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朋
目的:总结了6例剖宫产术后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患者的护理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做好心理护理、禁食期间的口腔护理、保证胃肠减压效果、严密观察腹部体征、鼓励早期下床活动,做好饮食护理。结果:6例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结论:对剖宫产术后急性假性结肠梗阻要保守治疗成功,避免第二次手术,除早期诊断外精心护理是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陈从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对护理干预的反应,支持临床治疗。方法:以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率、低血糖发生率、死亡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除了对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还要做好护理干预,这能够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提高,改善预后。
作者:陶桂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医院检验生物安全隐患,提出预防对策,避免出现医院感染现象。方法:制定检验安全防护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并通过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实验室管理,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做好消毒工作。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检验人员的安全得到保障。结论:找出医院检验工作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可有效避免医院感染现象。
作者:王立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术前访视护理。方法:对12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术前访视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93%的患者积极配和治疗护理,术前情绪稳定,术中能积极配合,术后无疼痛、呕吐、发热发生,治愈出院。7%的患者术发生前晚失眠、术中配合欠佳或术后疼痛、呕吐、发热等。结论:进行有效的术前访视,能够增进护患之间的沟通,消除不良的心理刺激,协调机体各种功能,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应急能力,减轻术后不适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吕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本文总结麻醉复苏室小儿患者麻醉恢复后院内转运的安全管理问题。包括:加强患儿转出PACU前的评估环节,落实做好院内转运的准备工作;加强病人转运环节的严密观察,正确积极处理常见麻醉并发症;病房过床动作轻稳迅速,认真详细的床边交班等。
作者:陈慕瑶;谢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在肾内科开展品管圈活动,解决24小时尿标本留取正确率偏低的问题。方法:2013-年5月至2013年9月由科内护士自愿组成“豆瓣圈”,活动主题为“提高24h尿标本留取的正确率”,在现状调查及要因分析的基础上拟定活动目标、实施对策。结果:品管圈活动后,24小时尿标本留取正确率由84.4%升至93.4%。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了24小时尿标本留取的正确率,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缩短患者住院日,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作者:程海荣;朱晓娜;颜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应用氨酚羟考酮片的镇痛效果。方法:60例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氨酚羟考酮片组30例,术前2 h 氨酚羟考酮组患者每次口服氨酚羟考酮片1粒,6~8h用1次,术后6h 禁食禁水期过后再次给药,每次1粒,3次/d,术后3~5d 视病人疼痛情况停药;镇痛泵组30例,术后常规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维持至术后第2天。观察两组病人术后6、12、24、48、72 h 的VAS 评分,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后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镇痛药物援助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镇痛泵组术后6、12 h 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氨酚羟考酮片组(P<0.01),术后24、48及72 h 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应用氨酚羟考酮片有一定镇痛效果,但其镇痛效果并不优于镇痛泵。
作者:唐莹;王琳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处方点评工作中暴露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每月随机抽查100张处方,进行统计点评。结果:门诊不合理处方占9%,其中不规范处方占5.7%,用药不适宜处方占3.3%。结论:药师处方点评实施了对临床用药监控,提高医生用药水平,保障用药安全。促进药师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判断不合理用药的能力。
作者:努尔巴努木·沙吾提;阿布都卡哈尔·阿布都艾尼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来氟米特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常规治疗和来氟米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主要疗效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应用来氟米特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石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36例新生儿,患儿均需实施静脉留置针,根据患儿就诊顺序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各68例。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参考组实施护理干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4.1%,参考组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73.5%;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参考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组间对比(P<0.05)。结论:在新生儿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工作中采用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延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减少反复穿刺,安全有效,值得作为新生儿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信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信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指导;微信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指导基础上还通过微信平台定期向患儿及家长发送有关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及自我管理内容,比较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结果:3个月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及自我效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微信干预组在自我管理得分及症状管理、疾病共性管理方面的自我效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微信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其自我效能。
