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荣新洲;杨荣华;利天增;徐盈斌
目的采用LuxS缺失突变株模型对B型链球菌中数量感应相关分子LuxS的功能及与其相关的自诱导因子-2数量感应通路进行研究,以探索其毒力调控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菌落印迹分析、生长曲线测定、cAMP因子测定等方法对该缺失突变菌株的表型特性进行了研究.后应用哈氏弧菌作为报告菌株,通过生物发光测定法分析了突变株对B型链球菌诱导报告菌株中的生物发光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此缺失突变可导致B型链球菌中scpB基因表达的上调;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的生物发光诱导活性比野生株降低了大约两倍.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了LuxS在GBS中AI-2数量感应通路中的重要性,并为GBS中毒力调控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作者:欧阳谦;马文丽;刘翠华;石嵘;郑文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狗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初步鉴定其成骨潜能和生物学特性.方法抽取毕格犬髂骨骨髓体外分离培养获得BMSCs,DMEM、新生牛血清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部分传代细胞以含10mmol/L地塞米松、50μg/ml抗坏血酸和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的矿化培养液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学和细胞生长增殖观察,Von Kossa法染色检测体外矿化结节形成,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BMSCs的成骨活性.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BMSCs经条件培养基诱导后表现出明显的成骨活性,体外矿化(骨样)结节的VonKossa染色阳性;传代BMSCs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BMSCs中含有骨源性前体细胞,传代细胞具有较强的成骨潜能.
作者:涂小丽;刘宏伟;李才良;任肖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介绍一种基于Hermite微分算子用于MR图像分割的水平集方法.该方法采用Hermite微分算子来代替传统一阶差分算子,即在水平集曲线演化时函数微分用像素点的二阶邻域差值求得,而不是传统方法由一阶邻域决定.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分割过程,运用了Hermite微分算子的水平集方法,其分割结果更加精确.尤其是对于由噪声等因素所引起的退化图像,其分割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而运算速度与传统方法相差无几.
作者:杨丰;金大年;陈武凡;罗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头电针对于Hoehn-Yahr分级1.5~3.0级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在接受美多巴等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利用头电针针刺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MS6)、额旁3线(MS4),顶旁1线(MS8)、顶旁2线(MS9)、枕下旁线(MS14),双侧病变针双侧,深度达到帽状腱膜;对照组15例,口服美多巴,按照病人常规剂量服药分级.利用Webster量表和UPDRS运动部分对疗效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震颤、强直、运动障碍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5);Webster评分示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对于运动症状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电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肯定,尤其在运动症状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且无副作用,为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
作者:姜雪梅;黄泳;卓鹰;高彦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患者焦虑与抑郁状况,为临床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6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和结论69例脑卒中患者中存在抑郁状态39例(占56%),焦虑状态30例(占44%),进行统计分析,脑卒中SAS、SDS的评分结果均高于国内常模.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丽红;张文静;徐清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对气管切开的危重病人肺部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被研究的42例病人随机分成2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加安慰剂,治疗组常规治疗加胸腺肽α1,疗程为7 d.结果治疗组肺部感染率、二重感染率、混合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白细胞、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下降程度亦比对照组显著,二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胸腺肽α1对气管切开的危重病人肺部感染有防治作用,而且可降低白细胞、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黄登鹏;杨鸣;彭卫平;陈小设;陈仲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D25+细胞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EB病毒感染对CD25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25+细胞在鼻咽癌组织和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病毒对其表达的影响.对照组选取鼻咽慢性炎症组织.结果CD25+淋巴细胞在鼻咽癌组织中比在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且在未分化癌中表达高于角化型癌和非角化型癌(P<0.05).原位杂交显示EB病毒与CD25+淋巴细胞高表达有关.结论CD25+淋巴细胞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高于慢性炎症组织,EB病毒感染与CD25+淋巴细胞表达间存在相关性.
作者:刘巍;韩慧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测定9种药材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方法以正已烷/丙酮(8/2)混合溶剂,在Florisil固相萃取柱上净化提取,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样品和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11种农药能较好地分离,峰面积与其浓度均具有良好线性,两个水平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79.9%~89.0%和86.3%~104.8%,相对标准偏差为1.8%~7.1%,检测限为2g/kg;广藿香和三七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超过国家标准.结论所建GC-EC'D法能满足药材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检测,药典应制订药材中农药残留量的标准.
作者:杨雪梅;钟怀宁;严佚琛;易容;徐江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JS)临床分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0~2003年间治疗的52例PJ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位患者有家族史,平均年龄19岁.胃息肉的发生率为64.4%,大肠息肉的发生率为76%,小肠息肉的发生率为95%.19/31位患者胃息肉在50颗以上,18/38位患者大肠息肉在50颗以上,8/19位患者小肠息肉数量在50颗以上,病理以错构瘤性息肉(63/108)为主,恶性肿瘤发生率13.5%(7/52).结论PJS患者可以依患者息肉的部位、数量及病理情况进行分类.息肉数量50颗以上的PJS患者大部分需要手术配合治疗,建议以50颗息肉作为多息肉型和少息肉型PJS的界线.少息肉型患者以内镜下治疗为主,对多息肉型患者及小肠息肉型患者选择剖腹探查,配合手术中的内镜治疗.
