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利;范建中;宋桂植;谭晓明;彭楠
目的 了解临床上持续静脉滴注法心肌声学造影(MCE)定量心肌血流判断存活心肌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方法 对19例前壁心肌梗塞患者行持续静脉滴注法MCE,设置不同触发间隔,采集图像后脱机分析及彩色编码.MCE检查后两天内完成正电子断层显像(PET).计算灌注正常区域和灌注缺损区域的A·β值,根据A·β值确定心肌存活与否,将判定结果PET进行对照.结果 16例病人(84%)获得满意图像,灌注正常区和灌注缺损区的A·β值分别为62.41±12.97、3.61±1.69,灌注缺损区标化后的A·β值都小于0.23,与动物试验所得结果相似,PET判定坏死的心肌节段,MCE示相应区域的A·β值显著减少,彩色编码示同一区域灌注缺损.结论 MCE能用于临床上从血流定量水平判断存活心肌.
作者:张稳柱;宋明才;麦子杰;余梦菊;查道刚;刘伊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X线照射在体外培养人大肠癌细胞株LoVo后,其膜TNFR-p55表达及释放sTNFR-p55情况.方法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膜TNFR-p55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sTNFR-p55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X线照射后的细胞膜TNFR-p55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照射后大肠癌Lovo细胞上清sTNFRR-p55水平显著低于照射前sTNFR R-p55水平(P<0.01);光镜发现细胞体积缩小、变圆、胞浆浓缩、核固缩深染;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 X线可通过上调细胞膜TNFR-p55蛋白的表达,抑制其脱落释放sTNFRR-p55到上清中,诱导细胞凋亡增强照射肿瘤的杀伤作用.
作者:高蕾;白岚;石卫民;南清振;毛战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大鼠血清中人参皂甙Rb1(G-Rb1)的免疫检识方法.方法 利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抗G-Rb1单克隆抗体(mAb).含G-Rb1的大鼠血清用甲醇沉淀蛋白,制备供试样品,点样于聚醚砜膜上,以乙腈∶水∶冰醋酸按25∶75∶1的比例展开;NaIO4处理,与BSA结合,使G-Rb1固定于膜上.将PES膜上的G-Rb1与抗G-Rb1 mAb反应后,加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小鼠IgG,用含0.03%H2O2的1 mg/ml 4-氯-1-萘酚磷酸缓冲液显色.结果 在聚醚砜膜上,在标准品和供试样品的相同位置可清晰地观察到一个青蓝色G-Rb1斑点,该方法检测限为0.25μg.结论 这种G-Rb1的免疫检识方法较薄层层析具有更好的专一性和可靠性,灵敏度接近高效液相色谱,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便于操作.
作者:马丽玲;晁志;田中宏幸;正山征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醛固酮作用后早期(6 h)及远期(1月)豚鼠耳蜗水通道及离子通道蛋白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改变情况.方法 使用RT-PCR方法检测醛固酮腹腔注射后6 h豚鼠耳蜗中Na-KATP酶β1、β3亚单位及钠离子通道蛋白α亚单位(ENaCα Subunit)基因表达的改变情况;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醛固酮作用后1月耳蜗水通道蛋白1(AQ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醛固酮作用后早期,在豚鼠耳蜗中Na-KATP酶β1、β3亚单位的表达情况无明显改变,钠离子通道蛋白α亚单位则出现明显上调(P<0.05);远期则出现AQP1表达的下调(P<0.05).结论 醛固酮在豚鼠耳蜗中可能通过基因组作用方式发挥作用,并且醛固酮引起膜迷路积水可能是由于其对离子浓度的改变所引起的.
作者:李琦;黄德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抑郁症疗效观察中的价值.方法 18例抑郁症患者和13例健康对照组行常规MRI和DTI扫描,DTI确定选定层面额叶白质的各向异性值(FA),对抑郁症患者给予选择性5-羟色胺抑制剂氟西汀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总体评定量表(CGI)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氟西汀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7%,显效率为56%,无效率为33%,治疗无效患者额叶白质纤维束FA值较低,与治疗有效者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DTI能显示抑郁症患者额叶白质纤维束细微结构的异常,这种异常提示其治疗疗效欠佳.
