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莉;周美娟;丁振华
目的实验室制备恒速灌肠器用于测定肛门直肠控制液便的能力,定量评价大便失禁的严重程度.方法运用4个普通灌肠器(各由一个容器和一条与其底部相通连的引出皮管所组成),改变其几何形状和空间结构,重新组合成一个恒速灌肠器.结果实验室制备的恒速灌肠器能够输出足以克服直肠任何阻力的脉冲恒速水流(可以调试为标准速度1ml/s).失禁组水保持试验测定分值为(228.08±215.11)ml,而对照组则为(1434.17±304.50)ml,二组间比较显示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由恒速灌肠器提供的脉冲恒速高压水流能够用于肛门直肠控便功能的评估,恒速灌肠法具有客观、即时、定量的优点.
作者:徐加鹤;李炎冬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阿霉素碘油乳(AD-E)经肝动脉栓塞后的靶向特征及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经犬肝动脉注入AD-E,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外周静脉血和肝栓塞部位组织中阿霉素药物浓度,并与阿霉素溶液给药组对照.结果AD-E组外周静脉阿霉素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阿霉素组,其T1/2β为阿霉素组的1.51倍.给药后10、24和48 h,AD-E组肝组织中阿霉素浓度分别为阿霉素组的5.42、3.33、和2.38倍.结论AD-E肝动脉栓塞给药明显改变阿霉素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肝组织靶向定位特征.
作者:王新亚;杨莉;陈业豪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某部队肠道传染病发病规律,探讨肠道传染病发病因素.方法对上报军区疾控中心的肠道传染病疫情报卡、肠道传染病住院病人的病案首页、肠道传染病疫情处理的调查报告等资料整理统计后作分析.结果1992~2001年共报告了3 612例肠道传染病,主要是以细菌性痢疾(32.40%)、甲肝(26.80%)、伤寒(14.34%)、感染性腹泻(7.34%)为主,肠道传染病占传染病总数的40.13%.在1988~2002.4期间处理肠道传染病疫情15起,其中水型暴发9起,食物型暴发6起.结论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发生变化,提示新发肠道传染病的出现应引起重视;防治措施是供水系统要科学改造,饮食、饮水制度要落实,加强卫生指导和监测.
作者:王亚东;张泓;陈世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nm23-H1基因在青年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青年女性、30例绝经后乳腺癌组织及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VEGF及nm23-H1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他们之间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并随访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青年组较绝经组患者淋巴转移率高(P<0.01);青年组与绝经组患者组织中,VEGF及nm23-H1的表达差异皆有显著性意义(P<0.01);青年组、绝经组以及乳腺纤维腺瘤组,两者表达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1);各组中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和未转移者VEGF及nm23-H1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组中VEGF及nm23-H1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青年乳腺癌组织中VEGF与nm23-H1基因表达成负相关(P<0.01),随访发现:青年乳腺癌患者nm23-H1阳性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p53阳性者生存率(P<0.05).结论VEGF及nm23-H1基因的表达状况标志着青年乳腺癌恶性侵袭程度,因而二者可作为青年乳腺癌患者极有价值的生物学预后指标.
作者:黄宗海;苏国强;毛乾国;王庆志;厉周;俞金龙;范应方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表达的影响.方法2001年8月~2003年12月共有92例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新辅助化疗者59例作为化疗组,未行新辅助化疗者3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活检标本和术后大体标本瘤组织中ER、PR和HER-2表达和表达状态变化的差别.结果化疗组术后有37.29%(22/59)患者的ER表达出现量变,对照组为15.15%(5/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ER状态改变无显著差异.化疗组术后有23.73%(14/59)患者的PR表达出现量变,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化疗组术后有13.56%(8/59)患者HER-2表达出现变化,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新辅助化疗能使部分乳腺癌组织中ER表达发生量变,但很少影响ER状态,而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PR和HER-2表达无影响.
