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建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简称DVT),若不尽早进行有效抗凝治疗,终将有1/3患者发展成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简称PE).下腔静脉置入滤器为近年来发展起来有效拦截下肢DVT脱落血栓从而避免PE的方法.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3年2月为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经患肢足背静脉加压连续灌注尿激酶行溶栓治疗达到较好的效果.14例为左侧.男9例,女6例,年龄41-84岁,平均56岁.病史1-3m,平均28d,5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卧床休息一至三周时发病;2例为急性肾衰股静脉插管临时透析三周至两月发病;2例为高龄产后1周至2周发病;余6例均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下肢肿胀,从足部、小腿开始,向大腿进行性发展.急诊彩超检查结合常规下肢静脉步进连续造影,病变累及髂一股段6例;病变累及国-胫段2例;累及一侧深静脉达髂水平3例;达股静脉水平4例.使用三种15只滤器.急诊滤器置放术后,于患肢足背静脉连续加压灌注尿激酶,每50万U尿激酶、肝素5000U为一组,两小时内同时、分别注入.每一组或两组治疗后监测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值,以调整尿激酶及肝素的用量.当Fbg<1.0g/L时,立即停用尿激酶并严密观察病人,两小时后复查Fbg.必要时输新鲜冰冻血浆.PT应较对照组延长3-6s之内,APTT应是对照组1.5-2.5倍,TT不超过80s.超过上述标准,停用肝素一至两组,复查达标后可继续使用.每日注入8-10组,尿激酶400-500万U/每日,肝素3-4万U/每日.
作者:秦立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糖尿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思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往往需要终生治疗.而胰岛素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针对病人对胰岛素治疗的不同心理,进行了以下分析并施以相应的护理对策.
作者:冯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笔者复习8例胃淋巴瘤的非手术治疗的随诊X线表现,其中2例是胃原发淋巴瘤,6例是继发淋巴瘤.原发和继发的X线表现无明显区别,初诊时胃肠造影示多结节/肿块型4例,溃疡型2例,浸润型2例.治疗后结节种块消失,溃疡龛影变小至消失,环堤消失,遗留局部粘膜纠集;浸润型革袋状胃逐渐恢复正常.本组2例分别在疗后1.5年和3年复发,复发时的X线表现与疗前不同.
作者:林秀玉;尚立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CR的应用,使得X线图像质量有质的飞跃,尤其床边摄片、乳腺摄片、肾盂造影时普通摄片有很大的局限性,CR的应用使我们获得了高质量的图像.
作者:赵友涛;赵秀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例1男25岁.智力正常,发育良好,癫痫反复发作二十余年,2-3个月一次,CT扫描:左顶叶大脑回脑沟加深,灰质团块深入半卵圆中心白质区,并达侧脑室体部,CT诊断灰质异位.
作者:乔向红;邹志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CT在妇科肿瘤的诊断中已成为重要的手段之一.CT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危险及对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正确率高的特点.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7-09-2006-02期间共24例资料完整的子宫恶性肿瘤病人CT、临床及病理资料,主要讨论了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分期和处理中CT的作用.
作者:冯涛聚;张进强;李照兴;王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故障现象 摄片床电锁失控,管球电锁失控,摄片定位灯不亮.故障分析 电磁铁与定位灯同时缺失电压.故障应在为其供电公共部分.
作者:杨春雷;吕秋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非支气管上皮来源的原发性肺内癌肉瘤罕见,常误诊为肺癌.我院发现手术1例如下.
