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2/维生素D3上调蛋白1在哮喘病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表达

高枫;蔡绍曦;邹飞;李文军;赵海金

关键词:维生素D3上调蛋白1, 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 哮喘, 嗜酸性粒细胞, FEV1.0%, PEF%
摘要:目的探讨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维生素D3上调蛋白1(VDUP1)在不同时期哮喘病人嗜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哮喘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抽取正常自愿受试者14例,急性发病未经任何治疗的16例轻到中度哮喘病人和通过吸入糖皮质激素而处于哮喘缓解期的35例病人的外周静脉血15 ml进行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诱导痰嗜酸细胞计数,随后行肺功能检查测定FEV1.0%和PEF%.分离纯化静脉血嗜酸细胞,提取总RNA.RT-PCR同时扩增特异性片段VDUP1和内参β-Actin.取10μl反应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用Gel-Pro软件分析凝胶成像,测定VDUP1和β-Actin灰度值,求VDUP1/β-Actin比值,并比较不同组别之间VDUP1表达的变化,分析VDUP1/β-Actin比值与诱导痰嗜酸细胞、FEV1.0%、PEF%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未经治疗的哮喘病人嗜酸细胞(0.314±0.242)与正常人比较(0.532±0.279)显著降低,而经吸入糖皮质激素处于缓解期哮喘病人嗜酸细胞VDUP1/β-Actin比值(0.612±0.381)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急性发作未经治疗哮喘组嗜酸细胞VDUP1表达与FEV1.0%(r=0.587,P=0.046)和PEF%(r=0.563,P=0.033)呈正相关,而与诱导痰嗜酸细胞计数呈负相关关系(r=-0.436,p=0.049).结论嗜酸细胞VDUP1的表达与哮喘嗜酸细胞活化相关,并影响哮喘病人的临床症状.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白藜芦醇通过影响线粒体膜电位诱导HepG2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探讨白藜芦醇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白藜芦醇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通过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用Rhodamine123和TMRE标记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并分别通过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结果低浓度白藜芦醇(≤25 μmol/L)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不显著,而高浓度白藜芦醇(>25 μmol/L)显著地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且呈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F=18.532,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白藜芦醇能显著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白藜芦醇能降低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论白藜芦醇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白藜芦醇使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提示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在白藜芦醇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作用.

    作者:马晓冬;晏芳;马安德;王慧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植物日光性皮炎1例报告

    植物日光性皮炎是患者过多进食或接触光感性植物,并经受长期日晒后引起的急性光毒性皮肤炎症,笔者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蓉;赵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新型Taq 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类mdr1基因

    目的建立一种比现有方法敏感、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人类mdr1基因的新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新方法.方法用Primer Express2.0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和MGB探针,以TaqMan-MGB探针技术为基础,运用Taq Man-MGB探针,以含有目的基因mdr1cDNA的质粒pHaMDR1/A为阳性模板,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所建立方法的低检测限度为15个基因拷贝/反应,在待扩增DNA浓度为3.061×103cps/ml~3.061×109cps/ml范围时,模板浓度与循环阈值(Ct)之间的相关性良好,决定系数r2为0.988243.结论应用Taq Man-MGB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类mdr1基因,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和精确性高等优点.

    作者:邹亚伟;封志纯;胡斌;乔英飒;吴梓梁;陈福雄;叶铁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维生素B12混合溶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放射性黏膜炎疗效观察

    目的运用维生素B12混合溶液雾化吸入治疗鼻咽癌急性放射性黏膜炎,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22例鼻咽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出现急性放射性黏膜炎,61例应用维生素B12混合溶液雾化吸入治疗作为治疗组,61例应用庆大霉素混合溶液雾化吸入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维生素B12混合溶液雾化吸入组患者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程度轻,主要表现为黏膜损伤程度减轻,疼痛减轻,进食改善,放疗结束后体质量下降少,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放疗没有中断;而对照组放射性黏膜炎程度重,其中8例患者不得不中断放疗1周.结论运用维生素B12混合溶液雾化吸入治疗鼻咽癌急性放射性黏膜炎,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祥龙;石玉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分子干扰RNA靶向抑制suvivin基因诱导U251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构建靶向survivin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导入人胶质瘤细胞U251中,研究siRNA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对U251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根据siRNA设计原则,在survivin全长序列中选取设计含19个核苷酸(19 nt)靶序列两条反向重复序列,间以9个核苷酸的茎环序列,两端分别加上对应的酶切位点,形成siRNA的DNA模板并克隆到siRNA表达载体pGenesil-1中,获得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pGenesil-1/survivin;采用Metafectene转染试剂将干扰质粒导入到胶质瘤细胞U251;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ing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干扰效果;采用Annexin-V/PI双色标记的流式细胞仪法检测siRNA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显示:survivin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得到显著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survivin基因表达被抑制后,U25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结论靶向survivin基因的重组siRNA干扰载体pGenesi-l/survivin介导的RNAi显著靶向抑制了survivin基因在人胶质瘤细胞U251中的表达,并明显诱导了U251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徐如祥;涂艳阳;姜晓丹;封江南;黄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胎盘绒毛滋养层表达与绒毛血管生成