作者:赵健;吴一龙;王远东;赵光日;王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氩绿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的对改善视力及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将对糖尿病性黄斑病变患者按病程分成两组:增殖前期;增殖期.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定视网膜血管渗漏点(区).对局部渗漏点氩激光点状光凝,弥漫性渗漏区采用格栅样光凝.随访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光凝前后视力及黄斑水肿、渗漏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氩绿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病变86例136眼,87.50%的眼别提高或保存现有视力,其中对增殖前期的疗效为优;87.95%的黄斑水肿完全或部分消退,增殖前期的黄斑水肿消退尤为明显.两组的视力改善和黄斑水肿消退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氩绿激光光凝是治疗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高或保存现有视力,疗效与病变程度有关,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唐柳苹;冯海燕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对内皮细胞产生活性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用次氯酸氧化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AOPP-BSA,以内皮细胞株ECV304为内皮细胞模型,用VICTOR1420多标记分析系统动态检测细胞氧化2,7-二氢二氯荧光素(DCFH)产生的荧光量,间接反映活性氧的产生量.结果AOPP能诱导内皮细胞产生活性氧.活性氧的产生量随BSA氧化程度的升高和AOPP-BSA浓度的增加而增多.用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小分子模拟物ebselen和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nin预处理细胞,可分别将AOPP-BSA诱导产生的活性氧抑制65%和29%.结论AOPP能够诱导内皮细胞产生活性氧,其部分机制可能与NADPH氧化酶激活有关.
作者:袁方;刘尚喜;田建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CRRT治疗(CRRT组)的116例重症ARF患者的临床特点、疾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并与同期行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治疗(IHD组)的102例重症ARF患者相对照.结果(1)CRRT组患者的平均APACHEⅡ评分为27.0±7.5,其中≥29分56例(48%),24~29分36例(31%),<24分24例(21%);而IHD组患者的平均APACHEⅡ评分为21.9±5.2,其中≥29分0例(0%),24~29分44例(43%),<24分58例(57%).CRRT组平均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IHD组(t=4.769,P=0.000),提示CRRT治疗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的重症病例.(2)CRRT组患者治疗后的存活率为37%(43/116),而IHD组为48%(49/10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2.678,P=0.101 8);若仅选取APACHEⅡ评分≥24分的危重病人进行比较显示:CRRT组的存活率24%(22/92)显著高于IHD治疗组的9%(4/44)(X2=4.229,P=0.039 7),提示对危重ARF患者,CRRT效果优于传统IHD.(3)对CRRT存活与死亡亚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疾病的严重程度(用APACHEⅡ评分表示)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死亡亚组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需要使用机械通气和升压药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存活亚组(P<0.05).结论(1)CRRT是治疗重症AFR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对病情危重的ARF患者,疗效明显优于IHD;(2)CRRT治疗重症ARF患者的预后受患者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3)是否需要使用升压药和机械通气等对CRRT治疗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邵咏红;黄英伟;孔耀中;周立新;林敏娃;肖观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在断肢(指)再植术中,静脉推注尿激酶防治血管危象的效果.方法1999年9月~2003年10月,对158例断肢(指)再植术中血管缝接后,静推尿激酶60万U;术后小剂量维持用药,每12 h用20万U;术后出现血管危象时,用大剂量100万~150万U尿激酶治疗.用药前后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血小板.结果158例再植术后未出现血管危象117例,有效率74.1%.大剂量尿激酶治疗术后41例血管危象获得解除者37例,仅4例(1例断腕,3例断指)需再次探查,有效率达90.2%.以上结果均高于相关报道.结论在再植术中用中剂量尿激酶溶栓,术后小剂量间隔用药是可行的,可防止血栓形成;一次性大剂量用药能解救术后出现的血管危象,避免再次手术探查,既安全又有效,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黄潮桐;李敬矿;朱家恺;陆晓强;李庆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湿热环境对辐射损伤动物骨髓和脾脏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室温组和湿热环境组,两组小鼠首先分别给予6.5Gyγ射线一次全身均匀照射,然后室温组立即置于室温环境中,湿热环境组则先接受湿热环境作用1 h,再置于室温环境中.照后1、3、5、9、15 d,分别取两组小鼠的骨髓和脾脏,获取骨髓有核细胞(BMC)数、骨髓细胞DNA、脾/体质量比实验指标.结果湿热环境作用组小鼠和室温组小鼠相比,BMC、骨髓细胞DNA及脾/体质量比指标下降.结论湿热环境加重辐射损伤动物骨髓和脾脏的损伤.
