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祥;涂艳阳;姜晓丹;封江南;黄俊
目的探讨T-2毒素对软骨细胞主要间质成分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合成的影响和硒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T-2毒素对软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用TB染色法检测人软骨细胞蛋白聚糖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人软骨细胞胶原蛋白Ⅱ表达:RT-PCR检测人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mRNA表达.结果 T-2毒素在浓度为0.001~2 mg/的范围内,对软骨细胞的作用呈较典型的浓度依赖关系和时间依赖关系,而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浓度依赖关系更加明显.T-2毒素(10~20μg/L)可以抑制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的合成及其mRNA表达.而加硒能较明显刺激软骨细胞蛋白聚糖mRNA表达,部分减弱T-2毒素的这种抑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不显示对T-2毒素引起的Ⅱ型胶原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保护作用.结论 T-2毒素对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微量元素硒对T-2毒素引起的软骨细胞蛋白聚糖改变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陈静宏;曹峻岭;楚雍烈;杨占田;师钟丽;王红林;郭雄;王治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调强放射治疗(IMRT)剂量计算与射野权重优化方法.方法建立基于二维卷积的IMRT剂量计算模型,用Visual c#.Net编写剂量计算及基于遗传算法的IMRT射野权重优化程序,分析优化结果.结果用遗传算法优化射野权重能够在一个临床可接受的计算时间内得到较高适形度的剂量分布.结论遗传算法是一种有效的IMRT射野权重优化方法,在IMTR治疗计划优化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唐木涛;陈超敏;周凌宏;吕庆文;王卓宇;陈光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制备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全菌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进行初步鉴定.方法用培养的幽门螺杆菌超声破菌后的上清和沉淀为抗原分别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测定抗体免疫球蛋白亚类、效价及亲和力,用重组表达的Hp Lpp20、HspA、urease A、CagA、urease B、catalase蛋白鉴定抗体.结果共获得34株抗Hp的单克隆抗体,其中抗上清31株和抗沉淀3株,34株抗体中针对Lpp20、HspA、urease A、CagA、ureaseB、catalase蛋白的抗体分别为3、2、4、1、5、2株,目前已鉴定的部分单克隆抗体的亚类均为IgG1,细胞培养上清的效价为1:16~1:32,腹水效价为1:32000~1:64000,抗体亲和常数介于1×10-10 mol/L~5.2×10-12mol/L.结论获得特异性针对幽门螺杆菌的单克隆抗体,为幽门螺杆菌的诊断和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妍;宁云山;洪燕华;刘宜楚;罗军;龙敏;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并建立其可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直接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的简便、可靠的原位移植模型.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标记基因导人人类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株中,经梯度浓度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然后接种于裸小鼠膀胱壁内及颈部皮下,活体荧光成像系统直接观察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并与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比较.结果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绿色荧光,并可在体内、外持续稳定表达.膀胱原位接种5×105个转染后的膀胱肿瘤细胞后1周即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下腹部新生膀胱肿瘤发出绿色荧光,2周后膀胱肿瘤可被触及,4周后经解剖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等远处转移.结论绿色荧光蛋白能够在T24人膀胱肿瘤细胞中长期稳定表达,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建立的裸鼠原位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膀胱肿瘤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新方法.
作者:吴元东;谭万龙;谢毅;郁兆存;赵国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手术技巧、肝脏移植受体待肝时间、受体术前肝功能分级和肝脏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关系;分析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常见菌群;探讨肝脏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防治办法.方法结合本院2004年8月~2005年8月共31例行肝脏移植术的患者,对肝脏移植术后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结果 31例肝脏移植患者,共16例患者术后发生了细菌感染,感染发生率51.61%,多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的发生率22.58%.前期的手术患者中,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无肝期均较后期的手术患者长,而感染发生率较后期的手术患者高.19例术前肝功能A级患者,有7例发生了单系统(或器官)的细菌感染,2例发生了多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8例术前肝功能B级患者,有2例发生了单系统(或器官)的细菌感染,1例发生了多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本组的5例肝功能C级患者中,除1例没有发生感染外,其余4例均发生了感染,且都为多器官、多系统的感染.在所有检出菌中,阳性率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结论感染仍然是肝脏移植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手术技巧的提高,能明显减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术前肝功能A级和B级之间感染发生率和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而术前肝功能C级的患者,无论是单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的发生率,还是多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均较术前肝功能A级或B级高.肝脏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大小、感染严重程度和总体待肝时间分布无差别.肝脏移植术后感染的常见细菌为铜绿色假单胞菌.
