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低转移人大肠癌细胞系基因表达谱差异

翁德胜;丁彦青;孙青

关键词:肠肿瘤/继发性, 基因表达调控, 肿瘤, 肿瘤转移, cDNA微阵列
摘要:目的用自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cDNA微阵列研究人大肠癌高转移细胞系Lovo、SW620及低转移细胞系SW480、LS174T的基因表达谱差异,筛选与大肠癌转移相关的特异基因.方法分别提取4种大肠癌细胞系及对照的正常大肠上皮组织的mRNA,逆转录成cDNA探针,经cy3和cy5标记后分别与含有399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微阵列杂交,用专用软件分析杂交信号强度.结果高转移细胞系与低转移细胞系的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差异,其中有104个基因的表达值有意义,包括上调基因44个、下调基因60个.结论大肠癌转移是由其发生过程中多个基因表达的复杂变化决定的,高转移细胞系与低转移细胞系比较存在差异的基因可能与高转移特性有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冷却疗法对湿热环境下Ⅱ度烫伤大鼠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影响

    目的观察湿热环境下大鼠浅Ⅱ度烫伤创面即刻施行冷疗后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的改变,并评价冷疗敷料的降温效果.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常温常湿组、常温常湿冷疗组、湿热组和湿热冷疗组,每组6只.制作浅Ⅱ度烫伤模型后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条件,常温环境的实验条件为干球温度(Tdb)(26.33±1.29)℃、相对湿度(rh)(71.05±4.57)%,湿热环境的实验条件为Tdb(35.33±0.35)℃,rh(70.81±1.38)%.常温常湿组和湿热组不给予冷疗降温,常温常湿冷疗组和湿热冷疗组给予腹部冷疗敷料降温,暴露时间均为120min.连续监测HR、MAP,每20min记录1次.结果湿热组比常温常湿组、湿热冷疗组比常温常湿冷疗组MAP无差异(P>0.05),湿热冷疗组比湿热组、常温常湿冷疗组比常温常湿组MAP无差异(P>0.05).与常温相比,湿热环境使HR总体趋于增加(P=0.003),与对照组比较,冷疗使HR降低(P=0.002);4组组内7个不同时点HR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65、85、105和125 min时点,湿热组比常温常湿组、湿热冷疗组比常温常湿冷疗组HR高,在5、25、45和85 min时点,与对照组相比,冷疗降低了HR.结论在湿热环境下,腹部冷疗敷料降温对大鼠MAP无影响,但却有效降低了大鼠HR,阻止了热损伤的进程.

    作者:李亚洁;张立颖;罗炳德;李亦蕾;林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前列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因尿频、尿急、尿痛2月余,加重伴排尿困难2 d,于2003年4月1日入院.2003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排尿次数增多,每天20余次,夜间小便3~4次,排尿及憋尿时出现会阴部钝痛,伴有大腿内侧放射痛.

    作者:林志春;陈燕萍;王蜀燕;张雪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兔食管胃吻合口残端血供对食管胃吻合口术后愈合的影响

    目的探讨兔食管胃吻合口残端血供与其愈合的相关关系.方法将27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食管血供减少组(Ⅱ组)和胃血供减少组(Ⅲ组),均经腹行食管胃一次全层间断吻合.其中Ⅱ组游离食管50~60mm、Ⅲ组结扎胃左动脉等血管,术后10d处死实验兔行吻合口大体解剖观察、测定食管胃吻合口抗张强度、取吻合口组织行羟脯氨酸测定及病理切片检查.结果Ⅰ组出现吻合口瘘1例、Ⅲ组出现胃底坏死穿孔1例,其余实验兔病理切片均提示食管胃吻合口组织已愈合.Ⅲ组吻合口羟脯氨酸含量、抗张强度与Ⅰ组、Ⅱ组相比均降低(P<0.05),但Ⅱ组与Ⅰ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兔胃残端血供相对减少使吻合口组织抗张强度下降,可能减弱了吻合口早期牢固程度,但吻合口组织已初步愈合且吻合口瘘的发生并无增加,提示娴熟的手术技术是吻合口组织愈合的主要保证.

    作者:王志刚;黄一东;程可洛;蔡小碧;吴铮;詹建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H/RS细胞与其背景细胞的微切割及其IgH基因重排检测

    目的从基因水平探讨霍奇金淋巴瘤(HL)组织中H/RS细胞(Hodgkin andRecd-Sternberg cells)是否起源于B细胞、H/RS细胞的克隆性以及与背景淋巴细胞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3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石蜡刮片组织进行IgH基因重排分析,并对其中6例重排阳性的病例经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BSAP)免疫标记,将标记阳性的H/RS细胞和背景淋巴细胞进行微切割后进一步行IgH基因重排分析.结果16例石蜡刮片组织IgH基因重排阳性.对6例经BSAP标记的cHL成功进行了微切割,其中19管H/RS细胞中,有14管出现重排阳性,细胞数目不同的各管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290);12管背景淋巴细胞有2管出现重排阳性,H/RS细胞与背景淋巴细胞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2).结论支持H/RS细胞来源于B细胞的理论,认为部分背景淋巴细胞可能具有瘤性增生活性,参与H/RS细胞的前体细胞组成.

