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鉴轶;焦培峰;张美超;聂兰英;赵卫东
目的 观察单剂半量赛尼哌对肾移植急性排斥(AR)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评估.方法 选择同期肾移植病人187例,根据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是否使用赛尼哌分为A/90例、B/73例、C/11例、D/13例4组,其中A、B组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即术后1周血肌酐<176.6 μmol/L,C、D组术后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术后1周血血肌酐>353μmo1/L.A、C两组术前2 h静滴赛尼哌25 mg(0.5 mg/kg)和口服霉酚酸酯0.75 g,B、D组仅口服霉酚酸酯0.75 g;术后四组病人均予甲基强的松龙500 mg× 3d冲击,常规强的松、环孢霉素A和霉酚酸酯三联抗排斥治疗.观察术后6个月内AR发生率、发生时间、强度及排斥逆转率,同时观察胃肠道反应、感染及血液系统损害等副作用.结果 A组13例(14.4%)发生AR,B组18例(24.6%),C组6例(54.5%),D组7例(53.8%),A组AR发生率明显低于B、C、D三组(P均<0.01);B组AR发生率显著低于C、D组(P<0.01),C、D组差异不显著(P<0.05),A组排斥开始时间3-9 d(6.2±3.2d)较B组2-8 d(4.5±3.1d)、C组2-7 d(4.3±4.2 d)、D组2-9 d(3.9±3.5 d)明显延迟(P均<0.05).但B、C、D三组排斥开始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AR经强化治疗均逆转,B组16例逆转,另2例失败,C组5例逆转,1例因移植肾排斥破裂出血切除,D组5例逆转,2例失败;C、D组各2例于术后13-32 d再次排斥,经甲基强的松龙强化治疗逆转.感染、胃肠道反应及血液系统损害四组差异不显著(P均>0.05).结论 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病人,术前25mg赛尼哌可显著降低AR发生率,且安全性好.但对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病人,术前25 mg赛尼哌并不能有效预防排斥发生.
作者:朱云松;徐安平;何恢绪;范礼佩;聂海波;吕军;胡卫列;李清荣;邓志雄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Galectin-3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1)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58例临床石蜡组织标本(癌旁组织30例,腺瘤组织25例,大肠癌组织65例,淋巴结转移性大肠癌38例)中的Galectin-3蛋白的表达.(2)用RT-PCR法分析Galectin-3 mRNA在31对新鲜大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Galectin-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腺瘤中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P<0.001);在浸润程度深、分化程度低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浸润程度浅、分化程度高及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P<0.05).(2)在31对大肠癌组织中浸润程度深、分化程度低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浸润程度浅、分化程度高及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组织,其表达量的平均倍比关系分别为2.67、1.98、1.91.结论 Galectin-3的差异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作者:张楠;丁彦青;梁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芬太尼透皮贴剂与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原发性肝癌栓塞化疗术后疼痛的疗效与副作用.方法 芬太尼透皮贴剂组41例,硫酸吗啡控释片组35例.芬太尼透皮贴剂初始剂量25-50μg/h,72 h更换;硫酸吗啡控释片初始剂量30 mg,q12 h.两组均根椐疼痛缓释情况调整剂量,直到疼痛缓解为轻度.出现暴发痛时给予即释吗啡片10 mg口服.治疗2周后,以视觉模拟量表法评价疗效,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便秘等副反应,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芬太尼透皮贴剂与硫酸吗啡控释片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0.2%与88.6%(χ2=.019,P<0.05).常见的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晕、便秘等,其中芬太尼透皮贴剂组便秘发生率低于硫酸吗啡控释片组(χ2=13.20,P<0.05),其他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芬太尼透皮贴剂使用方便,疗效好,副作用少,更适合肝癌栓塞化疗术后中、重度疼痛的治疗.