    目的确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人胎盘绒毛滋养层的表达,探讨VEGF在绒毛间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取孕6~9周行人工流产术的胎盘10例、孕18~22周行水囊引产术的胎盘(10例)、孕37~38周行剖宫产的胎盘(10例),分3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定量分析并对绒毛血管行体视学研究.结果在3组中,VEGF在绒毛滋养层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28.19±3.01,18.65±2.43,4.95±0.86,P<0.01),绒毛间质血管的管径短轴参数无显著性变化(26.67±7.74,25.08±4.67,2336±5.30,P>0.05),血管的长度密度呈显著性增加(1.46±0.64,5.58±1.31,19.56±1.40,P<0.01).结论随着孕期发展,VEGF在绒毛滋养层的表达逐渐减弱,但血管长度密度却增加,说明VEGF并非调控绒毛血管生成的唯一因子.

    作者:贾建军;王自能;罗新;陈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28例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 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经禁食、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抗生素以及配合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等疗法,痊愈26例,中转手术2例.平均发生时间是术后8.9d,平均治愈时间13.2 d.结论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临床上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但以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腹痛和呕吐相对较轻.可能的发病原因是手术创伤、腹腔内炎症、积液积血或异物刺激导致术后小肠出现炎性水肿,浆膜表面渗出增加,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造成腹膜间粘连而成,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抗炎、营养支持、中药灌肠或手术等疗法,效果良好.

    作者:罗劲根;谢志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技巧、肝脏移植受体待肝时间、受体术前肝功能分级和肝脏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关系;分析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常见菌群;探讨肝脏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防治办法.方法结合本院2004年8月~2005年8月共31例行肝脏移植术的患者,对肝脏移植术后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结果 31例肝脏移植患者,共16例患者术后发生了细菌感染,感染发生率51.61%,多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的发生率22.58%.前期的手术患者中,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无肝期均较后期的手术患者长,而感染发生率较后期的手术患者高.19例术前肝功能A级患者,有7例发生了单系统(或器官)的细菌感染,2例发生了多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8例术前肝功能B级患者,有2例发生了单系统(或器官)的细菌感染,1例发生了多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本组的5例肝功能C级患者中,除1例没有发生感染外,其余4例均发生了感染,且都为多器官、多系统的感染.在所有检出菌中,阳性率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结论感染仍然是肝脏移植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手术技巧的提高,能明显减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术前肝功能A级和B级之间感染发生率和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而术前肝功能C级的患者,无论是单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的发生率,还是多系统(或器官)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均较术前肝功能A级或B级高.肝脏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大小、感染严重程度和总体待肝时间分布无差别.肝脏移植术后感染的常见细菌为铜绿色假单胞菌.

    作者:谭远飞;周杰;谭永法;金浩生;唐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大骨节病患者12号染色体6个STR位点基因频率分析

    目的分析大骨节病患者、病区内对照人群和非病区外对照人群12号染色体上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repeat,STR)位点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基因扫描方法,对12号染色体上D12S358、D12S1675、D12S1663、D12S1697、D12S1725和D12S1613位点在大骨节病区患者和病区内对照及非病区外对照人群中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计算相应人群中6个位点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并对各组间基因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12号染色体上D12S358、D12S1675、D12S1663、D12S1697、D12S1725和D12S1613位点在大骨节病患者分别检出7、7、7、10、12和8个等位基因,13、12、9、17、19和10个基因型;在病区内对照人群中分别检出7、5、7、9、13和9个等位基因,12、10、12、19、16和8个基因型:在非病区外对照人群中分别检出7、5、5、12、8和9个等位基因,17、16、8、22、14和8个基因型;各组间基因频率进行比较,在D12S1725位点,患者与病区内对照(P=0.0119)及非病区外对照间(P=0.0050)均有显著性差异,而病区正常组及非病区正常组间无差异(P=0.590);其余各位点在三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骨节病患者12号染色体的6个STR位点中D12S1725等位基因分布显著不同于病区与非病区正常人.

