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春
女性生殖器是有细菌的脏器.手术时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很大,既往均预防给抗生素,近年降低抗生素使用率,控制耐药.本文总结给妇科千金片预防人工流产术后感染的效果,并对给予妇科千金片的途径、剂量、给药时间加以叙述.妇科千金片用于预防人工流产手术后感染与应用抗生素奥硝唑分散片无明显差异.
作者:刘春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38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诊断脑栓塞23例(60.5%),脑血栓形成15例(39.5%);发生于2周内者36例(94.7%);血肿型18例(47.4%),非血肿型20例(52.6%);大面积梗死者30例(78.9%).治疗有效率60.5%,病死率13.2%.结论:对于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在发病2周内多次进行CT复查,以利于H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晓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快速物理降温的方法以减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采用不同的降温措施.结论:通过各种物理降温有85%的患儿体温在1小时左右降至正常,经综合治疗后均得到良好控制.
作者:郭连凤;董建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及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积极地治疗,仅2例治疗无效死亡(占4.76%).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进展快,明确诊断后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作者:黄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口腔科门诊不同挂号模式的优劣,简化流程,缩短患者候诊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体现真正的护理优质服务.方法:抽取2013年2月以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260例患者,其中预约挂号130例,现场挂号130例.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比较两种挂号模式的患者满意度.结果:预约就诊和现场挂号两种挂号模式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9.2%和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约就诊的满意度高于现场挂号.结论:预约挂号与现场挂号模式相比,患者的候诊时间缩短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终,预约挂号确保了诊疗质量,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率,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的实在问题.
作者:杨永利;周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严重的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发生的严重影响肝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及时合理的治疗对其尤为重要.乳果糖和门冬氨酸鸟氨酸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药物,两者联用起到协同作用;谷氨酸钾、谷氨酸钠则为临床上较早用于肝性脑病的药物,我们将其作为对照,对肝性脑病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如下.
作者:安晓丽;王红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心理干预对脊髓损伤(SCI)康复治疗的作用及其相关因素的相互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单纯行PT、OT治疗和呼吸功能训练及膀胱功能训练的康复治疗组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心理干预治疗的为观察组,了解心理干预在SCI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及其间的相互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ADL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存在P>0.05,康复治疗后ADL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中25~45分、50~70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存在P<0.05.结论:观察组在减少患者焦虑、抑郁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心理干预不是减少SCI患者并发症发生的直接相关因素,PT、OT等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减少SCI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小平;李守彦;王丽;刘开宇;包广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本文共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来两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健康产妇37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分组,来观察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在POP发生率、SUI发生率和肌力受损率方面,自然分娩组明显高于剖宫产分娩组,并且具有显著差异,即P<0.05.因此,本文得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都会对产后的盆底肌力产生一定影响,建议所有妊娠和分娩妇女在产后要进行及早的盆底功能训练,从而有效降低PFD的发生率.
作者:张惠;卿红英;蒲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使用碘伏加电吹风预防血液病患儿肛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8例血液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在每晚及大便后清洁肛周并温水坐浴的常规护理后,使用碘伏擦拭消毒加电吹风吹肛周.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预防肛周感染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肛周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碘伏加电吹风可以有效预防血液病患儿肛周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海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就高血压病运用Meta分析法对比其中西医综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抽取出于2012年9月到2013年9月间在本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76例高血压患者设为研究对象.以对患者采取的不同治疗方式(即中西医综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将其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络活喜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络活喜药物治疗;经过一定周期的治疗,应用Meta分析法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系统性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值(包括收缩压及舒张压)、中医证侯及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1%.结论: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高血压病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特点,通过Meta分析方法可以更全面、系统、客观地对其疗效进行分析.
作者:陈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VSD负压引流术治疗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开放性骨折的患者,护理中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加强饮食、疼痛、基础护理,积极应对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时采取相关护理措施,保持有效负压引流,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周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48例脑干出血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给予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脑干出血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预后与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方法:对我院门诊确诊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260例婴幼儿进行病因分析.结果: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与婴幼儿辅食添加情况直接相关.结论:针对引起发病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是关键.
