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乌司他丁对梗阻性黄疸肠粘膜屏障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田延锋;李勇;赵群;范立侨;赵文江;徐保利;宋振川;邝刚;董稚明;张庆富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 肠粘膜屏障, 内毒素血症, 细菌移位, 乌司他丁
摘要: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乌司他丁(UTI)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A组)、梗阻性黄疸组(B组)、UTI干预组(C组),每组又分术后3、5、7、10 d4个时相.采用胆总管结扎法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C组从术后第1天始每天腹腔注射UTI 40 000IU/kg,A组和B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检测各时相肝功能,血浆内毒素,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组织行细菌培养,光镜观察末端回肠粘膜形态改变,并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肠绒毛高度及粘膜厚度.结果 各时相肝功能指标、血浆内毒素B组较A组升高(P<0.01);C组较B组降低(P<0.01);血浆内毒素C组较A组术后3 d时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移位率B组较A组升高(P<0.01);C组较B组降低(P<0.05);C组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第3天即见肠粘膜受损改变,随时间推移进行性加重;C组较B组肠粘膜损害明显减轻.B组各时相小肠绒毛高度、粘膜厚度均低于A组(P<0.01);C组则较B组升高(P<0.01或P<0.05);C组较A组术后3 d时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梗阻性黄疸早期即可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且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加重;UTI对梗阻性黄疸时受损的肠粘膜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对早期病变效果更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PRL-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致侵袭和粘附的研究

    目的 构建PRL-2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致侵袭和粘附的能力.方法 用RT-PCR法从肝癌细胞系HepG2总RNA中扩增编码PRL-2基因全长阅读开放框DNA,构建真核表达载体.以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稳定转染至正常永生化肝细胞系CL1中,筛选阳性克隆.分别应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法分析PRL-2在阳性细胞中mRNA、蛋白表达及其定位.MTT法观察转染20 min和120 min后与底物粘附的细胞数,评价PRL-2对CL1肝细胞粘附能力的促进作用,观察6 h后细胞穿透多聚碳膜上层粘蛋白的细胞数,分析PRL-2对肝细胞浸润迁移的影响.结果 经RT-PCR扩增出大小为504 bp的基因片断,序列测定正确并经亚克隆酶切鉴定.经过8周G418筛选后,获得稳定表达PRL-2的细胞亚系PRL-2-CL1,经RT-PCR、Western blotting印迹和免疫组化证实,PRL-2-CL1细胞系表达PRL-2 mRNA及蛋白.PRL-2使CL-1细胞在20 min和120 min时对纤连蛋白的粘附率明显升高(P<0.05),PRL-2使CL-1细胞穿透迁移小室多聚碳膜的细胞数由(10.0±3.7)个显著升高至(44.8±2.6)个(P<0.05).结论 成功构建重组PRL-2真核表达载体并可在永生化肝细胞中稳定表达,PRL-2具有致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能力.

    作者:叶海燕;郭爱林;张萌;吕国丽;文剑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长期疗效观察

    目的 评估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应用国产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 从2001年2月到2006年3月共有154例患者置入国产封堵器,术前、术后第1天及1年行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成功,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窄部位直径3~18 mm,平均(7.9±4.7)mm.术后第1天全部患者接受心脏超声检查,其中9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5例轻度溶血,术后第3天恢复正常.140例患者(96.6%)完成1年随访,无残余分流、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死亡病例发生.1年后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径由(48.2±8.7)mm变为(42.1±6.1)mm(P<0.01);收缩末径从(37.1±5.3)mm变为(30.6±2.1)mm(P<0.01);肺动脉收缩压从(41.1±3.2)mmHg变为(23.2±1.9)mmHg(P<0.01).结论 应用国产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可行的,但在制作工艺上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远期疗效需进一步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