    作者:周新华;赵彤;沈新明;余江;朱梅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酷似原发性肝癌的肝巨大血管瘤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乏力、纳差右上腹隐痛10 d于2003年5月23日入院.腹部呈持续性闷痛,无阵发性加重,与体位无关,2周内体质量下降约3 kg.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无皮疹及瘀斑,未见肝掌、蜘蛛痣,心肺检查正常,肝大右肋下5 cm,质偏硬,轻度触痛,脾未触及,肝区叩击痛,无腹水征.

    作者:郑瑞丹;杨铮;饶日春;徐成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运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图像软件分析TPA处理NIH3T3细胞前后的蛋白质表达谱差异

    目的建立及优化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并应用图像软件分析伏波醇酯(TPA)刺激前后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系的蛋白质差异表达,为进一步鉴定与TPA生物学作用有关的蛋白质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提取TPA处理前后的NIH3T3细胞总蛋白质,经双向电泳,硝酸银染色后用软件分析显示两者蛋白质的差异表达.结果软件分析显示TPA刺激前后的细胞蛋白质有明显的差异表达.结论高质量的双向电泳设备、熟练的电泳操作和图像处理技能是寻找稳定可信的功能蛋白质的必要条件.

    作者:沈新明;江培洲;黄华;李欣;姚开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新型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纯钛多孔涂层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新型椎弓根钉系统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33例腰椎滑脱症病人,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纯钛多孔涂层后路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新型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33例术后均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6个月.本组患者术后无神经损伤和切口感染,动态摄片观察无融合器移位、椎弓根螺钉松脱、断裂等并发症.按Brantigan评价标准评定结果:优21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结论纯钛多孔涂层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新型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椎管减压充分、椎体复位好、术后能立即改善疼痛症状、立即稳定椎体、病人可早期下床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林宏生;查振刚;李志忠;王国普;王德就;刘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同面积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对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面积的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效果及其对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脾栓塞治疗.治疗组(A组)栓塞面积为60‰~80%;对照组(B)组栓塞面积为40%~600%.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血小板均明显升高;但1年后A组血小板平均值明显高于B组(P<0.01).治疗前后两组内患者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面积脾栓塞治疗ITP与小面积脾栓塞近期疗效相似,但前者疗效更持久、安全,不影响脾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关红梅;王会丽;魏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双歧杆菌粘附素对脂多糖和H2O2调节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分泌型粘附素对脂多糖(LPS)和H2O2体外调节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3H-TdR掺入法、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情况.结果100μg/L LPS对细胞增殖和凋亡均有促进作用,200μmol/L H2O2可抑制肠上皮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丫啶橙荧光染色见细胞核染色质致密浓染或裂解成碎片.预先经双歧杆菌分泌型粘附素处理后,LPS组细胞增殖和凋亡率均显著下降,H2P2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在体外,双歧杆菌分泌型粘附素能抑制LPS和H2O2对肠上皮细胞的损害作用,维持肠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

    作者:钟世顺;张振书;王继德;赖卓胜;潘令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拟行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磁共振扫描,运用计算机工作站的三维重建功能,获得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的三维图像.结果MRI重建后图像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同角度旋转,直观显示肝后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的大小、形态、走行及相互的解剖关系,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结论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肝移植适应证的选择、术式的选择和术后观察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进城;林建华;李朝龙;刘兴国;季锡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12前体蛋白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12前体蛋白的基因.方法根据Genbank人骨形态发生蛋白12的基因序列合成两条引物,从人胎盘组织中提取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出长920bp编码人骨形态发生蛋白12(BMP12)前体蛋白的基因序列.将所得的基因片段插入载体pTARGCT TM质粒中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提取重组质粒进行鉴定并测序.结果RT-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一长约920bp的条带,阳性克隆质粒经PCR扩增出约920bp的片段,全自动DNA测序结果表明和Genbank中的序列完全相符.结论通过RT-PCR可从人胎盘组织中成功地克隆出人BMP12前体蛋白基因,基因序列完全正确.

    作者:路艳蒙;付文玉;朴英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对佛波酯诱导滋养细胞MMP-9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佛波酯(PMA)诱导细胞滋养层细胞(CTB)MMP-9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用细胞ELISA法测定CTB细胞的蛋白激酶活性变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TB中MMP-9的基因表达.结果100mol/LPMA能迅速激活CTB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中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以及p38 MAPK激酶的活性.100 nmol/LPMA刺激CTB引起MMP-9 mRNA表达显著增加,能被ERK或p38 MAPK的特异性抑制剂所抑制.结论ERK和p38 MAPK可能是PMA诱导CTB中MMP-9基因表达增加的重要调节物质.

    作者:张曦倩;黄莉萍;赵晓山;李红;陈士岭;邢福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产甲胎蛋白胃癌1例报告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s,AFP)是卵黄囊瘤、畸胎瘤、肝细胞癌等多种肿瘤的重要肿瘤标志物.自从1970年Bour-reillee等[1]报道第一例产AFP胃癌(alpha-fetoproteins-producing gastric cancer,AFPGC)以来,陆续发现一些胃肠道肿瘤可产生AFP,其中以胃癌报道多,占全部胃癌的1%~6%[2],但总的来说国内外报道较少,其中血清AFP阴性的产AFP胃癌更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如下.

