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肾移植术后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抢救体会

林敏;梁淑怡

关键词: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炎, 抢救
摘要:患者,男,47岁,于1999年3月30日因“双腰疼痛10 α,尿少、四肢乏力2周”入住泌尿外科.外院腹部B超示:双侧多囊肾、多囊肝.既往体健,否认有慢性咳嗽、咯痰及肝炎、肺结核病史.入院体查:生命体征平稳,呈慢性病容,贫血貌,心、肺体查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可于肋下触及,表面欠光滑,微压痛,双肾区叩击痛可疑阳性,双输尿管行程无压痛,膀胱区无胀,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带状疱疹的临床与误诊分析

    作者:刘京海;陈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波姆红外线治疗宫颈糜烂120例疗效观察

    宫颈糜烂是妇女常见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也是宫颈癌的重要诱因,积极防治对保障妇女健康、降低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寻找有效而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我所于1999年8月至2000年10月对宫颈糜烂患者采用波姆红外线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1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樊文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1例肾移植术后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抢救体会

    患者,男,47岁,于1999年3月30日因“双腰疼痛10 α,尿少、四肢乏力2周”入住泌尿外科.外院腹部B超示:双侧多囊肾、多囊肝.既往体健,否认有慢性咳嗽、咯痰及肝炎、肺结核病史.入院体查:生命体征平稳,呈慢性病容,贫血貌,心、肺体查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可于肋下触及,表面欠光滑,微压痛,双肾区叩击痛可疑阳性,双输尿管行程无压痛,膀胱区无胀,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林敏;梁淑怡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常规疗法加药物雾化吸入治疗危重型哮喘的疗效观察

    我国1997年修订的哮喘病防治指南(青岛会议),将哮喘按病情轻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和危重4种类型.危重型哮喘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支气管极度痉挛,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肺功能减损,甚至呼吸衰竭[1],是引起哮喘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采用常规疗法加药物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危重型哮喘2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重症急性肾衰伴器官功能衰竭、原发病患者3种血液净化法与病死率的关系分析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肾衰(ARF)伴器官功能衰竭、原发病患者3种血液净化方法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收集1993年2月~2000年6月住院的重症ARF 85例,其中42例接受血透(HD组),24例进行腹透(PD组),19例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组).结果:HD组、PD组及CRRT组的病死率分别为64.3%、54.2%和52.6%(P>0.05).肾实质性疾病致ARF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病死率较低;因心、脑疾病,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等致器官功能衰竭并发ARF者的病死率高;各组病死率都随衰竭器官数目增多而增加,但仅HD组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重症ARF的病死率与原发病和器官功能衰竭数目等有关.HD、PD和CRRT治疗本病病死率仍很高,PD和CRRT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行重症监护的ARF患者更具优越性.

    作者:胡小玲;孙贵林;黄伟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预防应激性溃疡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了解预防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ation,SU)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疗效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未出现SU之前给予预防性治疗措施作为预防组;另从同期重型颅脑伤未出现SU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给予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预防组出现SU 14 例(9.3%),死亡25例(16.7%);对照组出现SU 69例(46.0%),死亡41例(27.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早期SU的预防治疗是减少其发生率和降低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东军;闫炜炜;谢培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粤西凤尾蕨属药用植物组种资源的调查

    目的:调查粤西地区凤尾蕨属组种植物资源.方法: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分类鉴定研究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结果与结论:粤西地区凤尾蕨属植物共有3组13种,其中7种为已知药用植物,并列出种鉴索表.

    作者:苟占平;庄海旗;莫丽儿;梁念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儿童胃镜检查38例分析

    胃镜检查对儿童上消化道疾病诊断准确度高,可达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我院自1980年9月至1999年9月19 a间经用GIF-XQ30、GIF-SP10及GIF-P20等型号胃镜对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48例行胃镜检查,结果阳性者38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杨秋兴;余健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儿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8例

    小儿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少见,笔者遇8例,为总结诊治经验,现作一报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9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高处跌落伤2例,跑动时跌伤1例,打击伤1例.入院时间为伤后1~12 h.

    作者:陈甘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甲硝唑冲洗预防阑尾手术切口感染

    目的:观察甲硝唑局部冲洗法对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实验组85例,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和0.5%甲硝唑冲洗切口;对照组83例,除不用甲硝唑外,余同实验组.结果:实验组:切口感染率为2.4%(2/85);对照组:切口感染率为13.2%(11/83).两组对照,P<0.05.结论:甲硝唑冲洗法是预防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刘统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自血疗法佐治带状疱疹性角膜溃疡1例

    患者,男,42岁,因右眼红痛20 d入院.患者于2000年5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头痛及右眼红痛,曾服“去痛片”治疗,效果欠佳,第3天鼻中线右侧额部、上睑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用中药湿敷,症状未能缓解,水泡部分破裂结痂,伴右眼红痛,视力逐渐下降.于5月25日到我院就诊,查视力右0.1,左1.2,双眼压正常,鼻中线右侧额部、上睑皮肤见痂及色素沉着,眼睑轻度红肿.右眼结膜中度混合充血,角膜灰白色混浊水肿,中央部上皮大片脱落,范围10 mm×6 mm,Tyndall征(+).瞳孔圆,居中,直径约为2.5 mm,直接对光反射存在,虹膜纹理清,眼内未能窥清.左眼正常.以“右眼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收住院.