    作者:黎励文;黄文晖;黄奕高;王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防治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作者在两所医院12年间治疗大面积烧伤(n=1093)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n=1093)大面积烧伤病例并发应激性溃疡35例(发生率为3.2%),对照组(文献报道n=1023),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70例(发生率6.8%),两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严重烧伤病人采取积极液体复苏,尽早进食,积极防治感染和创面处理,常规应用抗酸剂,止痛,吸氧等综合性预防措施,可明显降低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

    作者:王志远;王富生;马幼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硬膜外途径术后镇痛病人提前终止用药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术后硬膜外镇痛病人提前终止用药的原因.方法 回顾近3年4876例采用硬膜外术后镇痛患者的资料,了解镇痛效果和提前终止用药的发生情况,并记录与分析病人提前终止用药的有关因素.结果 113例患者提前终止术后镇痛,发生率为2.32%.非并发症原因致提前终止镇痛有74例,占1.52%;578例患者出现镇痛并发症,因各种并发症而提前终止镇痛者仅为39例,占0.80%.结论 非并发症原因即医护人员操作性问题是引起提前终止用药的主要原因,加强技术培训和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是减少提前终止镇痛的主要对策.

    作者:林世清;叶健鸿;何丁秀;杨芃;黄文起;孙来保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乌司他丁对梗阻性黄疸肠粘膜屏障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乌司他丁(UTI)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A组)、梗阻性黄疸组(B组)、UTI干预组(C组),每组又分术后3、5、7、10 d4个时相.采用胆总管结扎法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C组从术后第1天始每天腹腔注射UTI 40 000IU/kg,A组和B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检测各时相肝功能,血浆内毒素,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组织行细菌培养,光镜观察末端回肠粘膜形态改变,并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肠绒毛高度及粘膜厚度.结果 各时相肝功能指标、血浆内毒素B组较A组升高(P<0.01);C组较B组降低(P<0.01);血浆内毒素C组较A组术后3 d时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移位率B组较A组升高(P<0.01);C组较B组降低(P<0.05);C组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第3天即见肠粘膜受损改变,随时间推移进行性加重;C组较B组肠粘膜损害明显减轻.B组各时相小肠绒毛高度、粘膜厚度均低于A组(P<0.01);C组则较B组升高(P<0.01或P<0.05);C组较A组术后3 d时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梗阻性黄疸早期即可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且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加重;UTI对梗阻性黄疸时受损的肠粘膜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对早期病变效果更好.

    作者:田延锋;李勇;赵群;范立侨;赵文江;徐保利;宋振川;邝刚;董稚明;张庆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钩吻素子诱导人结肠腺癌细胞凋亡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钩吻素子体外诱导人结肠腺癌LoVo细胞凋亡的细胞生物学机制.方法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研究钩吻素子对LoVo细胞跨膜电位、线粒体跨膜电位、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活性氧、细胞间通讯的影响.结果 钩吻素子可降低LoVo细胞跨膜电位、线粒体跨膜电位,能降低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加入EDTA可使游离钙升高,能增高LoVo细胞的活性氧及细胞间通讯.结论 钩吻素子体外诱导LoVo细胞凋亡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可能与上述实验结果有关.

    作者:迟德彪;李琳;孙莉莎;马文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闭路式腹水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

    目的 研究因多种原因所致顽固性腹水的患者运用闭路式腹水回输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经B超诊断有中量及大量腹水的患者30例,分成腹水回输组20例,对照组10例.腹水回输组病人除治疗原发性病外,另采用闭路循环式腔内腹水回输治疗.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利尿、护肝及中西医结合血透等综合治疗.结果 腹水回输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病死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1).结论 腹水患者运用闭路循环式腔内腹水回输技术治疗的疗效显著.

    作者:黄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XCR3 mRNA在异位性皮炎患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为了研究异位性皮炎患者皮损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XCR3在异位性皮炎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1例异位性皮炎患者皮损内和18例健康对照者正常皮肤中CXCR3的表达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分析CXCR3 mRNA的表达与异位性皮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异位性皮炎患者皮损内CXCR3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异位性皮炎患者皮损内CXCR3 mRNA表达水平与异位性皮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r=0.67092,P=0.0009).结论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XCR3可能参与了异位性皮炎的发病过程.