作者:郑莉;周美娟;丁振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Fas/FasL、颗粒酶B与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中的细胞凋亡及与OLP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例(20例糜烂萎缩型,30例非糜烂型)OLP及10例正常口腔黏膜中Fas、FasL及颗粒酶B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OLP上皮细胞的凋亡指数(95.32±28.99)比正常对照组(42.52±0.05)高(P<0.05),且OLP中凋亡上皮细胞多位于基底层或基底上层,而正常对照组的凋亡上皮细胞多位于表层及棘层.OLP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35.12±9.89)则低于正常组(61.58±0.10)(P<0.05).OLP固有层FasL及颗粒酶B的阳性率分别为68%、68%,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糜烂萎缩型OLP固有层中淋巴细胞FasL及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高于非糜烂型OLP(P<0.05).结论口腔扁平苔藓中同时存在角质细胞的凋亡增加及淋巴细胞凋亡的减少,Fas/FasL及颗粒酶B可能与这种凋亡的异常相关,且FasL及颗粒酶B的高表达与OLP病情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沈丽佳;阮萍;谢方方;赵彤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评价survivin在结直肠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26例早期结直肠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回顾性分析survivin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和分级结果,所有病例被分为survivin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其中高表达组有26例(26/126,20.6%),低表达组有100例(100/126,79.4%).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情况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是否转移、Dukes分期均无显著相关.然而,高表达的survivin与肿瘤复发、特别是血行转移显著相关(P<0.05).Survivin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生存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并用log-ranktest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生存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潜在的预后因素中(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淋巴是否转移、Dukes分期、survivin表达),survivin表达和Dukes分期被认为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独立预后因素.结论Survivin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术后复发相关: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率在survivin高表达组明显高于survivin低表达组,是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子.应用组织芯片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优点.
作者:姚红兵;吴爱国;黄宗海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启动子驱动的CDglyTK融合基因体系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血管内皮细胞(ECV304)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将质粒pAdEasy-KDR-CDglyTK在293细胞内包装、扩增后,体外感染表达KDR的MCF-7、ECV304细胞株和对照组不表达KDR的LS174T细胞株,并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5-FC和/或GCV,观察该体系对不同细胞株的杀伤效应及其旁观者效应.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前药对瘤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所得病毒滴度为2.0×1012pfu/ml.3种细胞的感染率相似,其感染率随腺病毒滴度的递增而增加,当感染复数(MOI)为200时,所有细胞株均达约100%感染.以MOI为100的重组体分别感染各细胞株表现出对前药的不同敏感性:表达KDR的MCF-7细胞和ECV304细胞对前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二者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1.00);与前2者相比,不表达KDR的LS174T细胞对前药不敏感(P<0.001).CDglyTK融合基因的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P<0.001).将感染腺病毒的细胞与未感染细胞以不同混合培养,观察到该体系明显的旁观者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该体系抑制MCF-7细胞DNA的合成,表现为G1期细胞比率增多及S期细胞减少(P<0.001).结论KDR基因启动子调控的CDglyTK融合基因体系可选择性杀伤乳腺癌MCF-7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
作者:苏国强;黄宗海;刘志锋;郭爱华;俞金龙;厉周;宋彗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检测杀伤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在广东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对96例广东汉族以SSP法检测其KIR表型,统计不同KIR基因在人群中的表现频率,并与白种人、北印度人、日本人比较.结果不同KIR的表现表率分别为:2DL1(0.85)、2DL2(0.12)、2DL3(0.58)、2DL4(1)、2DL5(0.24)、3DL1(0.96)、3DL2(1)、3DL3(1)、2DP1(0.97)、2DP2(0.98)、2DS1(0.10)、2DS2(0.30)、2DS3(0.02)、2DS4(0.28)、1D(0.65)、2DS5(0.19)、3DS1(0.23).比较同一HLA配体相应的KIR,抑制性KIR频率均高于活化性KIR.与白种人和北印度人相比,除KIR2DS4外,广东汉族人群的活化性KIR频率均较低.结论不同KIR基因在广东汉族人中有不同的表达频率.与其他人种比较,KIR基因的分布有着明显的种族差异.
