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毅刚;徐如祥;姜晓丹;柯以铨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特定的条件下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健康成年志愿者骨髓,在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中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传代后改用含地塞米松(1×10-8mol/L)、β-甘油磷酸钠(10mmol/L)和维生素C(50mg/L)的条件培养基培养,在相差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Gomori钙钴法进行碱性磷酸酶(AP)染色、vonKossa法进行钙结节染色,同时测定细胞内AP(碱性磷酸酶)含量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诱导培养2~3周后,透射电镜下观察见大量扩张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细胞核较为幼稚.I型胶原染色、AP及钙结节染色等均为强阳性;AP活性明显增强(P<0.05).结论MSC取材安全方便,易于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有望成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本实验方法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培养的常规方法之一.
作者:刘晓静;任高宏;廖华;余磊;原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局部转导C型钠尿肽(CNP)基因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和实验3组.3组高脂饮食喂养,对照组和实验组以球囊损伤兔髂动脉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再狭窄模型.对照组建模后局部转导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的碱性磷酸酶基因,实验组建模后后局部转导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的CNP基因(PLXSN-CNP).于高脂饮食喂养前及处死前检测各组血脂和血CNP水平,对损伤的髂动脉进行离体血管环张力实验,进行病理和CNP免疫组化学检测,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测量动物血管管腔面积、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面积/中膜面积.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血CNP水平和血脂水平在术前和术后同一时间点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血管经Ach和L-Arg预处理+Ach处理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强于正常组和对照组(P<0.01)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经LMMA预处理+Ach处理后血管环舒张功能明显变差;实验组在转染局部表达CNP基因;球囊损伤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内膜面积、内膜厚度、内膜/中膜比值显著增加,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CNP基因可成功转导损伤血管,并有效地在局限表达;局部转导CNP基因可有效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生,增进内皮功能.
作者:裴晓阳;冯建章;钱卫民;余细勇;吴书林;杨平珍;刘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以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尿液中柠檬酸盐、草酸盐的含量.方法以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分析尿样中的柠檬酸盐、草酸盐,以铬酸钠为紫外吸收剂进行间接紫外检测.结果柠檬酸根、草酸根阴离子在5min内得到很好的分离,迁移时间分别为3.76、3.14min,柠檬酸根在4.00~40.00μg/ml浓度范围内、草酸根在2.00~40.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柠檬酸根阴离子低检测限为2μg/ml、草酸根阴离子的低检测限为1μg/ml.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53%、99.11%.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成本低,可为尿液中柠檬酸盐、草酸盐的直接测定提供参考.
作者:罗奇志;戴开金;马安德;周俊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肥厚左心室肌中层细胞Na+/Ca2+交换体电流(Na+/Ca2+ exchanger current,INa+/Ca2+)及钾电流重构特征,揭示心肌肥厚时心律失常发生的离子基础.方法新西兰兔分为正常对照组及手术组各10只,手术组通过肾上腹主动脉次全缩窄诱发左室肥厚.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对照组及手术组左心室肌中层细胞的动作电位、INa2+/Ca2+、慢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slowly activating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um current,IKs)、快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rapidly activating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 current,IKr)等.结果在基础刺激周长为2 s时,对照组和手术组的90%动作电位时程(90%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90)分别为522.0±19.5 ms(n=6)、664.7±32.7 ms(n=7);在测试电位为+40 mV时,外向INa+/Ca2+密度在对照组及手术组分别为0.94±0.11pA/pF(n=9)、1.30±0.11pA/pF(n=8);在测试电位为-100mV时,内向INa2+/Ca2+密度在对照组及手术组分别为0.40±0.05 pA/pF(n=9)、0.56±0.02 pA/pF(n=8);在测试电位为+50 mV时,对照组及手术组的IKs尾电流密度分别为0.26±0.03 pA/pF(n=8),0.17±0.01 pA/pF(n=9);在测试电压为+50 mV时,对照组及手术组的IKr尾电流密度分别为0.34±0.02 pA/pF(n=8),0.23±0.02 pA/pF(n=9),以上二者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肥厚左心室肌中层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表现为动作电位时间延长、INa+/Ca2+上调、Iks及IKr下调.
