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刍议

骆迎秀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指导, 现状, 对策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显,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高校更应深入分析其内涵,认真研究其工作现状,采取措施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B型钠尿肽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血浆B型钠尿肽(BN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取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间首次在本院住院的STEMI患者100例(STEMI组),以60例体检健康者作对照(健康组),用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这两组BNP的质量浓度并进行比较;同时对100例STEMI患者随访12个月,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者和未发生者的BNP质量浓度.结果 STEMI血浆BNP质量浓度比健康者高,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血浆BNP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者.结论 BNP质量浓度高提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BNP可作为STEMI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作者:陆宁;钟远慎;董少红;吴亦文;刘涛;曾巧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3例心脏移植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目的 总结心脏移植术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理经验.方法 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ECC下作心脏移植术,体循环预充以胶体为主,中度血液稀释,用膜式氧合器,非搏动灌注,流量2.4~2.8L/(min·m2),灌注压力维持在80~120mmHg,根据心脏病例特点及术前检验结果预充白蛋白、血定安等,采用中低温ECC技术.结果 ECC时间150~203min,主动脉搏阻断时间78~84min,热缺血时间2~3 min,冷缺血时间98~143min,3例心脏移植术顺利.2例心脏自动复跳,1例10瓦秒除颤复跳.结论 心脏移植体外循环中,增加胶体预充,低流量灌注良好的心肌保护,平稳的体外循环操作,术中监测及及时纠正代谢紊乱等综合的体外循环管理措施,有利于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作者:姚珺;曾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多媒体课件在临床教学中的优势:⑴直观形象;⑵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⑶利用知识共享,充实教学内容.

    作者:彭雪;张良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五水头孢唑林钠预防肛肠疾病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五水头孢唑啉钠对肛肠外科疾病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肛肠外科疾病手术19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7例给予五水头孢唑啉、对照组95例予头孢唑啉预防手术感染,比较两组的术后切口感染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的切口感染分别为3.1% (3/97)、10.5% (1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纳入安全性评价83例,与五水头孢唑林钠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有1例;对照组纳入安全性评价86例,与头孢唑林钠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有7例,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8.1%,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五水头孢唑啉钠对控制肛肠疾病手术后切口感染是有效的,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明;罗均;黄勇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术前呼吸训练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术前呼吸训练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呼吸的影响.方法 将82例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呼吸训练组(干预组)和非呼吸训练组(对照组)各41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频率(Rf)等参数和其它呼吸功能指标.结果 术后干预组的PaO2、SaO2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aCO2和Rf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干预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4.23±1.58)vs (6.91±2.46) h,P< 0. 01).结论 术前呼吸训练能有效帮助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

    作者:许美华;陈县;黄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哮喘患儿自我护理能力的调查及健康教育的影响

    目的 了解哮喘患儿的自我护理能力,识别哮喘患儿的自理需求,并观察健康教育对哮喘患儿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根据目的抽样方法选取符合抽样标准的98例哮喘患儿.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部分和自理能力问卷部分, 并对其中64例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98份,98例哮喘患儿能正确认识哮喘本质者只有28.57%,掌握如何避免过敏原者只有34.69%,了解哮喘先兆症状者只有40.82%, 顾虑吸入激素副作用者有77.55%.正确使用定量气雾剂(MDI)、峰流速仪的比率仅为55.10%、24.49%,能定期到门诊复诊的比率为20.41%,急性发作时能实施应急措施者为18.37%.患儿自我护理能力强者仅占30.61%.接受过健康教育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高于未接受健康教育者(P<0.01).结论 哮喘患儿对哮喘基本知识认识不足,掌握不够,患儿自我护理能力低下,需要临床护士采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措施, 促进哮喘患儿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

    作者:黄秀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86例猝死尸检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目的 分析猝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猝死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86例猝死案例的尸体解剖资料,分析猝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发生的性别、年龄、季节、诱因、主要病症等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 86例猝死经尸检病理诊断为心源性猝死的有58例(58/86,67.4%),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占心源性猝死的51.7%(30/58),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占心源性猝死的10.3%(6/58).结论 猝死中心源性猝死常见.科学系统的尸检可以明确猝死的原因,可为医学鉴定和解决医疗纠纷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对提高医疗质量,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减少猝死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颖海;李飞虹;姜汉国;罗泊涛;陈小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螺旋CT和PTC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意义

    目的 总结梗阻性黄疸的螺旋CT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表现,了解它们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其中作CT扫描35例(CT组),PTC检查20例(PTC组),同时行CT及PTC检查1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或)PTC检查资料.结果 CT组特点:胆总管结石25例,表现为胆总管内高密度影;胆管癌7例,表现肝门区软组织肿块或胆总管下段突然中断伴胆管扩张;胰腺癌3例,表现为胰头部软组织肿块,伴以上胆管扩张.PTC组特点:胆总管结石13例,表现胆总管内充盈缺损影;胆管癌5例,表现胆总管突然狭窄.胰腺癌2例,表现为胆总管中下段受压变窄或完全中断.结论 螺旋CT、PTC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作者:刘华敢;黎燕飞;陈光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胎膜早破1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胎膜早破的临床处理及母婴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因胎膜早破而在本院住院分娩的1120孕妇及其围产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早产率为10.0%,感染率、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分别为1.8%和12.9%.结论 对胎膜早破者应积极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吴红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思考

    在我国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的情况下,医学院校图书馆必须认真分析医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及措施,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作者:谭玉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孔见

    本文分别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设设计性实验三方面,就如何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了阐述.

