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巨大肥厚性胃炎2例报告

孟令红

关键词:
摘要:一、材料方法例1男性37岁,例2女性9岁.两患者一般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无规律性腹痛、返酸等.采用X线气钡双重造影技术,检查前各项准备同传统方法,产气剂一袋用10ml温水快速服下,然后喝浓度为160-200%(W/V)的钡剂约80ml,用岛津500mAX线机作动态观察并摄片.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发育不良

    一、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婴儿出生时就患有的髋关节疾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病儿在刚出生时即可诊断本病,而是在出生后逐渐演变而成.因此,有作者认为完全有理由将本病称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有许多病例在新生儿早期表现正常,随着日龄、月龄、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半脱位,此时若不即时治疗即发展为完全脱位.后者的命名更能反映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所以DDH这个名称越来越被广泛接受.

    作者:赵金开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双胞胎兄弟同为先天愚型

    例1男4岁,因体格及智力发育明显落后来院就诊.患儿为单卵双胎第一产,本院产科接生,正常分娩,生后无窒息,哭声好,母乳喂养,添加奶粉喂养.体格及智力发育明显落后,2岁后会走路,会说简单短语,至今4岁仍不会数数,不会回答简单提问.

    作者:张文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浅谈美国产EC 54型自动洗片机影响X线照片质量的原因与管理要点

    此机特点是通过独特的挤压辊与自身的冲洗系统,经显影、定影、水洗、烘干,全自动完成胶片冲洗过程,它为放射洗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照片质量,下面加以分析:

    作者:李维信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加速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影像技术较传统的放射技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促进医学影像事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必须加速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养出优秀的影像技术人才.

    作者:谭一清;余成新;张晓磷;谭光喜;王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CT导向阻断腹腔神经丛治疗癌痛12例分析

    腹腔神经丛阻断破损术对上腹顽固性癌痛的治疗效果较好,由于透视导引难以精确了解穿刺的针尖部位与周围结构的组织关系和神经阻断剂在腹膜后的扩散情况,盲目性较大,而在CT导向下施术提高了准确性和成功率[1,2].我院自1999年来行本术12例,效果理想,报道如下.

    作者:孙玉银;孙树波;吕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鼻骨骨折的X线平片与CT检查的对比分析(附19例报告)

    我院自2004年3月份以来对19例外伤患者进行鼻骨X线双侧位片加CT扫描检查,证实鼻骨平片X线诊断,明确X线平片所不能发现的骨折,从而提高鼻骨骨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韩照江;王祥生;纪德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向年轻化.目前CT检查能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的方向、程度、部位及类型,为临床制定治疗和手术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现将我院经CT检查诊断的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一简要的回顾和分析.

    作者:田毅;柳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再谈婴幼儿肺炎的X线诊断

    婴幼儿肺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若诊疗不及时,易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有时可危及患儿生命,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正确检查,早期诊断,本文收集我院近几年的住院病例,对资料完整的316例婴幼儿肺炎进行X线分析.

    作者:邢同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KODAK1120激光相机卡片故障的处理

    KODAK1120激光相机可提供数种接口,在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相对来说故障率较低,另配有完善的质控数据,对放射科的QA和QC管理提供有利的保障,另外相机出现故障后都会自动提示故障可能发生的位置,维修也很方便.笔者介绍的是KODAK相机出现的不常见故障现象及处理办法.

    作者:李楠;郭叔毅;张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护理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病,经股动脉插管溶栓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近年来临床上采用的新技术,可直接向病区把血管注入扩血管、溶栓、抗凝及低渗药物,使闭塞的血管重新开放,从而改善股骨头的供血,临床效果显著.现将16例行股骨头血管扩张溶栓术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季晓华;张玲玲;张卫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碘海醇CT增强扫描敏试不良反应与纠纷

    目的:预防和减少碘过敏反应的发生,保证病人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主.方法:对764例CT增强扫描的患者在知情同意下,用碘海醇原液0.5ml做静脉试验阴性后再行增强扫描.结果:知情同意100%;碘海醇原液静脉试验764例阴性,1例阳性;增强扫描764例中无热痛和微热痛感743例(97.25%);有副反应21例(2.75%).结论:无任何医疗纠纷发生.