作者:谭远飞;周杰;谭永法;金浩生;唐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足板小孔开窗与镫骨全切除术治疗耳硬化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至2004年资料完整的部分耳硬化症病例63例(73耳),统计足板小孔开窗术27例(30耳)和镫骨全切除术36例(43耳)患者的术后听力和并发症等指标,比较两种术式的优劣.结果两组术后言语频率纯音平均听阈气骨导差缩小无明显差异,但在高频气骨导差改善及减少术后高频听力损失和眩晕方面,足板小孔开窗术明显优于镫骨全切除术,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足板小孔开窗与镫骨全切除术在提高耳硬化症病人的听力方面均具有较好的疗效,而足板小孔开窗可更好地提高高频听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严星;谢南屏;林枫;陈国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考察构成利多卡因微乳各组分的比例并进行制备.方法绘制伪三元相图考察不同Km(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值对利多卡因微乳区形成的影响,根据微乳区面积大小选择制备利多卡因微乳的佳Km值,测定利多卡因微乳的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范围,测定利多卡因微乳的理化特性,对利多卡因微乳的形态及体系类型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当Km=3时伪三元相图形成的微乳区面积大,利多卡因微乳平均粒径为(29.8±14.4)nm,其中98%的粒径范围位于15.145.5 nm之间,2%的粒径范围位于77.9~261.3 nm之间;25℃恒温下利多卡因微乳的粘度为25 mPa·S,电导率为130μs/cm,折光率为1.473,利多卡因微乳为水包油(O/W)型微乳,利多卡因微乳体系为大小不均的球形多分散体系.结论通过伪三元相图法可以得到理想的利多卡因微乳各组分比例范围,马尔文粒径测定结合透射电镜分析对观察并测定微乳的粒径、分布、形态及体系类型效果较理想.
作者:朱晓亮;陈志良;李国锋;曾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食管鳞癌细胞系中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不同食管鳞癌细胞系中的激活状态及其对食管鳞癌细胞的生存及转化作用,探讨是否在不同类型的食管鳞癌细胞系中存在组成性激活的STAT3信号通路.方法 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两株食管鳞癌细胞中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EMSA)法检测两株食管鳞癌细胞核中p-STAT3蛋白与其特异的DNA序列结合能力.RT-PCR法检测STAT3、VEGF和BCl-2 mRNA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细胞中存在激活的STAT3信号传导通路,通路蛋白STAT3、p-STAT3及其下游靶基因产物VEGF、BCl-2在两种食管鳞癌细胞中均有表达,p-STAT3蛋白在细胞核中具有较高的DNA结合活性.RT-PCR结果表明,STAT3、VEGF和BCl-2的mRNA在细胞中也存在过表达.结论本研究发现在两种食管鳞癌细胞系中均有组成性激活的STAT3信号通路,提示STAT3信号通路可能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新华;李珊珊;阎爱华;卢创新;郭燕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散结抗瘤方体内和体外抗肿瘤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对荷瘤小鼠(SRS-82瘤株)用散结抗瘤方煎剂灌胃,计算抑瘤率,电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并提取肿瘤细胞DNA做琼脂糖凝胶电泳.体外实验:传代培养SRS-82细胞,用散结抗瘤方含药血清干预细胞后,检测活细胞数、细胞凋亡率、Bcl-2蛋白MMP-2mRNA的表达强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散结抗瘤方组瘤重显著减轻,电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出现凋亡特征性改变;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强度降低.结论散结抗瘤方在体内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在体外对肿瘤细胞也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该方抑瘤作用可能与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机制可能与下调抑制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有关.散结抗瘤方对肿瘤细胞MMP-2的表达没有影响.