    作者:李祥勇;唐旭东;林观平;周克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循证治疗方案

    目的 通过一例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是否需要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问题,检索当前佳临床证据,针对患者具体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循证医学的PICO 原则,提出问题,检索证据,对所获证据进行质量评价,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结果 共纳入中、英文文献138篇,2个随机对照试验和3 篇临床指南.证据结果表明: 对于I期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方式及手术范围,目前并无大宗RCT提供证据,综合指南推荐、文献报道、临床经验及患者具体情况,该名患者手术方式目前仍推荐用腹式,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论 对于I期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方式及范围,目前并无强有力的证据支持,需要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

    作者:林石清;万挺;刘继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隐球菌墨汁染色标本的创新制作法——优化染色法

    目的 观察隐球菌墨汁染色标本优化染色法的效果.方法 传统法将菌液与墨汁混合后封片;优化法将菌液经动物增菌、培养后再与墨汁混合,封片.两法各制片100张,进行效果比较.结果 试验组优片90张,良片10张;对照组优片10张,良片20张,差片70张.传统染色法镜下所见,隐球菌荚膜结构模糊,细菌分布不均匀,墨汁浓度过淡或过浓,影响观察;优化染色法染出的标本镜下观察,隐球菌荚膜结构清晰,细菌分布均匀,芽生孢子结构多.结论 优化法制作的标本有保留时间长、操作简便和特适用于实验室大批制片及教学等优点.

    作者:徐珠锦;张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护理安全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护理安全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按传统的方法进行治疗及护理,干预组除了按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外,同时实施相应的护理安全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646,P<0.01).结论 及早评估、识别患者及护理活动中的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等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作者:何春梅;易康娣;袁海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道路交通伤致重型颅脑损伤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道路交通伤致重型颅脑损伤的特点并总结相应的救治措施.方法 对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道路交通伤致重型颅脑损伤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以本地青年男性为主,致伤交通工具主要是摩托车,患者从事发到达神经外科住院部所需时间平均(200.96±29.38)min,存活16例,死亡7例.结论 道路交通伤所致的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水平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急救水平有关,建立创伤急救中心,加强急救现场人员急救技能学习,完善院前急救措施是关键.

    作者:陈兵;尹延庆;彭浩;谈山峰;李捷;徐红超;赵革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在40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对4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观察N2波潜伏期的延迟时间,取值点在尖头波的波峰,若是平头波或马鞍型波则取值点在中间部分,同时动态CT复查.结果 颅内压有增高趋势的,其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水肿范围均有扩大.持续增高难于控制者,预后不佳.本组死亡的8例颅内压均在400mmH2O以上.结论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安全、简便、可靠,能够早期判断病情的进展,指导脱水剂的正确使用,还可以根据两侧的压力差预警脑疝的发生.

    作者:黄全;杨建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hem3D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构象教学、立体化学教学、反应机理教学等,简单地介绍了Chem3D软件的一些功能及其在有机化学多媒体授课中的应用.

    作者:陈兰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快速充盈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及特点

    目的 探讨快速充盈型肝海绵状血管瘤(ffHCH)的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共15个ffHCH病灶的强CT资料,观察病灶部位、大小、三期动态(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模式,以及是否伴有动脉-门静脉分流(APS)、假包膜征及肝包膜回缩征等表现.结果 ffHCH病灶好发于肝右叶近包膜下区域;直径(2.42±0.64) cm;动脉期病灶完全强化呈高密度,病灶平均CT值明显高于同期正常肝实质(P<0.05);门静脉期病灶呈高或等密度,病灶平均CT值仍明显高于肝实质(P<0.05);延迟期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但其强化程度与肝实质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病灶可见APS,发生率33.33%;无假包膜征及肝包膜回缩征.结论 ffHCH三期增强CT表现在病灶位置、大小、增强方式和伴发APS等方面有一定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作者:文承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BTLA与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BTLA是近年发现的CD28家族共抑制受体,主要表达于T、B细胞,在DC、单核及NK细胞上也有表达,其结构和功能与其它两种抑制性受体CTLA-4和PD-1相似.已证明BTLA的配体是HVEM,两者结合可负性调节T、B细胞的激活与增殖.近研究发现BTLA与多种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肿瘤等)的发生、发展有关.随着对BTLA生物学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阐明BTLA在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理,为免疫性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郑淑华;徐军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宫腔镜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宫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A组)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B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循环和呼吸的变化、术中体动及镇痛效果情况、患者对手术的记忆、意识消失及睁眼时间.结果 A、B两组的镇痛效果、麻醉起效和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诱导前后的心率、血压无明显改变;B组患者心率、血压诱导前后则变化较大,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麻醉效果相当,但其对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方面的影响较小.

    作者:涂远艳;周玉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