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LY重组蛋白增强利妥昔单抗杀伤骨髓瘤ARH-77细胞的实验研究

尤涛;徐勇;余玲

关键词:ILY重组蛋白, 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效应, 利妥昔单抗, 多发性骨髓瘤ARH-77细胞
摘要: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观察CD59抑制物ILY重组蛋白增强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对多发性骨髓瘤ARH-77细胞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效应(CDC效应),探讨联合应用该蛋白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行性.方法 FACS分析法侦测ARH-77细胞系的CD20和CD59抗原表达.Alarma blue及Typan blue法观察联合应用ILY重组蛋白及利妥昔单抗对骨髓瘤ARH-77细胞的CDC效应.结果 ARH-77细胞呈现高的CD20及CD59抗原表达;联合应用ILY重组蛋白,能增强利妥昔单抗对ARH-77细胞的CDC效应,逆转其耐药性.结论 ILY重组蛋白可有效地增强利妥昔单抗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辅助药物.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丹参提取物中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研究

    目的 考察丹参提取物中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 按1 kg体质量大鼠给予丹参提取物1.5g的剂量口服给药,HPLC-MS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并以DAS3.0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 大鼠体内丹酚酸B的t1/2为(39.91±1.25) min,Cmax为(25.15±3.52) μ.g·mL-1,AUC为(1 052.4±53.20) μg·L-1·min.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丹参提取物中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作者:王小平;白吉庆;杨东华;刘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六味地黄汤生物制剂对小鼠耐寒、耐缺氧及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六味地黄汤生物制剂对小鼠耐寒、耐缺氧、抗疲劳的影响.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六味地黄汤阳性对照组及六味地黄汤生物制剂低、中、高(2.4、4.8、9.6 g/kg)剂量组,灌胃给药7d后分别考察小鼠-5℃寒冷的死亡率、常压耐缺氧时间以及负重游泳时间.结果 六味地黄汤生物制剂能明显降低小鼠-5℃寒冷的死亡率(P<0.05),延长常压耐缺氧时间以及负重游泳时间.结论 六味地黄汤生物制剂具有良好的耐寒、耐缺氧、抗疲劳作用.

    作者:丘婷;李天河;吴思;汤佩莲;赵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冻干工艺及助溶剂聚乙二醇对盐酸椒苯酮胺冻干制剂的影响

    目的 建立适合盐酸椒苯酮胺的冻干工艺,并考察助溶剂聚乙二醇对盐酸椒苯酮胺制剂性状的影响.方法 采用真空冷冻干燥速冻法-30℃预冻3h和慢冻法-30℃预冻5h制备盐酸椒苯酮胺冻干制剂,考察其性状,并观察加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后.冻干样品及其复溶后溶液的外观性状、颜色、澄清度和pH值.结果 2种冻干工艺获得的样品,其外观、溶解性及澄清度无明显差别,水分均<5%.加聚乙二醇冻干后的样品性状好,加水后易溶、澄清、无附着现象,但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变黄,复溶后的溶液稍放一段时间后也变黄.结论 2种冻干工艺均可用于生产盐酸椒苯酮胺冻干制剂,优选慢冻法,聚乙二醇不适宜作为盐酸椒苯酮胺的助溶剂.

    作者:李茹冰;王晓会;李若冰;李超;陈行愉;韩丽萍;万华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葛根素分散片的处方筛选及其溶出度测定

    目的 优化葛根素分散片的制备工艺及考察其体外溶出度.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崩解时限为指标,考察微晶纤维素(MCC)+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的质量分数、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的质量分数和硬脂酸镁的质量分数3个因素对崩解时限的影响,以筛选优处方;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分散片的体外溶出度进行考察.结果 优处方:MCC+ L-HPC的用量为20%,PVPP的用量为1.5%,硬脂酸镁的用量为0.8%;按优化后的处方工艺制备的葛根素分散片的崩解时间为25 s,分散均匀性好,药物30 min内基本溶出.结论 所制备的葛根素分散片具有溶散快、分散均匀、溶出速率快的特性,适于临床应用需要.