作者:周泽健;许荣德;李伟科;庄文行;邵培坚;罗鹏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TACE)、B超引导无水酒精瘤内注射(PEI)和微波射频消融(RFA)对肝癌病人在肝移植前等待期间的作用.方法 将本组在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的27例肝癌肝移植病人分为术前抑瘤组(18例)和非抑瘤组(9例);抑瘤组TACE 9例(其中TACE+PEI1例)、PEI 7例和RFA 2例.结果 抑瘤组肝移植平均等待时间为14.56±5.29周(3-21周),非抑瘤组为4.67±2.74周(2-11周),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42);抑瘤组病人的肝移植手术率100%(18/18),非抑瘤组81.8%(9/11);抑瘤组肿瘤复发率50%(9例),非抑瘤组肿瘤复发率77.8%(7例);抑瘤组和非抑瘤组术后2年累计生存率49.3%和32.3%(P=0.065),而术后2年累计无瘤生存率为43.5%和11.8%(p=0.044).结论 肝癌病人在肝移植前等待期间行TACE、PEI和RFA等治疗有较好抑瘤作用.
作者:简志祥;侯宝华;孙建;区应亮;区金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氯沙坦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纯种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A组(n=11)为正常对照组,B组(n=11)为糖尿病为干预组,C组(n=9)为糖尿病大鼠氯沙坦干预组.以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饲养18周后取出肾脏检测AngⅡ水平、AngⅡ1型受体mRNA表达,收集24 h尿测定尿白蛋白排泄及肌酐并心脏内取血检测血AngⅡ及肌酐.AngⅡ1型受体mRNA表达采用RT-PCR,以-actin作为内对照.尿白蛋白排泄采用大鼠白蛋白特异的酶免疫分析试剂盒.结果 血、肾组织AngⅡ在A、B、C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肾组织AngⅡ1型受体mRNA表达在B组大鼠(0.62±0.17)显著低于A组(1.13±0.82,P<0.01)及C组(1.13±0.62,P<0.01).尿白蛋白排泄在B组大鼠(2.18±1.98mg/d)显著高于A组(0.41±0.47 mg/d,P<0.01)及C组(0.65±0.89 mg/d,P<0.01).结论 氯沙坦处理能升高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的AngⅡ1型受体mRNA表达,但不改变血液及肾组织AngⅡ水平.
作者:吴文;丁鹤林;陈黎红;傅祖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外源性基因经乳腺导管注射在乳腺组织中表达的机制.方法 依据乳腺发育时期的不同(即9周龄未孕、妊娠7 d、妊娠12 d、妊娠18 d、产后7 d、产后14 d)将36只SD大鼠分为6个实验组(6只/组),以绿色荧光蛋白(GFP)高效表达质粒pCE-29与脂质体混合后,经乳腺管导入各组大鼠第5对乳腺.48 h后取材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GFP的表达情况,如有表达则对该张冰冻切片行HE染色,前后图像对比以确定GFP表达位置.另取不同发育时期正常大鼠乳腺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 pCE-29质粒由乳头管导入后,实验组中妊娠12 d组和产后7 d组中各有2只有GFP表达,图像对比后确定GFP是在乳腺腺泡细胞中表达;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大鼠乳腺组织,在从妊娠初始到产后的发生变化过程中,在妊娠12d和产后7d时处于分裂期的腺细胞较多,而其他时期处于分裂期的腺细胞较少.结论 在妊娠12 d和产后7 d这两个时期,外源性基因经乳腺管注射可以转入腺泡上皮细胞而得到表达.表达的机制可能是在妊娠期及分娩后,由于体内激素作用,乳腺干细胞在以上两个时期不断分化,启动腺细胞分裂增殖,分裂期的腺细胞进行DNA复制,因此可能接受外源性基因的机率大.本实验为外源性基因经乳腺管注射在动物乳腺的表达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作者:李新安;安靓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刺蒺藜水提物对C57BL/6J小鼠毛囊黑素细胞刺激素表达的影响,探讨刺蒺藜在毛囊休眠期黑素细胞活化、增殖及移行至表皮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在离体实验中对酪氨酸酶有激活作用、对黑素细胞有增殖作用及在临床应用中对白癜风有治疗作用的中药刺蒺藜,用SPF级C57BL/6J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高剂量(相当于成人1g/(kg·d)刺蒺藜水提物灌服后小鼠毛囊黑素细胞刺激素水平的变化,并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黑素细胞刺激素在试验组小鼠毛囊细胞中阳性表达率为75.00%,在对照组小鼠毛囊细胞中阳性表达率为18.7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高剂量刺蒺藜水提物可以提高小鼠毛囊黑素细胞刺激素的表达水平,并可能通过上调毛囊黑素细胞刺激素表达这一途径来活化酪氨酸酶、促进毛囊休眠期黑素细胞的增殖、移行及黑素合成.
