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CU 患者病原菌菌谱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林小菊;梁一波;邓玉丽

关键词:ICU患者, 病原菌, 抗生素, 细菌耐药性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 CU )患者感染病原菌菌谱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经验性选择抗生素提供必要的细菌学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ICU患者所有细菌分离株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a间共送ICU患者标本562份,共分离出病原 菌484株,阳性率达86.1%,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277株(57.2%),革兰阳性(G+) 球菌130株(26.9%),真菌77株(15.9%);在277株G-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 Ls)51株;G-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沙雷氏菌属、不动杆菌属、摩根菌、黄色色杆菌分别占33.2%、16.6%、14.8%、7.9%、6.1% 、5.8%、4.3%、4.3%;G+菌中葡萄球菌属占86.9%,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59.6%,耐苯唑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占表皮葡萄球菌的68.2%;分离 出的病原菌菌株数逐年增加,G-杆菌的构成则有所下降(60.8%~52.9%), 真菌感染呈 上升趋势(13.9%~18.4%);亚胺培南对G-杆菌耐药率为<10%(除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天然 耐药100%外),头孢噻肟、头孢三嗪、头孢泊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氧氟沙星对G -杆菌耐药率>33%,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对G+菌的敏感率为100%,复方新诺明、红霉素、头孢呋辛、特治星、克拉霉素对G+菌耐药率>42%.结论 ICU患 者感染严重,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病原菌耐药性高,亚胺培南对G-杆菌敏感性好, 而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G+菌有很高敏感性.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局部狭窄动脉内非牛顿血液脉动流的一个数学模型

    目的 探讨生理脉动状态下,存在非轴对称性局部狭窄段的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方法 以动物实验 为基础,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原理及方法进行研究;血液被看成是不可压非牛顿Bingham流体,在心动周期里以脉动的形式在动脉内运动,血液运动的控制方 程是Navier-Stokes方程,控制方程的求解采用有限元数值方法.结果 得到了心动周期内动态分布的血液流场、速度场、壁面切应力(WSS)分布等重要血流动力学量.结论 几何因素是影响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的重要因素;血流的脉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心动周期的舒张期初期到中期阶段,动脉内血流量较快地下 降,血液流场、WSS分布等血流动力学量分布复杂.

    作者:杜健航;林玉瑜;戴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一次性切开对口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83例

    目的 观察一次性切开对口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方法 对83例肛周脓肿施行一次性切开对口引流.结果 一次性治愈80例.住院时间为14~35d, 平均住院时间为23d .形成肛瘘1例,复发2例,均需再次手术者占3.6%.结论 一次性切开对口引流术 治疗肛周脓肿治愈率高,疗程短,肛瘘的发生率和脓肿的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运添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小檗碱临床应用研究的新进展

    小檗碱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与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调节心血管 系统、治疗精神疾患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就小檗碱在临床应用研究的新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崔国辉;黄秀兰;周克元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186例脑梗死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临床意义 .方法 用彩色多普 勒超声检测186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167例非脑卒中患者作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异常的检出率为88.7%明显高于对 照组的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软斑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硬斑所占比例低于对照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斑所占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出现异常率达88.7%,且颈动脉 斑块中软斑、硬斑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谭诚;邓彦;汤庆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疏血通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慢性肺心 病急性加重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5例)和疏血通治疗组(25例).常规治疗组 利用常规的综合治疗,疏血通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治疗.入院时、治疗后第8天停止吸氧30min后均分别测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常规治疗组疗效劣于疏血通治疗组(Hc=3.9100,P<0.05).疏血通治疗组动脉血 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肺动脉平均压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疏血通可降低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流粘滞度及肺动脉高压,升高PaO2 水平,降低PaCO2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陈华新;许志明;苏小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78例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分析

    目的 了解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 方法对78例慢性咳嗽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的主要病因有咳嗽变异型哮喘或哮喘(21.8%)、肺部感染或肺部感染后(18.0%)、 气管和支气管异物(16.7%)、鼻后滴流综合征(12.8%),其中<1岁婴儿慢性咳嗽的病因以 肺部感染或肺部感染后为主(50.0%),其次为误吸奶汁(25%);1~3岁小儿慢性咳嗽病因 以气管、支气管异物为主(35.7%),其次为肺部感染或肺部感染后(14.3%);>3岁儿童慢 性咳嗽以咳嗽变异型哮喘或哮喘为主(36.84%),其次为鼻后滴流综合征(21.1%).结论 小儿慢性咳嗽病因根据年龄段不同而异,主要病因有咳嗽 变异型哮喘或哮喘、肺部感染或肺部感染后、气管和支气管异物、鼻后滴流综合征,根据咳嗽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反应等能确定绝大多数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