作者:戴益琛;宋于刚;肖冰;张亚历;智发朝;姜泊;周殿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痰证临床上多见,因其致病因素属重阴之邪,其性粘滞,故临证时多胶着难治.经多年临床实践体会,治疗痰证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通窜搜剔作用的虫类中药,如治疗癫痫、中风、眩晕、痹证、水肿时,选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水蛭、白花蛇、乌梢蛇肉等虫类药,能达到除痰通络提高疗效目的.
作者:钟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HPV16 E5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细胞转化机制,对HPV16 E5蛋白原核和真核表达质粒进行构建、表达和鉴定.方法以临床确诊的HPV16感染患者子宫颈细胞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HPV16 E5基因,经BamH 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插入相同酶切的pET32a(+)载体,转染JM109感受态细胞,并进行阳性克隆筛选.经IPTG对重组质粒进行蛋白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标蛋白表达情况.将BamH Ⅰ和Xho Ⅰ双酶切pET32(+)/E5质粒后取得的E5全基因片段转入pcDNA3.1(+)空质粒,构建pcDNA3.1(+)/E5真核表达质粒并对NIH3T3细胞进行转染,后用G418进行稳定表达株的筛选,并采用RT-PCR鉴定细胞内HPV16E5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32/E5,在1 mmol/LIPTG、28℃诱导条件下BL21(DE3)菌体中HPV16 E5-TRX融合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10%左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E5在成功转染NIH3T3细胞后于250μg/ml G418浓度时筛选21d得到了E5基因稳定表达株,RT-PCR产物测序得到了HPV16 E5基因全序列.结论成功构建了pET32/E5原核和pcDNA3.1(+)/E5真核表达质粒,HPV16E5蛋白在大肠杆菌和NIH3T3细胞中的稳定表达,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HPV16 E5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细胞转化的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施桥发;魏晓丽;李虹;王保宁;张卫东;蒋忠华;曹康;李明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新型合成三肽[Arg(NO3)-Lys(OCH3)-Arg(NO3)]对巨噬细胞株(RAW264.7)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L-Arg/NO)途径的影响.方法培养的巨噬细胞(培养液中含L-Arg 0.5 mmol/L)加入脂多糖(LPS,1μg/L)随机分为3组(每组n=6),分别加入双蒸水、三肽(1×10-4mol/L)、NG甲基-L-精氨酸(L-NMMA,1×10 -4 mol/L),对照组只含L-Arg(n=6),作用24 h后,检测亚硝酸盐(NO2-)、3H-L-Arg转运量;培养的巨噬细胞[培养液中含L-Arg(0~2 mmol/L)]加入LPS(1μ/L)24 h后,检测NO2-;培养的巨噬细胞(培养液中含L-Arg 0.5mmol/L)加入LPS(1μg/L)后分别加三肽[(0~10)×10-4mol/L]24 h后,检测NO2-、3H-L-Arg转运量.结果LPS刺激细胞产生NO的量和L-Arg率转运分别为非刺激组的50倍和2.7倍,三肽(1×10-4mol/L)即可明显降低NO的生成及抑制L-Arg的转运(分别降低71%、67%),较L-NMMA(1×10.mol/L)作用要强(P<0.05);NO的生成依赖于细胞外L-Arg,并成浓度依赖性,其米氏常数(Km):(0.162±0.015)mmol/L、大转运速率(Vmax):(91.2±2.3)μmol/(24 h·106cells);三肽成浓度依赖性的降低细胞L-Arg转运和NO的生成,半数有效抑制剂量(EC50)分别为0.21×10-4mol/L、1.27×10-4mol/L.结论LPS作用于巨噬细胞引起L-Arg转运增加;三肽通过抑制细胞L-Arg转运及与L-Arg竞争性结合一氧化氮合酶作用位点,影响NO的生成.
作者:王辉清;吴赛珠;阮云军;程宇宁;孙飞;容志毅;银孟卓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体血清中常见食物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sIgG)抗体与过敏性皮肤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过敏性皮肤病患者263例,其中70例检测血清特异性IgE(sIgE)抗体,53例过敏原皮试.健康对照30例.使用全自动过敏原检测仪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sIgG、sIgE的抗体水平,结果在263例过敏性皮肤病的病人中14项食物体外血清sIgG检验235例出现阳性结果,阳性率占89.4%.针对阳性患者进行跟踪调查,有197例病人根据试验结果改变了饮食习惯,其中有95例在20 d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33例病人症状改善并不明显,有69例虽然症状有所改善但并不确定是由于改变饮食习惯引起的.结论使用全自动过敏原检测仪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食物sIgG抗体水平,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与速发型IgE检测、变应原皮试互为补充,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过敏状态.
