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罕见开放性颅脑颌面部严重创伤抢救成功1例报告

吴涛;欧阳辉

关键词:开放性颅脑伤, 多处伤, 急救
摘要:1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1998年9月21日因头颅颌面外伤入院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7° C,脉搏10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 10/6Kpa(75/45mmHg),呈深昏迷状,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约3 mm,对光反射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手术期间及术后血浆甲状腺激素的变化

    目的观察心脏手术期间及术后血浆甲状腺激素的变化规律.方法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心脏手术,分别在麻醉前、诱导插管后5min、转流开始后10min、停止转流后30min及术后1、3、5 d等时间点从外周静脉取血5ml,进行血浆T3、FT3、T4、FT4、TSH的放射免疫测定.结果在转流期间血浆T3、FT3、T4、FT4均显著降低 (P<0.001);停止转流后有所回升;术后1、3、5d血浆T3、FT3甚至低于转流停止后水平(P<0.01),而血浆T4、FT4 则回升并接近术前水平(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心脏手术期间和术后,确实存在低T3或T4综合征,其对心脏复跳及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有何作用有待研究.

    作者:梁仕伟;古妙宁;林春水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几种重组干扰素单独及联用阿霉素对骨肉瘤细胞的毒性研究

    目的体外评价几种国产干扰素联合阿霉素的抗骨肉瘤活性及其协同效应.方法采用MTT比色法,体外对比检测阿霉素及几种国内临床常用重组干扰素(rhIFNa 2a、rhIFNa 1b、rhIFNa 1c、rhIFNb 和rhIFNγ)的抗骨肉瘤细胞增殖活性.分别将几种干扰素与阿霉素联合用药,对比检测其抗骨肉瘤的协同作用.结果 rhIFNa 2a为5×104IU/L、rhIFNa 1b为3.75×105 IU/L 、rhIFNa 1c为1.25×105 IU/L、rhIFNb 为5×105 IU/L 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均达到50%;rhIFNγ对0S732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rhIFNa 1c与ADM合用时有明显的协同增强效应.结论 rhIFNa 2a、rhIFNa 1b、rhIFNb 、rhIFNa 1c对骨肉瘤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以rhIFNa 2a和rhIFNa 1c作用为明显;上述4种IFNs与阿霉素合用均呈协同增强效应;rhIFNγ在体外对骨肉瘤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吕海;马学军;金大地;史占军;景宗森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脊髓伤后脊髓组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早期伤段脊髓组织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伤段脊髓组织催化[3H]标记的精氨酸转化生成[3H]标记的瓜氨酸的量,测定脊髓压迫伤后0~60min伤段脊髓组织NOS的活性.结果脊髓压迫伤后,NOS活性明显增加,伤后5min达高点; 然后又迅速下降,于伤后1h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在脊髓伤后1h内,伤段脊髓组织NOS活性迅速而短暂升高.

    作者:周初松;靳安民;张辉;杨建成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肺结核化疗类赫氏反应19例分析

    目的探讨肺结核化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的机制、其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所住院部1994~1998年间住院病人中出现的19例类赫氏反应.结果抗结核化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主要表现为原发结核病灶增大、新病灶出现、浆膜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结论类赫氏反应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不少学者认为与免疫有关,一般多于化疗开始3个月内发生,继续抗痨,酌情应用激素或对症处置,大都在1~2个月内好转.

    作者:董秋兰;李艳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对97例次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探寻剂量与浓度、浓度与疗效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结果 21例血药浓度为10~20mg/L的患者中,有效11例(52.4%),无效9例(4.3%),中毒1例(4.8%).47例患者口服日剂量均为0.3g,血药浓度<10 mg/L的有31例(66.7%),10~20mg/L 的有8例(16.7%),20~30mg/L的有5例(10.6%), >30 mg/L的有3例(6.3%).结论苯妥英钠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大;特殊情况下应监测游离浓度.

