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炎;马泽麟;敖晓风
目的:探讨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适应证、手术要点、优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而无子宫脱垂者,行阴式子宫切除术(阴式组),与同期腹式全子宫切除术(腹式组)对比研究.结果:阴式组手术时间比腹式组短,术中出血量比腹式组少,术后腹胀显著低于腹式手术,术后肛门排气显著提早.结论: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康复迅速,是一种安全和效果好的术式.
作者:陈婉;李琼珍;陈中文;莫家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TRAP-ELISA法检测4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26例癌旁组织以及7例正常肝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4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有38例显示端粒酶活性,其阳性率为84.4%,而26例癌旁组织只有2例具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只为7.6%;7例正常肝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果还显示肝癌组织端粒酶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无关.结论:端粒酶在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中表达,其活性可能在HC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希望成为诊断HCC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王旭光;赵家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42岁,因右眼红痛20 d入院.患者于2000年5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头痛及右眼红痛,曾服“去痛片”治疗,效果欠佳,第3天鼻中线右侧额部、上睑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用中药湿敷,症状未能缓解,水泡部分破裂结痂,伴右眼红痛,视力逐渐下降.于5月25日到我院就诊,查视力右0.1,左1.2,双眼压正常,鼻中线右侧额部、上睑皮肤见痂及色素沉着,眼睑轻度红肿.右眼结膜中度混合充血,角膜灰白色混浊水肿,中央部上皮大片脱落,范围10 mm×6 mm,Tyndall征(+).瞳孔圆,居中,直径约为2.5 mm,直接对光反射存在,虹膜纹理清,眼内未能窥清.左眼正常.以“右眼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收住院.
作者:黄祖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地提高,尤其是孕妇及其家属更迫切需要得到围产期保健的知识.为此我科对开展围产期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方法作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组产妇310例均为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在我科住院分娩的产妇,孕期均参加围产期检查.3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7例,平均年龄为25.3岁,孕周为(38.8±1.7)周,新生儿出生体重(3000±602)g;对照组153例,平均年龄25.4岁,孕周为(38.6±1.5)周,新生儿出生体重(3000±583)g.两组在年龄、孕周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具有可比性.
作者:黄五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病理学的形态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地实施病理学形态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主要因为(1)实习标本只能在课堂观察,学生课后很难复习或自学,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病变相联系;(2)临床收集标本日益困难,有些疾病缺乏标本,学生无法观察;(3)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迫切需要大量展示病变形态的高质量图片,又苦于无法获取.基于传统教学手段已难以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利用图谱进行形态教学所特有的直观、形象、易懂的优点,以广东医学院校园网络为依托,开发了病理学网上图库教学课件,力图解决上述问题.
作者:唐加步;黄剑;孙宁;陈小毅;陈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为提高血培养的检出率,快速、准确地作出病原学诊断.方法:用BacT/Alert 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1399例血标本进行检测,选用成人标准需氧瓶和儿童专用培养瓶,分离后的菌种由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结果:1399例中共检出细菌46种,总阳性率为12.9%,假阳性率为1.7%,未发现假阴性.早出现阳性时间为2 h,24 h内检出率为61.7%,48 h内检出率为82.8%,72 h内检出率为97.2%.结论:用BacT/Alert120全自动血培养仪检出菌种分布广泛,提高了血培养阳性率,结果快速、准确.
作者:何玉琴;林湛;柯水源;戴湘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国产吻合器在治疗低位直肠癌中的作用.方法:低位直肠癌97例,分为两组:吻合器组67例,采用GF-I管消化型吻合;手缝组30例采用人工手法缝合.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吻合器组均一次吻合成功,无吻合口瘘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200 min.手法缝合组发生吻合口瘘2例,发生率为6.7%,吻合口狭窄1例,发生率为3.3%,平均手术时间为245 min.吻合器组局部复发7例,占10.4%;手法缝合组5例,占16.7%.吻合器组中50例随访5 a,生存30例,死亡20例,5 a生存率为60.0%,与同期手缝组切除5 a生存率60.9%相似.结论: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运用吻合器作低位直肠癌切除术,能使更多的患者得以保肛,吻合成功率高,吻合口瘘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缩短,能保证切除足够的原发灶及可能侵犯区段,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骆彪;陈韵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提高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率,我院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对562例足月及过期妊娠产妇进行了无负荷试验(NST)和脐血流图联合监测,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1999年9月~2000年9月为621例孕妇进行无负荷试验和脐血流图联合监护(其中59例脐血流图记录不满意未能做临床分析).562例记录成功的孕妇年龄19~39岁,平均25岁;初产妇464例,经产妇98例;孕36周~41+6周486例,过期妊娠76例;正常妊娠508例,高危妊娠54例.
作者:沈宇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总结肺部良性孤立病灶的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证实的肺部良性孤立病灶6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7例中仅26例术前明确诊断,终病理诊断主要有炎性假瘤、结核球、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等,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无手术死亡.结论:肺部孤立病灶的良、恶性决定手术方式,术前未能确定为良性占位疾病或除外肺癌者,术中应作快速冷冻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手术应以尽量保留正常肺组织、减少组织损伤为原则.
