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子喉镜下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下咽及喉部巨大血管瘤

黄益灯;陈建福;夏思文;黄子喜;王光耀;罗兴华;罗春娟

关键词:血管瘤, 咽喉部, 电子喉镜, 平阳霉素, 微创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电子喉镜下经皮穿刺注射平阳霉素治疗下咽及喉部巨大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998年9月至2004年1月收治下咽及喉部巨大血管瘤患者18例,电子喉镜引导下经皮肤穿刺行血管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注射次数7~14次,平均10.2次.结果治愈的12例,显效6例.经一年以上的随访,未见复发.结论本方法具有微创,患者痛苦小、喉功能保存好、不需气管切开等优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2/维生素D3上调蛋白1在哮喘病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表达

    目的探讨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维生素D3上调蛋白1(VDUP1)在不同时期哮喘病人嗜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哮喘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抽取正常自愿受试者14例,急性发病未经任何治疗的16例轻到中度哮喘病人和通过吸入糖皮质激素而处于哮喘缓解期的35例病人的外周静脉血15 ml进行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诱导痰嗜酸细胞计数,随后行肺功能检查测定FEV1.0%和PEF%.分离纯化静脉血嗜酸细胞,提取总RNA.RT-PCR同时扩增特异性片段VDUP1和内参β-Actin.取10μl反应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用Gel-Pro软件分析凝胶成像,测定VDUP1和β-Actin灰度值,求VDUP1/β-Actin比值,并比较不同组别之间VDUP1表达的变化,分析VDUP1/β-Actin比值与诱导痰嗜酸细胞、FEV1.0%、PEF%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未经治疗的哮喘病人嗜酸细胞(0.314±0.242)与正常人比较(0.532±0.279)显著降低,而经吸入糖皮质激素处于缓解期哮喘病人嗜酸细胞VDUP1/β-Actin比值(0.612±0.381)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急性发作未经治疗哮喘组嗜酸细胞VDUP1表达与FEV1.0%(r=0.587,P=0.046)和PEF%(r=0.563,P=0.033)呈正相关,而与诱导痰嗜酸细胞计数呈负相关关系(r=-0.436,p=0.049).结论嗜酸细胞VDUP1的表达与哮喘嗜酸细胞活化相关,并影响哮喘病人的临床症状.

    作者:高枫;蔡绍曦;邹飞;李文军;赵海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技巧、肝脏移植受体待肝时间、受体术前肝功能分级和肝脏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关系;分析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常见菌群;探讨肝脏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防治办法.方法结合本院2004年8月~2005年8月共31例行肝脏移植术的患者,对肝脏移植术后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结果 31例肝脏移植患者,共16例患者术后发生了细菌感染,感染发生率51.61%,多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的发生率22.58%.前期的手术患者中,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无肝期均较后期的手术患者长,而感染发生率较后期的手术患者高.19例术前肝功能A级患者,有7例发生了单系统(或器官)的细菌感染,2例发生了多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8例术前肝功能B级患者,有2例发生了单系统(或器官)的细菌感染,1例发生了多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本组的5例肝功能C级患者中,除1例没有发生感染外,其余4例均发生了感染,且都为多器官、多系统的感染.在所有检出菌中,阳性率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结论感染仍然是肝脏移植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手术技巧的提高,能明显减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术前肝功能A级和B级之间感染发生率和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而术前肝功能C级的患者,无论是单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的发生率,还是多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均较术前肝功能A级或B级高.肝脏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大小、感染严重程度和总体待肝时间分布无差别.肝脏移植术后感染的常见细菌为铜绿色假单胞菌.

    作者:谭远飞;周杰;谭永法;金浩生;唐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登革2型病毒NGC株基因组亚克隆的构建及其鉴定

    目的构建登革2型病毒NGC株基因组全序列的亚cDNA克隆,为进一步构建全长感染性cDNA克隆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登革2型病毒NGC株基因组全序列中的酶切位点设计2对引物,从病毒感染的乳鼠脑中提取RNA,采用长链RT-PCR技术扩增出覆盖病毒基因组全长的2个cDNA片段,并克隆至pCR-XL-TOPO载体后测序.结果经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表明,获得的cDNA克隆为登革2型病毒NGC株特异的.结论已成功构建出登革2型病毒NGC株基因组的2个cDNA亚克隆.