    作者:杨凌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大鼠Meynert基底核注入海人藻酸后c-fos原癌基因蛋白在脑纹状体边缘区及边缘系统内的表达

    为研究Meynert基底核与纹状体边缘区以及脑内其他跟学习记忆有关的边缘系统结构间的关系,将海人藻酸注射于大鼠Meynert基底核后,观察c-fos原癌基因蛋白在脑内的表达.海人藻酸注射4h后,脑内只有少量c-fos阳性表达;海人藻酸注射8h后,脑内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增至高峰.在海马、齿状回、中央杏仁核、纹状体、边缘区中有大量密集的c-fos阳性表达.在终纹床核、丘脑网状核、外侧隔核、丘脑下部视上核、室旁核、前下托及嗅内皮质等处可见较多c-fos阳性表达.在伏隔核、视前区、丘脑底核、黑质外侧部等部位可见少量c-fos阳性表达.海人藻酸注射Meynert基底核16h后,除海马、齿状回、中央杏仁核、纹状体及边缘区中有较多表达外,其余部位阳性标记基本消失.但脑腹侧的梨状前皮质、嗅结节、杏仁皮质核及前嗅核等部位出现大量的c-fos阳性表达.大脑皮质也可见较多c-fos阳性表达.海人藻酸注射48h后,脑内各部位的c-fos阳性反应均消失.本研究结果提示Meynert基底核和纹状体边缘区以及跟脑内其它与学习记忆有关的边缘系统结构间有密切的功能联系.

    作者:包新民;舒斯云;李胜修;张运周;周光斗;吴文龙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毛细管电泳同时测定尿中肌酐和尿酸

    目的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测定肌酐和尿酸的新方法.方法选择pH 7.2、120mmol/L SDS、30mmol/L磷酸盐缓冲液作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运行液,利用外标法定量,检测波光235 nm,同时测定尿肌酐和尿酸; 非涂渍毛细管21cm×50mm (1,d);电压10kV,自动进样2s,电泳6min.结果肌酐和尿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7000~27.030m mol/L,3000~40.625m mol/L,低检测限分别为9.190m mol/L和20.310m mol/L.建立了直接测定尿肌酐和尿酸两者浓度的毛细管电泳方法.本法的日内和日间变异系数都小于4.5%.肌酐和尿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7%和99.6%.内生化合物和常用药物对此方法无干扰.结论该方法线性范围宽,无需作样品稀释,简单、快速、可应用于临床样品检测.

    作者:周小棉;邹晓;王毅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成功救治大面积电击伤并发急性肾衰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9岁,高压电击伤后4d、无尿3d入院.既往无肾脏疾病史,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平稳.四肢烧伤,面积41%、Ⅲ°.双大腿前面肌肉广泛外露坏死,右膝关节囊开放.

    作者:任加良;周一平;季丹;李兰英;陈惠英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内分布及其纤维联系的研究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内的分布以及与杏仁核、终纹床核等边缘系统结构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CGRP免疫阳性纤维在纹状体内存在于纹状体的中部和尾侧,位于尾壳核和苍白球之间,即相当于纹状体边缘区的部位,形成一条明显的背腹方向走行的带状.CGRP免疫阳性纤维分布越靠纹状体尾,则纤维越密集,且阳性带越宽;(2)在纹状体的尾侧,除边缘区外,尾壳核的外侧缘也出现一条致密的阳性纤维带,与边缘区走向一致.并与边缘区的CGRP阳性纤维带之间存在较多的横向联系纤维;(3)纹状体边缘区的CGRP阳性纤维向背侧通过终纹与吻侧的终纹床核联系,向腹侧与杏仁核的CGRP阳性纤维相连,向尾侧和中脑黑质外侧部及其背外侧区的CGRP阳性胞体相连;(4)边缘区的CGRP阳性纤维主要与杏仁中央核相联系,少量与杏仁内侧核相联系;尾壳核外侧缘的CGRP阳性纤维也主要与杏仁中央核相联系.结果提示:CGRP阳性纤维在纹状体边缘区、杏仁核、终纹床核以及黑质背外侧区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神经网络,纹状体边缘区与边缘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纤维联系.

    作者:李耀宇;舒斯云;包新民;吴文龙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原发性脾结核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3岁,于1997年3月出现间歇性发热,体温高达39.5℃,常于下午发作,曾用先锋霉素Ⅴ静脉滴注但效果不明显,5月份未经特殊治疗体温渐至37.0℃.8月20日B超体检发现脾多发占位性病变,23日入我院.

    作者:梁树立;朱玮冰;吕祥枝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按摩配合医疗体育治疗肩周炎32例观察

    采用按摩配合医疗体育对32例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有效率达94%,按摩与医疗体育结合越早,治疗效果越显著.