    作者:周臻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HPLC法测定乌参醒脑滴丸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参醒脑滴丸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二苯乙烯苷)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SunFireTM C18(250 mm×4.6 mm,5.0 μm)色谱柱,柱温为30℃;以乙腈-水(体积比20:8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 min-1;检测波长为320 nm.结果 二苯乙烯苷在12.75~85.0β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8%,RSD为2.16%.结论 该法可用于乌参醒脑滴丸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范辉;顾泉琳;何梓蔚;黄睿;贝伟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人工神经网络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新型的能够有效处理复杂系统中的数据,并从中寻找出相应的模式、规律,归纳隐含在信息单元之间的关联规则的有效方法.本文就人工神经网络近10年来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中药属性特征与其药性的相关性判别、组分含量测定、主成分分析和质量鉴定、多组分的同时测定、指纹图谱与药理活性的关系和中药提取工艺的优化等内容.

    作者:张纪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芯片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盐酸阿霉素注射剂中盐酸阿霉素含量

    目的 建立用微流控芯片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盐酸阿霉素注射剂中盐酸阿霉素含量的方法.方法 以荧光素钠为内标物,20 mmol/L的Na2B4O7 -NaOH缓冲溶液(pH 10.0)作为电泳缓冲液,采用夹流进样和分离方式,进样电压500 v,分离电压1800 V.结果1.5 min内即可完成进样和分离,盐酸阿霉素质量浓度在0.58~5.8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检出限为0.17 μg/mL(S/N=3),加标回收率为97.7% ~101.5%,结论 微流控芯片毛细管电泳法简单、快速、准确,样品用量少,可用于测定盐酸阿霉素注射剂中盐酸阿霉素的含量.

    作者:彭怀东;孙悦;莫满芳;杨端辉;李海秀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HPLC法测定西藏主产区冬虫夏草中尿苷和腺苷的含量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西藏产冬虫夏草中尿苷及腺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250 mm ×4.6 mm,5 μm)色谱柱,检测波长260 nm,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柱温33℃.结果 尿苷和腺苷分别在32.95~439.3 μg/mL(r =0.9999)和3.486 ~46.48μg/mL(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95.6%,RSD值分别为1.8%和2.4%(n=6).来自西藏的23批冬虫夏草中尿苷的含量在1.209~2.192 mg/g范围内,腺苷含量在0.0838~0.884 mg/g范围内.结论 本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快速测定冬虫夏草中尿苷和腺苷的含量,为控制西藏冬虫夏草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周伟平;高晓霞;代安国;熊卫萍;谢荣;钟兆健;章卫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桑白皮蜜炙前后东莨菪内酯含量变化研究

    目的 考察桑白皮蜜炙前后东莨菪内酯的含量变化.方法 按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桑白皮项下炮制方法炮制桑白皮,采用HPLC法测定东莨菪内酯含量.色谱柱: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5%(体积分数)冰乙酸(体积比30:7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45 nm.结果 东莨菪内酯线性范围为0.0315~0.1890μg(r =0.9996),平均回收率为100.18%.测得安徽桑白皮中东莨菪内酯质量分数为0.0487%,蜜桑白皮中为0.0518%;浙江桑白皮中东莨菪内酯质量分数为0.0417%,蜜桑白皮中为0.0447%;江苏桑白皮中东莨菪内酯质量分数为0.0509%,蜜桑白皮中为0.0541%.结论 不同产地桑白皮中东莨菪内酯质量分数由高到低排列为:江苏生品>安徽生品>浙江生品.各产地桑白皮蜜炙后东莨菪内酯质量分数均略有增加,平均增加6.6%.可为桑白皮炮制机理研究及其饮片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徐小飞;陈康;陈燕霞;林少绒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PLGA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PLGA是乳酸和羟基乙酸的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已经广泛应用于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针对目前PLGA微球存在载药量和包封率低的问题,根据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影响PLGA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因素,包括PLGA、药物、溶剂、添加剂等方面,为研究PLGA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提供思路.

