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国胜;王焱林;陈利民;沈七襄;余剑波;丘伟
目的探讨人隐孢子虫病合并肠道细菌感染的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采集两类人群患急、慢性腹泻病人粪便标本共580例涂片,用改良抗酸染色片后镜检,隐孢子虫卵囊阳性者同时做粪常规及粪细菌培养,并应用环丙沙星片加大蒜治疗.结果共检出隐孢子虫卵囊阳性54例,其中合并肠道细菌感染20例(占37%).经治疗后,单纯隐孢子虫组治愈率为14.7%,合并肠道细菌感染组治愈率为30.0%,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隐孢子虫病常合并或重叠其他肠道细菌感染,使部分腹泻病人病情迁延、治疗效果差.在慢性腹泻病人中,应将隐孢子虫卵囊镜检列为一项常规检测项目.
作者:凌晓明;陈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肺癌诊断过程中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含量的变化、敏感程度及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使用IRMA法测定92例肺癌及23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血清CA125、CYFRA21-1的含量,使用IRA法测定血清CEA的含量,并探讨CEA、CA125、CYFRA21-1含量与肺癌病理类型、肺癌分期的关系.结果肺癌患者血清CEA、CA125、CYFRA21-1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YFRA21-1在鳞癌组高,腺癌组次之,鳞癌组与腺癌组及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1),但腺癌组与其他组之间无差异.CEA在腺癌组中明显高于其他组(P<01).肺癌各组中CA125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癌的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的血清CEA含量间差异无显著性,而Ⅲ期的血清CA125、CYFRA21-1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Ⅳ期的血清CA125、CYFRA21-1显著高于Ⅲ期.结论血清CEA、CA125、CYFRA21-1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并有助于肺癌的病理类型和分期评估.
作者:梁建忠;黄国柱;谢裕达;苏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外伤手术前和手术期间的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异丙酚和异氟醚对这一变化的影响.方法10例泌尿系统手术的非颅脑损伤患者为正常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术前血清NSE含量.急症颅脑外伤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A组)和异氟醚组(B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手术2 h、手术结束时测定血清NSE含量.对急症颅脑外伤手术患者进行格拉斯哥评分并记录.结果脑外伤病人手术前NSE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1),哥拉斯哥评分越低的病人术前NSE越高(r=-0.494,P<.01);手术结束时异丙酚组NSE显著低于异氟醚组(P<.05);开颅手术2 h和手术结束时两组NSE均较术前升高.结论急性颅脑外伤时患者血清NSE浓度是升高的,颅脑损伤越重,血清NSE浓度越高.开颅手术期间持续静脉泵注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可减轻继发性脑损害,降低血清NSE浓度的升高,具有脑保护作用,是颅脑手术麻醉的理想药物.
作者:甘国胜;王焱林;陈利民;沈七襄;余剑波;丘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经分离纯化的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方法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进行分离、纯化,经过特殊染色及电镜鉴定,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电镜方法检测水通道蛋白-4在该单细胞上的表达.结果大鼠肺泡Ⅱ型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水通道蛋白-4呈强阳性,免疫电镜结果细胞膜上可见高电子密度阳性反应.结论水通道蛋白-4存在于分离的大鼠肺泡Ⅱ型细胞膜上,对呼吸系统水转运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刘琳;李涛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诊断和鉴别小儿常见阴囊睾丸部肿块,探讨其声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线阵探头,对46例小儿常见阴囊睾丸部肿块和异常体征处进行多切面、双侧对比扫查.注意观察阴囊、睾丸、附睾、精索结构,其所在部位、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必要时改变体位及充盈膀胱,扫查腹股沟和膀胱两侧.结果超声诊断小儿阴囊睾丸疾病45例,与临床表现及手术结果均相符合.1例单侧隐睾未能显示.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小儿常见阴囊睾丸疾病快捷、准确,为采取及时必要的手术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唐莉;朱艺玲;杨小花;林颖虹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le.p)感染对小鼠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以热灭活的Kle.p感染小鼠肺部建立急性肺炎模型,分离并纯化中性粒细胞(PMN),用RT-PCR、Western blotting、ELISA等方法检测PMN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改变.结果Kle.p感染促进了早期小鼠中性粒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及分泌,TNF-αmRNA表达在感染6 h高,12 h后降低;IL-1β的mRNA表达在感染12 h强;24 h后两者表达均减弱,但仍显著强于对照组.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感染6 h后TNF-α、IL-1β的蛋白表达量高,24 h后表达明显减少.ELISA结果显示,TNF-α分泌量在感染后6 h高,24h后明显降低,但仍较对照组高;IL-1β分泌量峰值在感染12 h后出现.结论TNF-α可能主要参与小鼠感染热灭活Kle.p早期的PMN免疫防御功能;而IL-1β则主要参与感染中后期的PMN免疫防御功能.
