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贝尔麻痹诊断与治疗时机的研究

刘雄光

关键词:贝尔麻痹/诊断, 瞬目反射, 神经电图
摘要:目的:探讨贝尔麻痹的定位诊断及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m,ENoG)测试结果与预后的关系和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对36例贝尔麻痹患者进行定位诊断、BR、ENoG测试,并对面肌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对定位诊断病变在D段,面肌功能评分在11分以下,BR及ENoG测试显示面肌功能差的患者行保守治疗效果差,而行面神经减压术后可望提高疗效,发病1月内检查结果与预后一致(P>0.05).结论:对临床上定位诊断病变在D段以下,面肌功能评分在11分以上,发病后1月内BR测试R1波存在及ENoG测试面肌纤维损失<90%的患者,保守治疗可完全恢复;反之,效果就差.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必须行面神经减压术.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耳部反应点治疗落枕59例

    落枕是指急性单纯性颈项部强痛.常因睡眠姿势不当,或风寒侵袭项背,或颈项部肌肉劳损局部脉络失和所致.笔者运用毫针针刺耳部反应点治疗本病59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 59例患者中,男39例,女20例,年龄16~45岁,平均34岁,病程1~3 d.全部病例均表现为颈部一侧肌肉疼痛,牵拉痛,头颈部活动受限,有明显的压痛点,颈部肌群挛急.

    作者:杨业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自血疗法佐治带状疱疹性角膜溃疡1例

    患者,男,42岁,因右眼红痛20 d入院.患者于2000年5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头痛及右眼红痛,曾服“去痛片”治疗,效果欠佳,第3天鼻中线右侧额部、上睑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用中药湿敷,症状未能缓解,水泡部分破裂结痂,伴右眼红痛,视力逐渐下降.于5月25日到我院就诊,查视力右0.1,左1.2,双眼压正常,鼻中线右侧额部、上睑皮肤见痂及色素沉着,眼睑轻度红肿.右眼结膜中度混合充血,角膜灰白色混浊水肿,中央部上皮大片脱落,范围10 mm×6 mm,Tyndall征(+).瞳孔圆,居中,直径约为2.5 mm,直接对光反射存在,虹膜纹理清,眼内未能窥清.左眼正常.以“右眼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收住院.

    作者:黄祖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流式细胞仪检测CD55与CD59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目的:探讨CD55、CD59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人体外周血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的表面抗原CD55、CD59的表达水平.结果:PNH患者CD55、CD59表面抗原在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尤以红细胞、粒细胞较明显.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CD55、CD59表面抗原标记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PNH患者外周血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CD55、CD59表面抗原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作者:蔡康荣;陈日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声带小结

    目的:比较3种治疗方法对声带小结的疗效.方法:将600例声带小结患者分为3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每组200例)进行治疗对照.结果:西药组治愈率33.0%,中药组治愈率34.0%,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84.5%.中西医结合组分别与西药组和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Hc=6.5116,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声带小结的疗效比单纯用中药或西药治疗的效果好.

    作者:陈芝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卡孕栓直肠给药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孕妇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胎儿娩出后给予卡孕栓置直肠和常规使用催产素10单位肌肉注射,观察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产后血压的变化.结果:卡孕栓组产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催产素组(P<0.01).结论: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优于常规使用催产素,同时卡孕栓对产妇血压无明显影响.

    作者:梁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心肌酶活性变化分析

    目的: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心肌酶活性变化情况.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试剂盒对患儿48 h内采股静脉血送检测定血清心肌酶:谷丙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结果:5种心肌酶活性有随HIE病情加重而升高的趋势(P<0.001).结论:心肌酶活性测定不仅可诊断心肌受损的程度,尚可作为HIE病情变化、进展的一个监测指标.

    作者:刘义明;廖志勤;李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旧载玻片的清洁回收再利用

    为物尽其用,我们对一些不需保留的旧载玻片(如脱落细胞涂片)进行清洁回收再利用,收到较好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大批量体检时的宫颈涂片及一些液体涂片、痰涂片,经诊断后不需保留的无油脂、石蜡的旧载玻片.

    作者:梁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甲硝唑冲洗预防阑尾手术切口感染

    目的:观察甲硝唑局部冲洗法对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实验组85例,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和0.5%甲硝唑冲洗切口;对照组83例,除不用甲硝唑外,余同实验组.结果:实验组:切口感染率为2.4%(2/85);对照组:切口感染率为13.2%(11/83).两组对照,P<0.05.结论:甲硝唑冲洗法是预防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刘统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病理学学习园地》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辅导作用

    病理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其实践性很强.多年来我室一直采用多媒体教学[1],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2],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病理学与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学生们又处于低年级学习阶段,不少学生对病理学产生害怕、厌倦心理.为此,我们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常见问题,编写成《病理学学习园地》(以下简称《学习园地》),以辅导教学,主要是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指导学生学好病理学.这一作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作一介绍.

    作者:熊晖;廖新波;孙宁;唐慰萍;陈小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50例无痛分娩的护理及体会

    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好,安全可靠,对母亲和胎儿无不良反应,现已得到广泛使用,但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与护理.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0年4月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50例的护理及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本组50例为足月临产初产妇,年龄20~36岁,身体健康,无妊娠合并症.产科检查:胎位、骨盆各经线和产道均无异常,产程进入活跃期后,估计可以阴道分娩,且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

    作者:林小玲;黄五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无负荷试验与脐血流图联合监测胎儿宫内窘迫562例分析

    为提高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率,我院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对562例足月及过期妊娠产妇进行了无负荷试验(NST)和脐血流图联合监测,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1999年9月~2000年9月为621例孕妇进行无负荷试验和脐血流图联合监护(其中59例脐血流图记录不满意未能做临床分析).562例记录成功的孕妇年龄19~39岁,平均25岁;初产妇464例,经产妇98例;孕36周~41+6周486例,过期妊娠76例;正常妊娠508例,高危妊娠54例.