    作者:贡树基;曹虹;赵卫;张文炳;周浩;陈丽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抗幽门螺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制备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全菌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进行初步鉴定.方法用培养的幽门螺杆菌超声破菌后的上清和沉淀为抗原分别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测定抗体免疫球蛋白亚类、效价及亲和力,用重组表达的Hp Lpp20、HspA、urease A、CagA、urease B、catalase蛋白鉴定抗体.结果共获得34株抗Hp的单克隆抗体,其中抗上清31株和抗沉淀3株,34株抗体中针对Lpp20、HspA、urease A、CagA、ureaseB、catalase蛋白的抗体分别为3、2、4、1、5、2株,目前已鉴定的部分单克隆抗体的亚类均为IgG1,细胞培养上清的效价为1:16~1:32,腹水效价为1:32000~1:64000,抗体亲和常数介于1×10-10 mol/L~5.2×10-12mol/L.结论获得特异性针对幽门螺杆菌的单克隆抗体,为幽门螺杆菌的诊断和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妍;宁云山;洪燕华;刘宜楚;罗军;龙敏;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钙通道激动剂Bay k 8644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细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位的作用

    目的探讨平滑肌细胞外钙内流对正常膜电位和休克后期超极化膜电位状态的影响.方法制作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分离血管平滑肌细胞(ASMCs),用DiBAC4(3)标记细胞膜电位,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ay k 8644和TEA对正常对照组和休克组细胞膜电位的影响.结果 Bay k 8644使正常对照组的ASMCs膜电位超极化,而Bay k 8644对休克组ASMCs膜电位的作用是去极化,但这种作用可被TEA逆转.结论在正常情况下外钙大量内流会激活BKCa使细胞膜电位超极化,而在休克后期外钙内流会直接导致ASMCs膜电位的去极化,对于休克后期低反应性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清;赵克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28例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 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经禁食、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抗生素以及配合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等疗法,痊愈26例,中转手术2例.平均发生时间是术后8.9d,平均治愈时间13.2 d.结论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临床上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但以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腹痛和呕吐相对较轻.可能的发病原因是手术创伤、腹腔内炎症、积液积血或异物刺激导致术后小肠出现炎性水肿,浆膜表面渗出增加,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造成腹膜间粘连而成,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抗炎、营养支持、中药灌肠或手术等疗法,效果良好.

    作者:罗劲根;谢志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TAT3在食管鳞癌细胞系中的激活及其靶基因产物的表达

    目的分析食管鳞癌细胞系中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不同食管鳞癌细胞系中的激活状态及其对食管鳞癌细胞的生存及转化作用,探讨是否在不同类型的食管鳞癌细胞系中存在组成性激活的STAT3信号通路.方法 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两株食管鳞癌细胞中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EMSA)法检测两株食管鳞癌细胞核中p-STAT3蛋白与其特异的DNA序列结合能力.RT-PCR法检测STAT3、VEGF和BCl-2 mRNA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细胞中存在激活的STAT3信号传导通路,通路蛋白STAT3、p-STAT3及其下游靶基因产物VEGF、BCl-2在两种食管鳞癌细胞中均有表达,p-STAT3蛋白在细胞核中具有较高的DNA结合活性.RT-PCR结果表明,STAT3、VEGF和BCl-2的mRNA在细胞中也存在过表达.结论本研究发现在两种食管鳞癌细胞系中均有组成性激活的STAT3信号通路,提示STAT3信号通路可能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新华;李珊珊;阎爱华;卢创新;郭燕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柴胡总皂甙对对戊四氮慢性点燃大鼠海马 GFAP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柴胡总皂甙对戊四氮(PTZ)慢性点燃癫痫模型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6组,即空白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丙戊酸钠(VPA)组(C组)和柴胡总皂甙高、中、低3种剂量组(D组、E组、F组),除A组不做处理外,其他各组采用腹腔注射PTZ慢性点燃造模,造模同时给予VPA、柴胡总皂甙等不同处理因素,连续4周后取脑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从阳性细胞数、截面积、灰度值分析结果.结果 B组海马各区的阳性细胞数、阳性细胞截面积高于其他各组(P<0.01),B组海马各区阳性细胞灰度值低于其他各组,经统计分析CAl区与A组、C组、D组差异显著(P<0.01),CA2区与A组、C组、D组、E组差异显著(P<0.05),而在DG区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C组、D组、E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柴胡总皂甙可以抑制PTZ点燃大鼠海马GFAP的过度表达,柴胡总皂甙存在抑制点燃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的作用.