作者:王军奎;崔长琮;姚青海;姚晓伟;廉姜芳;韩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乳牙及替牙期反(牙合)经FR-Ⅲ矫治后(牙合)颌面的改变.方法选择乳牙期及替牙期反(牙合)患者64例,全部采用FR-Ⅲ治疗,对治疗前后的(牙合)模型、薛氏位关节片及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研究(牙合)颌面长、宽、高的改变情况.结果上下颌牙弓宽度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上颌长度及突度增大,上切牙唇倾;下颌髁突后退至正常位,上下颌基骨关系明显改善;下切牙舌倾及颏角变小更趋严重;下面高及后面高增加.结论FR-Ⅲ矫治器可重新调整口颌系统的肌功能,促进牙弓和颌骨的正常发育.
作者:邵菊萍;白雪芹;刘进;郭鑫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明确免疫活性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是否与肿瘤的耐药性相关.方法采用连续形态学观察及MTT比色法,研究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对人口腔癌耐药细胞株KBV200耐药性逆转前后及亲本敏感株KB的杀伤活性.(1)在肿瘤细胞与LAK细胞共育后3 h内连续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LAK细胞对上述3者的杀瘤效应;(2)采用MTT比色法检测NK及LAK对3株细胞的杀伤率.结果与KB细胞组相比,在KBV200和KBV200+维拉帕米组,LAK细胞出现在靶细胞周围的时间早、数量多,伸出伪足的LAK细胞比率高,出现集落样细胞团块时间亦早.NK、LAK细胞对KBV200细胞株耐药性逆转前后的杀伤率均明显高于敏感株KB(P<0.05),而对耐药株耐药性逆转前后的杀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LAK对各株的杀伤活力均明显强于NK细胞(P<0.05).结论免疫活性细胞对KBV200细胞株有较强的杀伤作用,逆转耐药性不降低免疫活性细胞杀伤活力,提示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可能成为控制化疗耐药病人病情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
作者:郑颖娟;张健;汪森明;张积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I)基因Gln192Arg多态性与汉族散发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关系.方法以165例散发AD患者和174例年龄匹配老年人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PCR-RFLP法检测PONI及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AD组与对照组PONI基因Gln1924rg多态性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对象按ApoEε4携带状况分层后,各亚组之间基因多态性分布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ONI基因Gln19Arg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AD不存在关联.
作者:施佳军;张思仲;马崔;唐牟尼;刘协和;王英成;韩海英;郭扬波;冯容妹;苗国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12例导水管水平梗阻性脑积水的初步体会.方法12例脑积水患者中导水管水平阻塞为原发性10例,继发于顶盖区肿瘤者2例.均采用神经内镜经侧脑室额角入路,经室间孔行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结果12例患者造瘘术过程顺利,术中术后并发症少而轻,12例中术后3个月已随访的患者9例,7例有效,2例无效.结论神经内镜是治疗导水管梗阻性脑积水的有效手段,近期疗效满意.术中应针对三脑室底不同的特点采用适当的造瘘方法,随访应以确定颅内压是否正常、症状是否消失作为判断疗效的主要依据.
作者:彭玉平;张喜安;漆松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PTX药物毒性实验,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PTX对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FCM)技术分析X射线照射对HepG2细胞周期分布和PTX对放射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PTX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24 h后,其细胞毒性呈剂量依赖性,适浓度为2inmol/L.PTX能显著降低放射后HepG2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其放射增敏比为1.31±0.16.单纯照射组照射可以导致FiepG2细胞G2期阻滞,单纯照射组及照射6Gy加2mmol/LPTX组的细胞20 h G2-M期比例分别为32.15%和19.52%,PTX能够去除放射引起的HepG2细胞G2期阻滞.结论PTX对HepG2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TX去除放射引起的G2期阻滞等因素有关.
作者:吴德华;刘莉;陈龙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及观察发育不同时期胚鼠生殖腺发育的形态变化.方法取发育不同时期的胚鼠进行石蜡切片及H、E染色.结果从胚胎切片标本中可观察到,交配后第11天出现生殖嵴,第12天出现未分化生殖腺,第13天可在胚胎标本切片上区分雌雄性,第14天雄性的生殖腺演变为睾丸,出现生精小管,为实心的小管.第16天出现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的细胞核明显可见.第16天雌性的生殖腺演变为卵巢,皮质及髓质两者分化明显.第20天睾丸内可见生精小管横断面数目明显增多,管腔内出现空腔,管内有一层精原细胞和一层精母细胞.卵巢内可见一团团粗大的生卵泡性索沿着卵巢周边分布,内含许多原始的卵原细胞,此时有原始的卵泡出现.结论11~12 d为分离原始生殖干细胞(PGCs)佳时期.