作者:王学艳;杨雪飞;张明;何欢;马瑞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效果观察沙棘油的治疗烧伤创面.方法将沙棘油与纱布制成沙棘油纱布作为内层敷料贴缚于创面,然后以无菌纱布覆盖包扎,隔日更换1次直至创面愈合.结果151例烧伤病人创面用药组和对照组用凡士林油治疗创面结果显示,沙棘油具有减少创面渗出、缓解疼痛、促进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作用.统计学分析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沙棘油是医学上有广泛用途的珍贵药用油,作为一种治疗烧伤创面的外用药,具有肯定的疗效.
作者:王志远;罗小林;何彩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化细胞库的方法,为研究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长期的标本来源.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分别采用新鲜血法和冻存血法,将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结果成功建立了一瘢痕疙瘩家系中27个个体的永生细胞株;新鲜血法较冻存血法可明显提高一次建系成功率.结论EB病毒转化技术可有效保存原来个体完整的基因组,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长期的DNA资源.新鲜血法明显优于冻存血法,更适用于永生化细胞库的建立.
作者:严欣;高建华;宋玫;刘小军;陈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报道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前臂远端及足背、趾蹼处静脉皮瓣用于修复手指及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52例.结果其中50例皮瓣存活.其余2例皮瓣周缘皮肤0.5 cm宽坏死,约3周脱痂后,创面愈合.结论用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及手背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术式选择.
作者:谢广中;李敬矿;陆晓强;王光耀;黄潮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口服水杨酸柳氮磺胺嘧啶(SASP)与合用珍珠粉、黄连素混合液(以下简称珍黄液)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的疗效.方法64例AUC患者,按确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口服SASP,每次2 g,3次/d,珍黄灌肠液保留灌肠,1次/d.对照组31例,口服SASP,每次2 g,3次/d,疗程4周.第5周复查肠镜并根据临床症状、肠镜表现、病理活检综合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5%,对照组48.1%(P<0.01).结论珍黄液保留灌肠,能明显提高AUC的治疗疗效.
作者:吴一平;袁瑜;吴礼浩;蔡洁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背景和目的双链RNA特异性地降解相应序列的mRNA,导致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肺耐药相关蛋白的过度表达与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自行设计的LRP特异性siRNA能否发挥特异性降解LRPmR-NA、抑制蛋白质表达的作用.方法构建LRP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LRP.以pcDNA3.0/LRP、pEGFP-C1、二者的特异性siRNA分别组和,转染K562细胞.以RT-PCR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LRP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变化,以荧光显微镜检测GFP的表达的变化.结果K562细胞转染pcDNA3.0/LRP后,LRP mRNA水平明显升高,蛋白质表达由阴性转为阳性,阳性率30%;LRP特异性siRNA与pcDNA3.0/LRP共同转染K562细胞,LRP 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明显降低,由阳性转为阴性;LRP特异性siRNA与pEGFP-C1共同转染K562细胞,GFP的表达与pEGFP-C1单独转染无差异;GFP特异性siRNA与pcDNA3.0共同转染K562细胞,LRP mRNA水平和蛋白质表达与pcDNA3.0/LRP单独转染无差异.结论LRP特异性siRNA在K562细胞中能够特异性地降解LRP mRNA、抑制其蛋白质表达.该研究将为利用siRNA逆转LRP引起的白血病细胞MDR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李宁;钱新华;王志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TGF-β1mRNA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在损伤时间推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实时PCR技术检测不同造创时间(生前伤15 min~2周,死后伤1~6h)小鼠皮肤切创创缘组织TGF-β1mRNA含量,并同时检测GAPDH含量对结果进行均一化.结果TGF-β1mRNA于伤后24 h显著增高(和对照组比较P<0.01),48 h和72 h时还保持在较高水平.死后伤1 h和3 h时,TGF-β1mRNA的表达有增高的趋势,6 h则降至对照水平.结论TGF-β1mRNA在小鼠皮肤创伤后有明显的规律性表达,能作为一种代表性细胞因子参与有一定存活时间(6 h以上)的生前伤损伤时间的推断.实时PCR技术能对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较为精确的检测,是目前损伤时间推断研究中用于细胞因子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学锋;王慧君;罗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微囊在胰岛细胞冷冻保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分离纯化后的大鼠胰岛细胞分为微囊化组和游离组.经冷冻保存1月后在RPMI 1640中培养过夜,分别测定两组的胰岛细胞回收率、胰岛细胞直径并进行胰岛素刺激释放试验.结果微囊组胰岛细胞回收率为98.2%±1.4%,较游离组71.6%±2.9%显著提高(P<0.05).在高糖(16.7mmol/L)刺激下,微囊组胰岛素分泌量较游离组高(22.6±1.8mU/L vs 11.7±1.5mU/L,P<0.05).在含有茶碱的高糖溶液中,微囊组的刺激指数为游离组的3倍.结论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微囊可显著提高胰岛细胞冷冻保存后的回收率,并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
作者:侯军;薛武军;田小辉;庞新路;藤焱;冯新顺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