作者:夏军;雷益;徐化剑;冯伟;伍晓六;刘小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血管紧张素(ANG)Ⅱ在妊高征(PIH)及正常孕妇母血、脐带血以及胎盘母面和子面的水平,探讨PIH发病因素及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PIH和正常孕妇各30例,以ELISA法检测母血、脐带血、胎盘母面及子面组织中ANGⅡ的含量,对两样本进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妊高征和正常孕母外周血ANGⅡ含量分别为(46.44±8.48)pg/ml、(32.43±5.87)pg/ml,两者差异显著(P<0.001);妊高征和正常孕母脐带血ANGⅡ含量分别为(68.83±8.68)pg/ml、(72.47±8.51)pg/ml,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高征和正常孕母胎盘母面ANGⅡ含量分别为(8.51±4.01)pg/ml、(7.76±3.47)pg/ml,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高征和正常胎盘子面ANGⅡ含量分别为(11.82±3.92)pg/ml、(9.64±2.63)pg/ml,两者差别显著(P<0.05);妊高征脐带血ANGⅡ水平与母亲外周血ANGⅡ水平相关系数为0.7379,P<0.05.结论 妊高征患者外周血及胎盘子面ANGⅡ水平升高,其脐带血中的ANGⅡ水平与母血的ANGⅡ水平正相关.
作者:陶少华;封志纯;杜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男方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 以男方HBsAg阳性而女方HBsAg阴性的不孕症夫妻102对为研究组;双方均HBsAg阴性的不孕症夫妻204对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累积胚胎评分(CES)、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分娩率和新生儿畸形率.结果 102例男方HBsAg阳性组与204例男方HBsAg阴性组的累积胚胎评分(52.8±18.7对55.4±16.9)、受精率(66.9%对66.1%)、卵裂率(97.6%对97.2%)、优质胚胎率(34.0%对37.1%)、种植率(40.9%对34.6%)、临床妊娠率(56.9%对50%)、早期流产率(6.9%对5.9%)、晚期流产率(8.6%对4.9%)、分娩率(40.2%对43.6%)、新生儿畸形率(0对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男方慢性HBV感染不影响IVF-ET治疗的结局.
作者:赵二勇;陈士岭;孙玲;尹敏娜;熊夏思;宋娟;宋亚男;周元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野生云芝多糖水溶性新组分CVP-B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糖胺聚糖(GAG)表达及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作用.方法 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巨噬细胞膜,用1,9-二甲基亚甲基兰法测定CVP-B对AngⅡ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膜GAG表达的影响;同时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CVP-B对AngⅡ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内GSH变化的影响.结果 AngⅡ(1 μmol/L)刺激RAW264.7细胞,细胞膜GAG含量升高115%;随着CVP-B浓度升高(1,10,50μg/ml),AngⅡ(1 μmol/L)诱导的细胞膜GAG分别降低13%、43%(P<0.01)及52%(P<0.01).同时,AngⅡ(1 μmol/L)刺激RAW264.7细胞,细胞内GSH活性降低69%(P<0.01);随着CVP-B浓度升高(1,10,50μg/ml),AngⅡ(1μmol/L)诱导的GSH活性分别升高11%、104%(P<0.01)及168%(P<0.01).结论 CVP-B能明显抑制AngⅡ氧化应激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膜GAG表达.
