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有;徐庭云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时血浆及重要脏器P-选择素的分布、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复制大鼠创伤性休克模型,24只大鼠分为实验对照组、创伤休克组、左旋精氨酸(L-Arg 100 mg/kg@b.w.)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检测大鼠心脏、肝脏、肺及小肠P-选择素的表达,同时采用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P-选择素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重要脏器中P-选择素除了在肺中有少量表达外,其他脏器未见阳性表达,血清中的P-选择素有表达.休克后4 h,大部分脏器及血清中的P-选择素表达显著升高,L-Arg治疗组较休克组P-选择素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性休克可导致体内血清及重要脏器P-选择素大量表达,这与休克时存在明显的微循环紊乱和内皮功能障碍有关.L-Arg减少了P-选择素的合成其原因可能是促进了内皮性NO的合成.
作者:黄宗海;林洪武;厉周;冯浩淼;孙英刚;张庆国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川崎病(KD)合并冠脉损伤(CAL)高危因素分析早期诊断的必要性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方法参照KD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1992年1月~2002年1月住院的84例KD患儿发病早期(7 d内)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发病7 d内发热、眼结膜充血、唇红或干裂、皮疹、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100%、71.4%、80%、66.7%、25%;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心电图与KD合并冠脉损伤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早期白细胞升高、心电图阳性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持续发热伴眼结膜充血、唇红或干裂、皮疹等可疑KD病例经病史、年龄、血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C反应蛋白等资料综合分析,可于发病7 d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预防冠脉病变,改善冠脉病变预后;早期白细胞升高、心电图阳性可以作为KD合并CAL预测因子.
作者:胡晓红;徐世侠;栾佐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己烯雌酚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形态学及代谢的影响.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27只,分对照组、去卵巢未治疗组和去卵巢治疗组3组.去卵巢治疗组在去卵巢术后,给予己烯雌酚0.022 5 mg/d@kg@b.w.灌胃,每周6 d,持续90d.用图像分析仪观测各组大鼠胫骨近端骨计量学参数,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大鼠股骨的结构改变.检测血中胆固醇浓度及主要内脏的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去卵巢未治疗组大鼠胫骨骨小梁面积减少65%,骨小梁间隙增加189%,骨形成率增加92%;股骨的骨小梁几乎消失,骨组织的三维构筑受到破坏.与去卵巢未治疗组比较,治疗组骨小梁面积增加128%,骨小梁间隙减少63%,骨形成率减少49%;股骨的骨小梁排列整齐,连接紧密.去卵巢治疗组大鼠无血中胆固醇增高及内分泌改变,子宫质量增加.结论己烯雌酚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但具有导致生殖器官癌变的危险性.
作者:唐道鹤;谢华;吴铁;黄连芳;屈菊兰;原林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检测SARS病变组织标本中的细胞凋亡情况和凋亡细胞类型,探讨细胞凋亡在SAR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DNA片段原位末端检测和免疫组化碱性磷酸酶法单染和双染检测正常组织和SARS病变组织中的细胞凋亡以及白细胞分化相关抗原CD3、CD4、CD8、CD45RA、CD20、CD68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SARS病人的脾脏、肺组织和淋巴结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凋亡细胞包括肺泡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各病变组织内均有大量CD68+单核/臣噬细胞;病变肺组织基本没有CD45RA+/CD20+B细胞和CD44+/CD8+T细胞浸润,淋巴结和脾脏的CD4+/CD8+/T细胞、CD45RA+/CD20+B细胞也明显减少,现存的具有上述抗原特性的T细胞和B细胞较少凋亡.结论(1)细胞凋亡现象在SARS病变组织中普遍存在,提示细胞凋亡在SARS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2)病变组织内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说明单核细胞可能在SAR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3)淋巴结和脾脏的细胞凋亡现象和CD4+/CD8+T细胞及CD45RA+/CD20+B细胞减少提示SARS病毒可能对免疫细胞有一定的杀伤效应.
作者:张庆玲;丁彦青;贺莉;王蔚;张进华;王慧君;蔡俊杰;耿舰;陆药丹;罗元龙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汉语句子结尾词匹配与不匹配事件相关电位N400的变化,探讨正常人汉语句子N400的特征.方法对15名21~36岁右利手健康受试者,进行汉语正常句子结尾匹配词(匹配)与句子结尾歧义词(不匹配)N400的研究.结果受试者对句子结尾词匹配与不匹配的N400成分在潜伏期及波幅有显著性差异(P<0.05),句子不匹配结尾词的N400潜伏期较长,N400波幅高.N400广泛分布于脑部各区,左侧波幅偏高.结论汉语句子结尾字匹配与不匹配的N400与字词认知中的语义密切相关,可作为一个有临床价值的认知电位而用于临床多种伴有语言障碍疾病的评估.