    作者:孙美丽;班俊峰;黄思玉;吕竹芬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离体培养人肠道菌群对芦丁代谢的研究

    目的 通过离体实验观察人肠道菌群对芦丁代谢的情况.方法 将人肠道内细菌加入GAM培养基,37℃离体厌氧培养24 h得到肠道菌孵育液,对照组取经灭活的肠道菌孵育液与芦丁37℃厌氧温孵,代谢组取有活性的肠道菌孵育液与芦丁37℃厌氧温孵,采用TLC法和HPLC法对芦丁的肠菌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24h内芦丁水解34.2%;代谢组24 h内芦丁减少98.2%,并终代谢完全.对照组在48 h内一直有槲皮素出现;代谢组有槲皮素出现,36 h时消失,15 ~21 h时代谢组的槲皮素含量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离体培养的人肠道菌群可以对芦丁进行代谢,可能的代谢途径有2种:一种途径是糖苷键断裂转化为槲皮素,槲皮素经代谢转化为其他成分;另一种是不经槲皮素直接转化为其他物质.

    作者:周鹏飞;王建壮;庞小雄;吕华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趋化因子受体-4和乏氧诱导因子-1α双抑制对MCF-7细胞的影响

    目的 同时抑制乳腺癌细胞株表达的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和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并考察其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影响.方法 应用RNA干扰策略,通过优化siRNA序列和改造U6启动子,构建能够在乳腺癌缺氧微环境特异性表达的增强型启动子5HRE-U6(△U6p),并能同步沉默CXCR4和HIF-1α双基因的siRNA重组腺病毒表达系统,再通过体外侵袭试验考察抑制作用的有效性.结果 Ad-HIF-1/αCXCR4-siRNA能够抑制MCF-7的侵袭,较单一抑制CXCR4效果更强.结论 趋化因子受体4和乏氧诱导因子-1α的双靶向抑制较单独抑制前者更有效,可能成为抑制其转移的新靶标.

    作者:陈宏远;李国营;邓祖军;吕小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年龄及高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年龄及高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ekness,IMT)的相关性.方法 将112例高血压病患者按血压水平及年龄分组,检测IMT及斑块,分析血压水平及年龄与IMT的关系.结果 IMT随血压的升高及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0,P<0.01;F=47.18,P<0.001);斑块检出率随血压的升高及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16,P<0.001; x2=21.442,P<0.001);年龄及血压水平与IMT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收缩压水平在<60岁组与IMT呈正相关(r=0.539,P=0.000),≥60岁组两者无相关(r=0.304,P>0.05);舒张压水平在<60岁组与IMT呈正相关(r=0.387,P<0.001),≥60岁组两者呈负相关(r=-0.391,P<0.05).结论 IMT及斑块检出率随血压升高及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龄是更为重要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国标;张卫;陈航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Salen和Salan配体的合成

    目的 与方法以水杨醛、叔丁基水杨醛、邻苯二胺、乙二胺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合成了4个Salen配体和4个Salan配体,其中2个Salan配体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结果与结论 目标化合物均经1 H-NMR、13C-NMR进行表征并归属确证结构;该合成方法的原料便宜,操作简单,适合大批量生产.

    作者:程涛;刘雪红;申东升;刘丰收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桑叶有效部位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体外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桑叶水提物(mulberry leaves extracts,MLE)、桑叶多糖(mulberry leaves polysaccharides,MLP)、桑叶黄酮(mulberry leaves flavonoids,MLF)对胰岛素抵抗HepG2(IR-HepG2)细胞糖代谢的作用.方法 采用高浓度胰岛素(INS)持续作用于HepG2细胞24h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加桑叶有效部位孵育24h后,测定对照组和加药组细胞内葡萄糖消耗量、肝糖原含量及己糖激酶(hexokinase,H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的活性.结果 MLE、MLF明显增加了细胞的葡萄糖消耗;MLE能明显提高IR-HepG2细胞HK、PK活性,增加肝糖原含量.结论 MLE、MLF可以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下HepG2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MLE提高肝HK、PK活性,促进葡萄糖进入肝细胞,使肝糖原合成增加,从而达到促进糖代谢、改善糖尿病病症的作用.

