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对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研究

杨忠芹

关键词:妊娠, 子宫肌瘤, 剖宫产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肌瘤的病理特点以及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12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妇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时期分娩的98例单纯剖宫产无合并肌瘤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结果: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孕期及分娩期的并发症增加,12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中有116例行剖宫产术,在行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者有98均成功,与对照组相比,两组产妇在术中的出血量与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适宜的条件下,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会增加手术风险,并能避免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痛苦。可见,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高职护生归因方式与职业认同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调查高职护生归因方式与职业认同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归因方式量表(ASQ)和职业认同感问卷对661名高职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归因方式在整体上对职业认同感均有预测作用,不同年级高职护生归因方式对职业认同感的预测作用不同。结论:高职护生归因方式与职业认同感的关系存在动态变化特征。

    作者:滕巍;谢和秀;魏文君;罗素琼;陶丽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湿性疗法防治压疮和伤口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湿性疗法防治压疮和伤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压疮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湿性疗法,观察两组压疮愈合时间、换药次数、肉芽组织分级、周围皮肤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压疮愈合时间、平均换药次数、肉芽组织分级及周围皮肤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9.6%(191/240),对照组总有效率63.9%(124/1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性疗法能显著促进压疮面愈合及新生肉芽组织生长,从而缩短愈合时间和提高临床疗效,在防治压疮和伤口感染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杉;张玲;李明;李陈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论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分析

    目的:对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采用卡托普利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硝苯地平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82.35%,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马艳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膳食纤维在预防肛肠疾病中的积极意义

    膳食纤维是指人体小肠消化吸收,而在人体大场能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用的植物性成分,碳水化合物及其相似物质的总称,包括多糖、单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的植物物质。膳食纤维具有润肠通便,调节控制血糖浓度,降血脂的一种或多种生理功能。膳食纤维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植物性成分,而非动物成分,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及亲水胶体物质,如树胶,海藻多糖的组分;另外还包括植物细胞壁中所含有的木质素;不被人体消化酶所分解的物质,如抗性淀粉,抗性糊精,抗性低聚糖,改性纤维素,粘质,单糖以及少量相关成分,如蜡纸,角质,软木脂等。简单地说;所谓膳食纤维,指的就是来自植物性食物中的纤维素与半纤维素,它们在人体消化道中不会被酶所分解。但肠道中的细菌可利用这些纤维素进行发酵,从而大大增加粪便的体积。

    作者:张永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Shirodkar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15例分析

    目的:探讨经阴道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行经阴道宫颈内口环扎术的15例患者,均有晚期习惯性流产史,观察其结局。结果:13例成功,其中一例为双胎;两例失败;现得14个存活新生儿。结论:经阴道宫颈环扎术能延长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孕周,有效的改善了晚期习惯性流产患者的妊娠结局。

    作者:徐应利;刘华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胎膜早破与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和细胞色素-C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增加是否为胎膜早破的一个发病机理和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初产妇60例的胎膜,其中胎膜早破30例作为研究组,余30例为对照组。结果: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胎膜组织中细胞凋亡调控因子(Bax、Bcl-2)及细胞色素C(Cyt-C)的表达情况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05),但抑凋亡蛋白的Bcl-2阳性表达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05)。结论:胎膜早破的发生与促凋亡蛋白Bax、Cyt-c表达的增强相关,基因调控下胎膜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胎膜早破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

    作者:马秀英;孙卫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股骨颈骨折术后护理体会

    目的:通过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经验的总结,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护理的有效性。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后的康复指导等全面护理。结果:有效的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明显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护理对消除悲观心理减少各种并发症,恢复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红娜;付淑平;王晓红;宋晨晨;杨久宜;谢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宫外孕保守治疗的临床体会

    宫外孕是指非宫腔内正常妊娠,由于各种原因受精卵不能到达并正常着床于子宫内膜所致。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宫外孕患者136例,其中药物保守治疗30例。

    作者:陆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深度探讨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入院治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方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各方面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观察组患者的之力啊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平均为(5.4±0.1)mm 和(9.1±0.3)mm,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较好,深得患者好评,临床上建议推广使用。

    作者:邹长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护理中的行为科学与差错事故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全面细致的观察病人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发生差错事故,轻则延误病情,重则危及生命。因此,如何科学地分析差错事故的原因,探讨运用行为科学的观点,避免不安全的行为发生,是护理工作中迫切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作者:毛桂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本专科护理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状况及,比较本专科护理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差异,为以后的本科护理临床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护理专业学生中,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采用中文版批判性思维特质测量表(CCTDI-CV)对100名学生进行调查,本科护理专业学生50名,大专护理专业学生50名。结果:护理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呈正态分布,全体调查学生多数人达到了整形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正分,其中,大专护理学生余人数比少于本科护理学生。子条目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略高于专科生,护理专业学生总体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缩小本专科学生的差异,共同进步。

