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俦;谢伟;陈剑雄;冯疆勉;林宇清
目的 探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用Achenach儿童行为量 表(CBCL)和Moss家庭环境量表,对佛山市535名8~12岁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35名儿童中78名至少有一 种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4.6%,男女性别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非健全家 庭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远远高于健全家庭(P<0.05);而不同父母文化水平的儿童之间, 随着父母文化水平的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行为问题组在矛盾性上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亲密度、知识性 、娱乐性、组织性上得分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 家庭不健全、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家庭矛盾性大、缺乏亲密度、情感表达不畅、组织娱乐性差有关,而与性别无关.
作者:林秀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118例中医辨证符合心血瘀阻型的不 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治疗组(59例),两组除应用常规的心绞痛治疗以外 ,对照组加用辛伐他汀,治疗组合用辛伐他汀和注射用灯盏花素,均连续使用10 d. 结果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2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66.1%;治疗组显 效21例,有效3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1%,以治疗组的疗效为优(P<0.01).两组 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发作时持续时间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少,但治疗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比对照组减少得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辛伐他汀联合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陈哲林;游卫华;李春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GM1)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 将62例中重度HIE患儿分为GM1治疗组(n=42)和对照组 (n=20).两组新生儿期均接受综合治疗,疗程10~14d.治疗组出院后每隔30d应用GM1 20mg+5%葡萄糖50m L 静脉点滴,并指导家属按月龄及发育缺陷给予功能锻炼,共4~6个疗程.对照组出院后未予 治疗.比较两组的康复情况及6、9、12月龄时的发育商(DQ).结果 治疗组康复39例,对 照组康复14例,以治疗组的疗效为优(P<0.05).治疗组6、9、12月龄时的DQ分别为( 91.24±11.87)、(99.24±13.21)、(99.24±13.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3±10.56 )、( 84.97±11.36)、(88.76±12.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神经节苷脂(GM1)结合功能锻炼治疗HIE疗效显著.
作者:叶华展;刘志伟;谢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代谢综合征动脉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的检测及结果分析.方法 采用 CVProfilor DO2020动脉脉搏分析仪测量代谢综合征组(65例)及对照组(54例)大动脉弹性指数( 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比较.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C1、C2 分别为(13.66±3.42)、(4.61±1.23),低于对照组的(15.32±3.44)、(5.55±1.76 ),(均P<0.01);代谢综合征组C1和C2与ISI呈正相关(r=0.38、0.47,P <0.01).结论 代谢综合征C1、C2与ISI存在相关关系.
作者:潘小进;崔爱红;丁国华;林钢;周玉桂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小檗碱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与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调节心血管 系统、治疗精神疾患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就小檗碱在临床应用研究的新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崔国辉;黄秀兰;周克元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应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以下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 合患者17例,Ⅰ期治疗采用Twin-block矫治器,Ⅱ期治疗采用MBT固定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治疗前后硬组织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 t检验.结果 矫治前后下颌骨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现在SNB角的增大和ANB角、OJ的减小,提示下颌骨的生长、面角增加和颌突角减小,上前牙轻 度内收和下前牙少量前倾.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对于生长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可以产生显著的生长改良作用.
作者:詹春华;刘冰;赖晓宇;林重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后患者实行专科护理,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方法 根据医疗过程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53例均获临床康复.结论 制定护理计划,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做好手术前后的专科护理配合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不可忽视的环节.
作者:邹丽菊;涂秀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 与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骨科术后止痛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骨科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 分别采用PCEA和PCIA 方法进行术后镇痛,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睡眼评分、对镇痛泵的满意 度及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安静及活动时的疼痛分级均有明显差别, 无痛者均以PCEA组为多(P<0.01);PCEA 组患者的满意度比PCIA组高((P<0.01)); 两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嗜睡发生率以PCIA组为高(P<0.05).结论 PCEA 较PCIA镇痛效果更佳,副作用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飞文;李红华;甘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足月妊娠妇女临界羊水过少时 ,阴道试产对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 应用B超羊水指数(AFI)法估 测羊水量,并测定脐动脉S/D值、生物物理评分、胎监及24 h尿雌三醇与肌酐的比值,比较 观察250例B超诊断临界羊水过少者(观察组)和250例羊水量正常的足月妊娠妇女(对照组 )阴道试产后的分娩结局.结果 观察组产时催产素激惹试验或宫缩应 激试验变异减速者54例,晚期减速者26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6例(P<0.01),观察组羊水轻度粪染的发生率及急诊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9.2% vs 12.8%、34.0% v s 18.8,P<0.01).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诊断临界羊水过少的足月妊娠妇女,若无胎儿窘迫,可在严密监护下行阴道试产.
作者:黄小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颅内化脓性感染是神经外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虽然少见但危害较大,应重点加以预防.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8%~8.9%,病死率为3.8%~30%[1-3].
