常规处理;统计比较两组的肌无力危象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呼吸机使用天数.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肌无力危象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呼吸机使用天数分别是47%,3.7%(P<0.01);25%,0(P<0.01);26 d和17 d.结论 正规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是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切除术手术取得成功、减少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和手术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车嘉铭;杨孝青;隋亮;邱维诚;陈中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癌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癌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已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癌症患者,伴有非髓性贫血,化疗前外周血红蛋白(Hb)<110 g/L,应用rHuEPO 40 000 U每周皮下注射1次,疗程6周,同时至少化疗2周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Hb和红细胞压积的水平,评价一般状况评分的变化以及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分析治疗前血清EPO水平与rHuEPO疗效的关系.结果 进入研究的75例患者均可评价血液学反应,中位疗程数为6周(3~8周),其中39例Hb上升水平大于20 g/L,有效率52.0%,有效患者输血次数显著低于无效患者(P<0.05),9例患者PS评分改善,在rHuEPO治疗前检测血清EPO水平的35例患者,未观察到EPO水平和rHuEPO疗效有明显关系.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过敏和皮疹,发生率6.7%.结论 对于化疗前轻度贫血的癌症患者,rHuEPO治疗可以协助维持血红蛋白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输血次数,保证化疗顺利进行.治疗前外周血EPO与rHuEPO疗效无明显关系,需要进一步寻找预测rHuEPO疗效的因素.

    作者:邓燕明;王巍;张华;林奔;曹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功能片段的纯化及活性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有效的尿素酶功能片段的纯化方法.方法 应用已构建的尿素酶B功能片段表达载体,IPTG诱导表达,包涵体鉴定试验判断目的蛋白表达形式,AKTA100上分别采用亲和层析和离子层析等多级纯化方式优化纯化条件,HPLC检测纯化蛋白纯度,尿素酶活性阻断试验对纯化后功能片段进行活性鉴定.结果 IPTG诱导后目的蛋白高表达,包涵体鉴定试验证实目的蛋白以可溶形式存在宿主细胞中,优化后方案得到目的蛋白纯度>90%且能被尿素酶B免疫的兔血清识别,纯化后蛋白免疫家兔后产生兔抗血清能够特异性中和Hp尿素酶活性.结论 成功建立了尿素酶功能片段的纯化方法.

    作者:袁小澎;邹全明;柏杨;杨珺;郭鹰;张卫军;刘正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粪、血APC及K-ras基因突变联合检测在大肠癌筛查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联合检测粪、血浆中APC和K-ras两种基因的突变,探讨其在大肠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本院2003年10月~2004年3月行肠镜检查患者的肝素抗凝血5 ml,大便3~5 g.提取粪便及血浆DNA,采用PCR-SSCP法检测APC和K-ras突变.结果 和结论(1)大肠癌和腺瘤患者血浆APC基因突变分别为41.9%和57.7%(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粪便APC基因突变分别为51.6%和42.3%(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种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吻合度(kappa值为0.811,P<0.001).(2)血浆K-ras基因突变在大肠癌、腺瘤和正常对照分别为48.4%、3.8%和0%,粪便K-ras基因突变在3组中分别为54.8%、7.7%和11.1%,大肠癌组高于腺瘤组和正常组(P<0.05),腺瘤组和正常组间无差异(P>0.05).两种方法检测的吻合度一般(kappa值为0.662,P=0.000).(3)联合检测APC及K-ras基因突变可以提高诊断大肠癌的灵敏度.血、粪联合检测检测APC和K-ras基因突变较粪便检测无明显优势.(4)APC基因突变与是否发生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K-ras基因突变与病变分化程度有关.

    作者:詹俊;李新;于钟;袁宇红;侯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184例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因素并探讨提高疗效临床措施.方法 对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184例随访2年,就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鼻内窥镜手术疗效与术者的解剖知识、手术熟练程度及病人所从事的职业、生活习惯、术后能否坚持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存在相关性.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方法,手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而手术疗效与术式选择、疾病分型、术后的定期复诊、综合治疗密切相关.