    作者:左弘;郭雄;康龙丽;平智广;张宝弟;王世捷;赖江华;耿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鼠PGRP-L分子PGRP结构域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目的克隆小鼠长型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L)的PGRP结构域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Balb/C小鼠肝组织总RNA中扩增PGRP-L的PGRP结构域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入pUCm-T载体,以PCR、酶切和测序进行鉴定.以PCR从含PGRP结构域基因的重组质粒中扩增目的基因片段,插入表达质粒pQE-30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M15,诱导表达并纯化目的蛋白.结果 RT-PCR扩增得到约500bp的基因片段,将其与pUCm-T载体连接构建成重组质粒pmPGRPd,其酶切图谱与计算机分析结果一致,该基因片段长518bp,序列与Genbank中相应基因序列相同.构建成重组表达载体pQE-PGRPd,在大肠杆菌M15中表达,表达产物主要存在于菌体裂解液上清中,为一相对分子质量约29 000的可溶性蛋白.结论成功克隆并原核表达了小鼠PGRP-L分子PGRP结构域基因,为PGRP-L分子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作者:何智;左大明;陈政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分析后半规管瘘对豚鼠听力及耳蜗形态学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豚鼠后半规管造瘘后的听力情况.方法健康杂色豚鼠10只,左耳为实验耳,右耳为对照耳,左耳后半规管造瘘后分别进行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测试状态为戊巴比妥钠镇静睡眠.结果载波频率为0.5 kHz、1 kHz、2 kHz及4 kHz时,左耳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dB SPL)分别为30.00±8.66、25.56±5.27、20.00±5.00和22.22±4.21;右耳分别为35.56±5.27、27.78±10.93、18.89±3.33和21.11±3.33.左右耳同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手术造成的较小的后半规管瘘管对听力无明显影响.

    作者:谢南屏;陈国强;严星;舒斯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研究

    回顾性比较分析36例病人的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发现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中度及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基本能满足冠心病初步诊断的需要,同时还具有高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基本能满足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筛选的需要,是目前冠状动脉病变理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陈润钿;黄婷;杨希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导管协助减压治疗交通及张力性气胸

    目的探讨小导管协助减压模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交通性及张力性气胸(简称交通性气胸).方法利用小导管配电子程控式微负压协助排气减压的治疗设施,前瞻性治疗7年来所有交通性气胸共87例,与回顾总结粗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46例对照.结果小导管治疗组气胸平均闭合时间(4.12±0.98)d,对照组为(6.83±2.06)d(P<0.01),且治疗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除2例自动放弃治疗、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外,均痊愈出院.结论该气胸治疗设施治疗效果佳,与粗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法相比具有安全,愈合快,操作简单,微创、痛苦及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推广应用前景.

    作者:刘贵真;黄艳霞;肖明;陈裕洁;刘静姝;李小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散结抗瘤方体内和体外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散结抗瘤方体内和体外抗肿瘤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对荷瘤小鼠(SRS-82瘤株)用散结抗瘤方煎剂灌胃,计算抑瘤率,电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并提取肿瘤细胞DNA做琼脂糖凝胶电泳.体外实验:传代培养SRS-82细胞,用散结抗瘤方含药血清干预细胞后,检测活细胞数、细胞凋亡率、Bcl-2蛋白MMP-2mRNA的表达强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散结抗瘤方组瘤重显著减轻,电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出现凋亡特征性改变;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强度降低.结论散结抗瘤方在体内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在体外对肿瘤细胞也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该方抑瘤作用可能与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机制可能与下调抑制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有关.散结抗瘤方对肿瘤细胞MMP-2的表达没有影响.