作者:尹晓林;郭坤元;马红京;尚振川;肖露露;叶欣;赵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氯胺酮联合咪唑安定麻醉与单纯氯胺酮麻醉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在氯胺酮或氯胺酮-咪唑安定麻醉下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4 h行神经病学评分、24 h测量梗塞体积、72 h进行TUNEL染色检测半暗带内的细胞凋亡.结果术后4 h神经病学评分在氯胺酮-咪唑安定组和氯胺酮组间无显著性差异(1.74±0.52vs 1.57±0.65,P>0.05),但氯胺酮-咪唑安定组大鼠的脑梗塞体积和半暗带内凋亡细胞密度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大鼠的相应参数(梗塞体积:24.1%±4.63%vs 38.48%±4.18%;凋亡细胞密度:178±23个/mm2vs 258±15个/mm2, P>0.05).结论氯胺酮麻醉中联合应用咪唑安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蓬勃;刘勇;李捷;陈新林;田英芳;孙建军;刘建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议全血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的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方法,观察健康青年人胰岛素在静止和活化状态下对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结果胰岛素对正常人静息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无明显影响;而显著抑制凝血酶、胶原活化的血小板膜P-选择素的上调表达,且该效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胰岛素可抑制活化血小板膜P-选择素的表达.
作者:彭必友;周艳;董为人;汪吉仪;薛耀明;蔡德鸿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肠道粘膜炎症与转录因子核因子-κappaB(NF-κB)密切相关.该研究探索NF-κB抑制剂姜黄素IBD动物模型大鼠大肠粘膜炎症因子调控的机制.筛选IBD的靶向治疗药物.方法建立以5%三硝基苯磺酸(5%TNBS)诱导的肠炎大鼠模型,肠炎的大鼠给予含2 0%的姜黄素饲料,药物阳性对照组给予含0.5%柳氮磺胺吡啶(SASP)的饲料,模型组及阴性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评价病理组织学评分的变化.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姜黄素改善肠炎模型大鼠病理组织学症象.姜黄素可显著抑制肠炎模型大鼠肠粘膜致炎因子IL-1β mRNA的高表达,同时可显著提高抗炎因子IL 10 mRNA的低表达,抗炎因子IL-4 mRNA在各组均未见表达.结论研究显示,NF-κB抑制剂姜黄素可调控IBD鼠科模型中的炎症因子IL-1β mRNA和IL-10mRNA表达.姜黄素有可能是一种有潜能的IBD的靶向药物.
作者:简燕婷;王继德;麦国丰;张亚历;赖卓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多数颅内动脉瘤直径为6~15 mm,可在常规麻醉方法下行夹闭术,少数颅内动脉瘤当瘤体直径大于15 mm时,重要结构被其遮盖,影响视野和手术操作,易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死亡.国外已开展深低温停循环辅助下行此类手术,本院99年来行3例深体温停循环下颅内巨大基底动脉瘤夹闭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宝伟;米卫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加骨栓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加骨栓治疗股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42例,AO分型均为Cl-2型.术中先将髁间骨块复位拉力钉固定,再将髁上复位逆行穿入髁上交锁髓内钉,髓内钉远端的一枚锁钉用骨栓取代,如数穿入其他锁钉.结果4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骨折愈合时间3.5~7.0个月,平均4.6月.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3°~115°.根据Neer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86分,良≥72分,可≥56分,差<56分.优31例,良10例,优良率91.67%;接受1例(8.3%),差0例.结论采用股骨远端逆行交锁髓内钉加骨栓是治疗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的理想方法.骨栓可有效控制股骨髁间分离,多数患者可通过早期膝关节功能训练达到理想的功能效果.
作者:李保良;魏思奇;王建民;谭建文;孙永建;方达刚;孙景福;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补肾中药对人成骨细胞增殖、分化、钙摄取和矿化能力的影响.方法用酶消化法从成人髂骨松质骨,分离人成骨细胞,以细胞形态学、碱性磷酸酶染色和体外成骨能力的检测鉴定成骨细胞.在成骨细胞培养液内分别加入含有高、中、低不同浓度的补肾中药鼠血清,以正常鼠血清作为对照.培养30 min后,进行成骨细胞胞内钙离子变化的检测;培养3 d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培养28 d后,进行Von-Kossa染色,观察成骨细胞钙化结节的形成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培养30min后,高、中、低3种浓度的补肾中药血清均能提高成骨细胞钙离子摄取能力;培养3 d后,中药组处于增殖期的成骨细胞明显升高,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培养28 d后,中药组成骨细胞钙化结节形成的数量也相对增多,其中,高浓度补肾中药血清处理组的钙化结节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补肾中药血清能提高成骨细胞钙离子摄取能力,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增加成骨细胞钙化结节的形成.
作者:李娟;吴伟康;孙炜;余克强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