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陈婉;李琼珍;陈中文;莫家奇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 阴道式, 子宫肿瘤, 腺肌瘤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适应证、手术要点、优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而无子宫脱垂者,行阴式子宫切除术(阴式组),与同期腹式全子宫切除术(腹式组)对比研究.结果:阴式组手术时间比腹式组短,术中出血量比腹式组少,术后腹胀显著低于腹式手术,术后肛门排气显著提早.结论: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康复迅速,是一种安全和效果好的术式.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放射诱导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的调控

    正常组织中细胞增生与死亡保持平衡,细胞增生加快或死亡减慢都可导致肿瘤形成.以往的肿瘤研究主要集中于细胞增生方面,自从1972年Kerr等提出了细胞凋亡这一概念后,凋亡在肿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许多理化因素如放射、热处理、细胞毒剂、生长因子缺乏等均可诱导细胞凋亡.放射是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无论是培养的细胞还是活体正常组织或肿瘤组织受一定剂量放射后都会很快出现细胞凋亡的特征.本文根据目前研究进展对放射诱发凋亡的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及其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姜桔红;孙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常规疗法加药物雾化吸入治疗危重型哮喘的疗效观察

    我国1997年修订的哮喘病防治指南(青岛会议),将哮喘按病情轻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和危重4种类型.危重型哮喘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支气管极度痉挛,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肺功能减损,甚至呼吸衰竭[1],是引起哮喘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采用常规疗法加药物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危重型哮喘2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广东汉人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基因A-C 1166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 了解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基因3'端非翻译区(3′-UTR)A-C 1166多态性在广东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该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EH)和冠心病(CAD)的关系.方法: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分析了186例广东汉族大学生、68例EH患者和72例CAD患者AT1R基因A-C 1166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该人群A-C 1166基因多态性明显不同于白人,与中国北方汉人相似.健康组中没发现CC型纯合子,疾病组中仅1例EH患者和1例CAD的患者为CC基因型.C 1166等位基因频率0.04,A 1166等位基因频率为0.96.疾病组与健康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T1R基因A-C 1166多态性与广东汉族人患EH和CAD无关.

    作者:刘彩琼;梁统;周克元;凌光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头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的探讨

    目的:探讨头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方法.方法:根据头面部肿瘤部位及大小不同,分别采用下列6种类型皮瓣转移修复:带蒂额部皮瓣、岛状额部皮瓣、前臂游离皮瓣、下颌颈皮瓣、口角瓣及局部头瓣.结果: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功能与形态满意.结论:头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应以皮瓣转移修复为宜.若创面周围有充分修复材料,则以局部皮瓣转移;若无,应考虑远位皮瓣,包括带血管蒂岛状皮瓣及游离皮瓣.

    作者:程立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肺部良性孤立病灶的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肺部良性孤立病灶的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证实的肺部良性孤立病灶6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7例中仅26例术前明确诊断,终病理诊断主要有炎性假瘤、结核球、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等,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无手术死亡.结论:肺部孤立病灶的良、恶性决定手术方式,术前未能确定为良性占位疾病或除外肺癌者,术中应作快速冷冻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手术应以尽量保留正常肺组织、减少组织损伤为原则.

    作者:王志刚;李杰;郭兰萍;张万清;苏廷宝;何悦概;程可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粤西凤尾蕨属药用植物组种资源的调查

    目的:调查粤西地区凤尾蕨属组种植物资源.方法: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分类鉴定研究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结果与结论:粤西地区凤尾蕨属植物共有3组13种,其中7种为已知药用植物,并列出种鉴索表.

