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兔食管胃吻合口残端血供对食管胃吻合口术后愈合的影响

王志刚;黄一东;程可洛;蔡小碧;吴铮;詹建东

关键词:吻合术, 外科, 手术后并发症, 羟脯氨酸/血液, 血液供应, 组织愈合
摘要:目的探讨兔食管胃吻合口残端血供与其愈合的相关关系.方法将27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食管血供减少组(Ⅱ组)和胃血供减少组(Ⅲ组),均经腹行食管胃一次全层间断吻合.其中Ⅱ组游离食管50~60mm、Ⅲ组结扎胃左动脉等血管,术后10d处死实验兔行吻合口大体解剖观察、测定食管胃吻合口抗张强度、取吻合口组织行羟脯氨酸测定及病理切片检查.结果Ⅰ组出现吻合口瘘1例、Ⅲ组出现胃底坏死穿孔1例,其余实验兔病理切片均提示食管胃吻合口组织已愈合.Ⅲ组吻合口羟脯氨酸含量、抗张强度与Ⅰ组、Ⅱ组相比均降低(P<0.05),但Ⅱ组与Ⅰ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兔胃残端血供相对减少使吻合口组织抗张强度下降,可能减弱了吻合口早期牢固程度,但吻合口组织已初步愈合且吻合口瘘的发生并无增加,提示娴熟的手术技术是吻合口组织愈合的主要保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产甲胎蛋白胃癌1例报告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s,AFP)是卵黄囊瘤、畸胎瘤、肝细胞癌等多种肿瘤的重要肿瘤标志物.自从1970年Bour-reillee等[1]报道第一例产AFP胃癌(alpha-fetoproteins-producing gastric cancer,AFPGC)以来,陆续发现一些胃肠道肿瘤可产生AFP,其中以胃癌报道多,占全部胃癌的1%~6%[2],但总的来说国内外报道较少,其中血清AFP阴性的产AFP胃癌更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如下.

    作者:张新艳;石汉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高低转移人大肠癌细胞系基因表达谱差异

    目的用自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cDNA微阵列研究人大肠癌高转移细胞系Lovo、SW620及低转移细胞系SW480、LS174T的基因表达谱差异,筛选与大肠癌转移相关的特异基因.方法分别提取4种大肠癌细胞系及对照的正常大肠上皮组织的mRNA,逆转录成cDNA探针,经cy3和cy5标记后分别与含有399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微阵列杂交,用专用软件分析杂交信号强度.结果高转移细胞系与低转移细胞系的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差异,其中有104个基因的表达值有意义,包括上调基因44个、下调基因60个.结论大肠癌转移是由其发生过程中多个基因表达的复杂变化决定的,高转移细胞系与低转移细胞系比较存在差异的基因可能与高转移特性有关.

    作者:翁德胜;丁彦青;孙青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GnRHa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的临床应用(附20例分析)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6年来20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基本情况,观察术前应用GnRHa治疗后子宫及肌瘤的体积变化,随访术后肌瘤复发情况,受孕时间、受孕后有无自然流产、术后分娩时间及在分娩时有无先兆子宫破裂、子宫破裂等情况.结果应用GnRHa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子宫及其肌瘤体积明显减少,肌瘤体积缩小近50%,术后有1例复发.妊娠后未发生自然流产,平均孕周(34.0±3.5)周,1例于33周发生先兆子宫破裂,围产儿预后良好,无并发症.结论应用GnRHa可纠正贫血,减少肌瘤复发率;能明显缩小肌瘤和子宫体积,使子宫切口小、瘢痕小,减少术时出血,减轻子宫内膜损伤,改善受孕条件,避免大肌瘤子宫全切和孕期子宫破裂的风险;延长了孕周,减少了早产的发生.

    作者:余艳红;龚时鹏;万淑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重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的纯化及活性测定

    目的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重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检测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L-ansB-GHRH,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经裂解细胞、洗涤、乙醇沉淀、酸水解、SP-Sephadex C-25和Sephadex G25柱层析等方法纯化GHRH.用人生长激素放免试剂盒检测GHRH多肽的活性.结果SDS-PAGE分析显示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表达了融合蛋白,它以不溶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占菌体总蛋白的30%左右.经抽提、酸水解、层析等方法表明纯化倍数达147倍,多肽收率为0.68%.通过电喷雾质谱测得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235.25,与理论计算值相吻合.多肽的纯度经SDS-PAGE测定为单一峰.GHRiH三组刺激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之间差异显著(P<0.01),且随着剂量增加,差异明显增加.结论体外重组GHRH多肽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王晓华;张娜;张娟辉;邓虹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对佛波酯诱导滋养细胞MMP-9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佛波酯(PMA)诱导细胞滋养层细胞(CTB)MMP-9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用细胞ELISA法测定CTB细胞的蛋白激酶活性变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TB中MMP-9的基因表达.结果100mol/LPMA能迅速激活CTB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中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以及p38 MAPK激酶的活性.100 nmol/LPMA刺激CTB引起MMP-9 mRNA表达显著增加,能被ERK或p38 MAPK的特异性抑制剂所抑制.结论ERK和p38 MAPK可能是PMA诱导CTB中MMP-9基因表达增加的重要调节物质.