    作者:兰淑芳;陈国平;温晓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鼻骨骨折的CR与HRCT对比分析

    鼻骨骨折临床上较为常见.当颜面部受到暴力外伤时,鼻骨极易发生骨折.鼻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极为重要,它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同时鼻骨骨折常发生于斗殴、车祸,涉及司法鉴定[1],详细、准确的影像学资料同样重要.本文收集本院2003年8月至2004年11月同时行CR及HRCT检查明确诊断为鼻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分析.

    作者:陈庆东;陈哲;王旭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肺部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

    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肺癌已成为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WHO曾在1999年报告肺癌在癌症死因中居首位.早期发现及治疗是目前改善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手段.常规胸部透视、摄片及痰细胞学检查+胸部摄片检查对肺部早期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较低.近年来肺癌的普查由过去的单一胸部摄片向CT-螺旋CT-多层螺旋CT检查过渡,明显提高了肺癌尤其是早期肺癌的检出率.CT扫描的X线照射剂量也明显高于胸片,有部分患者检查完CT后产生放射线辐射不良生物效应,加之严重潜在的远期辐射生物效应的危害存在,均限制了CT在肺癌检查及肺癌高危人群筛查和健康人群普查中的广泛应用.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CT室自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利用普通螺旋CT机开展了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低剂量,常规剂量及病灶局部高分辨扫描的研究与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兰文广;杨玉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SCT双期扫描在肝脏小病灶诊断中的价值

    肝脏病变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变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如对小肝癌早期确诊后,经手术或介入治疗,5年生存率达70%以上[1].而对小血管瘤,则可仅临床观察,不做进一步的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单层SCT肝脏双期动态扫描,以发现肝脏小病灶并进行定性诊断.

    作者:夏文军;王洪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青年人胃癌的临床及X线检查特点

    临床上胃癌的发病年龄以40-60岁多见,30岁以下的青年人胃癌一般少见.本文笔者收集了我院经X线检查、临床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41例青年人胃癌病例,并对其临床及X线检查进行了分析、现将其临床及X线特点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作者:宋玉莲;王成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与PLD的比较

    笔者将PLD(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割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68例与胶原酶溶解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42例的疗效做一比较、评价.操作方法相同,结果表明:两组对照表明:胶原酶溶解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PLD,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穿刺针较PLD针细,患者易于接受,可在门诊治疗,易于推广.

    作者:吴菲;李冬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用普通X线机摄下颌骨全景片的方法

    教科书中投照下颌骨常规都采用后前位及侧位的投照方法.在后前位片中有些部位被颈椎相重叠,效果常常不尽人意,近年来我们在没有先进的全景牙科断层摄影机的情况下,总结了使用普通X线机拍摄下颌骨全景片的方法如下:

    作者:陈金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MRI的表现及特征.材料和方法:分析297例资料完整、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桥脑角区肿瘤.其中听神经瘤184例,三叉神经瘤39例,脑膜瘤27例,胆脂瘤13例,蛛网膜囊肿4例,动脉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6例,脉络丛乳头状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转移瘤3例,脊索瘤3例.结果桥小脑角区肿瘤中,脑外肿瘤93.8%,脑内肿瘤6.2%,发生于桥小脑角区的前三位肿瘤分别为听神经瘤63.6%,三叉神经瘤13.3%,脑膜瘤9.2%.该区肿瘤大部分具有特征性MRI表现.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96.4%.结论:MRI是检查桥脑角区肿瘤的首选方法,对桥小脑角区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19例小儿恶性实体瘤诊断分析

    1984年-2004年,我科诊断19例小儿恶性实体瘤,现将诊断情况总结如下:临床资料男11例,女8例,年龄<1岁2例,-3岁6例,-6岁6例,>6岁5例.

    作者:王景山;刘兴海;韩佩孚;孙桂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指背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应用体会

    指端是手部重要的功能区,其临床修复方法很多,在众多方法中,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是较好的方法之一,但在临床应用中不乏供区植皮处出现挛缩[1],我院自2002年以来通过指背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无一例失败,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肖森;纪明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报刊协会

主办:中国医用放射设备企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