    作者:沈宇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重症急性肾衰伴器官功能衰竭、原发病患者3种血液净化法与病死率的关系分析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肾衰(ARF)伴器官功能衰竭、原发病患者3种血液净化方法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收集1993年2月~2000年6月住院的重症ARF 85例,其中42例接受血透(HD组),24例进行腹透(PD组),19例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组).结果:HD组、PD组及CRRT组的病死率分别为64.3%、54.2%和52.6%(P>0.05).肾实质性疾病致ARF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病死率较低;因心、脑疾病,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等致器官功能衰竭并发ARF者的病死率高;各组病死率都随衰竭器官数目增多而增加,但仅HD组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重症ARF的病死率与原发病和器官功能衰竭数目等有关.HD、PD和CRRT治疗本病病死率仍很高,PD和CRRT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行重症监护的ARF患者更具优越性.

    作者:胡小玲;孙贵林;黄伟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肺部良性孤立病灶的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肺部良性孤立病灶的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证实的肺部良性孤立病灶6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7例中仅26例术前明确诊断,终病理诊断主要有炎性假瘤、结核球、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等,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无手术死亡.结论:肺部孤立病灶的良、恶性决定手术方式,术前未能确定为良性占位疾病或除外肺癌者,术中应作快速冷冻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手术应以尽量保留正常肺组织、减少组织损伤为原则.

    作者:王志刚;李杰;郭兰萍;张万清;苏廷宝;何悦概;程可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肉芽创面整张中厚皮片移植治疗面部深度烧伤11例分析

    我科自1993~1998年对面部深度烧伤采用肉芽创面整张中厚皮分区移植法进行一期整形手术修复,共治疗11例,对防治面部疤痕增生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3例,年龄1~39岁,烧伤面积2%~75%.烧伤原因:各种火焰烧伤9例,硫酸烧伤、热液烫伤各1例.面部创面均为Ⅲ度.

    作者:黄谦;张锡元;吴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鼻导管法高频喷射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鼻导管法高频喷射通气(high-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HFJV)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的36例新生儿,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采用鼻导管法HFJV治疗.结果:36例经通气治疗后,30例于0.5~1 h内缺氧症状及呼吸明显改善.PaO2通气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通气前后PaCO2在Ⅱ型呼吸衰竭中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在Ⅰ型呼吸衰竭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36例中治愈31例,自动出院2例,4例因治疗无效而改用气管插管;除5例有轻度腹胀、胃潴留外未见其他副作用.结论:鼻导管法HFJV是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尤适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早期.

    作者:伍江龙;吴和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肠镜检出大肠类癌3例

    类癌是一种少见、生长缓慢、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1~3].现将我院内镜室近期肠镜检出3例报道如下:例1:女,33岁,便后带有鲜血半年,无腹痛、腹泻,无咳嗽、气喘.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为明确诊断而行肠镜检查.镜下所见:左侧卧位,距肛门7~10 cm,12点至6点钟处见一肿物向腔内隆起,呈菜花样半阻塞肠腔,质脆,易出血.多处取组织送病理检查,诊断为直肠类癌.

    作者:陈平湖;黄元熹;钟伟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滴注治疗脑外伤对机体的影响

    目的:观察持续静脉滴注钙拮抗剂尼莫地平(Nimodipine,Nim)治疗脑外伤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将6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常规治疗(常规组)29例,在此基础上每日持续静脉滴注Nim 10 mg(尼莫地平组)治疗32例.结果:Nim能降低患者颅内压(ICP),对生命体征及出凝血时间影响少,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结论:Nim平治疗脑外伤有效,应用安全,但应注意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麦达昌;梁鹿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形式与分类

    1992年Masquelet首先提出皮神经伴随营养血管轴型皮瓣的概念[1],随后Bertelli等分别报道了手和前臂以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研究[2,3],国内宋建良等[4]于1994年也开始研究其应用.由于此型皮瓣不牺牲肢体的主要动脉,有良好的覆盖和感觉功能,血供稳定,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因此迅速得到推广,并且在四肢的基础上开始向躯干发展.但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大部分局限于人体四肢的某个部位或某一条皮神经上,且均未作系统的和详细的解剖学研究,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特点也不明确,各家说法不一.皮神经的血供来源和形式的规律无固定的模式可循,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就是利用神经伴行血管既营养神经又营养皮肤的特点,制成以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能否在躯干开发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目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就皮神经的行经、分支、营养血管有关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梁大宁;罗少军;汤少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和IL-8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网络调节异常,在乙型肝炎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慢性轻、中、重度肝炎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探讨它们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吕如飞;马泽麟;敖晓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头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的探讨

    目的:探讨头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方法.方法:根据头面部肿瘤部位及大小不同,分别采用下列6种类型皮瓣转移修复:带蒂额部皮瓣、岛状额部皮瓣、前臂游离皮瓣、下颌颈皮瓣、口角瓣及局部头瓣.结果: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功能与形态满意.结论:头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应以皮瓣转移修复为宜.若创面周围有充分修复材料,则以局部皮瓣转移;若无,应考虑远位皮瓣,包括带血管蒂岛状皮瓣及游离皮瓣.

    作者:程立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