作者:宋卉;钱元恕;董红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制备吗啡的单克隆抗体(mAb)并鉴定抗体的特性.方法6-琥珀酰化吗啡与Blue carrier(BC)载体蛋白交联制备6-琥珀酰化吗啡酯(M-6-S-BC),用其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制备杂交瘤,经筛选和3次克隆化,从制备的腹水中纯化单克隆抗体.结果获得4株杂交瘤细胞G1、G3、H4和B1,其分泌单抗的亚型均为IgG1型.经ELISA鉴定,该单克隆抗体可结合游离的吗啡、海洛因及可待因,而且对海洛因的结合优于吗啡,该单抗不与非阿片类药物结合.结论所制备的吗啡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结合吗啡等阿片类药,将为建立体外吗啡及海洛因的非同位素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作者:李琳;刘洁;朱平;徐江平;富宁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具有非均匀组织校正功能的常规放射治疗的处方剂量计算.方法直接读取三维水箱软件里的PDD和OCR数据并将PDD转换为TMR表;采用面积-周长比法计算不规则野的剂量贡献;采用等效深度法完成非均匀组织校正功能.结果通过设计实验将本软件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比较,整体误差小于2%.结论本软件计算精度较高,实用简单,可以完成日常放疗的处方剂量的计算.
作者:洪文松;王顺官;蔡长青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构建人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hsRAGE)His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细胞表达与纯化.方法PCR扩增hRAGE基因编码区的胞质外段,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其重组于pET-14b载体中.利用酶切、序列分析鉴定克隆正确性.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异丙基b-D硫代半乳糖(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以尿素对获得的包涵体进行处理,用金属螯合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融合蛋白并进行复性.以Western印迹和ELISA法对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及与AGE的结合活性进行鉴定.结果克隆的hsRAGE完全正确,经过表达与纯化,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45 000的融合蛋白.纯化得到的变性蛋白经复性后可被相应抗体识别.所得到的hsRAGE具有与AGE相互结合的活性,并能够抑制AGE诱导的内皮细胞NF-kB的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了hsRAGE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且获得高效表达,得到大量的复性蛋白;该蛋白具有特异的免疫原性,保持与AGE的结合活性,并能够有效阻断AGE-RAGE相互作用.
作者:赵善超;姜勇;刘靖华;李志杰;邓鹏;张桂林;刘志强;张训;侯凡凡;郑少斌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6例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术前诊断5例为扩张性心肌病,1例为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并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腱索断裂并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亚急性心内膜炎.术前心功能Ⅳ级,均为终末期心脏病.超声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95±9.1)mm,射血分数(EF)为(25±9)%,肺动脉压(41±10)mmHg,其中1例受者麻醉后吸100%氧情况下测肺动脉压为80/56 mmHg.心脏移植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行双腔静脉原位心脏移植.供心热缺血时间3~5 min,冷缺血时间140~260min.体外循环(CPB)转流时间105~13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0~105 min,心脏均自动复跳.术后早期应用前列腺素E1,采用环抱素A或FK506、甲基强的松龙、骁悉三联抗排异药物治疗.应用心肌内心电图(IMEG)、心肌活检监测免疫排斥反应.结果5例患者存活,患者术后未发生急性排异反应.出院后随访2~9个月心功能均为Ⅰ级,恢复工作.1例死亡.结论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种监测排斥反应的无创方法,IMEG可以明显减少心肌活检的次数.
作者:王得坤;姜海明;郑俊猛;梁毅;凌飞海;王旭广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324例电子结肠镜检查以及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结直肠息肉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1324例结直肠息肉中,338例有临床症状,110例存在癌变或同时伴有肠癌,有症状息肉的癌变或伴有肠癌发生率为25.5%(338/1 324).经电子结肠镜电灼法切除868例(共1 674粒息肉),开腹息肉切除术164例(共630粒息肉),行包括息肉的肠段切除8例,行结肠癌根治切除术97例,8例姑息性癌肿切除术.结论年龄≥61岁、直径≥2.0 cm、多发息肉、广基分叶状、伴有下消化道症状的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和伴发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单发的带蒂小息肉、分化良好以及明确良性者,经电子结肠镜切除是安全的,局部多发、直径较大、广基无蒂息肉应开腹手术,伴肠癌息肉、有癌变的较大息肉则应当按结直肠癌行肠切除术.