作者:娄宁;马刚;汪道峰;朱志蔚;苏全冠;方翼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免疫球蛋白(Ig)重链可变区(VH)基因重排情况.方法 排除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其中胎龄27周4例,28~32周9例、33~36周12例、37~42周13例,提取其外周血RNA、进行逆转录PCR(RT-PCR)扩增其IgVH基因、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显色.结果 各个胎龄VH1~VH7各家族均有多个重排条带表达,同一个VH家族重排基因的平均中分子量在各个胎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27~42周新生儿IgVH基因VH1~VH7家族重排均具有多样性;对同一个VH家族来说,28~42周各胎龄组IgVH基因重排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毛晓健;肖昕;熊爱华;钱新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脂与炎性因子对内皮功能的损伤机制.方法 实验包括正常对照组(基础饲料喂养),高脂血症组(高脂喂养)和高脂血症非诺贝特治疗组(高脂喂养),其中非诺贝特治疗组在高脂喂养同时喂服非诺贝特40mg·(kg-1·d-1)而高脂血症组不予药物治疗,20周后检测3组的血脂、NO浓度及观察血管内皮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水平和细胞粘附密度.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组NO水平较低、血管内皮上白细胞粘附增多、VCAM-1表达强度较强及范围较广.非诺贝特治疗组与高脂血症组比较,血NO水平提高、血管内皮VCAM-1表达水平和细胞粘附数目均较低(少).结论 NO减少及炎症因素的介入参与了血管损害机制,非诺贝特能有效地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该作用与NO水平提高、VCAM-1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吴峻;孙明;林锦潮;何兆初;区碧如;郭海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大剂量5-FU致肠黏膜严重损伤时肠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成年C57BL/6J小鼠40只,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n=32).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PBS,实验组给予腹腔注射大剂量5-FU(150 mg/kg.d,连续五d),分别于处理后第1、3、5天,剖杀小鼠取小肠,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腹腔注射大剂量5-FU后,小鼠肠黏膜遭受严重破坏,黏膜萎缩,绒毛、隐窝结构消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CNA表达增加,PCNA指数显著增高(P<0.01).结论 腹腔注射大剂量5-FU后,肠黏膜细胞中表达PCNA的肠上皮细胞比例增加,可能与肠黏膜损伤后修复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罗育其;吴承堂;闻英;廖康雄;张军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大面积头皮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一期置入扩张器行皮肤扩张术,注水充分扩张后,二期合理设计扩张皮瓣转移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的方法,治疗大面积头皮缺损23例,其中伴有颅骨缺损5例.各种原因引起头皮缺损范围8 cm×6 cm~20 cm×18 cm,颅骨缺损范围4 cm×5 cm~11 cm×9 cm.根据头皮缺损位置、形状置入1~3个扩张器行皮肤扩张,注射壶内置,注水扩张时间5~12周,扩张皮瓣的范围8 cm×8cm~23 cm×20 cm.5例伴有颅骨缺损病例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术时清除失活或浮动的骨碎片3例,咬除颅骨缺损周边患颅骨骨髓炎病骨2例,3~6月后行颅骨修补术.结果 23例大面积头皮软组织缺损均完全修复.5例伴有颅骨缺损病例后期行颅骨修补术成功,无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本组出现并发症4例:皮瓣远段表皮坏死2例,经换药治疗后延期愈合;扩张器外露1例,取出扩张器,另一头皮切口再置入,头皮扩张成功;切口裂开1例,抽出扩张器已注入的水,分层严密缝合头皮后消失.术后随访6月~1年头发生长良好,疤痕隐蔽,外观满意.结论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一种修复大面积头皮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满意.对伴有颅骨缺损病例在头皮软组织缺损修复后再行颅骨修补术成功率高.
作者:刘胜初;张毅;黄建斌;张剑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大肠癌发生过程中p53基因突变的作用,评估外周血p53基因突变分析作为大肠癌高危对象筛查指标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用LDR-PCR技术对100例大肠癌家系成员和10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p53基因第5-8外显子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结果 大肠癌家系成员和对照组的外周血p53基因的突变率为分别为24%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53基因突变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外周血p53基因SNP突变分析可望成为大肠癌高危对象的早期诊断手段.
作者:刘清;赖卓胜;王伟;张燕;周淼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的MR表现以达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目的 .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桥小脑角区肿瘤,总结其MR表现和特征.结果 54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31例,小年龄10岁,大年龄75岁,左侧脑桥小脑角区22例,右侧30例,双侧2例.听神经瘤32例(59%),含双侧发病的神经纤维瘤病2例,脑膜瘤7例(13%),表皮样囊肿(胆脂瘤)8例(15%),血管母细胞瘤3例(6%),髓母细胞瘤、脑脓肿、转移瘤及胶质瘤各1例.结论 MRI在脑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韩路军;张雪林;邱士军;花倩倩;李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使用Photoshop和Matlab软件,基于标记点自动配准中国数字人连续断层图像.中国数字人标本在包埋时加入了4根定位杆,在整个冰冻标本内呈直线状态,且均与标本垂直轴平行.4个定位杆在每一断层切面上的相对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变的,由于照相机与断层切面相对位置的改变,导致图像产生射影失真,从而使得在每一断层图像上4个定位杆的相对空间位置发生改变.首先在Photoshop中处理原始断层图像,获取每一层的4个定位杆图像,在Matlab中计算4个定位杆图像的质心坐标值作为定位杆坐标值,取所有断层图像定位杆坐标值的平均值为基准坐标.其次依据每一层定位杆的坐标值确定二维射影变换参数,对断层图像进行射影变换,消除其射影失真.纠正失真后的断层图像再在Photoshop中处理,获取其4个定位杆中第一个定位杆图像,同样在Matlab中计算其坐标值,基于定位杆坐标值将断层图像裁剪成大小一致的断层图像.使用Photoshop和Matlab进行连续断层图像配准,具有配准精度高、运算量小、易于编程实现等优点.