作者:陈达理;黄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大骨节病患者、病区内对照人群和非病区外对照人群12号染色体上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repeat,STR)位点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基因扫描方法,对12号染色体上D12S358、D12S1675、D12S1663、D12S1697、D12S1725和D12S1613位点在大骨节病区患者和病区内对照及非病区外对照人群中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计算相应人群中6个位点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并对各组间基因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12号染色体上D12S358、D12S1675、D12S1663、D12S1697、D12S1725和D12S1613位点在大骨节病患者分别检出7、7、7、10、12和8个等位基因,13、12、9、17、19和10个基因型;在病区内对照人群中分别检出7、5、7、9、13和9个等位基因,12、10、12、19、16和8个基因型:在非病区外对照人群中分别检出7、5、5、12、8和9个等位基因,17、16、8、22、14和8个基因型;各组间基因频率进行比较,在D12S1725位点,患者与病区内对照(P=0.0119)及非病区外对照间(P=0.0050)均有显著性差异,而病区正常组及非病区正常组间无差异(P=0.590);其余各位点在三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骨节病患者12号染色体的6个STR位点中D12S1725等位基因分布显著不同于病区与非病区正常人.
作者:左弘;郭雄;康龙丽;平智广;张宝弟;王世捷;赖江华;耿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运用维生素B12混合溶液雾化吸入治疗鼻咽癌急性放射性黏膜炎,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22例鼻咽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出现急性放射性黏膜炎,61例应用维生素B12混合溶液雾化吸入治疗作为治疗组,61例应用庆大霉素混合溶液雾化吸入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维生素B12混合溶液雾化吸入组患者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程度轻,主要表现为黏膜损伤程度减轻,疼痛减轻,进食改善,放疗结束后体质量下降少,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放疗没有中断;而对照组放射性黏膜炎程度重,其中8例患者不得不中断放疗1周.结论运用维生素B12混合溶液雾化吸入治疗鼻咽癌急性放射性黏膜炎,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祥龙;石玉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导管协助减压模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交通性及张力性气胸(简称交通性气胸).方法利用小导管配电子程控式微负压协助排气减压的治疗设施,前瞻性治疗7年来所有交通性气胸共87例,与回顾总结粗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46例对照.结果小导管治疗组气胸平均闭合时间(4.12±0.98)d,对照组为(6.83±2.06)d(P<0.01),且治疗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除2例自动放弃治疗、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外,均痊愈出院.结论该气胸治疗设施治疗效果佳,与粗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法相比具有安全,愈合快,操作简单,微创、痛苦及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推广应用前景.
作者:刘贵真;黄艳霞;肖明;陈裕洁;刘静姝;李小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优化BL21/pET-11 c/hIL-2-mGM-CSF的培养条件以提高目的蛋白的表达量.方法采用拉丁方试验设计方法进行培养基、诱导温度和IPTG使用浓度的综合比较试验,对电泳结果进行扫描后作统计分析,并对该试验所推导出的培养条件进行验证.以佳的培养条件进行连续3次扩大培养,将其与常规培养条件进行比较.结果采用高浓度肉汤培养得到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优于2×YT和LB培养基.42℃诱导与37℃诱导相比能显著提高蛋白表达量,而低至0.3 mmol/L的IPTG可得到优于1.0mmol/L所能诱导得到的蛋白表达量.统计学分析表明优化的培养条件与常规培养条件相比能显著提高目的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扩大培养时,采用佳的培养条件培养,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比优化之前提高了5倍,表达量达到菌体总蛋白的29%以上.结论通过改良方法培养工程菌BL21/pET-11 c/hIL-2-mGM-CSF,hIL-2-mGM-CSF蛋白以较高的水平表达,为下一步的蛋白纯化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作者:温茜;马骊;王小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中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雌激素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PMO)的可能细胞因子途径.方法 健康3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和雌激素组(己烯雌酚片,0.0225mg·kg1·d-1,灌胃).假手术组仅牵动卵巢,其余两组均行卵巢切除术.12周后取第3-6腰椎做骨密度检查.取股骨提总RNA.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上述因子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相对于去卵巢组,雌激素组大鼠腰椎骨密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相对于去卵巢组,雌激素组大鼠骨组织OPG的mRNA表达增高,M-CSF的mRNA表达下降,ODF/OPG值下降.结论 雌激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效应可能与其调控OPG,M-CSF的表达和ODF/OPG值有关.