    作者:陈达理;黄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T-2毒素对软骨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合成的影响以及硒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T-2毒素对软骨细胞主要间质成分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合成的影响和硒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T-2毒素对软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用TB染色法检测人软骨细胞蛋白聚糖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人软骨细胞胶原蛋白Ⅱ表达:RT-PCR检测人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mRNA表达.结果 T-2毒素在浓度为0.001~2 mg/的范围内,对软骨细胞的作用呈较典型的浓度依赖关系和时间依赖关系,而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浓度依赖关系更加明显.T-2毒素(10~20μg/L)可以抑制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的合成及其mRNA表达.而加硒能较明显刺激软骨细胞蛋白聚糖mRNA表达,部分减弱T-2毒素的这种抑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不显示对T-2毒素引起的Ⅱ型胶原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保护作用.结论 T-2毒素对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微量元素硒对T-2毒素引起的软骨细胞蛋白聚糖改变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陈静宏;曹峻岭;楚雍烈;杨占田;师钟丽;王红林;郭雄;王治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含hTERT片段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含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片段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对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的影响.方法 ELISA试剂盒检测DCs培养液中IL-12水平;混合白细胞(MLR)反应检测含hTERT片段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的DCs(hTERT-DCs)和未感染的DCs(N-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分子CD80、CD83、CD86和HLA-DR的变化;CytoTox 96非放射性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结果 hTERT-DCs和N-DCs在分泌IL-12的水平、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方面无明显差异;hTERT-DCs的CD83表达水平低于N-DCs,同时,hTERT-DCs激发的CTL对端粒酶阳性的靶细胞杀伤率明显高于端粒酶阴性的靶细胞(P<0.05).结论 hTERT-DCs尽管有可能阻止DCs自身的成熟,但在活化淋巴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分化增殖的能力方面并没发生明显改变,并且还能激发hTERT特异性CTL.

    作者:胡贵方;孙莉莎;金宏;欧程山;蒋毅萍;庞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基于PCR的siRNA表达框的制备

    目的改进目前基于PCR的方法制备siRNA表达框,转染细胞后产生高效的RNA干扰作用.方法从K562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以此为模板,PCR扩增U6启动子序列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用载体上的引物进行扩增,所得产物即制成作为扩增siRNA表达框的模板.选择p53为靶基因,扩增制备siRNA表达框,测序验证后,转染SH-SY5Y细胞48h后提取RNA进行RT-PCR,检测RNA干扰的效应.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所克隆的U6启动子序列正确.细胞转染表达框,在mRNA水平上,p53基因的表达明显受到了抑制.结论本实验所制作的基于PCR的方法制备siRNA表达框可以很好地应用于RNAi作用研究.

    作者:郭秋野;马文丽;张宝;吴清华;严律;郑文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基于广义模糊吉波斯随机场的噪声图象分割

    基于吉波斯随机场分割模型的图象分割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重要方法.本文结合广义模糊集理论,针对噪声大的模糊图象分割问题,重新定义了吉波斯场的集团势函数,将广义模糊隶属度引入势函数,建立了新的分割模型.在此基础上用条件迭代模式(ICM)法对图象进行了优化分割.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分割退化的模糊图象.

    作者:龚剑;张煜;陈武凡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TAT3在食管鳞癌细胞系中的激活及其靶基因产物的表达

    目的分析食管鳞癌细胞系中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不同食管鳞癌细胞系中的激活状态及其对食管鳞癌细胞的生存及转化作用,探讨是否在不同类型的食管鳞癌细胞系中存在组成性激活的STAT3信号通路.方法 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两株食管鳞癌细胞中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EMSA)法检测两株食管鳞癌细胞核中p-STAT3蛋白与其特异的DNA序列结合能力.RT-PCR法检测STAT3、VEGF和BCl-2 mRNA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细胞中存在激活的STAT3信号传导通路,通路蛋白STAT3、p-STAT3及其下游靶基因产物VEGF、BCl-2在两种食管鳞癌细胞中均有表达,p-STAT3蛋白在细胞核中具有较高的DNA结合活性.RT-PCR结果表明,STAT3、VEGF和BCl-2的mRNA在细胞中也存在过表达.结论本研究发现在两种食管鳞癌细胞系中均有组成性激活的STAT3信号通路,提示STAT3信号通路可能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新华;李珊珊;阎爱华;卢创新;郭燕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光活化杀虫剂K-01 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杀作用

    目的研究光活化杀虫剂K-01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杀灭效果,并观察其作用后蚊幼虫组织器官病理学改变和组织内细胞凋亡.方法分别在实验室和户外,计数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光源照射、不同处理时间的K-01作用后蚊幼虫的死亡数;对不同处理的蚊幼虫用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光镜观察;提取蚊幼虫基因组DNA,0.8%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目的带.结果户外自然光下,高浓度K-01可以快速杀灭白纹伊蚊幼虫,24h后幼虫死亡率为100%;光镜下观察处理组蚊幼虫中肠细胞严重破坏,出现崩解、伸长;脂肪体细胞核被红染的小滴包围,脂肪空泡明显;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到细胞凋亡现象.结论 K-01是一种高效、实用的光活化杀虫剂,其主要作用的靶器官有中肠、脂肪体,其主要作用方式包括触杀、胃毒等,经K-01和自然光处理后的白纹伊蚊幼虫的死亡是由多个器官受损及细胞凋亡导致.

    作者:王春梅;郑学礼;陈晓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