作者:苏秀云;裴国献;余斌;扈延龄;李谨;黄谦;李旭;张元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30只,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制作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胰腺、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测定血清淀粉酶及胰腺、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 MG-132治疗组与胰腺炎组及假手术组比较,血清淀粉酶、胰腺及肺组织MPO活性下降(P<0.05),组织病理学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 制模前30 min腹腔注射10mg/kg的MG-132可以明显减轻5%牛磺胆酸钠诱导的大鼠的肺损伤严重程度,并可减轻胰腺炎所致的肺损伤.
作者:李顺乐;陈熹;吴涛;刘继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中药复智散提取物HPLC-UV/ELSD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HPLC-UV/ELSD串联检测技术,应用AlltechC18(5 μm,4.6mm×250 m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乙酸水溶液(B),线性梯度时间洗脱程序(A)为:0,12%;25,20%;30,20%;75,30%;105,40%;120,80%;130,12%;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35 nm;飘移管温度80℃;氮气压力25 psi.运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对12批复智散提取物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计算.结果 建立中药复智散提取物指纹图谱并鉴定其5种主要成分;对UV与ELSD图谱互补性进行分析;12批复智散提取物指纹图谱相似度良好.结论 该指纹图谱能同时反映复智散复方中主要化学组分特征,一次进样,可全面、稳定、有效地进行复方中药复智散的质量监督与评价.
作者:赵敬堃;王德生;段淑荣;王建秀;白晶;李文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钙结合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组织微阵列技术构建包含51例导管腺癌,3例胰岛细胞癌,6例慢性胰腺炎患者,3例正常胰腺组织的63点阵的石蜡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该芯片中钙结合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51例胰腺癌患者中,Calcyclin阳性表达率为76.5%(39/51),与正常组比较Calcyclin表达与胰腺癌显著相关(χ2=9.714,P=0.007),而慢性胰腺炎时Calcyclin亦有表达,但慢性胰腺炎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相关性,同时胰腺癌组及慢性胰腺炎组间亦无明显相关性,Calcyclin表达与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alcyclin与胰腺癌相关,可能与胰腺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杨文彬;王永恒;蔡峰;曹罡;秦兆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从珍珠层水溶性基质(WSM)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分泌的骨形成蛋白-2和核心结合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入手,研究WSM产生成骨作用的机制和途径.方法 培养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用低温下提取的珍珠层水溶性基质作用后,检测不同浓度WSM作用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制定剂量-效应曲线,确定量效关系;采用一步RT-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WSM诱导兔BMSCs后骨形成蛋白-2和核心结合因子的基因表达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WSM可以增加兔BMSCs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150~200 μg/ml浓度之间作用明显,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显著;WSM诱导兔BMSCs后骨形成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核心结合因子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WSM通过增加骨形成蛋白-2的基因表达量诱导兔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与核心结合因子的作用关系不明显.
作者:王建钧;陈建庭;杨春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术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41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A组),将同期行急诊介入治疗但没有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的高危心肌梗死患者配对入选38例设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术后30 d内左室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心肌缺血事件和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等的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术后30 d内左室功能较B组明显改善(P<0.05),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A组较B组少(P<0.05),两组在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等方面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紧急介入治疗术前常规进行IAB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左室功能和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这一结果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作者:陈军;杨希立;周昭仑;李健民;谭海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