作者:陈璇;金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深入分析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的致病机制.方法建立ETEC感染豚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豚鼠肠组织的病理形态并测定细胞内游离Ca2+、细胞质pH、细胞膜电位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豚鼠对人源ETEC菌株敏感,ETEC可导致豚鼠小肠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未发现细菌入侵小肠上皮细胞,但电镜下可见小肠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线粒体增生;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在回肠组织中分布弥漫;LT和ST均可使豚鼠小肠离体上皮细胞内游离Ca2+、细胞浆pH和细胞跨膜电位上凋,使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结论ETEC可导致豚鼠小肠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LT和ST的作用也不限于上皮细胞,对肌细胞也有影响;对肠毒素作用的分析提示,LT与ST的作用部位与机制可能相似,ETEC腹泻与细胞主动排水过程有关.
作者:陈清;俞守义;申洪;王雅贤;吴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一种获得足量、纯度高和功能良好的大鼠胰岛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采用胶原酶对胰腺组织进行分次短时间消化;细胞接种18 h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将细胞转入新的培养板培养,定期收集培养液上清.分别检测胰岛素、淀粉酶含量及葡萄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水平.结果SD大鼠乳鼠原代培养的胰岛细胞中成纤维细胞明显减少,双硫腙可染率85%~90%,锥虫兰染色细胞活力90%以上,培养7~11d的细胞分泌功能正常.结论用胶原酶反复短时间消化胰腺组织,细胞接种后及时转板的方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生长良好、适合实验研究的胰岛单层细胞.
作者:姜一真;薛耀明;程宝鸾;朱姿英;沈洁;周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HELLP即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妊高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极少见,但发病急骤,病情凶险,严重威胁母婴生命.现报道1例HELLP综合征的麻醉及围术期处理情况.
作者:张庆国;徐世元;王映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终末期肾病(ESRD)炎症反应状态及其与单核细胞活化之间的关系.方法166例ESRD病人分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非透析组(CRF,n=63)、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组(CAPD,n=16)和血液透析组(HD,n=87);测定各组以及血液透析前后血浆单核细胞活化指标,包括新喋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血浆急性时相蛋白(APP)水平,包括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A物质(SAA).结果3组ESRD病人血浆单核细胞活化指标及APP水平均比正常对照组升高(P均<0.05),HD组血浆CRP和SAA含量高于CRF组(P均<0.05),且SAA水平高于CAPD组(P<0.05);CRF组血浆TNFα、IL-1β、新喋呤以及CRP和SAA含量与血清肌酐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肌酐清除率(Ccr)呈负相关(P均<0.05);在以Ccr矫正后进行相关分析,血浆CRP含量与新喋呤、TNF-α和IL-1β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7、0.314、0.262,P<0.05),血浆SAA含量与新喋呤浓度呈正相关(r=0.306,P<0.05);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次透析后血浆TNFα、IL-1β以及CRP和SAA含量比透析前显著升高(P<0.05),新喋呤浓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ESRD时存在以APP升高为特点的慢性炎症反应,血液透析具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这种异常宿主反应可能与单核细胞活化有关.
作者:梁敏;王力;侯凡凡;刘俊;刘志强;田建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CsA)对NIT-1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在基因水平上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NIT-1胰岛β细胞,用10μmol/LCsA处理24和48 h.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胰岛素释放,半定量RT-PCR检测CsA处理NIT-1胰岛β细胞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系中的几种主要成员(nuox23、Cox7c和Atp5K)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结果CsA处理24和48 b可显著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并下调Nuox23、Cox7c和Atp5K基因mRNA表达.结论CsA下调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系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其降低ATP合成引起胰岛素释放下降的机制之一.
作者:余乐;雷林生;吴曙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新兵心理健康状况、人格与训练伤的关系.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某部参加2002年度基础训练的新兵进行测试.结果本年度军训伤累积发生率为9.6%.受伤组(n=58)与未受伤组(n=559)之间训练前各指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受伤组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未受伤组(P<0.01).训练前受伤组因子分≥2的因子主要为强迫症状(13.79%)、人际关系(10.34%)和抑郁(10 34%),训练后主要为人际关系(13.79%)、强迫症状(12.07%)和精神病性(12.07%).两组之间总分≥160的人数分布、人格类型分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施新大纲后训练伤发生率下降,未发现新兵中有心理问题者、人格类型与训练伤有明显的关系.