作者:周乐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食道多体位特别是侧卧位造影在食道支架X线透视下植入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28例食道狭窄病例,其中良性狭窄3例,恶性狭窄25例,在透视下行食道支架植入术,植入支架前均经立体及侧卧位食道造影对食道狭窄部位进行定位后植入支架.结果:28例支架一次性植入成功,食道造影显示支架位置好.结论:食道多体位特别是侧卧位造影对食道狭窄的准确定位,是透视下食道支架植入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晓良;周培华;张斌;余俭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脑萎缩的CT诊断征象.方法:主要通过测量以下几组与脑组织形体有关的数据从而确定脑组织形体属正常或萎缩改变:①脑沟纹的数量与深度;②脑室腔前角及体部的宽度;③侧裂池的宽度.将全部被测量的448例颅脑CT数据资料分成四个组:正常、轻、中、重度脑萎缩.结果:在总448例中正常组122例,轻度脑萎组144例,中度脑萎组78例,重度脑萎组104例.结论:认为CT检查对脑萎缩的形态学诊断是行之有效的佳检查方法之一;通过测量主要部位脑沟纹及脑室腔数量化的改变,并可再结合其他脑池脑室形态及脑组织密度的改变,进而推论出脑萎缩的程度,及进一步考虑是否并发有其他脑病存在,从而更好地对脑萎缩病变进行预防和治疗,提高对延缓脑组织退化改变的认识及改善脑萎缩患者的智力及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曾妙银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外伤致骨关节损伤、骨病等在一般情况下,进行常规X线摄片,绝大部分能够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须可扬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提高CT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外伤性脾破裂的CT表现和手术记录结果或保守治疗复查.23例均为平扫.脾破裂23例;并脾包膜下血肿5例;并腹腔积血3例;并发症11例.结论:典型CT征象:(1)脾形态失常、实质密度不均,脾包膜下血肿及腹腔积血.同时脾破裂有较多并发症;(2)CT增强扫描在脾破裂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远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人们越来越重视糖尿病的早期防治及其护理.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衰竭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现就糖尿病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金京姬;吴美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CT征象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结核性腹膜炎病例的CT资料,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经腹腔穿刺和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结核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14例,主要观察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腹水及淋巴结增大的CT表现特征.结果:(1)壁腹膜增厚16例(89%),其中光滑均匀增厚15例,局部不规则增厚1例,10例增厚的腹膜有明显强化.(2)大网膜增厚16例(89%),表现为污迹样增厚10例,结节样增厚4例,饼状增厚2例.(3)肠系膜受累12例(60%),其中4例合并小结节.(4)腹水12例(60%),其中9例为少量腹水.(5)淋巴结增大12例(60%),其中5例显示环行强化.结论:结核性腹膜炎的CT主要表现有均匀性腹膜增厚并强化,大网膜污迹样增厚、肠系膜受累及腹水、腹腔淋巴结增大等.
作者:韦寅;李瑞雄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用日立W-550CT扫描机.收集1997年至今300例腰椎管狭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继发性椎管狭窄占89.67%,其中退行性改变占77%,CT诊断正确率89.33%.结论:CT对椎管狭窄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腰腿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综合病症,椎管狭窄是其主要病因之一,且有逐渐上升趋势.传统X线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CT的广泛应用,对椎管狭窄的病因,具体部位及程度的判定有了显著的提高,为手术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收集我院1997年至今CT诊断腰椎管狭窄300例,而手术证实者268例进行分析,以探讨CT在椎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崔文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腮腺肿瘤临床较少见,本文总结分析了33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的超声和CT检查资料,以提高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超声和CT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于卫中;杨建秀;刘力波;周相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将异丙酚、复合酚酞尼、非那根、杜冷丁、利多卡因,应用于人工流产术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春华;寇建敏;张志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腹膜后脂肪肉瘤是原发于腹膜后间隙恶性肿瘤中常见的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居软组织肿瘤发病率第二位,占人体全部软组织肉瘤的10-16%.我院近8年来经CT检查和手术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7例,作者就其CT征象及临床特点作一简要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管升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右胫骨近端外后方骨软骨瘤误诊骨折,予以报道.方法:透视、拍平片、螺旋CT扫描并图像重建.结果:右胫骨骨软骨瘤.结论:骨软骨瘤误诊骨折.
作者:王文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颅脑扫描两种层厚(5mm、10mm)重建图像显示微小病灶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0例50岁以上颅脑扫描病例作为分析对象,使用SOMATOM欢悦双排螺旋CT采用2-5mm方式扫描,分别重建5mm、10mm层厚图像.结果:5mm层厚图像较10mm层厚图像显示出更多的微灶,新增微灶病例38例,增加显示率为63.3%,许多稳定性病灶得到确认,减少了误诊的发生.结论:5mm层厚图像较10mm层厚图像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显著临床价值.
作者:徐旭斌;沈贤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