    作者:郭春光;孙木兰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经左胸不阻断主动脉再次换瓣术1例报告

    我科于1998年3月11日在湖南医科大学专家指导协助下,首次采用左胸入路、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不阻断主动脉的新术式,成功实施二尖瓣再次替换术1例.现将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冀亚琦;童健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老年人急性白血病IgH基因重排的意义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急性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8例老年人急性白血病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结果 66.7% (4/6)老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40.9% (9/2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存在IgH基因重排;IgH基因重排阳性老年人ANLL治疗缓解率(22.2%)显著低于IgH基因重排阴性老年人ANLL(66.7%) (P<0.05).结论应用PCR技术检测老年人急性白血病基因重排可帮助了解老年人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预后,此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兵;周淑芸;张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豚鼠至大鼠异种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袖套法豚鼠至大鼠异种小肠移植模型,初步观察异种小肠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过程.方法行异种异位全小肠移植,移植小肠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与受体肾以下腹主动脉作端侧吻合,切除受体左肾,移植小肠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行袖套吻合. 结果共实施异种小肠移植40例,成功34例,供受体手术时间平均为150min,血管吻合成功率达90%.再灌流后15~20min移植小肠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为移植小肠变黑,肠蠕动停止,失去活力.结论袖套法豚鼠至大鼠异种小肠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静脉吻合口并发症少的优点,是研究异种小肠移植较好的模型.

    作者:蒋邦好;李朝龙;孔令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6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曾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为保证治疗安全、有效、损伤小,患儿家属特来我院咨询而收入院.

    作者:孟素荣;彭健;翁昌鸿;马立勤;许顶立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思密达对驻营区部队急性腹泻病的防治效果

    目的评价思密达对驻营区部队急性腹泻病的防、治效果.方法比较综合性预防(A组)和思密达预防(B组)实施后急性腹泻病的发病率和思密达、黄连素治疗后主要临床表现的消失时间与治疗效果.结果实施上述措施后急性腹泻病的发病率分别下降55.76%和46.00%.思密达治疗有效率较黄连素高约20%, 且主要临床表现期明显缩短.结论思密达预防在短期内可以取得同综合性预防措施相似的预防效果,其治疗效果优于对照药.

    作者:聂军;孙长柱;梁力;梁晓珊;王红;俞守义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外固定架在先天马蹄内翻足截骨融合术中的应用

    对于12岁以上先天马蹄内翻足患者的治疗,国内外传统的方法是足跗三关节截骨结合石膏固定融合术.但此法容易造成截骨面移动或不融合,不易观察足的血液循环,同时容易残留或复发畸形.自1978年以来,我科应用自行设计的外固定架,固定足跗三关节截骨融合术,克服了上述弊端,使病人的患足外观基本正常,恢复三点负重,达到足的稳定步态.共治疗18例(23足),随访14例(17足),平均随访3年8个月,优良率94%.本方法操作简单、观察方便、效果好,值得推广.为此,本文就外固定架应用原理进行讨论.

    作者:陈秋生;朱立新;钟菁;陈霞;童斌辉;谢炳贤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冰冻切片制片方法的改进

    冰冻切片是保证术中病理诊断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切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快速诊断的效果及科研的可靠性.为此,我们在冰冻切片中应用不同的包埋剂及固定液进行反复试验、比较,优化整个制片过程,取得了满意结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青;张进华;张素娟;蒋胜辉;孟海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房间隔缺损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1999年6月来我院住院检查治疗,入院查体:发育正常,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III/6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作者:孟素荣;彭健;许顶立;翁昌鸿;龚渭冰;谢志斌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瘤病毒的快速检测与分型

    RDB是将我们设计的HPV6B、11、16、18、31、33、35的7个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SSO)探针分别依次固定在尼龙膜上,再与经PCR扩增的DNA靶序列杂交,即可在同一张膜上分辨7型HPVDNA的任一型.我们检测尖锐湿疣患者62例,对其中20例进行组织活检,阳性检出率为95%(19/20).阳性检出中,HPV6B型8例(40.0%)、HPV11型9例(45.0%)、HPV6B/11型(混合型)2例(10.0%);对其中42例进行宫颈抹片检测,阳性检出率为92.9%(39/42).阳性检出中,HPV6B型15例(35.7%)、HPV11型19例(45.2%)、HPV6B/11型3例(7.1%)、HPV16型2例(4.8%).结果表明尖锐湿疣患者检出HPV总阳性率为94%,感染HPV型主要为HPV6B及11型.

    作者:齐凤菊;徐钤;黄杨中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