    作者:谢炜;鲍勇;于礼建;陈育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口服胺碘酮转复持续性房颤的疗效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对反复发作和持续发作的持续性房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有症状持续性房颤患者82例,予口服胺碘酮治疗,负荷量为3次/d,200 mg/次,连服1~4周后减至2次/d,200 mg/次,1~4周,维持量为每天200 mg或100 mg.(2)比较43例复律患者与39例地高辛或倍他乐克控制室率患者心脑事件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结果 (1)口服胺碘酮后43例复律,成功率52%.18例射血分数从(32±8)%上升至(46±10)%.左房内径从(4.6±1.1)cm缩小至(4.1±0.8)cm.除2例T4轻度升高、1例QT延长和心动过缓外,未发现明显副作用.(2)复律病人中仅1例半年后心衰恶化住院,而室率控制组1例脑栓塞、1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1例心衰合并出血死亡.结论有症状、高危、有可能复律的持续房颤,不宜或不需电复律患者,应尽可能给予药物复律机会;药物复律应用胺碘酮是相对简便、安全且有效的.

    作者:赵芙;冯少娴;赵萍;马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囊藻毒素LR诱导L-02细胞发生凋亡

    目的了解微囊藻毒素(MC)LR对L-02细胞的毒性机制.方法以L-02细胞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MCLR处理该细胞,观察了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形态改变、乳酸脱氢酶(LDH)泄漏、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因等一系列指标的变化.结果 MTT细胞增殖实验可知,MCLR在24 h内对L-02细胞有轻微的抑制作用,随后却促进细胞增殖.48 h处理对LDH泄漏没有显著影响,延时处理导致LDH泄漏发生,且MCLR浓度越高,LDH泄漏越严重,此结果显示发生了细胞氧化损伤.光镜下50μg/ml的毒素浓度在60h处理后可造成明显的细胞形态改变,如细胞变圆、不贴壁、萎缩、膜发泡,这些都是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变化.36 h不同浓度MCLR处理的细胞凋亡率较低,约为22%~29%,延长处理时间至60 h,高浓度(50μg/ml)处理的L-02细胞的凋亡率可达80%.经高浓度MCLR处理60 h的L-02细胞中,p53和Bcl-2基因产物大量表达.结论微囊藻毒素LR可诱导L-02发生凋亡并上调凋亡相关基因p53和bcl-2的表达.

    作者:雷腊梅;宋立荣;韩博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急性分离的肺泡Ⅱ型细胞的钠转运及调节