作者:杨柳;路建伟;安靓;姜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多表位乙型肝炎DNA疫苗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及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潜能.方法 筛选一组HBV的表位,并进行优化组合,辅以一定的旁侧序列,并合成目的基因片段HS.将它插入可人用的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构建出重组质粒PVAX-HS.通过重组质粒免疫小鼠,观察免疫动物体内CTL.结果 酶切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PVAX-HSDNA疫苗,ELISPOT测定证实其可以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特异性T细胞,51Cr释放实验证实,所诱导的T细胞中具有很强的CTL活性.结论 PVAX-HS DNA疫苗免疫可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具有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潜能.
作者:郭妍;王菊芳;罗小春;苏瑾;马骊;张阳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Slingshot-1L(SSH-1L)在哮喘病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的表达及其功能.方法 抽取15例正常自愿者(正常组)及30例哮喘病人(未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组15例,已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5例)外周静脉血各30ml进行EOS的分离纯化并计数,提取其总RNA及总蛋白进行特异性片段SSH-lL的RT-PCR扩增及Western blotting,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比较不同组别之间SSH-1L表达的变化.结果 未治疗组EOS的SSH-1L/β-Actin灰度值比与正常组及治疗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EOS的SSH-1L/β-Actin灰度值比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未治疗组蛋白样品SSH-1L光密度值(Dλ值)比正常组及治疗组显著升高(P<0.05),正常组蛋白样品SSH-1LOD值与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SSH-1L在急性发作期哮喘病人外周血EOS表达明显增高,可能在EOS激活、迁移上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卫珍;蔡绍曦;邹飞;赵海金;李文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在嗜肺军团菌主要外膜蛋白S基因(mompS)和鞭毛亚单位蛋白基因(flaA)基因间加入一段柔性链接头(Linker),以构建mompS-Linker-flaA融合表达载体,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 以嗜肺军团菌1型DNA为模板,PCR分别扩增获得嗜肺军团菌mompS基因和faA基因,与带有硫氧还蛋白(Trx)基因的高效原核表达质粒pET32a(+)定向重组,构建含mompS-Linker-flaA基因的重组质粒pET-LpSLF,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PCR和核酸序列分析后,以IPTG诱导表达Trx-MOMPS-Linker-F1aA融合蛋白,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进行鉴定.结果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PCR和核酸序列分析表明,我们扩增出了嗜肺军团菌906bp的mompS及1440bp的flaA基因,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LpSLF,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质粒pET-LpSLF在原核系统中得到了表达.结论 嗜肺军团菌mompS-Linker-flaA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表达,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其免疫原性、免疫保护性及其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提供研究基础.