    作者:赖桂梅;林绍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药毒株的全基因质粒构建及其在HepG2细胞中复制与表达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耐药变异对病毒复制及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定向点突变方法,成功的在模板质粒P3.8Ⅱ基础上构建成功3种P基因变异株质粒,并转染HepG2细胞,与HBV野毒株相比,分析变异毒株复制表达活性的差别.结果 经DNA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rtG172E、rtG174C、rtG172E/rtG174C等3种变异株质粒,转染细胞系后发现上清均表达有HBsAg和HBeAg,证明转染质粒在细胞内成功表达并分泌HBsAg和HBeAg.通过检测细胞内复制产生的子代HBVDNA发现,rtG172E、rtG174C、rtG172E/rtG174C等3种变异株的复制活性均有明显减弱.结论 新发现的3种P基因变异株会影响HBV复制活性,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剑;王程;温淑娟;王战会;HOU Jin-lin;侯金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维拉帕米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点予维拉帕米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寻找维拉帕米佳预处理时间点.方法 沙土鼠33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n=6)、缺血损伤B组(n=6)、维拉帕米预处理C~E组(n=7),即脑缺血前48、24、12 h分别予2.5%维拉帕米(2 mg/kg·b.w.)腹腔注射.观察指标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每组随机取一大小约1 mm×1 mm左颞前叶脑组织,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维拉帕米预处理各组的GSH活性显著高于缺血损伤组(P<0.01),ET的含量显著低于缺血损伤组(P<0.05).C、D组SOD活性显著高于B组(P<0.05),E组SOD活性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C、D组MDA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E组MDA含量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C、D、E各组CGRP的含量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维拉帕米预处理各组的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改变不大或仅有轻微的改变,而缺血组脑组织超微结构表现出严重的损伤.结论 缺血前48~12 h予维拉帕米预处理对沙土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以预先给药48 h组的效果较为显著,这种作用与其增加体内抗氧化物质SOD、GSH的活性及拮抗ET的毒性有关.

    作者:丁宁;王芳;肖慧;王迪芬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瑞芬太尼闭环靶控输注麻醉及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闭环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血浆靶浓度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行的病人40例,随机分成两组:L组(氯诺昔康)和C组(对照);在诱导前30 min,L组予氯诺昔康8 mg静脉注射作为超前镇痛,C组则给予等量(2 ml)生理盐水,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均为3μg/ml,保持不变;瑞芬太尼则以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为反馈指标行闭环靶控输注.记录术中各时段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术毕病人麻醉恢复情况(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等情况)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L组各时段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苏醒情况基本相同,L组苏醒期躁动发生例数明显少于C组,术后2、4、8、24 h疼痛评分L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闭环靶控输注静脉麻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氯诺昔康超前镇痛能明显降低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缓解术后疼痛.

    作者:刘建华;谭志敏;黎嘉兴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XAGE-1b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XAGE-1b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通过手术获得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分别提取组织总RNA,RT-PCR反应扩增XAGE-1b基因全长,通过电泳和基因测序鉴定RT-PCR产物,确定基因表达阳性标本,分析基因表达阳性率及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 30例肺癌组织中,XAGE-1b基因表达阳性率为40%(12/30),3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不表达该基因;基因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与病理类型有相关性,腺癌中基因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61.1%vs 8.3%,p=0.015);随着TNM分期的升高,基因表达阳性率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AGE-1b基因在肺腺癌中高表达,可优先选择该基因作为肺腺癌免疫治疗靶点.