    作者:涂燕青;李素;江月明;虞靖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分析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 对神经介入治疗的32例脑缺血患者的施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2例均能顺利完成神经介入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出现脑出血1例,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和皮下血肿3例,余病例无并发症发生,32例均于7~15d治 愈出院.结论 神经介入治疗虽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术前做好充足准备,术中与医生紧密配合,术后认真细致的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可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刘琪雄;廖耿;蒋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65例代谢综合征动脉弹性检测及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分析

    目的 检测代谢综合征动脉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的检测及结果分析.方法 采用 CVProfilor DO2020动脉脉搏分析仪测量代谢综合征组(65例)及对照组(54例)大动脉弹性指数( 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比较.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C1、C2 分别为(13.66±3.42)、(4.61±1.23),低于对照组的(15.32±3.44)、(5.55±1.76 ),(均P<0.01);代谢综合征组C1和C2与ISI呈正相关(r=0.38、0.47,P <0.01).结论 代谢综合征C1、C2与ISI存在相关关系.

    作者:潘小进;崔爱红;丁国华;林钢;周玉桂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的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并膀胱结石的治疗方法和疗效. 方法应用大力碎石钳碎石、气压 弹道碎石、小切口取石联合等离子双极电切行前列腺切除(PKRP)治疗94例BPH并膀胱结石患者.结果 92例一次成功处理结石和PKRP;1例大力碎石钳碎石发生膀 胱穿孔行膀胱切开取石,1例多发结石气压弹道碎石手术时间长,延期PKRP.术后6个月国际 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大尿流率(Qmax)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无发生经尿道电切综合征、输血病例;尿道狭窄3例.结论 腔内碎石和小切口取石联合PKRP是 治疗BPH并膀胱结石的有效方法;对于较大、多发的膀胱结石,小切口取石仍然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木春;柳建军;扬惠娟;黄兴端;许志坚;吴宏;洪伟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超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意义

    目的 分析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10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 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显示盆腔肿块者102例,腹壁切口处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无包膜,内部回声不均质的中低回声肿块4 例,会阴侧切口处探及类似肿块1例,位于膀胱内不均质肿块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2.4 %(89/108),误诊19例,误诊率为17.6%.结论 彩超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梁艳艳;陈伟军;梁启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开颅手术后颅内化脓性感染12例临床分析

    颅内化脓性感染是神经外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虽然少见但危害较大,应重点加以预防.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8%~8.9%,病死率为3.8%~30%[1-3].

    作者:易垒;张宗平;叶锋;黄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柚皮甙、橙皮甙和儿茶素硫酸酯的合成及其HPLC-MS的鉴定

    目的 合成柚皮甙、橙皮甙、儿茶素硫酸酯.方法 柚皮甙、橙皮甙、儿茶素在冰浴中与浓硫酸反应2 h ,用6N NaOH终止反应.衍生物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质谱(MS) 联用鉴定.结果 和结论有柚皮甙、橙皮甙和儿茶素硫酸酯的生成 .

    作者:刘文;段宁;李慧;张莹;邓亦峰;梁念慈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正交试验法优选仙鱼汤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的 优选仙鱼汤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总黄酮、总多糖的提取总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以水为溶媒的提取条件.结果 溶媒用量、提取次数对各指标都有影响,优选出佳的提取工艺即溶媒用量为15倍,每次提取时间为30min,提取3次,浸泡10mi n.结论 该方法能提出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稳定可行,为仙鱼汤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彭新生;周艳芳;王孔治;陈锐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分裂症及抑郁症15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分裂症、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100例分裂症和50例抑郁症患者予MECT治疗,分裂症者治疗5次为一疗程,抑郁症者治疗3次 为一疗程,每次治疗间隔1d直至疗程结束,每疗程前后予相应量表(分裂症用阳性与阴性症 状量表即PANSS,抑郁症用汗密尔顿抑郁量表即HAMD)评定效果;并观察及记录术中、术后的相关副反应.结果 分裂症患者的显效率60%,有效率97%;抑郁症患 者的显效率为84%, 有效率为98%.一疗程结束后患者的PANSS或HAMD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 .所有 病例术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术后可见麻醉药及肌松药常见副反应,但程度轻,均为暂时性 ,且能耐受,无患者中断治疗.结论 MECT对分裂症、抑郁症均有较好 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礼博;谢育南;黎群;李彩平;罗焕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192例