作者:易垒;张宗平;叶锋;黄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临床上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株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进行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方法 临床上用API20E自动细菌分析仪分离出2 32株大肠埃希菌, 经过鉴定确认ESBLs菌株,并用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产 ESBLs108株.产ESB Ls菌呈多重耐药,其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对产ESBLs菌具较高抗菌活性的抗生素有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结论 临床上出现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谢裕达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 etachment, RD)的特点.方法 对126例孔源性RD患者的年龄、性别、眼 别、就诊时间、职业、教育程度、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视力及孔源性RD发生的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126例孔源性RD患者占同时期眼科住院人数的5.63%,男 女比例为2.5:1.平均患病年龄为50.7岁,其中16%在20~29岁发病,50~69岁发病者达到7 7%.有22例在发病1周以内就诊, 10例在发病6个月以上就诊.简单型视网膜脱离有32例, 其中31行巩膜外加压治疗;比较复杂型78例(占59.1%),其中有71例行巩膜环扎等 治疗;复杂型为21例(占17.4%),其中只有1例行巩膜环扎术.术前视力有88只小于等于0. 05,占67.2%,手术后行视力检查的102只眼中,22只眼视力小于等于0.05,占21.5%.结论 本组RD患者占同期眼科患者的5.63%,男性多于女性,有20~29岁和50 ~70岁两个高峰,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视力.
作者:赵桂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 方法 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 8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观察两组的疗效和住院天数.结果 两组药物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c=0.8938,P>0.05) ;但观察组住院天数为(15±7)d,对照组为(21±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给予心理护理能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梁桂霞;李丹艳;王春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分析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 对神经介入治疗的32例脑缺血患者的施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2例均能顺利完成神经介入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出现脑出血1例,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和皮下血肿3例,余病例无并发症发生,32例均于7~15d治 愈出院.结论 神经介入治疗虽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术前做好充足准备,术中与医生紧密配合,术后认真细致的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可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刘琪雄;廖耿;蒋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一次性切开对口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方法 对83例肛周脓肿施行一次性切开对口引流.结果 一次性治愈80例.住院时间为14~35d, 平均住院时间为23d .形成肛瘘1例,复发2例,均需再次手术者占3.6%.结论 一次性切开对口引流术 治疗肛周脓肿治愈率高,疗程短,肛瘘的发生率和脓肿的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运添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临床意义 .方法 用彩色多普 勒超声检测186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167例非脑卒中患者作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异常的检出率为88.7%明显高于对 照组的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软斑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硬斑所占比例低于对照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斑所占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出现异常率达88.7%,且颈动脉 斑块中软斑、硬斑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谭诚;邓彦;汤庆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气的影响.方法 患者124例随机分 为全麻组和硬膜外组各62例,全麻组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硬膜外组选择L 3-4间隙硬膜外穿刺,分别于麻醉前、气腹后10 min、气腹后30 min、术毕15 min采集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以上各采血时点的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 、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压(PAWP)、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外 周血管阻力(SVR)及血气分析值等,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气腹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麻组清醒时间比硬膜外组长 (P< 0.01).两组患者麻醉期间和麻醉后SpO2、CO、CI均平稳,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组MAP、HR在气腹建立后10 min下降,与麻醉前及同时间点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P、PAWP在气腹建立后逐渐增高,尤其是硬 膜外组PAP、PAWP气腹后30 min明显高于麻醉前 (P<0.05).两组患者PaO2在麻醉供氧 后均较麻醉前明显增高(P<0.05);硬膜外组在气腹过程中PaCO2较麻醉前明显增高( P<0.05),气腹后30 min增高,与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毕15m in下降至麻醉前水平.硬膜外组在气腹后HCO3-增大,术中的时点与麻醉前及全麻组比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5min恢复至正常水平. 结论气管插管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均可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但在控制患者血压、调整呼吸循环功能、 维持良好的血气状态等多方面气管插管全麻优于硬膜外麻醉.
作者:莫志武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慢性肺心 病急性加重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5例)和疏血通治疗组(25例).常规治疗组 利用常规的综合治疗,疏血通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治疗.入院时、治疗后第8天停止吸氧30min后均分别测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常规治疗组疗效劣于疏血通治疗组(Hc=3.9100,P<0.05).疏血通治疗组动脉血 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肺动脉平均压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疏血通可降低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流粘滞度及肺动脉高压,升高PaO2 水平,降低PaCO2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陈华新;许志明;苏小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方法检测16例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A组)、在位内膜组织(B 组)中VEGF的表达,并与16例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 组)作对照.结果 A组、B组和对照组的VEGF表达率分别为93.75%(15/1 6)、56.25%(9/16)、25.00%(3/16),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 ).结论 VEGF作为诱 导血管形成的重要因子,它可直接而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新生血管形成,EMs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VEGF的高表达,提示其在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晓燕;李玉芳;魏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缓解产妇产后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294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153 例和对照组141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产妇的认知、行为、心理、环境等因素进行干预,3d后比较两组产妇疼痛的程度.结果 观察组0级疼痛76例, 1级疼痛32例,2级疼痛31例,3级疼痛14例,对照组则分别为40、23、48、30例,观察组的 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Hc=20.67,P<0.01).结论 对产妇认知、行为 、心理、环境等因素实施护理干预可减轻产妇产后疼痛,增加产妇舒适感,促进其康复.
作者:陈俊霞;黄五星;洪燕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