作者:张雷;陈建平;张莉;王涛;刘明杰;田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克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B亚型包膜糖蛋白gp120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进一步为制备自行设计的以λ噬菌体作为载体的HIV核酸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以克隆好的HIV-1B亚型U26942全基因质粒DNA作为模板,根据Genbank中gp120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并在引物的5′端分别引入BamH Ⅰ及Xho Ⅰ酶切位点,特异性地扩增gp120基因.TA克隆后经双酶切、测序等鉴定重组质粒,再经双酶切、连接构建含gp120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酶切鉴定分析pcDNA3.1(+)/gp120.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HepG2细胞,经G418压力筛选建立稳定转染gp120基因的细胞系,用RT-PCR及Western boltting检测其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重组质粒经BamH Ⅰ、Xho Ⅰ双酶切成5.4kb与1.44 kb的片断,表明表达载体pcDNA3.1(+)中插入了gp120基因片断,测序结果表明编码框正确.RT-PCR及Westernblotting证实稳定转染gp120基因的HepG2细胞系中有该基因的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HIV-1B亚型包膜糖蛋白gp120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p120,并在HepG2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
作者:李德良;马文丽;师永霞;李凌;张宝;郑文岭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药青风藤及其有效成分青藤碱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及脑内组胺(HA)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位置偏爱箱法,连续皮下注射吗啡(9 mg/kg·b.w.)6d,引起小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实验分空白对照组、吗啡模型组(9mg/kg·b.w.)、青风藤醇提液组(10g/kg·b.w.)、青藤碱组(60mg/kg·b.w.)、苯海拉明组(30mg/kg·b.w.)、CP48/80组(5mg/kg·b.w.)和L-组氨酸组(750mg/kg·b.w.),后5个给药组分别在位置偏爱训练的第4天开始给药,连续用药3 d.脑内组胺含量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本实验同时检测青风藤、青藤碱、苯海拉明、CP48/80及L-组氨酸对小鼠的奖赏效应或厌恶效应.结果 吗啡模型组小鼠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明显延长,小鼠脑内HA水平显著升高(P<0.01).青风藤或青藤碱连续用药可显著抑制吗啡引起的小鼠位置偏爱的形成,降低脑内的HA含量.青风藤、青藤碱及L-组氮酸对正常小鼠脑内组脑水平有升高作用(P<0.01),但3药本身并不使小鼠产生奖赏或厌恶效应.CP 48/80能使正常及吗啡依赖小鼠脑内组胺含量明显减少(P<0.01),但该药对CPP无明显影响.结论 吗啡诱导的小鼠位置偏爱效应与脑内HA水平升高、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激活有关.青风藤及青藤碱能消除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形成,对脑内组胺水平的改变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莫志贤;安胜利;周吉银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构建靶向性干扰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的特异性小干扰RNA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采用PCR法分别扩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DNA序列、U6启动子序列和靶向性干扰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特异性小干扰RNA对应的DNA序列,随后将与之相应的DNA序列片断依次克隆人真核表达载体pLXSN中,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和测序对该重组表达载体进行鉴定.以荧光显微镜和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重组病毒表达EGFP蛋白的情况.以MTT方法检测初步分析重组病毒对人Hela细胞的RNAi效果.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结果均表明成功构建了靶向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小干扰RNA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EGFP-U6-siTERT.以磷酸钙共转染法制备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滴定了病毒滴度后,重组病毒感染人Hela细胞24 h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得EGFP表达的阳性率为24.1%.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人Hela细胞48 h时,MTT实验测得细胞死亡率为53.2%.结论 成功构建了针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小干扰RNA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EGFP-U6-siTERT,并制备了重组逆转录病毒,初步观察了效应,为进一步利用小干扰RNA技术研究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全师;王欣璐;李华;王巧愚;王全颖;杨广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不同群型霍乱弧菌(VC)recA、dnaE和mdh管家基因序列分析.方法 PCR扩增、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18株不同群型霍乱弧菌recA基因500 bp序列中共44个位点发生变异,只有3个位点变异导致氨基酸变异;dnaE基因600bp序列中共32个位点发生变异,只有1个位点变异导致氨基酸变异;mdh基因367bp序列中共21个位点发生变异,只有1个位点变异导致氨基酸变异.O1群埃尔托生物型(EVC)产毒株和O139群VC产毒株遗传学关系高度密切;不同群型非产毒株之间遗传学关系较远;不同群型产毒株和不同群型非产毒株遗传学关系较远.结论 我国不同地区流行的EVC产毒株和O139群VC产毒株可能分别来自同一克隆群,O139群VC产毒株可能起源于EVC产毒株.