作者:栗文彬;王波;吴秀华;徐德忠;骆军强;李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吸气呼吸神经元放电活动的作用规律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改良的Kreb氏液灌流新生SD大鼠离体延髓脑片,随机分成Ⅰ~Ⅵ组(每组n=6).Ⅰ组为对照组(modified Kreb's solution,MKS组),第Ⅱ~Ⅴ组异丙酚浓度分别为5、20、50和100μmol/L持续灌流3 min,第Ⅵ组给γ-氨基丁酸A受体特异性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20μmol/L)与异丙酚20 μmol/L,观察给药后1、3、5、10、15、30 min时呼吸吸气神经元放电时程和峰值、呼气时程(吸气神经元放电静止期)和呼吸频率活动的变化.结果(1)第Ⅱ~Ⅴ组在1~30min内吸气神经元放电时程均表现为逐渐显著减小,15 min时作用显著,且各组与MKS灌流的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2)Ⅲ、第Ⅱ~Ⅴ组1min内呼气时程无显著性变化,3~30min内呼气时程均表现为显著延长,5~15min内达到其大效应.(3)在给药后的30min内放电峰值呈现先增加然后降低的趋势,各组间放电峰值无显著性差异.(4)给予异丙酚3~30 min内呼吸频率逐渐减慢,5~15 min内达到其大抑制效应,各组间呼吸频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5)Ⅵ+Ⅳ组的吸气时程与间给药前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异丙酚可抑制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标本吸气神经元的放电时程,主要表现为吸气时程的缩短和呼气时程延长,且呼吸呈浓度依赖性.(2)GABAA受体在异丙酚对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呼吸气吸神经元放电活动的抑制作用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史玥;吴中海;李自强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广州市城市成年居民体质指数(BMI)、腰围(WC)对于预测和诊断高血压的实用价值和建议值,为确定肥胖和腹部肥胖的诊断指标及其界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多阶段随机抽取广州市越秀区1 265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身高、体质量、腰围和血压的测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成年人体质指数、腰围分布存在明显的性别、年龄差异;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随着体质指数和腰围的增加而呈逐渐上升趋势,多元线形回归分析表明体质指数、腰围和血压值有明显的线形相关关系;控制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混杂因素后,1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随着体质指数和腰围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建议以BMI为肥胖指标,BMI≥23诊断为超重、BMI≥29诊断为肥胖;以腰围为腹部肥胖指标,WC≥80为诊断界值.
作者:方芳;聂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并发低钾血症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方法对5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并发低钾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并发低钾血症患儿21例,发生率为37.5%.在哮喘急性发作及其治疗过程中,存在多种原因可导致低钾血症,但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易漏诊.结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并发低钾血症的发生率高,具有潜在危险性.尤其对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的患儿,更应及时补钾.
作者:王水有;徐庭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舌癌MRI表现及MRI对舌癌术前分期的价值,以指导临床分期,制定佳治疗方案.方法前瞻性分析39例舌癌患者,行MRI检查;分析其MRI征象,术前MRI分期,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MRI对肿瘤的累及部位、深度和范围有较好显示,但对小淋巴结的检测和鉴别淋巴结的性质存在困难.MRI对原发灶T1~T4TNM分期敏感性分别为100%、83.3%、90.9%和82.6%,特异性为63.5%、83.5%、63.6%和82.6%;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60.8%.特异性为75.0%,准确性为66.7%,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76.2%;术前AJCC分期Ⅰ、Ⅱ、Ⅲ、Ⅳ期敏感性分别为100%、85.7%、92.3%和88.9%,特异性分别为66.7%、76.3%、76.9%和77.8%.舌癌浸润深度小于3、3~6、6~9和大于9 mm 4组的淋巴结转移有明显差异(P<0.05),6~9 mm组与大于9 mm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I可作为舌癌TNM分期、AJCC分期的重要依据,MRI征象、临床表现结合舌癌浸润深度可提高舌癌术前分期准确性.
作者:曾辉;梁长虹;周正根;郑君惠;曾琼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细胞内p38 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人绒癌JAR细胞体外侵袭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测定JAR细胞中p38 MAPK的活性变化;用Transwell细胞侵入系统检测细胞的侵袭作用;用MTT法评价细胞生长状况.结果佛波酯(PMA)呈浓度依赖性地激活JAR细胞中p38 MAPK.PMA能促进人绒癌JAR细胞的体外侵袭作用,而p38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抑制了JAR细胞的侵袭能力.结论p38MAPK通路在人滋养细胞的侵袭行为以及人绒癌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p38 MAPK抑制剂可能会为人绒癌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张曦倩;赵晓山;庞战军;李红;陈思梅;罗仁;陈士岭;邢福祺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整合素α5β1在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Ev二步法检测81例大肠癌及相应癌旁组织石蜡标本整合素α5β1的表达情况.结果在81例大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5β1表达量与相应的癌旁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癌旁组织中整合素α5β1的表达量明显降低.低分化大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5β1的表达量高于高分化大肠癌,有显著性差异(P<0.05).整合素α5β1在大肠癌的表达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整合素α5β1的表达与大肠癌癌变及癌细胞的分化关系较密切,与癌组织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不明显.整合素α5β1的表达量可作为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较有价值的病理学指标.
作者:周军;丁彦青;杨红军;张进华;陈艾保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皮瓣修复手部重度热压伤的疗效.方法1990年1月~2000年12月,对39例各种原因所致手部重度热压伤采用不同皮瓣修复,术后尽早给予综合性康复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不同皮瓣修复术后手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腿内侧皮瓣和前臂掌侧逆行皮瓣优于腹部带蒂皮瓣,可大限度地恢复手的外形和功能.
作者:何炳根;林联择;张普国;黄明光;曾秋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