作者:谢楚平;吴泽建;叶伟坤;吴锡坤;莫燕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通过研究湿热环境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它们对创面愈合所起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湿热环境下战伤创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湿热环境爆炸伤创面的动物模型,收集伤后4、24、48 h和5、7、14、21、28 d创面渗液.采用明胶酶谱法和ELISA法,分别对创面MMP-9和TGF-β进行检测.结果创面愈合过程中MMP-9和TGF-β有规律性变化,以伤后48 h为高峰,TGF-β伤后7 d出现第二高峰,伤后2周两者水平下降,并且出现分离现象.创面给予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的干预,在早期无明显作用,但在后期,即伤后2周,可以降低MMP-9、上调TGF-β的水平.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早期MMP-9和TGF-β水平上升促进了创面细胞的迁移,有利于创面炎性坏死组织的清除,可能是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而MMP-9水平的过度升高,不利于创面的愈合.合理外用TIMP对促进延迟愈合创面的愈合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朱新勇;方驰华;张丽芸;左大明;陈政良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诊断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早期感染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以hRSV保守的N基因序列为参考,设计两对特异的引物和一条TaqMan荧光探针,在LightCycler定量PCR检测仪上对9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hRSV RNA检测,并与病毒分离培养、常规PCR、巢式PCR方法和ELISA法相比较.结果以PCR模板浓度来定义,该方法线形范围为1×102~1×107 cDNA copies/μl,灵敏度达1×102cDNA copies/μl,和巢式PCR相同,比常规PCR高10倍.用人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柯萨奇病毒2型、甲型、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7型作对照,均无预期扩增产物和荧光的产生;该方法在LightCycler和Rotor-Gene两种仪器上的定量结果具有一致性;采用该法对93例患儿行FQ-PCR检测出阳性44例(43.9%),ELJSA方法检测阳性4例(4.3%),两者相关性不高.hRSV浓度的高低与患儿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结论该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定量检测hRSV,在hRS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其威;游上游;孙继民;吴旗;余春华;张楚瑜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静脉腔内激光(ELT)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LEV)的近期疗效,探讨ELT的适应症.方法对20例22条肢体行ELT和30例36条肢体行传统手术的LE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后疼痛、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一年复发率六项指标的优劣.结果ELT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后疼痛、术后住院时间四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而手术并发症、一年复发率与传统手术组无差异.结论ELT是一种安全、有效、无疤痕的微创治疗LEV新方法,有望替代传统手术应用于LEV的治疗,ELT扩大了传统手术的适应症.
作者:吴良平;黄宗海;王俊;周宏锋;张玉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L-arg对大鼠皮脂腺增生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雌、雄性SD成年大鼠各20只,5周龄小雌、雄性SD鼠各20只,按照不同性别和鼠龄随机分组,每组10只,共8组.不同性别、年龄的4组大鼠每天以10 mg/kg L-arg灌胃14d,另外4组给予生理盐水.待大鼠皮肤出现被毛潮湿、油腻、黄染等病理现象时,取血进行性激素检测,取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L-arg灌胃7d左右,雄性成年大鼠组全部动物背部皮肤被毛潮湿、油腻、黄染,其血清中雄激素水平明显升高,组织学观察可见皮肤组织中皮脂腺异常丰富.雌性成年大鼠组用药时间至14 d,8例动物有背部皮肤被毛潮湿、油腻、黄染发生,组织学改变同样是皮脂腺异常增生.有皮脂腺增生改变的动物血清中雄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也高于未发生皮脂腺增生的动物.5周龄小鼠组雌雄动物需用药时间至14 d全部动物才出现背部皮肤被毛潮湿、油腻、黄染,组织学改变也为皮脂腺异常增生,血清中雄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L-arg可致大鼠正常皮肤皮脂腺异常增生,分泌增多,造成皮肤被毛潮湿、油腻、黄染发生,与L-arg及其体内产生的NO可使大鼠的雄激素分泌增多密切相关.
作者:尹艳茹;柏林;王斐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人瘢痕疙瘩动物模型,并探讨采用这一模型进行瘢痕疙瘩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对人体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将体外培养第6~8代的成纤维细胞,接种到培养液预湿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支架,形成体外复合体,将复合体转移至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容器内培养;1周后种植在20只雌性裸鼠皮下,同体两侧对照,第4、8、16、24周取材,对获得的瘢痕疙瘩组织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术后裸鼠全部成活.复合体移植24w后,在裸鼠皮下形成的瘢痕疙瘩保持了其原有的胶原形态,在电镜下可观察到植入物内同时存在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内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细胞特性保持不变.结论PLGA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较好的亲和性,PLGA-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复合体在裸鼠体内可形成瘢痕疙瘩,值得进一步开发研制.