    作者:周清;郭爱林;安社娟;徐崇锐;杨素清;吴一龙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GPI-CD80融合蛋白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GPI-CD80融合蛋白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纯化的GPI-CD80蛋白与HepG2细胞共培养后用丝裂霉素灭活,制成肿瘤疫苗.设单纯丝裂霉素灭活的HepG2细胞为对照疫苗.将两组疫苗与裸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IL-2、IFN-γ量的变化;乳酸脱氢酶法检测CTL的活性变化;将两组疫苗接种于荷瘤裸鼠,测量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 脾淋巴细胞经肿瘤疫苗刺激后,OD值、IL-2、IFN-γ的量和CTL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疫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荷瘤裸鼠平均肿瘤体积小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PI-CD80融合蛋白能够抑制荷瘤裸鼠瘤体的生长速度,其机制可能与诱导T淋巴细胞增生、刺激细胞因子IL-2、IFN-γ的分泌、增强CTL活性等有关.

    作者:刘煜;刘胜军;张雪;林敬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目的 构建带HA标签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方法 采用PCR方法从人cDNA文库中扩增RAGE基因编码区,使用常规酶切、连接方法将其重组至pcDNA3真核表达载体中,对阳性克隆进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以RAGE/pcDNA3重组质粒为模板,运用突变方法在RAGE氨基末端信号肽后插入HA序列.利用Western blotting在HEK 293细胞中对经过测序鉴定的HA-RAGEpcDNA3重组质粒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RAGE/pcDNA3重组质粒经酶切、PCR和测序鉴定正确无误,HA-RAGEpcDNA3重组质粒可在HEK 293细胞中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带HA标签的RAGE真核细胞表达载体,该载体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RAGE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作者:李煜生;龚小卫;程蔚蔚;魏洁;姜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应用Tei指数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左室整体功能

    目的 探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Tei指数与传统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对左室整体功能的评价.方法 选取正常对照组55例及心力衰竭组37例,比较两组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峰、A峰及E/A比值、E峰减速时间,肺静脉血流频谱S/D、S峰减速时间,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速度频谱Ea/Aa的比值,左室EF值、左心Tei指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Tei指数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左室EF值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峰、A峰及E/A比值、E峰减速时间,肺静脉血流频谱S/D、S峰减速时间,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速度频谱Ea/Aa的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ei指数是综合评价心脏整体功能的新指标,Tei指数的异常能为临床提供左心功能改变的诊断信息.

    作者:刘柳华;郭德颖;克泽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癌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癌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已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癌症患者,伴有非髓性贫血,化疗前外周血红蛋白(Hb)<110 g/L,应用rHuEPO 40 000 U每周皮下注射1次,疗程6周,同时至少化疗2周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Hb和红细胞压积的水平,评价一般状况评分的变化以及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分析治疗前血清EPO水平与rHuEPO疗效的关系.结果 进入研究的75例患者均可评价血液学反应,中位疗程数为6周(3~8周),其中39例Hb上升水平大于20 g/L,有效率52.0%,有效患者输血次数显著低于无效患者(P<0.05),9例患者PS评分改善,在rHuEPO治疗前检测血清EPO水平的35例患者,未观察到EPO水平和rHuEPO疗效有明显关系.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过敏和皮疹,发生率6.7%.结论 对于化疗前轻度贫血的癌症患者,rHuEPO治疗可以协助维持血红蛋白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输血次数,保证化疗顺利进行.治疗前外周血EPO与rHuEPO疗效无明显关系,需要进一步寻找预测rHuEPO疗效的因素.

    作者:邓燕明;王巍;张华;林奔;曹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儿童输尿管开口异位的临床处理:附16例报告

    目的 提高对儿童输尿管开口异位的诊治水平.方法 输尿管开口异位患儿16例,女15例,男1例,年龄3~14岁,平均6岁.对16例患儿行B超、静脉尿路造影技术、逆行性插管造影、膀胱镜及低场强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技术等检查,明确术前诊断及了解异位开口输尿管位置、侧别.单侧重复肾输尿管并输尿管开口异位8例,双侧重复肾输尿管并单侧输尿管开口异位1例,单侧肾肾积水伴单侧输尿管开口异位3例,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并输尿管开口异位3例,单侧肾异位伴发育不全输尿管口异位1例;结果本组16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其中肾切除者9例,肾部分切除者4例,3例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疗效满意.11例获6个月~3年的随访,平均2年,术后漏尿症状全部消失,1例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病例术后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结论 发现及正确的诊断有利于疾病的早期治疗,增加保留肾脏的可能性.