    作者:周凤玲;施福林;樊秋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靶向抑制存活素基因对大肠癌细胞SW80侵袭和转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构建靶向存活素(survivin)基因的短发夹干扰RNA(shRNA)表达载体,导入人大肠癌细胞SW480中,研究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对SW480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根据siRNA设计原则,在survivin序列中选取设计含19个核苷酸(19 nt)的靶序列,间以9个核苷酸的茎环序列,两端分别加上对应的酶切位点,形成shRNA的DNA模板并克隆到shRNA表达载体pRNAT-U6.1/Neo中,获得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的sihNA表达载体pRNAT-U6.1/Neo-survivin;采用Lipofectamine 2000TM转染试剂将干扰质粒pRNAT-U6.1/Neo-survivin导入到大肠癌细胞SW480中;用Western blotting从蛋白水平检测干扰效果;分别采用肿瘤侵袭粘附实验和明胶酶谱分析法检测pRNAT-U6.1/Neo-survivin对SW480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潜能的影响.结果 Survivin基因的蛋白表达均得到显著抑制;沉默SW480的survivin基因可以显著抑制SW480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潜能,而且survivin基因表达被抑制后,SW480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明显减少.结论 Survivin基因可能在SW480的侵袭和转移潜能中起重要作用,沉默SW480的survivin基因可以显著抑制其侵袭、转移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因而survivin影响SW480的侵袭和转移可能与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密切相关.

    作者:武金宝;南清振;马高峰;龚伟;陈琳;林英卓;王继德;张宏权;宋于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防治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作者在两所医院12年间治疗大面积烧伤(n=1093)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n=1093)大面积烧伤病例并发应激性溃疡35例(发生率为3.2%),对照组(文献报道n=1023),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70例(发生率6.8%),两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严重烧伤病人采取积极液体复苏,尽早进食,积极防治感染和创面处理,常规应用抗酸剂,止痛,吸氧等综合性预防措施,可明显降低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

    作者:王志远;王富生;马幼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8月至2006年1月采取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97例.肝切除术式:吸刮解剖法切肝;单纯左外叶切除81例,左内叶切除2例,左半肝切除7例,左外叶并右肝第Ⅳ段切除3例,右半肝切除1例,左肝外叶切除并右肝实质切开取石3例,同时行胆肠内引流术47例;术中、术后配合胆道镜探查取石,术后予以中药利胆排石.结果 术后出现胆瘘1例(1%),术后肝内残石9例(9.3%),膈下感染2例(2.1%);随访1~8年,优良率达92.4%.结论 肝切除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松;谭志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HBV基因型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HBV基因型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3年至2005年在广东地区4所医院收集的HBV相关性肝病患者29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73例,肝硬化53例,慢性肝炎91例,无症状HBV携带者81例.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型以及克隆测序方法检测各组病例HBV的基因型分布并探讨其与血清纤维素指标:前胶原三肽、透明质酸、层粘蛋白、Ⅳ型胶原;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的关系.结果 广东地区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C基因型患者血清AFP、前胶原三肽、透明质酸、层粘蛋白、Ⅳ型胶原水平较高(P<0.01):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无症状HBV携带者组中C基因型患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低于B基因型患者(P<0.01).结论 基因型C可引起较严重的肝脏损害.

    作者:黄月华;余治健;王程;周彬;侯金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XCR3 mRNA在异位性皮炎患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为了研究异位性皮炎患者皮损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XCR3在异位性皮炎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1例异位性皮炎患者皮损内和18例健康对照者正常皮肤中CXCR3的表达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分析CXCR3 mRNA的表达与异位性皮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异位性皮炎患者皮损内CXCR3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异位性皮炎患者皮损内CXCR3 mRNA表达水平与异位性皮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r=0.67092,P=0.0009).结论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XCR3可能参与了异位性皮炎的发病过程.