    作者:方飞;吴新荣;罗明俐;吕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HPLC法测定土茯苓中3种活性成分的含量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土茯苓中花旗松素、落新妇苷及白藜芦醇的含量.方法 采用Kromasil C18(250 mm×4.6 mm,5μm)柱,以甲醇-0.5%(体积分数)H3PO4(体积比34:66)为流动相,流速1 mL·r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9、291、306 nm.结果 花旗松素、落新妇苷及白藜芦醇质量浓度分别在3.3203 ~ 425、31.8750~4080、3.7891 ~485μg·m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45%、97.15%、97.27%.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土茯苓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作者:肖凤霞;邓少东;邓超明;林耿丰;邓韬;张旭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前列通宁片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影响及抗炎镇痛作用

    目的 探讨前列通宁片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炎症模型及乙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实验,热板法和扭体法疼痛模型,观察前列通宁片抗炎和镇痛作用.结果 前列通宁片对大鼠前列腺炎病理组织学的改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对乙酸以及热刺激所致小鼠疼痛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乙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大鼠角叉菜胶足趾肿胀、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棉球肉芽肿等急慢性炎症模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前列通宁片具有抗炎、镇痛、利尿之功效,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江涛;李海华;唐春萍;曾昭智;张锦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ILY重组蛋白增强利妥昔单抗杀伤骨髓瘤ARH-77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观察CD59抑制物ILY重组蛋白增强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对多发性骨髓瘤ARH-77细胞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效应(CDC效应),探讨联合应用该蛋白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行性.方法 FACS分析法侦测ARH-77细胞系的CD20和CD59抗原表达.Alarma blue及Typan blue法观察联合应用ILY重组蛋白及利妥昔单抗对骨髓瘤ARH-77细胞的CDC效应.结果 ARH-77细胞呈现高的CD20及CD59抗原表达;联合应用ILY重组蛋白,能增强利妥昔单抗对ARH-77细胞的CDC效应,逆转其耐药性.结论 ILY重组蛋白可有效地增强利妥昔单抗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辅助药物.

    作者:尤涛;徐勇;余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盐酸头孢吡肟中高分子聚合物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头孢吡肟中高分子聚合物,并进行方法学研究.方法 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色谱柱:Sephadex G-10柱(13.0 mm ×400 mm,TIANHE);流动相:流动相A为pH7.0的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0.01 mol/L Na2HPO4溶液-0.01 mol/L NaH2PO4溶液(体积比61:39)],流动相B为水;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nm;进样量:100 μL;以头孢噻肟作为对照品加校正因子外标法定量[Mr(头孢吡肟)/Mr(头孢噻肟)=1.055].结果 头孢吡肟在0.88~51.70 mg/mL范围内与盐酸头孢吡肟高分子聚合物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头孢噻肟在58.55~136.611μg/mL范围内与头孢噻肟缔合物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8).检测限为2.7×10-3 μg,定量限为5.4×10-3 μg.结论 该方法能较好地分离盐酸头孢吡肟及其高分子聚合物,可用于盐酸头孢吡肟中高分子聚合物的检查.

    作者:陈宁;蔡逸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RP-HPLC法测定人血浆和尿液中美罗培南浓度

    目的 建立测定人血浆和尿液中美罗培南含量的RP-HPLC法.方法 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二氯甲烷2次提取去杂质,取水相进样;尿液稀释后直接进样.以甲硝唑为内标,色谱柱为Capcell Pak MG C18(4.6 mm× 150 mm.5μm)柱,流动相为乙腈-0.02 mol/L NaH2 PO4溶液(体积比10:9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98 nm,柱温为30℃.结果 美罗培南在血浆样品和尿样中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100.0μg/mL和2~1000 μg/mL,提取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80.4%和101.1%,方法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99.2%和100.3%,日内、日间RSD值均低于8.8%.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专属性强,能满足人血浆和尿液中美罗培南含量测定及药动学研究的需要.

    作者:孙亚欣;肇丽梅;朱旭;邱枫;何晓静;李明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