    作者:张新艳;石汉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兔出血性休克并腹内压升高后中性粒细胞免疫机能抑制

    目的探讨腹内压升高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炎性反应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均分为A(出血性休克并发腹内压升高)、B(出血性休克)、C(腹内压升高)、D(对照)4组.分别于创伤前、创伤后及创伤后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查中性粒细胞内细胞因子的产生、化学发光法检查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创伤后4h,A组较创伤前及其余各组中性粒细胞内细胞因子产生减少、吞噬能力下降,NF-κB表达抑制(P<0.05);B和C组除在创伤早期有所变化外,创伤后4h恢复到创伤前水平;D组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结论出血性休克后腹内压升高对机体形成序贯性二次打击,导致中性粒细胞对内毒素的刺激反应性下降,免疫机能抑制.这可能有助于解释腹部间区综合征中发生败血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作者:吕琦;庄颜峰;王万明;陈学明;徐皓;坂本吉正;高原佐代子;西田昌道;小林国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光动力治疗肛周湿疹样癌1例报告

    湿疹样癌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切除,并大面积植皮,尤其是侵及肛门、肛管的湿疹样癌,需要手术后行人造肛门.我院收治肛周湿疹样癌1例,经光动力治疗治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黎波;罗荣城;廖旺军;张鸣江;周瑾;刘晓军;缪景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两种剪接体在SH-SY5Y细胞中共表达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在SH-SY5Y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方法研究CDK-2的表达,用DNA银染技术观察PCR产物,割胶回收后,克隆到载体上、测序.结果在聚丙烯酰胺胶上可以观察到两条DNA带,相对分子质量小的DNA带染色较弱;将两条DNA带切下,回收后与载体连接,测序证实两条DNA带均为CDK-2基因的产物.结论CDK-2的两种剪接形式在SH-SY5Y细胞中共表达,其中一种剪接形式是第五外显子缺如,但其表达量比较弱,其作用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岳枫;马文丽;张宝;宋艳斌;郑文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NO含量和NOS活性在兔软骨终板退变过程中的变化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在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实验组通过切除兔腰椎棘上、棘间韧带,咬除部分关节突关节,分离椎旁肌造成腰椎软骨终板退变模型,分别于术后12、24、36周对腰椎摄X线片,并检测不同时间段的软骨终板中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X线片示软骨终板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钙化,且实验组较对照组钙化明显;实验组各组的NO含量及NOS活性较对照组增多(P<0.05),而24周与36周实验组间NO含量及NOS活性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NO和NOS在软骨终板退变过程中,其含量相应增加,提示NO可能在软骨终板退变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斌;瞿东滨;金大地;陆地;谭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骶骨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CT与MRI表现4例报告

    骶骨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极为少见,且无明显特异影像学表现,终诊断只有依靠手术后病理证实,作者对1990~2003年间4例临床资料的主要CT与MRI表现进行如下分析.

    作者:陈静;阮爱兰;张林;李海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南海西沙海域海水细菌学调查及药敏检测

    目的了解我国南海西沙海域海面水细菌种类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取样海水进行细菌分离并计数,应用Phoenix-100细菌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80份海水样本检出12种共84株细菌,其中溶藻弧菌38株(45.24%)、少动鞘氨醇单胞菌11株(13.10%)、土生丛毛单胞菌9株(10.72%)、假单胞菌属7株(8.33%)、莫拉氏菌属6株(7.14%)、西地西菌5株(5.95&),其他细菌(气单胞菌、不动杆菌各2株,成团泛菌、金氏杆菌、腐败西互菌和产吲哚萨顿菌各1株)8株,药敏结果显示,16种抗生素中,除溶藻弧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和土生丛毛单胞菌对氨曲南、哌拉西林,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敏感率较低外,其余抗生素均呈高度敏感性.结论本次调查对了解南海西沙海域海水细菌种类分布及为海上意外伤、战伤早期防治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应用有重要意义.

    作者:赖福才;王前;周一平;牟成惠;耿穗娜;张豫明;王强;魏东;裘宇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广州地区人类杯状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儿童中是否存在人类杯状病毒(HuCV)感染并初步探讨其感染水平.方法用ELISA法和RT-PCR分别检测266份不同年龄段儿童血清中诺沃克样病毒(NLV)的rNV、rMX和r387特异性IgG抗体和粪便标本中的HuCVRNA并将扩增目的产物同基因文库中的病毒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中的rNV、rMX和r387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0%、51.5%和71.1%.腹泻高峰期收集的100份散发非菌性胃肠炎病例粪便标本中检出HuCV4株,均为NLV.在广州某学校暴发型非细菌性胃肠炎患者的10份标本中检出NLV3株.结论广州地区存在NLV引起的散发和暴发性非菌性胃肠炎,当地儿童在婴幼儿期即获得NLV感染,感染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作者:戴迎春;聂军;刘翼;姚英民;李志峰;俞守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