作者:汪海滨;罗盛康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评价支撑捆扎法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低位吻合的价值.方法从929例低位直肠癌中选择629例实施保肛手术.手术方法有双吻合器吻合法(n=101)和经肛门支撑捆扎结肠-直肠(肛管)(n=528)吻合.外科切除范围:除残留肛侧直肠(肛管),肛提肌、肛门内外括约肌、坐骨盲肠窝脂肪组织、肛周皮肤外,与Miles手术相同.结果低位直肠癌保肛率67.69%.根治术后584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吻合器组75%、支撑捆扎组76.59%.局部复发率:吻合器组5%、支撑捆扎组3.2%.手术合并症:吻合器组吻合口漏4%;支撑捆扎组吻合口漏2.5%.两种保肛方法5年生存、局部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中,在确保根治和术后排便功能,能完成口侧结肠-直肠(肛管)吻合者,可作为保肛适应症选择范围.保肛术式选择,吻合口在盆腔内者选择吻合器技术,在耻骨直肠肌上缘到肌间沟者选择支撑捆扎吻合术.经肛门支撑捆扎吻合可以取代吻合器完成超低位及结肠-直肠(肛管)吻合,两种吻合方法之间对病人的预后影响无差异.
作者:董文广;詹文华;韩方海;张肇达;周总光;吴凌云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表达和纯化带His标记的小鼠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mtTFA)融合蛋白,并制备mtTFA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方法提取正常BALB/c小鼠肝脏组织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无信号肽的mtTFA编码序列,克隆入经Kpn Ⅰ和BamH Ⅰ酶切后的pET14b.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用镍离子亲和树脂(Ni2+-NTA His·Bind Resin)纯化融合蛋白.用纯化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成功克隆出了mtTFA的编码序列,并构建了带His标记的小鼠mtTFA融合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pET14b/His-mtTFA.表达的融合蛋白经亲和树脂纯化后得到大量的高纯度目的蛋白,获得了高特异性兔抗血清.结论获得了His标记的小鼠mtTFA原核表达载体,纯化得到高纯度的目标蛋白,并制备出高特异性兔抗血清,对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调节细胞核同线粒体之间功能协同性的信号通路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志锋;邵紫韫;徐佳;刘靖华;邓鹏;姜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高盐对AngⅡ肾脏损伤SD大鼠血压、肾脏组织形态、超微结构以及肾脏骨调素(OP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2周龄正常盐饮食雄性SD大鼠36只制作AngⅡ(每分钟给予100 ng/kg·b.w.)肾脏损伤模型.之后随机分为高盐(4%NaCl)及正常盐(0.6%NaCl)饮食组(n=18)作为对照组.每2周测量大鼠鼠尾血压,分别于AngⅡ输注2周末及不同盐饮食第12周末每组处死6只.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肾脏OPN、TGF-β1表达;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大鼠肾脏OPN mRNA表达.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形态改变,电镜下观察肾脏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输注AngⅡ2周后大鼠血压显著升高,大鼠肾脏TGF-β1、OPN mRNA及其蛋白表达升高,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有显著差异(P<.05).停用AngⅡ后大鼠血压恢复正常.继续摄入高盐或正常盐饮食,两组大鼠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摄入高盐饮食12周后大鼠肾脏TGF-β1、OP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正常盐饮食及对照组大鼠比较,有显著差异(P<.01).形态学观察发现输注AngⅡ对大鼠肾脏造成轻度损伤,继续摄入高盐加重大鼠的肾脏损伤.结论AngⅡ肾脏损伤基础之上,高盐摄入加重了大鼠肾脏损伤,高盐所致大鼠肾脏损伤不依赖于血压升高.OPN mRNA及其蛋白表达增强是肾脏损伤的结果.
作者:郑勇;刘治全;叶涛;何岚;王毅;方园;李建宁;刘萍;叶枫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CsA)对NIT-1胰岛β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NIT-1胰岛β细胞,以10μmol/L CsA处理24 h.应用基因芯片分别检测CsA处理24 h及空白对照组NIT-1胰岛β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结果CsA作用于NIT-1胰岛β细胞24 h后,在4096条基因中,有38条基因表达上调,其中已知功能基因13条,主要是与应激反应、蛋白质合成及细胞生长相关的基因.有46条基因表达下调,其中已知功能基因25条,主要是与细胞生长发育、氧化磷酸化过程及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RT-PCR技术验证了Zfr、Tpi和Pax6 3个基因表达的变化.结论CsA作用于NIT-1胰岛β细胞24 h后,可影响NIT-1细胞中多种基因的表达,其中对细胞生长发育、氧化磷酸化等有关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CsA抑制NIT-1细胞胰岛素释放的作用机制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CsA对胰岛β细胞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作者:贾志敏;徐伟;余乐;张嘉杰;吕琳;雷林生;吴曙光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