    作者:张曦倩;黄莉萍;赵晓山;李红;陈士岭;邢福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热休克反应对高温诱导循环衰竭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热休克反应(HSR)对高温诱导的循环衰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热休克组、高温对照组和常温对照组3组.热休克组给予热休克预处理,而高温对照组则否.两组常温恢复20 h后予以高温热暴露处理,其间监测记录血压、心电.热暴露至73mln时终止实验,检测心肌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运用Chart软件,获取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等数据.常温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以获得上述数据的正常值.结果(1)热暴露73 min时,热休克组与高温对照组动物的MAP、SP、DP值明显低于常温对照组(P<0.01),HR值高于常温对照组(P< 0.01).热休克组与高温对照组相比热休克组表现出更高的MAP、SP、DP(P<0.01)、HR值(P<0.05).(2)热暴露73 min时,高温对照组心肌MDA、NO含量显著高于常温对照组(P<0.01).而此时热休克组心肌MDA含量明显低于高温对照组(P<0.05),并与常温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热休克组心肌NO含量亦较高温对照组明显为低(P<0.01).结论HSR可减轻高温诱导的循环衰竭,此作用与HSR抑制热暴露大鼠心肌MDA、NO的生成有关.

    作者:王斌;罗炳德;邹飞;万为人;郭进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重组海葵肽类毒素hk2a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新西兰兔左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组海葵肽类毒素hk2a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CHF)新西兰白兔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新西兰兔CCHF模型,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价静脉注射hk2a前后不同时段兔左心功能的变化情况,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hk2a能够在给药后即刻明显增加实验兔的左室射血分数(P<0.05),作用时间持续60 min以上(P<0.05).与西地兰治疗相比具有起效快、作用强等特点.结论新型海葵肽类毒素hk2a能够明显改善CCHF新西兰兔的左心功能.

    作者:刘彦波;王鹏;欧阳平;许顶立;王磊;王永华;梁东;吴平生;徐安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运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图像软件分析TPA处理NIH3T3细胞前后的蛋白质表达谱差异

    目的建立及优化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并应用图像软件分析伏波醇酯(TPA)刺激前后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系的蛋白质差异表达,为进一步鉴定与TPA生物学作用有关的蛋白质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提取TPA处理前后的NIH3T3细胞总蛋白质,经双向电泳,硝酸银染色后用软件分析显示两者蛋白质的差异表达.结果软件分析显示TPA刺激前后的细胞蛋白质有明显的差异表达.结论高质量的双向电泳设备、熟练的电泳操作和图像处理技能是寻找稳定可信的功能蛋白质的必要条件.

    作者:沈新明;江培洲;黄华;李欣;姚开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前列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因尿频、尿急、尿痛2月余,加重伴排尿困难2 d,于2003年4月1日入院.2003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排尿次数增多,每天20余次,夜间小便3~4次,排尿及憋尿时出现会阴部钝痛,伴有大腿内侧放射痛.

    作者:林志春;陈燕萍;王蜀燕;张雪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检测RE、正常对照、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组及各级RE患者的H. pylori感染率.选取40例内镜分级B或C级的RE患者,H.pylori阳性及阴性各20例,雷贝拉唑治疗4周后内镜复查,比较治疗效果.结果RE组、正常组、慢性胃炎组、十二指肠溃疡组的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30.4%、28.8%、59.0%、91.5%,RE组感染率显著低于胃炎组和溃疡组,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无明显差异;RE患者经雷贝拉唑治疗后, 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病变愈合和症状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RE与H.pylori感染可能无相关性.

    作者:陈曼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NO含量和NOS活性在兔软骨终板退变过程中的变化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在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实验组通过切除兔腰椎棘上、棘间韧带,咬除部分关节突关节,分离椎旁肌造成腰椎软骨终板退变模型,分别于术后12、24、36周对腰椎摄X线片,并检测不同时间段的软骨终板中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X线片示软骨终板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钙化,且实验组较对照组钙化明显;实验组各组的NO含量及NOS活性较对照组增多(P<0.05),而24周与36周实验组间NO含量及NOS活性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NO和NOS在软骨终板退变过程中,其含量相应增加,提示NO可能在软骨终板退变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斌;瞿东滨;金大地;陆地;谭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同面积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对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面积的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效果及其对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脾栓塞治疗.治疗组(A组)栓塞面积为60‰~80%;对照组(B)组栓塞面积为40%~600%.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血小板均明显升高;但1年后A组血小板平均值明显高于B组(P<0.01).治疗前后两组内患者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面积脾栓塞治疗ITP与小面积脾栓塞近期疗效相似,但前者疗效更持久、安全,不影响脾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关红梅;王会丽;魏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链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构建带信号肽和不带信号肽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链基因酵母表达载体,探讨该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效率和活性.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人血管内皮细胞总RNA中扩增出PDGF-B的cDNA,克隆入pGEM-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进而克隆至酵母表达质粒pMETB和pMETαA并进行重组子双酶切鉴定.结果扩增获得了含信号肽(578 bp)和不含信号肽(340 bp)的编码PDGF-B链基因;构建了PDGF-B的酵母表达载体pMETB-PDGFB1,pMETαA-PDGFB2.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载体中目的基因序列与GENE BANK公布的序列一致.结论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链基因酵母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在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奠定基础.