    作者:苟占平;庄海旗;莫丽儿;梁念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鼠蛋白激酶CK2α亚基cDNA的克隆与测序

    有研究表明:蛋白激酶CK2的α和α′基因是原癌基因,CK2可能是肿瘤和艾滋病治疗的重要靶分子之一,其特异性抑制剂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克隆表达蛋白激酶CK2的各亚基是深入研究的基础,鉴于目前还没有克隆表达小鼠蛋白激酶CK2 α亚基的报道,我们在已克隆表达人蛋白激酶CK 2α和β亚基的基础上,拟克隆和表达人CK2 α′及小鼠CK2 α、α′和β亚基,为今后系统研究人及小鼠蛋白激酶CK2各亚基和全酶的结构与功能打下基础.现将笔者构建的小鼠CK2 α亚基cDNA重组质粒和进行DNA测序的结果简报如下:

    作者:陈小文;刘新光;郑克勤;梁念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围产期健康教育对策与方法的体会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地提高,尤其是孕妇及其家属更迫切需要得到围产期保健的知识.为此我科对开展围产期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方法作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组产妇310例均为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在我科住院分娩的产妇,孕期均参加围产期检查.3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7例,平均年龄为25.3岁,孕周为(38.8±1.7)周,新生儿出生体重(3000±602)g;对照组153例,平均年龄25.4岁,孕周为(38.6±1.5)周,新生儿出生体重(3000±583)g.两组在年龄、孕周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具有可比性.

    作者:黄五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贝尔麻痹诊断与治疗时机的研究

    目的:探讨贝尔麻痹的定位诊断及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m,ENoG)测试结果与预后的关系和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对36例贝尔麻痹患者进行定位诊断、BR、ENoG测试,并对面肌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对定位诊断病变在D段,面肌功能评分在11分以下,BR及ENoG测试显示面肌功能差的患者行保守治疗效果差,而行面神经减压术后可望提高疗效,发病1月内检查结果与预后一致(P>0.05).结论:对临床上定位诊断病变在D段以下,面肌功能评分在11分以上,发病后1月内BR测试R1波存在及ENoG测试面肌纤维损失<90%的患者,保守治疗可完全恢复;反之,效果就差.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必须行面神经减压术.

    作者:刘雄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低位直肠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用吻合器吻合67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国产吻合器在治疗低位直肠癌中的作用.方法:低位直肠癌97例,分为两组:吻合器组67例,采用GF-I管消化型吻合;手缝组30例采用人工手法缝合.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吻合器组均一次吻合成功,无吻合口瘘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200 min.手法缝合组发生吻合口瘘2例,发生率为6.7%,吻合口狭窄1例,发生率为3.3%,平均手术时间为245 min.吻合器组局部复发7例,占10.4%;手法缝合组5例,占16.7%.吻合器组中50例随访5 a,生存30例,死亡20例,5 a生存率为60.0%,与同期手缝组切除5 a生存率60.9%相似.结论: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运用吻合器作低位直肠癌切除术,能使更多的患者得以保肛,吻合成功率高,吻合口瘘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缩短,能保证切除足够的原发灶及可能侵犯区段,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骆彪;陈韵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无负荷试验与脐血流图联合监测胎儿宫内窘迫562例分析

    为提高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率,我院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对562例足月及过期妊娠产妇进行了无负荷试验(NST)和脐血流图联合监测,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1999年9月~2000年9月为621例孕妇进行无负荷试验和脐血流图联合监护(其中59例脐血流图记录不满意未能做临床分析).562例记录成功的孕妇年龄19~39岁,平均25岁;初产妇464例,经产妇98例;孕36周~41+6周486例,过期妊娠76例;正常妊娠508例,高危妊娠54例.

    作者:沈宇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直肠癌Miles术中护理配合体会

    Miles术是根治直肠癌的手术方式之一,治愈率高,但因切口多、范围广、创面大,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较多.手术护士如何抓住要点,做好术中的护理配合,十分重要.本文是笔者对我院在1993~1999年期间施行34例直肠癌Miles手术的术中配合所作的总结分析与体会.