    作者:齐桓;傅晓幼;郑少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靶向抑制存活素基因对大肠癌细胞SW80侵袭和转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构建靶向存活素(survivin)基因的短发夹干扰RNA(shRNA)表达载体,导入人大肠癌细胞SW480中,研究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对SW480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根据siRNA设计原则,在survivin序列中选取设计含19个核苷酸(19 nt)的靶序列,间以9个核苷酸的茎环序列,两端分别加上对应的酶切位点,形成shRNA的DNA模板并克隆到shRNA表达载体pRNAT-U6.1/Neo中,获得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的sihNA表达载体pRNAT-U6.1/Neo-survivin;采用Lipofectamine 2000TM转染试剂将干扰质粒pRNAT-U6.1/Neo-survivin导入到大肠癌细胞SW480中;用Western blotting从蛋白水平检测干扰效果;分别采用肿瘤侵袭粘附实验和明胶酶谱分析法检测pRNAT-U6.1/Neo-survivin对SW480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潜能的影响.结果 Survivin基因的蛋白表达均得到显著抑制;沉默SW480的survivin基因可以显著抑制SW480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潜能,而且survivin基因表达被抑制后,SW480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明显减少.结论 Survivin基因可能在SW480的侵袭和转移潜能中起重要作用,沉默SW480的survivin基因可以显著抑制其侵袭、转移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因而survivin影响SW480的侵袭和转移可能与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密切相关.

    作者:武金宝;南清振;马高峰;龚伟;陈琳;林英卓;王继德;张宏权;宋于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鸡羽根角蛋白管毒性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鸡羽根角蛋白管作为组织工程材料的毒性作用.方法 分别制备不同处理强度的3种鸡羽根角蛋白管的浸提液并测定其化学成分.采用皮肤致敏实验(大鼠)、皮内刺激实验(家兔)、小鼠全身急性毒性实验以及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观察鸡羽根角蛋白管浸提液的体内和体外毒性作用.结果 鸡羽根在浸出液中释放的主要物质为中等分子量的肽类物质,大分子蛋白释放不多.皮肤致敏实验和皮内刺激实验显示对浸提液不引起皮肤及皮内红斑、水肿和坏死现象.小鼠全身急性毒性实验中,腹腔注射浸提液的小鼠未出现死亡、衰竭、发绀、震颤、严重的腹膜刺激、眼睑下垂及呼吸困难等毒性症状.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示浸提液细胞毒性接近于0级.结论 鸡羽根角蛋白管可被水解,释放一些肽类物质,其浸提液对皮肤无致敏作用,皮内刺激反应弱,不引起全身急性毒性症状,无细胞毒性.

    作者:董为人;赵冰雷;肖应庆;仇欣霞;陈英华;邹仲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胃肠吻合器在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胃肠吻合器在联合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1996年到2001年期间采用门奇断流术联合/不联合胃肠吻合器治疗的15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和随访,比较两组术后5年内再出血发生率、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以及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5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中,接受门奇断流术联合胃肠吻合器治疗组40例,单纯门奇断流术治疗组110例.两组5年随访率分别为87.5%(35/40)和88.2%(97/110).两组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5.71%(2/35)和55.67%(54/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278,P<0.0001);两组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分别为82.86%(29/35)和9.28%(9/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922,P<0.0001).35例门奇断流术联合胃肠吻合器治疗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轻度吻合口狭窄,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门奇断流术联合胃肠吻合器食管下段切割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能有效地预防、减少术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出血,止血效果较单纯门奇断流术好.

    作者:张伟健;谭明华;邝杰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