    目的观察急性分离的肺泡Ⅱ性细胞全细胞钠电流及调节特性.方法应用膜片钳技术全细胞记录模式记录分离后5 h内的大鼠ATⅡ的全细胞钠电流,并观察阿米洛利和特布他林对其的影响.结果可以记录到阿米洛利敏感性钠电流,应用特布他林后电流明显增大.结论可以利用急性分离的ATⅡ细胞进行钠通道电生理研究,为病理状态下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作者:申海燕;李涛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分子干扰RNA靶向抑制suvivin基因诱导U251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构建靶向survivin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导入人胶质瘤细胞U251中,研究siRNA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对U251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根据siRNA设计原则,在survivin全长序列中选取设计含19个核苷酸(19 nt)靶序列两条反向重复序列,间以9个核苷酸的茎环序列,两端分别加上对应的酶切位点,形成siRNA的DNA模板并克隆到siRNA表达载体pGenesil-1中,获得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pGenesil-1/survivin;采用Metafectene转染试剂将干扰质粒导入到胶质瘤细胞U251;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ing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干扰效果;采用Annexin-V/PI双色标记的流式细胞仪法检测siRNA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显示:survivin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得到显著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survivin基因表达被抑制后,U25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结论靶向survivin基因的重组siRNA干扰载体pGenesi-l/survivin介导的RNAi显著靶向抑制了survivin基因在人胶质瘤细胞U251中的表达,并明显诱导了U251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徐如祥;涂艳阳;姜晓丹;封江南;黄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AdKDR-CDglyTK融合基因系统对胃癌MGC-803细胞体的外杀伤作用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第二受体,亦即酪氨酸激酶受体(kinase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KDR)启动子驱动的CDglyTK融合基因体系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的杀伤作用.方法将质粒pAdEasy-KDR-CDglyTK在293细胞内包装、扩增后,体外感染表达KDR的MGC-803细胞株,并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5-FC和/或更昔洛韦,观察该体系对MGC-803细胞株的杀伤效应及其旁观者效应;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电镜观察细胞的病变.结果所得病毒滴度为2.0×1012pfu/ml.MGC-803细胞株感染率随腺病毒滴度的递增而增加.融合基因的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P<0.001).将感染腺病毒的细胞与未感染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培养,观察到该体系明显的旁观者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该体系抑制MGC-803细胞DNA的合成,表现为G1期细胞比率增多及S期细胞减少(P<0.001).同时,电镜下可见MGC-803细胞有凋亡和坏死改变.结论腺病毒介导KDR启动子驱动的CDglyTK融合基因体系可以有效地杀伤人胃癌细胞.

    作者:周广军;黄宗海;俞金龙;厉周;苏国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简介

    睡眠医学是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临床呼吸、心血管、消化、血液、泌尿、内分泌、耳鼻喉、口腔、妇产科、小儿科、精神科等各个学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HS)是引起临床很多疾病的独立始动因素,充分认识可以改变人们对很多疾病发生、发展的传统观念.

    作者:李涛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大骨节病患者12号染色体6个STR位点基因频率分析

    目的分析大骨节病患者、病区内对照人群和非病区外对照人群12号染色体上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repeat,STR)位点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基因扫描方法,对12号染色体上D12S358、D12S1675、D12S1663、D12S1697、D12S1725和D12S1613位点在大骨节病区患者和病区内对照及非病区外对照人群中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计算相应人群中6个位点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并对各组间基因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12号染色体上D12S358、D12S1675、D12S1663、D12S1697、D12S1725和D12S1613位点在大骨节病患者分别检出7、7、7、10、12和8个等位基因,13、12、9、17、19和10个基因型;在病区内对照人群中分别检出7、5、7、9、13和9个等位基因,12、10、12、19、16和8个基因型:在非病区外对照人群中分别检出7、5、5、12、8和9个等位基因,17、16、8、22、14和8个基因型;各组间基因频率进行比较,在D12S1725位点,患者与病区内对照(P=0.0119)及非病区外对照间(P=0.0050)均有显著性差异,而病区正常组及非病区正常组间无差异(P=0.590);其余各位点在三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骨节病患者12号染色体的6个STR位点中D12S1725等位基因分布显著不同于病区与非病区正常人.

    作者:左弘;郭雄;康龙丽;平智广;张宝弟;王世捷;赖江华;耿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肾康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NO、TGF-β1的影响

    目的探讨肾康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肾康丸药物血清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系膜细胞分泌NO、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结果肾康丸药物血清能促进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系膜细胞分泌NO、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分泌(P<0.05或P<0.01),上述作用随用药时间及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结论 肾康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机制,与其促进系膜细胞分泌NO、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分泌,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达到防止细胞因子引起的系膜细胞损伤有关.