作者:王强;王坤正;党晓谦;时志斌;裴宪武;柏传毅;贾学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平滑肌细胞外钙内流对正常膜电位和休克后期超极化膜电位状态的影响.方法制作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分离血管平滑肌细胞(ASMCs),用DiBAC4(3)标记细胞膜电位,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ay k 8644和TEA对正常对照组和休克组细胞膜电位的影响.结果 Bay k 8644使正常对照组的ASMCs膜电位超极化,而Bay k 8644对休克组ASMCs膜电位的作用是去极化,但这种作用可被TEA逆转.结论在正常情况下外钙大量内流会激活BKCa使细胞膜电位超极化,而在休克后期外钙内流会直接导致ASMCs膜电位的去极化,对于休克后期低反应性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清;赵克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阿片类药物硬膜外腔持续注射对全髋置换手术围术期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吗啡组:手术开始前15min于硬膜外腔给予吗啡4mg+0.9%生理盐水10ml,术毕硬膜外腔吗啡80μg/h持续给药48 h;对照组:术前15 min给予0.9%生理盐水10 ml,术毕硬膜外腔给予0.15%罗哌卡因2.0 ml/h持续给药48 h.分别于麻醉前5 min、术毕、术后24 h、术后48 h4个时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IL-6、D-二聚体含量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毕、术后24、48 h的IL-6、D-二聚体含量较麻醉前均显著升高(P<0.01),术毕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回落.吗啡组患者术毕、术后24、48 h时间点IL-6、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硬膜外腔注射吗啡对围手术期凝血酶原时间和出血量均无明显影响.结论硬膜外腔注射吗啡可抑制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减少D-二聚体的生成,改善围术期高凝状态.
作者:王刚;孙怡;罗刚健;林派冲;刘培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急性分离的肺泡Ⅱ性细胞全细胞钠电流及调节特性.方法应用膜片钳技术全细胞记录模式记录分离后5 h内的大鼠ATⅡ的全细胞钠电流,并观察阿米洛利和特布他林对其的影响.结果可以记录到阿米洛利敏感性钠电流,应用特布他林后电流明显增大.结论可以利用急性分离的ATⅡ细胞进行钠通道电生理研究,为病理状态下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作者:申海燕;李涛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探讨白藜芦醇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白藜芦醇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通过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用Rhodamine123和TMRE标记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并分别通过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结果低浓度白藜芦醇(≤25 μmol/L)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不显著,而高浓度白藜芦醇(>25 μmol/L)显著地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且呈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F=18.532,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白藜芦醇能显著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白藜芦醇能降低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论白藜芦醇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白藜芦醇使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提示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在白藜芦醇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作用.
作者:马晓冬;晏芳;马安德;王慧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对反复发作和持续发作的持续性房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有症状持续性房颤患者82例,予口服胺碘酮治疗,负荷量为3次/d,200 mg/次,连服1~4周后减至2次/d,200 mg/次,1~4周,维持量为每天200 mg或100 mg.(2)比较43例复律患者与39例地高辛或倍他乐克控制室率患者心脑事件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结果 (1)口服胺碘酮后43例复律,成功率52%.18例射血分数从(32±8)%上升至(46±10)%.左房内径从(4.6±1.1)cm缩小至(4.1±0.8)cm.除2例T4轻度升高、1例QT延长和心动过缓外,未发现明显副作用.(2)复律病人中仅1例半年后心衰恶化住院,而室率控制组1例脑栓塞、1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1例心衰合并出血死亡.结论有症状、高危、有可能复律的持续房颤,不宜或不需电复律患者,应尽可能给予药物复律机会;药物复律应用胺碘酮是相对简便、安全且有效的.
作者:赵芙;冯少娴;赵萍;马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本文简要介绍了失语症语篇学研究的内容、研究视角和重要发现,分析了其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潮流走向.结构主义注重话语微观层面,功能主义关注总体的结构和意义,话语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对接将成为研究的新趋势.
作者:吴克蓉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