    作者:刘毅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形式与分类

    1992年Masquelet首先提出皮神经伴随营养血管轴型皮瓣的概念[1],随后Bertelli等分别报道了手和前臂以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研究[2,3],国内宋建良等[4]于1994年也开始研究其应用.由于此型皮瓣不牺牲肢体的主要动脉,有良好的覆盖和感觉功能,血供稳定,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因此迅速得到推广,并且在四肢的基础上开始向躯干发展.但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大部分局限于人体四肢的某个部位或某一条皮神经上,且均未作系统的和详细的解剖学研究,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特点也不明确,各家说法不一.皮神经的血供来源和形式的规律无固定的模式可循,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就是利用神经伴行血管既营养神经又营养皮肤的特点,制成以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能否在躯干开发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目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就皮神经的行经、分支、营养血管有关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梁大宁;罗少军;汤少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1例肾移植术后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抢救体会

    患者,男,47岁,于1999年3月30日因“双腰疼痛10 α,尿少、四肢乏力2周”入住泌尿外科.外院腹部B超示:双侧多囊肾、多囊肝.既往体健,否认有慢性咳嗽、咯痰及肝炎、肺结核病史.入院体查:生命体征平稳,呈慢性病容,贫血貌,心、肺体查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可于肋下触及,表面欠光滑,微压痛,双肾区叩击痛可疑阳性,双输尿管行程无压痛,膀胱区无胀,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林敏;梁淑怡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尿γ-干扰素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为进一步阐明γ-干扰素(IFN-γ)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检测IFN-γ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PNS患者及10例正常人血清、尿液IFN-γ的水平进行检测,并结合PNS病理类型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系膜增生性肾炎(MesPGN)患者尿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非增生性肾炎组却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其次,尿IFN-γ水平与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浓度呈正相关;但与血肌酐(Scr)、血清肌酐清除率(Ccr)、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无相关性.血清IFN-γ水平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FN-γ参与增生型PNS免疫性肾损伤过程,并可能通过局部方式起作用,尿IFN-γ检测有可能作为区分增生性肾炎和非增生性肾炎的指标.

    作者:刘华锋;陈孝文;江黎明;唐德燊;黄萍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浅谈标本复习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病理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学科,大体及切片标本的实习是病理学教学中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教学时数所限,仅依靠课堂教学,学生常常难以完全掌握标本实习内容.为解决这一矛盾,历年来我室在本科病理学教学中,坚持晚上辅导,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的复习.多年实践表明,如果重视下述一些方面,标本复习对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可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飞虹;姚运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IL-2R、TNF-α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与白细胞介素2(IL-2)介导的免疫密切相关.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为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抗肿瘤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因子网络及其受体之间的调节失常,常与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有关[1].为了观察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IL-2R及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笔者对30例胃癌患者sIL-2R及TNF-α水平作了动态监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放炎;马泽麟;敖晓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重症急性肾衰伴器官功能衰竭、原发病患者3种血液净化法与病死率的关系分析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肾衰(ARF)伴器官功能衰竭、原发病患者3种血液净化方法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收集1993年2月~2000年6月住院的重症ARF 85例,其中42例接受血透(HD组),24例进行腹透(PD组),19例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组).结果:HD组、PD组及CRRT组的病死率分别为64.3%、54.2%和52.6%(P>0.05).肾实质性疾病致ARF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病死率较低;因心、脑疾病,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等致器官功能衰竭并发ARF者的病死率高;各组病死率都随衰竭器官数目增多而增加,但仅HD组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重症ARF的病死率与原发病和器官功能衰竭数目等有关.HD、PD和CRRT治疗本病病死率仍很高,PD和CRRT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行重症监护的ARF患者更具优越性.

    作者:胡小玲;孙贵林;黄伟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98例的治疗体会

    胫腓骨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多见,约占13.7%[1],而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更为常见,其治疗方法较多,为了解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1992~1999年我院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治疗98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何生;谢壮;邱镇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改良的新式剖宫产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的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改良的新式剖宫产的可取性.方法:选取指征类同的病例,采用不同的手术切口,并对新式剖宫产作了改良,从手术时间、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肠蠕动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改良的新式剖宫产和新式剖宫产在手术时间、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肠蠕动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和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比较差异显著(P<0.001).结论: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手术损伤少,术后恢复快,改良的新式剖宫产除保留原有的特点外,更具有美观,手术方法简单,易于学习,母体损伤小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杨秀丽;罗桂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