作者:芮勇宇;阚飙;高守一;刘延清;祁国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64例病人在无体外循环支持下进行搭桥手术,共搭桥356支,平均2.2支,其中左前降支146支,对角支66支,右冠状动脉91支,钝园支53支.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正中纵劈胸骨切口,用Medtronic Octopus Ⅱ固定器辅助下进行.结果 本组164例病人中有7人因低血压或严重心律不失常改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其中2人死亡,死亡率1.2%.术后心排出量由手术前(3.6±0.8)L/min上升到(5.3±1.9)L/min,心脏指数由手术前的(2.0±0.9)L/(min·m2)上升到3.2±1.3 L/(min·m2).本组37人与体外循环下搭桥52人术后心肌酶作了比较,发现不停跳组心肌酶上长升的幅度小、恢复快.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某些冠心病 病人的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适用于单支或两支病变、心功能差、射血分数低和高龄病人.可降低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且费用低.
作者:姬尚义;杨建安;姚滨;陈伟新;王小雷;陈长春;王志伟;谭敏;张玉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胎膜早破孕妇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分析其在胎膜早破的观察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观察无胎膜早破产妇60例,其中妊娠不足37周、37周以上各30例做为对照组,胎膜早破孕妇35例,其中妊娠不足37周13例,37周以上22例,分别在患者破膜后第1、2、3天抽取静脉血,留取血清,在检测C反应蛋白的同时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结果 本研究观察到足月胎膜早破孕妇22例,患者破膜3 d内血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破膜第1天血清白细胞计数为(14.55±4.05)×109/L,C-反应蛋白为6.82±3.52,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2例患者破膜第2天血清白细胞计数为(15.02±4.84)×109/L,C-反应蛋白为6.66±2.08,与第1天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0例患者破膜第3天血清白细胞计数为(15.31±4.36)×109/L,C反应蛋白为8.31±2.48,与第2天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反应蛋白的快速、准确测定,对预测胎膜早破孕妇有无感染,指导临床用药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临床可作用常规测定项目.
作者:郭智勇;郭新宇;李文玲;于秋江;孙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检测冠心病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QTVI技术对45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及48例冠心病组(异常组)进行左室壁各段心肌运动速度检测,并将异常组与对照组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冠心病组可检出运动异常节段,表现为速度的降低和波形的改变.结论 QTVI能敏感定量评价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对冠心病无创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赵毅兰;林英忠;李泓 刊期: 2006年第12期
MFAC方案由抗CD33单抗及FLAC(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环孢素A)组成,我们应用MFAC成功诱导治疗1例初发难治CD3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现报告如下.
作者:翁建宇;杜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原发于心脏恶性淋巴瘤非常罕见,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者尚未见报道,现报告我院2005年经急诊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脏彩超)诊断并经手术和病理结果证实的原发于右房恶性淋巴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1例,并探讨心脏彩超在该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谢志斌;耿穗娜;许顶立;王武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饮食加硼治疗维甲酸诱导的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效果,为硼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8)和骨质疏松模型组(n=24).以维甲酸80mg.kg-1.d-1灌胃15 d,诱导骨质疏松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骨质疏松模型组又随机分为无措施对照组(n=8)、饮食加硼治疗组(n=8)和雌二醇治疗组(n=8).治疗30 d后,测定大鼠血清钙、磷、硼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TRAP)活性,测量大鼠全身、腰椎和胫骨骨密度,并观察大鼠股骨形态计量学变化.结果 四组大鼠血清Ca和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而硼含量硼治疗组明显高于其它三组.对照组大鼠血清AKP和TRAP活性增加,股骨松质骨和皮质骨骨量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增加,腰椎、胫骨骨密度下降,呈现骨质疏松变化.饮食加硼和雌激素治疗组大鼠血清TRAP活性显著下降,股骨平均骨小梁数、平均骨小梁宽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皮质骨面积百分比和全身、腰椎、胫骨骨密度等显著增加,松质骨区破骨细胞数明显减少,与正常组大鼠骨质无明显差异.硼治疗组大鼠血清AKP活性及松质骨区活跃成骨细胞数显著增加.结论 饮食加硼可提高大鼠血清硼含量,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对骨质疏松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许鹏;胡万彪;郭雄;张银刚;李幼芬;姚建锋;蔡乾坤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