作者:刘小蓉;安靓;李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对神经细胞膜NMDA受体NRl亚基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结果的影响,并确定NRl在膜上的亚细胞定位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观察不同固定方式分组时NRl亚基在神经元膜上的定位分布.结果-20℃纯甲醇和-20℃纯丙酮固定5 min组呈现NRl典型的细胞膜阳性染色,定位在神经元两极靠近树突起始部及树突干上.4%多聚甲醛及加上0.5%戊二醛固定20 min组呈现染色假阴性.95%乙醇固定10min组呈现细胞膜染色假阴性,细胞核染色假阳性.结论每种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中都有各自适合的固定方法.NMDARl抗原需要应用缓和的固定方式,-20℃纯甲醇和-20℃纯丙酮5min短时间固定效果好.NMDARl分布于神经元膜两端树突起始部及树突干上.
作者:郁毅刚;徐如祥;姜晓丹;柯以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变性轴突清除中的自噬作用.方法横切大鼠坐骨神经制作Wallerian变性模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取远断端组织行电镜结构观察和酸性磷酸酶(AcPase)活性检测.结果坐骨神经横切后轴突发生变性,主要变化为术后第5小时~2天轴质肿胀,轴突与髓鞘分离,术后第4天轴质浓缩,轴突与髓鞘完全分离形成游离轴突体.术后初期变性轴突主要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泡,后期轴突与髓鞘完全分离并形成较大的游离轴突体,轴突体外包一层轴突膜是神经元细胞膜的延续,轴突体轴质浓缩,含大量各级自噬泡和纵横交错的神经丝、微管和微丝.经酸性磷酸酶(AcPase)染色证实自噬泡均呈AcPase阳性,第7天后轴突体被降解吸收,形成的空腔内偶见巨噬细胞.结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变性轴突的清除主要靠轴突自身的自噬和施万细胞吞噬机制,而巨噬细胞只起辅助作用.
作者:朴仲贤;王万山;徐锡金;王启伟;霍霞;韩明虎;朴英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弓形虫SAG1基因的截短片段,并进行纯化及免疫反应性鉴定.方法利用Nco I、HindⅢ双酶切,从本室建立的pET-30a(+)-SAG1重组质粒中获取SAG1基因的截短片段,并将目的片段连接到经同样双酶切的质粒pET32a中,构建表达重组质粒pET-32a(+)-trSAG1.将重组质粒转入E.coli BL21中并进行诱导表达.表达蛋白经Ni-NTA agarose纯化后,Western-blotting分析其免疫反应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2a(+)-trSAG1,通过IPTG诱导得到了以可溶性形式表达的重组SAG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40000,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纯化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ELISA试验表明重组SAG1蛋白能被弓形虫免疫兔血清及弓形虫感染人血清识别.结论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了弓形虫SAG1基因的截短片段,表达蛋白能被弓形虫免疫兔血清及弓形虫感染人血清识别,有望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抗原.
作者:言慧;李华;周晓红;吴昆;陈晓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状况,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间接ELISA法检测了1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和40例非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肺炎衣原体免疫复合物(CPn CIC)和IgG抗体.结果冠心病组CpnigG型免疫复合物的阳性率(63.8%)高于对照组(40.0%,P<0.05).CPnIgG抗体阳性率冠心病组为65.0%对照组为32.5%,前者阳性率显著同于后者(P<0.05).结论Cpn感染与冠心病关系密切,但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孙芸芸;蒋文玲;罗宪玲;陈纪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p53对Wnt通路抑制因子sFRP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将携带p53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 dp53)导人到p53缺失的人肝癌细胞株Hep3B中,以流式细胞术检测Adp53转基因情况,以RT-PCR技术检测p53对sFRP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sFRP mRNA水平在转染p53 20h后即有明显升高,其中以32 h达高水平,随后逐渐降低.量效关系研究表明在转染剂量为0.05、0.5、5、50 pfu/cell的Adp53 sFRPmRNA表达均有显著增高,尤以5 pfu/cell时表达水平高.结论p53能明显诱导Wnt通路抑制剂sFRP的mRNA表达.