作者:王志刚;李杰;郭兰萍;张万清;苏廷宝;何悦概;程可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整形外科是通过手术改善、恢复功能与形态的学科.其中形态仅靠文字资料很难描述确切,因此形象资料(尤其是照片)直观反映的重要性,众所公认[1].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tion,即cai)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控制处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按教学要求将各要素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仪显示出来,实现人机交互操作以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为了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旧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整形外科学教学质量,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进行教学,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整形外科学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
作者:张培华;汤少明;罗少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与白细胞介素2(IL-2)介导的免疫密切相关.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为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抗肿瘤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因子网络及其受体之间的调节失常,常与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有关[1].为了观察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IL-2R及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笔者对30例胃癌患者sIL-2R及TNF-α水平作了动态监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放炎;马泽麟;敖晓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鼻导管法高频喷射通气(high-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HFJV)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的36例新生儿,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采用鼻导管法HFJV治疗.结果:36例经通气治疗后,30例于0.5~1 h内缺氧症状及呼吸明显改善.PaO2通气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通气前后PaCO2在Ⅱ型呼吸衰竭中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在Ⅰ型呼吸衰竭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36例中治愈31例,自动出院2例,4例因治疗无效而改用气管插管;除5例有轻度腹胀、胃潴留外未见其他副作用.结论:鼻导管法HFJV是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尤适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早期.
作者:伍江龙;吴和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女,46岁,反复抽搐39 a,易激惹15 a,加重伴言行怪异2 a.患者出生后3个月时高热抽搐1次.7岁时曾突发双目凝视,牙关紧闭,在地上抽搐打转,呼之不应,10 min后缓解,诊断为癫痫,予大仑丁、苯巴比妥治疗,抽搐发作控制.后因服药不规则时有抽搐发作.1986年曾因停药持续抽搐2 d.同年表现脾气暴躁,近2年,稍有刺激均易诱发抽搐.有时1天多达2~3次,每次2~3 min.之后,渐出现言语增多、夸大,并四处游荡,难以管理而入院.体查: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均正常,神经系统无明显体征.精神检查:意识清,情绪易激惹,思维粘滞,查获钟情妄想和妊娠妄想.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心肌劳损;脑电图示不正常脑电图.入院拟诊癫痫性情感障碍,予维思通、大仑丁、卡马西平等治疗,仍间有部分性发作,且精神症状未改善.患者在拒药3 d后,于7月17日10∶30出现全身抽搐,呼之不应,双眼右上凝视,口角向左歪斜,牙关紧闭,口吐白沫.
作者:刘惠群;郭扬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昏迷是多种危重患者的症状之一,是意识障碍中严重的阶段,也是病情危急的信号,因此,及时发现和早期急救至关重要.1999年3月30日至2000年3月30日我科收治了177例昏迷患者,现就昏迷患者早期急救的护理体会作一报道.1 临床资料本组177例昏迷患者,其中男109例,女68例,大年龄82岁,小年龄33岁;病因分析:脑血管病86例,颅脑损伤33例,肺性脑病13例,心脏病24例,其他疾病21例.
作者:钱彩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预防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ation,SU)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疗效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未出现SU之前给予预防性治疗措施作为预防组;另从同期重型颅脑伤未出现SU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给予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预防组出现SU 14 例(9.3%),死亡25例(16.7%);对照组出现SU 69例(46.0%),死亡41例(27.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早期SU的预防治疗是减少其发生率和降低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东军;闫炜炜;谢培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刘京海;陈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毒瘾者假性股动脉瘤常继发感染和极易破裂危及患者生命,故及时正确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极为重要,现将我科因注射海洛因致假性股动脉瘤并感染6例的护理体会作一报道.1 临床资料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24~37岁,毒瘾史3~9 a,经股静脉注射海洛因达4月~3 a.因误伤股动脉形成假性股动脉瘤并感染于瘤体濒临破裂或已破裂大出血入院.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急性缺血表现,经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股动脉瘤.6例均成功地进行了假性股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
作者:何小玲;潘燕;方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2年Masquelet首先提出皮神经伴随营养血管轴型皮瓣的概念[1],随后Bertelli等分别报道了手和前臂以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研究[2,3],国内宋建良等[4]于1994年也开始研究其应用.由于此型皮瓣不牺牲肢体的主要动脉,有良好的覆盖和感觉功能,血供稳定,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因此迅速得到推广,并且在四肢的基础上开始向躯干发展.但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大部分局限于人体四肢的某个部位或某一条皮神经上,且均未作系统的和详细的解剖学研究,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特点也不明确,各家说法不一.皮神经的血供来源和形式的规律无固定的模式可循,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就是利用神经伴行血管既营养神经又营养皮肤的特点,制成以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能否在躯干开发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目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就皮神经的行经、分支、营养血管有关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梁大宁;罗少军;汤少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氟乙酰胺是一种高效、剧毒、高残留的有氟杀虫剂,常因用于杀鼠,故人中毒屡有发生,如诊治不及时,出现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1年5月共收治氟乙酰胺急性中毒12例,现将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曾晓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Miles术是根治直肠癌的手术方式之一,治愈率高,但因切口多、范围广、创面大,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较多.手术护士如何抓住要点,做好术中的护理配合,十分重要.本文是笔者对我院在1993~1999年期间施行34例直肠癌Miles手术的术中配合所作的总结分析与体会.
作者:刘毅冰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