    作者:赖桂梅;林绍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针对芳烃双加氧酶保守区的聚合酶链式反应研究

    芳烃双加氧酶是芳环类污染物在微生物降解途径中发挥起始作用的关键酶.本研究通过对数据库中的双加氧酶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发现并选取其中的主要保守区序列.聚类分析表明该保守区能够代表全长序列的聚类信息.通过对应该序列设计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引物,能够从土壤分离的降解菌中扩增相应的基因产物.测序及聚类结果揭示,除传统的nahAc基因类型外,phnA1a和phnA1b是新的广泛存在于鞘氨醇单胞菌属细菌中的双加氧酶基因类型.

    作者:周宏伟;周美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儿童输尿管开口异位的临床处理:附16例报告

    目的 提高对儿童输尿管开口异位的诊治水平.方法 输尿管开口异位患儿16例,女15例,男1例,年龄3~14岁,平均6岁.对16例患儿行B超、静脉尿路造影技术、逆行性插管造影、膀胱镜及低场强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技术等检查,明确术前诊断及了解异位开口输尿管位置、侧别.单侧重复肾输尿管并输尿管开口异位8例,双侧重复肾输尿管并单侧输尿管开口异位1例,单侧肾肾积水伴单侧输尿管开口异位3例,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并输尿管开口异位3例,单侧肾异位伴发育不全输尿管口异位1例;结果本组16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其中肾切除者9例,肾部分切除者4例,3例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疗效满意.11例获6个月~3年的随访,平均2年,术后漏尿症状全部消失,1例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病例术后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结论 发现及正确的诊断有利于疾病的早期治疗,增加保留肾脏的可能性.

    作者:齐桓;傅晓幼;郑少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颅内肿瘤综合治疗及其分子治疗研究进展

    颅内肿瘤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的严重疾病,不论是恶性还是良性,都会危害生命.研究发现本病癌细胞的染色体可发生断裂、片段缺失、易位、重排等异常情况.目前治疗以外科手术、放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和中医治疗为主,但恶性颅内肿瘤复发率高,预后不良,临床急需既可延长存活期、又能改善生存质量的综合治疗方案.进入分子靶向治疗时代,医学科学界对颅内肿瘤的分子机制愈增了解,加上诊断和医疗技术的长足进步,肿瘤的综合治疗不断有新的内容充实,为颅内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与康复带来希望的曙光.本文报道目前颅内肿瘤的新综合治疗方法,并阐述揉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纳米医学和代谢组学于一身的前沿性分子治疗方案.

    作者:曹志成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基于案例推理的病历表示与系统架构研究

    基于案例的推理是人工智能中新崛起的一种重要推理技术,与医疗诊断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为实现病历案例的计算机表示和存储,采用框架和产生式表示法相结合,对非文本型数据,通过数组对方法进行转换.提出居于ICD10疾病分类的病历案例组织方法,整个案例库组成九大决策树.案例的检索采用启发式搜索策略,并定义估价函数为f(x,y)=(g(x),h(y)),模糊匹配算法通过对病历内容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加权平均来实现,并通过约定的阈值α,以提高算法运算速度和使用价值.

    作者:沈亚诚;舒忠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调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及核因子-κB(NF-κB)对其表达调控的作用.方法 通过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培养,观察TNFα刺激HUVEC后,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检测NF-κB活化强度和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UVEC表达ICAM-1.结果 HUVEC受TNFα刺激后2~12 h NF-κB的活性显著增高(P<0.01),峰值在刺激后6 h;同时ICAM-1表达显著增强(P<0.01),并于12 h达峰值,NF-κB活化与ICAM-1表达之间有峰值水平和时间顺序的正相关.且NF-κB可与含ICAM-1基因的κB序列的寡聚核苷酸系列特异结合;竞争抑制实验进一步证实了NF-κB与标记的κB系列结合的特异性;超迁移试验表明,与κB系列结合的NF-κB是由P65亚基构成的同源二聚体.结论 TNFα可有效地激活HUVEC高效表达ICAM-1,其表达受P65亚基同源二聚体构成的NF-κB调控.

    作者:郭振辉;唐柚青;赖添顺;洪新;毛宝龄;钱桂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