    作者:金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16排螺旋CT在进展期贲门胃底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底贲门癌的CT征象及其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贲门胃底癌52例,52例均行16排螺旋CT扫描,分析进展期贲门胃底癌CT征象特点。结果:52例贲门癌患者CT表现:贲门壁厚,<5mm 2例,6~10mm 15例,10~20mm 26例,>20mm 11例,侵犯胃体17例;贲门胃底周围脂肪间隙不清18例,脂肪间隙清晰2例;胃部周围区域淋巴结,大淋巴结中短径>5MM 64枚,其中病理转移50枚,淋巴结<5mm 14枚病理转移。结论:CT能显示贲门胃底癌的形态、浸润范围、远处脏器及淋巴结转移,对疾病的术前分期和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陈文书;孙丽娟;钟志伟;马洁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早产儿中,随机抽取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只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而观察组则是予以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对比分析所选两组经护理后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后发现,观察组中的家长,其掌握的基本护理知识以及护理技能,还有护理满意度等,都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护理之中,实施家长参与式护理,其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

    作者:戴秋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术后护理体会

    目的:观察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9月对41例胫腓骨骨折进行外固定架治疗,观察其术后及康复指导护理效果的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均8~12周临床愈合,骨折对位对线佳。骨性愈合34例19周,5例28周,2例35周,无一例发生如针孔感染、支架松动、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对胫腓骨骨折进行骨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患者做好病情观察;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后针道感染的预防和保持患肢的功能位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作者:杨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无惩罚原则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目的:纠正本科护理工作中的缺陷,提高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安全性。方法:制定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电子表格,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科一年来上报的不良事件与上一年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行无惩罚原则后,护理不良事件主动呈报率显著上升,对护理各方面的投诉减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安全意识提高,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李志英;周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浅析院前急救技术培训效果的研究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医务人员的院前急救能力在实施急救患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正确处理患者突发性问题,提高急救医疗水平,满足目前急救工作实践的需求,成为我们新的课题。随着目前人口老龄化加剧,各类突发疾病的增多及交通意外的发生率高等特点,对医院急救医疗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笔者通过我院2011年对院前实施急救的15名医务人员进行比较培训及采取急救措施的准确性、规范化、时效性进行观察。

    作者:杜云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骨科手术护理安全与防范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骨科手术护理安全与防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诊断治疗的700例患者实施护理安全和防范管理,将这些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诊断治疗的700例未接受护理安全和防范管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实验组的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安全和规范管理临床实践良好,值得推广。

    作者:郭文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探讨影响艾滋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因素与护理措施

    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预后与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8例艾滋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患者均伴有咳嗽、发热、腹痛、消瘦、水样泻、皮肤病变、意识障碍、肝脾、贫血、淋巴结大等症状。主要检出青霉菌28例(48.27%),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为主;新生隐球菌15例(25.86%),以隐球菌脑炎为主。按照药敏试验分析结果,结合预见性护理干预,运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进行治疗,52例(89.66%)经治疗后明显好转。结论:加强艾滋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予以及时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与抗真菌治疗,强化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罗美玲;彭立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4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特点、内窥表现、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确诊为EG的41例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电子内镜(胃镜和/或肠镜)表现、诊治以及预后等情况。结果:儿童EG初始症状多种多样,其中腹泻(60.98%)、便血(53.66%)、腹痛(29.27%)居前三位;发病至确诊中位时间为2个月;误诊率高达85.37%,其中容易被误诊的疾病为过敏性肠炎;平均年龄为45.5月龄;外周血嗜酸细胞升高占56.10%;内镜检查病变累及食管(7.32%)、胃(2.44%)、十二指肠(29.37%)、空回肠(19.51%)、结肠(48.78%)、直肠(34.15%)。治疗上采用饮食回避治疗(100%)、糖皮质激素治疗(53.66%)、顺尔宁(46.34%)。患儿症状均有所能缓解,33例随访者中7例病情复发(21.21%)。结论: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非特异性,误诊高,积极内镜检查及多部位组织病理活检有助于EG的诊断。儿童EG总体预后较好,但病情容易反复。

    作者:周立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4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01月0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两年来在我院我科住院的2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日、住院次数、并发症等相关因素。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年龄41~90岁,平均年龄67.5岁,60岁以上197例占80.08%。男189例,女67例,男女比2.82:1。年住院6次5例,年住院5次19例,年住院4次17例,年住院3次36例,年住院2次49例,年住院1次120例。并发气胸31例,并发慢性呼吸衰竭47例,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9例。死亡3例,死亡率1.22%。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病年龄大,反复住院,并发症多严重,死亡率高,治疗需要综合考虑。

    作者:朱雪红;施亚斌;陈璇;宋绪梅;寇磊;何景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