作者:郭存霞;张建伟;陈小永;陈辉;高海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使用单种抗癫痫药物无效的情况下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添加第二种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者85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单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适时添加药物,添加的药物有:唑尼沙胺、左乙拉西坦、普瑞巴林。药物调整至有效剂量后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疗效分为发作控制和未控制;结果:治疗组有17例(39.5%)患者发作控制,观察组有6例(14.3%)患者发作控制,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种抗癫痫药物无效的情况下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添加第二种药物能够改善预后效果,提高患者生活治疗。
作者:李真;陈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医院每年发生多起针刺伤,门诊输液室因从事输液、注射等较多与锐器接触的工作,故针刺伤发生率高,针对针刺伤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防护措施,降低针刺伤发生率,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原因根据16例针刺伤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了解针刺伤的情况,总结原因为岗前职业安全培训不足,缺乏安全防护意识;工作人员少;注意力不集中;违反操作原则;违反医疗废物处理方法等,并提出防范措施,加强岗前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方法;提高责任心,严格遵守操作流程等。结论输液室护士在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加强管理,重视自身的防护,可有效的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作者:吴铁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异甘草酸镁对肝功能异常的慢性乙肝患者症状疗效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300例乙肝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丙、丁、戊五组,每个组都是60例,甲乙丙丁戊五组分别接受不同剂量的异甘草酸镁治疗,剂量分别是300毫克、250毫克、200毫克、150毫克和100毫克。结果:在接受不同剂量的异甘草酸镁的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症状明显比治疗之前减少了,患者的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各项指标均有所明显下降的趋势,而且甲乙丙丁四组的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都比戊组低,甲乙丙丁四组的疗效没有很大的差别。结论:150毫克的异甘草酸镁是治疗肝功能异常的慢性乙肝疾病患者的佳剂量。
作者:王德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究与讨论对于四肢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在2012年12月份-2013年12月份来我院骨科就诊的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患者7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办法,B组患者给予整体、科学的护理手段。然后在两组患者结束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比较。结果: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A组患者,而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对于护理的满意度,B组也明显优于A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四肢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患者实施整体、全方位、科学的护理后,有助于其临床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张双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底贲门癌的CT征象及其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贲门胃底癌52例,52例均行16排螺旋CT扫描,分析进展期贲门胃底癌CT征象特点。结果:52例贲门癌患者CT表现:贲门壁厚,<5mm 2例,6~10mm 15例,10~20mm 26例,>20mm 11例,侵犯胃体17例;贲门胃底周围脂肪间隙不清18例,脂肪间隙清晰2例;胃部周围区域淋巴结,大淋巴结中短径>5MM 64枚,其中病理转移50枚,淋巴结<5mm 14枚病理转移。结论:CT能显示贲门胃底癌的形态、浸润范围、远处脏器及淋巴结转移,对疾病的术前分期和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陈文书;孙丽娟;钟志伟;马洁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以来行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囊肿的患者32例,总结其护理注意事项,并对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结果:32例患者中出现次要并发症2例,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无囊肿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囊肿安全、有效、经济,并能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张德美;张治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昌吉市公共营养教育对成年居民营养素养的影响。方法:应用营养教育效果评价问卷对昌吉市城乡成年人群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昌吉市城乡居民均有一定的营养知识素养,多数问答项回答正确率在60%~80%,对早餐和牛奶的认识好,正确率达85%。结论:昌吉市公共营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营养教育是改善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预防控制慢性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韩彦明;王先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卡孕栓、缩宫素、益母草等三种缩宫药物在预防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30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产妇随机分成 A(卡孕栓组)、B(缩宫素组)、C(益母草组)三组,每组采用不同药物进行干预性治疗产后出血,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其中 A 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其他两组,三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发生产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均发生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孕栓、缩宫素和益母草在预防产后出血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会同时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临床治疗应当注意把握用药剂量,在加强疗效的同时控制药物毒副作用,促进患者产后快速恢复,提高临床治疗质量。
作者:郭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取向,嘉定区安亭镇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绩效考核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通过从2013年1月到2014年2月期间的探索,在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满意度等方面有了显著改善;另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执行层面上,对一些瓶颈问题提出了思考。
作者:陈亮;夏秀萍;沈志萍;侯惠凤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