作者:李绍华;石克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头孢曲松钠是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有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毒副作用低、消除半衰期长、对大多数β 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及头孢菌素酶)有很高的稳定性等特点,可每日单次给药,故为临床广泛应用.头孢曲松钠常见的不良反应多为皮肤反应、血液学改变及胃肠反应,如皮疹、痛痒、发热、静脉炎、支气管痉挛、头痛、头晕等以及结肠炎、黄疸等消化道症状.但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关于头孢曲松钠诱发胆道结石的文献报道.本文主要通过1例静脉输注头孢曲松钠患者引起胆囊假性结石病,以探讨头孢曲松钠与胆囊假性结石病的相关性.
作者:尚秀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笔者自2010~2012年,三伏灸期间(在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间),选取常年性过敏性鼻炎80例,通过电针及三伏灸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到如下:1 病例纳入标准参考1997年在海口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制定诊断标准(1),典型症状:鼻痒、打喷嚏流清涕,或有鼻塞伴头痛头昏,或有眼睛发痒流泪,或有嗅觉下或消失,以晨起,进入有冷空调的环境极易诱发为特征的患者.2 一般资料80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男41例,女39例,年龄15岁以内的31例,15~55岁的有37例,55岁以上的21例,病程6个月以内的19例,6个月~2年的36例,2年以上的25例.
作者:杨仁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大黄对胰岛素抵抗性脂肪肝患者的调脂护肝效果.方法:将此次收治的128例胰岛素抵抗性脂肪肝患者按照其血糖水平分组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降脂、降糖、护肝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大黄治疗.结果:经过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在空腹下血糖以及血清胰岛素与对照组比较(P<0.05);且前者的胰岛素敏感指数恢复正常且明显提高SOD活性以及降低MDA的含量和血脂水平,HDL-C水平升高;此外,谷草转氨酶(AST)以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TGF-B1水平出现明显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采用大黄治疗胰岛素抵抗合并脂肪肝患者,其能够有效地调节其血脂,同时具有保肝效果.
作者:才仲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于2011-2013年收治我院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病人98例,分为开腹手术组和腹腔镜组,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并发症及体温降至正常、肛门排气等临床指标作出分析.结果:腹腔镜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开腹手术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病人的治疗,因及时诊断,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效果更好.
作者:魏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盐酸奥普力农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将3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n=18)和实验组(n=18),试验组:盐酸臭普力农注射液,先以10ug/kg用量,稀释后静脉注射,然后按每分钟0.45μg/kg的用量,稀释后以0.5ml/min的速度连续静脉点滴3小时,对照组:米力农注射液,先以50ug/kg用量,稀释后静脉注射,然后按每分钟0.65μg/kg的用量,稀释后以每分钟0.5ml的速度连续静脉点滴3小时,两组疗程均为5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Boston评分)、心功能(多普勒超声)、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奥普力农组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则低于米力农组,相比较而言,安全性更高.
作者:曹军松;李占全;赵颖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老年人慢性疾病越来越多,通过中医辨证施护,从情志、起居、饮食、用药等方面给予调护,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减少慢病的复发,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孙爱云;刘晓蓉;陈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 西医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认识和研究进展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心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介干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征候群[1].冠心病[2]的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病理基础是在原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内膜下出血,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或纤维蛋白凝集,形成血栓、冠状动脉痉挛[3]不稳定型心纹痛者,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称为“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易破裂,是决定其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不稳定斑块的特性,内皮损伤、斑块破裂及随后的血小板聚集、凝血机制增强、抗纤溶机能减弱、缩血管作用增强或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是不稳定型心纹痛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也是急性冠脉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欧洲学者们则主张炎症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心环节.不稳定性心绞痛时急性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浓度增加较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时更为常见.认为似乎炎症引起的冠状动脉斑块裂缝形成、破裂或侵蚀以及继之而来的血栓形成是大多数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的终步骤[4].Hoffmeister[5]研究以患者急性期和急性期后的凝血指标和激肽释放酶激肽和纤溶指标时发现,以患者冠脉内血栓形成时处于高凝状态,且高凝状态持续存在,可能有再发生冠脉事件的危险.T0SS等[6]1997年研究UAP患者FG血水平提示,如FG持续在高水平而不降,预示冠状动脉内斑块不稳定和反复血栓形成,提示预后不良.国内陈在嘉指出不稳定性心绞痛产生心肌缺血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由于斑块破裂伴有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使心肌供血原发性减少所致.因此,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除了抗血小扳、抗凝和抗冠状动脉痉挛的措施外,还应该包括新的治疗目标,即:①阻止粥样硬化病变加重:②稳定斑块[7],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原则.近年来,国内外对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研究治疗有了很大进展.
作者:黄绍湘;闫玉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