    作者:黄祖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流式细胞仪检测CD55与CD59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目的:探讨CD55、CD59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人体外周血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的表面抗原CD55、CD59的表达水平.结果:PNH患者CD55、CD59表面抗原在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尤以红细胞、粒细胞较明显.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CD55、CD59表面抗原标记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PNH患者外周血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CD55、CD59表面抗原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作者:蔡康荣;陈日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肌注非那根致过敏性休克1例

    非那根(盐酸异丙嗪)是抗组织胺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是临床常用药,但应用非那根后引起过敏性休克则较罕见,笔者曾遇1例,报道如下:患者男,51岁,1996年7月30日16时因右髌骨闭合性粉碎性骨折急诊入院手术.手术前作普鲁卡因和青霉素过敏试验均为阴性.

    作者:张伯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联合疗法治疗盆腔炎51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静脉给药+阴道侧穹窿穿刺给抗生素治疗盆腔炎的疗效及意义.方法:105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联合用药组51例,静脉用药组54例.结果:联合用药组治愈47例,好转4例,无效0例;静脉用药组治愈28例,好转18例,无效8例.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愈者的复发率联合用药组为2.1%(1/47),静脉用药组为17.9%(5/2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静脉给药+阴道侧穹窿穿刺给抗生素是治疗盆腔炎、减少复发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晓燕;汪星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为青年一代开辟成才之路,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在职人员的技术水平方面已令人瞩目.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兴起,医学高职教育是否发展,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现结合我院的情况谈几点意见.1 现状1.1 关于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否实用,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医学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在这里不妨先看看日本医学高等职业学院专业设置情况,以作对比分析.日本大阪高技术学院和日本大阪医疗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见表1、2.

    作者:陈远存;罗少军;汤少明;邓树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病理学学习园地》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辅导作用

    病理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其实践性很强.多年来我室一直采用多媒体教学[1],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2],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病理学与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学生们又处于低年级学习阶段,不少学生对病理学产生害怕、厌倦心理.为此,我们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常见问题,编写成《病理学学习园地》(以下简称《学习园地》),以辅导教学,主要是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指导学生学好病理学.这一作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作一介绍.

    作者:熊晖;廖新波;孙宁;唐慰萍;陈小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贝尔麻痹诊断与治疗时机的研究

    目的:探讨贝尔麻痹的定位诊断及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m,ENoG)测试结果与预后的关系和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对36例贝尔麻痹患者进行定位诊断、BR、ENoG测试,并对面肌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对定位诊断病变在D段,面肌功能评分在11分以下,BR及ENoG测试显示面肌功能差的患者行保守治疗效果差,而行面神经减压术后可望提高疗效,发病1月内检查结果与预后一致(P>0.05).结论:对临床上定位诊断病变在D段以下,面肌功能评分在11分以上,发病后1月内BR测试R1波存在及ENoG测试面肌纤维损失<90%的患者,保守治疗可完全恢复;反之,效果就差.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必须行面神经减压术.

    作者:刘雄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重型病毒性肝炎36例死因分析

    本文统计我院感染科1990年至1999年间收住院死亡的3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资料,对其死亡原因及可能的治疗方法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与分析1.1 一般资料我院感染科1990年至1999年期间共收治重型肝炎73例,死亡36例,病死率为49.3%,其中急性重型肝炎25例,死亡15例,病死率60%(15/25);亚急性重型肝炎20例,死亡9例,病死率45%(9/20);慢性重型肝炎28例,死亡12例,病死率42.9%(12/28),(急、亚、慢三者之间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李秀荣;舒乔;汤炽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端粒酶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TRAP-ELISA法检测4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26例癌旁组织以及7例正常肝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4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有38例显示端粒酶活性,其阳性率为84.4%,而26例癌旁组织只有2例具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只为7.6%;7例正常肝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果还显示肝癌组织端粒酶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无关.结论:端粒酶在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中表达,其活性可能在HC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希望成为诊断HCC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王旭光;赵家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尿γ-干扰素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为进一步阐明γ-干扰素(IFN-γ)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检测IFN-γ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PNS患者及10例正常人血清、尿液IFN-γ的水平进行检测,并结合PNS病理类型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系膜增生性肾炎(MesPGN)患者尿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非增生性肾炎组却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其次,尿IFN-γ水平与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浓度呈正相关;但与血肌酐(Scr)、血清肌酐清除率(Ccr)、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无相关性.血清IFN-γ水平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FN-γ参与增生型PNS免疫性肾损伤过程,并可能通过局部方式起作用,尿IFN-γ检测有可能作为区分增生性肾炎和非增生性肾炎的指标.

    作者:刘华锋;陈孝文;江黎明;唐德燊;黄萍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