    目的 观察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各类皮肤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92例各 类皮肤血管性疾病(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匐行性血管瘤、血管角皮瘤、血管痣、毛细 血管扩张、充血性增生性瘢痕、酒糟鼻),采用PhotoGenicaⅤ585nm脉冲染料激光的不同激光参数治疗.结果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各类皮肤血管性疾病疗效总 有效率82.9%.结论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疗效好.

    作者:苑凯华;余文林;李勤;曾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硬膜外自控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对骨科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 与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骨科术后止痛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骨科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 分别采用PCEA和PCIA 方法进行术后镇痛,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睡眼评分、对镇痛泵的满意 度及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安静及活动时的疼痛分级均有明显差别, 无痛者均以PCEA组为多(P<0.01);PCEA 组患者的满意度比PCIA组高((P<0.01)); 两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嗜睡发生率以PCIA组为高(P<0.05).结论 PCEA 较PCIA镇痛效果更佳,副作用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飞文;李红华;甘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髌骨骨折前正中切口入路的临床初步应用

    目的 了解髌骨骨折前正中入路的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21例髌骨骨折采用前正中入路手术,比较手术 操作,术后锻炼,功能恢复等,初步评价其优缺点.结果 前正中入路视野暴露好,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缩短.21例患者术后第3天即可行膝关节锻炼,无刀口 裂开,瘢痕小,无伸屈功能受限,恢复满意,优良率为95.2%.结论 前正中入路损伤小,固定满意,早期锻炼安全,功能恢复快,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入路,值得推荐.

    作者:刘新;王思群;李卫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VEGF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方法检测16例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A组)、在位内膜组织(B 组)中VEGF的表达,并与16例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 组)作对照.结果 A组、B组和对照组的VEGF表达率分别为93.75%(15/1 6)、56.25%(9/16)、25.00%(3/16),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 ).结论 VEGF作为诱 导血管形成的重要因子,它可直接而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新生血管形成,EMs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VEGF的高表达,提示其在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晓燕;李玉芳;魏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126例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住院病例统计分析

    目的 了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 etachment, RD)的特点.方法 对126例孔源性RD患者的年龄、性别、眼 别、就诊时间、职业、教育程度、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视力及孔源性RD发生的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126例孔源性RD患者占同时期眼科住院人数的5.63%,男 女比例为2.5:1.平均患病年龄为50.7岁,其中16%在20~29岁发病,50~69岁发病者达到7 7%.有22例在发病1周以内就诊, 10例在发病6个月以上就诊.简单型视网膜脱离有32例, 其中31行巩膜外加压治疗;比较复杂型78例(占59.1%),其中有71例行巩膜环扎等 治疗;复杂型为21例(占17.4%),其中只有1例行巩膜环扎术.术前视力有88只小于等于0. 05,占67.2%,手术后行视力检查的102只眼中,22只眼视力小于等于0.05,占21.5%.结论 本组RD患者占同期眼科患者的5.63%,男性多于女性,有20~29岁和50 ~70岁两个高峰,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视力.

    作者:赵桂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14例迟发症状儿童先天性膈疝误诊误治分析

    目的 进一步提高迟发症状儿童先天性膈疝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我科收治的16例迟发症状儿童先天性膈疝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14例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16中14例转入我科前误诊误治,其中误诊为急性胃肠炎7例 ,小儿肺炎3例,先天性膈膨出、先天性肺囊肿、急性脓气胸和气胸各1例,误诊率高达87.5 %.14例经X线检查、 钡剂或碘油造影、CT、超声检查确诊;15例治愈,1例死亡(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迟发 症状儿童先天性膈疝由于症状迟发且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提高对迟发症状儿童先天性膈疝的认识,对疑似病例进行特殊性检查且追踪观察是可望确诊的.

    作者:何湛;程可洛;陈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