    作者:杨春露;陈建庭;邓凡;唐焕章;谭小云;罗深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骶骨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CT与MRI表现4例报告

    骶骨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极为少见,且无明显特异影像学表现,终诊断只有依靠手术后病理证实,作者对1990~2003年间4例临床资料的主要CT与MRI表现进行如下分析.

    作者:陈静;阮爱兰;张林;李海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酷似原发性肝癌的肝巨大血管瘤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乏力、纳差右上腹隐痛10 d于2003年5月23日入院.腹部呈持续性闷痛,无阵发性加重,与体位无关,2周内体质量下降约3 kg.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无皮疹及瘀斑,未见肝掌、蜘蛛痣,心肺检查正常,肝大右肋下5 cm,质偏硬,轻度触痛,脾未触及,肝区叩击痛,无腹水征.

    作者:郑瑞丹;杨铮;饶日春;徐成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铜绿假单胞菌OPrI基因的反向斑点杂交检测法

    目的建立一种早期快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方法.方法根据铜绿假单胞菌特异的oprI基因设计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合成特异探针,光敏生物素标记细菌DNA,应用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结果所合成的探针具有高度特异性,能鉴别铜绿假单胞菌,与其他细菌、病毒、真菌间无交叉反应.该方法能检测出100ng细菌DNA.结论反向斑点杂交法具有快速、特异的优点,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早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樊慧珍;黄文杰;梁昆;方怡;马立人;刘耀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南海西沙海域海水细菌学调查及药敏检测

    目的了解我国南海西沙海域海面水细菌种类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取样海水进行细菌分离并计数,应用Phoenix-100细菌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80份海水样本检出12种共84株细菌,其中溶藻弧菌38株(45.24%)、少动鞘氨醇单胞菌11株(13.10%)、土生丛毛单胞菌9株(10.72%)、假单胞菌属7株(8.33%)、莫拉氏菌属6株(7.14%)、西地西菌5株(5.95&),其他细菌(气单胞菌、不动杆菌各2株,成团泛菌、金氏杆菌、腐败西互菌和产吲哚萨顿菌各1株)8株,药敏结果显示,16种抗生素中,除溶藻弧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和土生丛毛单胞菌对氨曲南、哌拉西林,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敏感率较低外,其余抗生素均呈高度敏感性.结论本次调查对了解南海西沙海域海水细菌种类分布及为海上意外伤、战伤早期防治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应用有重要意义.

    作者:赖福才;王前;周一平;牟成惠;耿穗娜;张豫明;王强;魏东;裘宇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12前体蛋白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12前体蛋白的基因.方法根据Genbank人骨形态发生蛋白12的基因序列合成两条引物,从人胎盘组织中提取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出长920bp编码人骨形态发生蛋白12(BMP12)前体蛋白的基因序列.将所得的基因片段插入载体pTARGCT TM质粒中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提取重组质粒进行鉴定并测序.结果RT-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一长约920bp的条带,阳性克隆质粒经PCR扩增出约920bp的片段,全自动DNA测序结果表明和Genbank中的序列完全相符.结论通过RT-PCR可从人胎盘组织中成功地克隆出人BMP12前体蛋白基因,基因序列完全正确.

    作者:路艳蒙;付文玉;朴英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绿茶多酚抑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目的本研究观察绿茶多酚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刺激下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应用不同浓度的AGEs分别刺激VSMCs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将不同剂量的绿茶多酚与AGEs共同作用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非放射性的MTS/PES法确定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状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刺激下,绿茶多酚可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长.AGEs对p44/42 MAPK磷酸化蛋白表达有显著的增强作用,此作用可被绿茶多酚抑制.结论本研究提示绿茶多酚可抑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p44/p42MAPK磷酸化蛋白的表达.

    作者:欧阳平;彭文烈;许顶立;赖文岩;徐安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某医院医务人员院内感染SARS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目的调查某医院医务人员院内感染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此次SARS院内感染的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13例护理人员发生院内SARS感染,输入性传染源为一女性肿瘤患者的丈夫,这名确诊SRAS的丈夫在发病期间与其妻至少有2周医院内密切接触史.13例中8名是后来借调入该肿瘤患者入住科室的,她们感染SARS的平均潜伏期为12.6 d.对与13例SARS病例在潜伏期内(1例为发病早期)有密切接触者共57人进行追踪观察1月,结果无1例感染SARS.结论SARS病人在潜伏期没有传染性或传染性不大.感染SARS与接触传染源的程度以及持续接触时间有关.SARS的发病可能与机体的免疫状况有关,SARS的病理基础可能与免疫损害有关.免疫抑制病人可能成为SARS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和传染源.

    作者:李海兰;冯筱榕;戴琳;杨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