作者:腊蕾;饶进军;吴曙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检测由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而成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分泌氨基酸类神经生物活性物质成分,从而推断是否具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及细胞因子0.5 μg/ml维甲酸(RA)、20ng/ml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于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样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氨基酸类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BMSCs培养10 d可见细胞大而圆,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estin抗原阳性;培养20 d可见具有长突起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成,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高效液相检测骨髓源性神经元样细胞含有高浓度的天冬氨基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丙氨酸(Ala).方差分析显示:随着BMSC培养天数的增加,其所含的Asp、Glu浓度也渐增加,RA+GDNF组所含Asp生物活性物质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兔BMSCs在体外条件下可以增殖分化,增殖细胞表达Nestin,分化的细胞则可表达NSE特异性抗原,并含有高浓度的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成分;RA和GDNF作为BMSCs的诱导剂,在BMSCs向神经干细胞分化中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剑荣;徐如祥;姜晓丹;徐强;蔡颖谦;邹雨汐;丁涟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TNF-αr)及其多克隆抗体对原代滋养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TNF-α、anti TNF-α、TNF-αr+anti TNF-α对原代滋养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表达的影响.结果原代滋养细胞表达MMP-2,经过5 ng/ml的TNF-α、TNF-α+antiTNF-d分别刺激培养原代滋养细胞48h后,细胞MMP-2的表达显著性提高(P<0.001),50ng/ml的antiTNF-α刺激培养后MMP-2的表达显著性降低(P<0.001);各组间MMP-2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但是均未见明显的TIMP-2的表达.结论外源性细胞因子TNF-α可以增强滋养细胞的侵袭力,多克隆抗体antiTNF-α则降低其侵袭力.
作者:陈慧;庞战军;陈士岭;邢福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特性,探讨NMDA对缺氧大鼠PO/AH区神经元Ca2+浓度的影响.方法给大鼠应用NMDA受体激动剂NMDA和拮抗剂丙戊酸,观察其在正常和缺氧条件下对PO/AH区神经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结果在正常条件下,细胞内Ca2+荧光比值为0.95,第40秒加入NMDA后[Ca2+]i的荧光强度迅速增高,25s后达到峰值2.054,并稳定在此水平,其升幅为(109±52)%,加入激动剂后30 s内达到峰值3.783,并持续稳定在此水平,加入NMDA后[Ca2+]i升高了(286±91)%;缺氧条件下神经元[Ca2+]i在加入丙戌酸后由平台向下的降幅为(103±45)%.结论[Ca2+]i的升高主要是由于NMDA受体通道开放,细胞外游离Ca2+易化扩散入胞内所致,丙戊酸可有效地降低NMDA受体活性,从而使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明显下降,具有保护神经元免受缺氧损伤的作用.
作者:赵庆平;邹飞;陈光忠;李铁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对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人类伯基特氏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双染法荧光显微技术在检测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AsO3诱导人类伯基特氏淋巴瘤细胞株BJAB细胞凋亡,采用Hoechst 33342和碘化丙啶(PI)核染料双染法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细胞死亡进行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BJAB细胞经As2O3处理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多数细胞出现细胞染色质凝集、核边集、核碎裂等凋亡的特征性改变;在低剂量(200μmo1/L)H2O2的影响下,抑制了As2O3诱导的细胞凋亡,降低细胞的死亡率;细胞的死亡方式由凋亡转变为核固缩性坏死,表现为既无凋亡的特征性改变,又非典型的细胞坏死,死亡细胞的细胞核呈固缩状态而非肿胀.结论低浓度(200μmol/L)H2O2可抑制临床治疗浓度的As2O3诱导的人类伯基特氏淋巴瘤BJAB细胞凋亡;双染法荧光显微镜技术不但可明确区分细胞凋亡及坏死,还可判断早期凋亡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并可进行定量分析,是一种良好的细胞凋亡检测方法.
作者:陆地;白晓春;刘斌;李秀梅;邓凡;李明;程宝鸾;罗深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经验体会.方法对775例宫腔电切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6.5±10.3)min;术中出血量为(40.1±12.5)ml;539例门诊患者术后观察2 h回家,236例住院患者术后住院日2~3 d.随访3月到6年,经宫颈子宫内膜电切术(TCRE)术后闭经率88.9%,17例4~22个月再次少量出血;经宫颈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TCRP)后息肉复发6例(5.5%);经宫颈子宫肌瘤电切术(TCRM)后月经均恢复正常;经宫颈子宫纵隔电切术(TCRS)6月后宫腔镜复查宫腔形态均恢复正常,无粘连发生;经宫颈宫腔粘连切除术(TCRA)后月经改善55例(96.5%).近期并发症为中度低钠血症1例,全组病例无死亡、子宫穿孔及电损伤等并发症.远期并发症有1例经宫颈宫颈病变切除术(TCRC)术后4个月发现宫颈及宫腔粘连.结论宫腔镜电切术能有效治疗子宫内良性病变,且具有不开腹、创伤小、出血和并发症少,不影响卵巢功能等特点.
作者:刘木彪;何援利;宗利丽;杨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