    作者:陈国宝;魏连波;肖炜;龙海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胎盘绒毛滋养层表达与绒毛血管生成

    目的确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人胎盘绒毛滋养层的表达,探讨VEGF在绒毛间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取孕6~9周行人工流产术的胎盘10例、孕18~22周行水囊引产术的胎盘(10例)、孕37~38周行剖宫产的胎盘(10例),分3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定量分析并对绒毛血管行体视学研究.结果在3组中,VEGF在绒毛滋养层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28.19±3.01,18.65±2.43,4.95±0.86,P<0.01),绒毛间质血管的管径短轴参数无显著性变化(26.67±7.74,25.08±4.67,2336±5.30,P>0.05),血管的长度密度呈显著性增加(1.46±0.64,5.58±1.31,19.56±1.40,P<0.01).结论随着孕期发展,VEGF在绒毛滋养层的表达逐渐减弱,但血管长度密度却增加,说明VEGF并非调控绒毛血管生成的唯一因子.

    作者:贾建军;王自能;罗新;陈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ARS冠状病毒S2基因变异性分析

    目的测定SARS冠状病毒GD322株S2基因序列并对SARS-CoV S2基因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方法用RT-PCR法从SARS-CoV GD322株基因组中扩增S2基因片段并克隆至pGEM-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株后测序.利用Lasergene、ClustalX、DNAman和Treeview等软件,将基因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后,与早、中、晚期各地暴发的SARS-CoVS2蛋白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在Internet网数据库中对S2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T细胞抗原表位预测.结果随着SARS-CoV的传播流行,S2基因趋于稳定,晚期的SARS-CoV S2基因的同源性达到99.9%.T细胞抗原表位预测发现,SARS-CoV S2蛋白第57位氨基酸突变对T细胞抗原表位有影响.结论 SARS流行过程中SARS-CoV S2基因较为稳定,S2蛋白57位氨基酸的突变可影响病毒T细胞抗原表位.

    作者:周浩;龙北国;张文炳;江丽芳;陈丽丹;贡树基;赵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生物陶瓷人工听骨在鼓室硬化手术中应用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生物陶瓷人工听骨在鼓室硬化手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至2006年鼓室硬化锤砧固定型资料完整病例28例(28耳),术中运用生物陶瓷人工听骨14例(14耳),去除硬化灶后撼动听骨链14例(14耳),术后随访3~24月,分析患者言语频率(500,1000,2000Hz)纯音平均听阈(PTA)及气骨导差(ABG),比较两种术式的优劣.结果两组术后言语频率PTA及ABG较术前均缩小且有统计学意义,应用生物陶瓷人工听骨组明显优于撼动听骨链组(P<0.05).结论术中应用生物陶瓷人工听骨在提高鼓室硬化病人的听力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万良财;谢南屏;严星;陈国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利多卡因微乳的制备及电镜观察

    目的考察构成利多卡因微乳各组分的比例并进行制备.方法绘制伪三元相图考察不同Km(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值对利多卡因微乳区形成的影响,根据微乳区面积大小选择制备利多卡因微乳的佳Km值,测定利多卡因微乳的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范围,测定利多卡因微乳的理化特性,对利多卡因微乳的形态及体系类型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当Km=3时伪三元相图形成的微乳区面积大,利多卡因微乳平均粒径为(29.8±14.4)nm,其中98%的粒径范围位于15.145.5 nm之间,2%的粒径范围位于77.9~261.3 nm之间;25℃恒温下利多卡因微乳的粘度为25 mPa·S,电导率为130μs/cm,折光率为1.473,利多卡因微乳为水包油(O/W)型微乳,利多卡因微乳体系为大小不均的球形多分散体系.结论通过伪三元相图法可以得到理想的利多卡因微乳各组分比例范围,马尔文粒径测定结合透射电镜分析对观察并测定微乳的粒径、分布、形态及体系类型效果较理想.

    作者:朱晓亮;陈志良;李国锋;曾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