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组织萎缩的CT测量与诊断

曾妙银

关键词:脑萎缩, CT测量, 脑细胞枯萎凋亡
摘要:目的:探讨脑萎缩的CT诊断征象.方法:主要通过测量以下几组与脑组织形体有关的数据从而确定脑组织形体属正常或萎缩改变:①脑沟纹的数量与深度;②脑室腔前角及体部的宽度;③侧裂池的宽度.将全部被测量的448例颅脑CT数据资料分成四个组:正常、轻、中、重度脑萎缩.结果:在总448例中正常组122例,轻度脑萎组144例,中度脑萎组78例,重度脑萎组104例.结论:认为CT检查对脑萎缩的形态学诊断是行之有效的佳检查方法之一;通过测量主要部位脑沟纹及脑室腔数量化的改变,并可再结合其他脑池脑室形态及脑组织密度的改变,进而推论出脑萎缩的程度,及进一步考虑是否并发有其他脑病存在,从而更好地对脑萎缩病变进行预防和治疗,提高对延缓脑组织退化改变的认识及改善脑萎缩患者的智力及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基层医院放射医疗设备应用的看法

    一、多元化新旧大型设备的引进 自90年代初已经在部分基层医院引进了昂贵的大型设备,在这期间有新设备,也有旧设备(二手设备).医院为了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及部分医疗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相互攀比盲目购进大型医疗设备,条件差的医院引进了二手设备,一些乡镇级医院无论是在技术、设施、环境,还是地理位置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医疗设备不能发挥充分的效应,使用率低下,特别是二手医疗设备昂贵的维修费都难以支付.

    作者:孙乐智;孙加峰;孙立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动态扫描在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

    目的:多层螺旋CT平扫,薄层增强动态扫描的应用,对辩析肺内占位性病变的性质,提高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尤其是早期≤3cm的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方法:对80例肺内占位性病灶,多层螺旋CT对病灶薄层平扫,感兴趣区以肺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肺动脉期15S,支气管动脉期36S,平衡期病灶90S.结果:①肺癌CT肺三期增强强化主要形式为无明显强化、显著强化和中等强化;②肺炎性病灶肺三期强化变化主要形式为轻度或中等强化、显著强化和显著强化的特点;③肺结核球及转移瘤肺三期强化变化较小;④肺癌大多数强化于支气管动脉期见不规则条状、斑点状强化血管影;⑤肺癌空洞的好发部位、分叶、大小、内部结构及壁结节的强化变化具有明显特征;③肺结核并发肺癌特征.讨论: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动态扫描对肺内占位病灶的肺三期强化的变化,与支气管动脉期病灶强化血供血管与血管床的面积因素相关,肺结核并发肺癌的诱发因素可能相关,有助提高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尤其对早期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作者:郑华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并发症的治疗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简称DVT),若不尽早进行有效抗凝治疗,终将有1/3患者发展成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简称PE).下腔静脉置入滤器为近年来发展起来有效拦截下肢DVT脱落血栓从而避免PE的方法.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3年2月为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经患肢足背静脉加压连续灌注尿激酶行溶栓治疗达到较好的效果.14例为左侧.男9例,女6例,年龄41-84岁,平均56岁.病史1-3m,平均28d,5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卧床休息一至三周时发病;2例为急性肾衰股静脉插管临时透析三周至两月发病;2例为高龄产后1周至2周发病;余6例均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下肢肿胀,从足部、小腿开始,向大腿进行性发展.急诊彩超检查结合常规下肢静脉步进连续造影,病变累及髂一股段6例;病变累及国-胫段2例;累及一侧深静脉达髂水平3例;达股静脉水平4例.使用三种15只滤器.急诊滤器置放术后,于患肢足背静脉连续加压灌注尿激酶,每50万U尿激酶、肝素5000U为一组,两小时内同时、分别注入.每一组或两组治疗后监测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值,以调整尿激酶及肝素的用量.当Fbg<1.0g/L时,立即停用尿激酶并严密观察病人,两小时后复查Fbg.必要时输新鲜冰冻血浆.PT应较对照组延长3-6s之内,APTT应是对照组1.5-2.5倍,TT不超过80s.超过上述标准,停用肝素一至两组,复查达标后可继续使用.每日注入8-10组,尿激酶400-500万U/每日,肝素3-4万U/每日.

    作者:秦立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Varian Clinac 23 EX直线加速器Reset按钮联锁维修1例

    故障现象 在没有安装托架和限光筒的情况下,旋转机架,准直器上的Reset按钮红灯被点亮,使机架旋转、床升降等运动被锁住,按Reset按钮不能恢复,若一直按住Reset按钮不放,能够恢复各运动.

    作者:赵德龙;祝洪义;王兵;于凌蛟;金肃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附40例报告)

    目的:分析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0例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重点观察肿瘤部位、内部密度、分隔、瘤壁、软组织成分.结果:40例卵巢恶性肿瘤术前37例明确定位、定性诊断.肿块表现为骨盆内不规则软组织影,92%直径>5cm,81%为囊实性,边缘不规则,78%可见分叶,8%可见钙化,病灶实性部分见明显不均匀性强化.转移表现多为腹水及临近器官结构受侵.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卵巢恶性肿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李蓓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CR系统在胸部体层摄影中的应用

    我们将CR(Computed Radiography)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应用于胸部体层摄影(tomography)中,得到了具有良好空间分辨率,较过去模拟摄影清晰度明显提高的二维体层图像,提高了对胸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料,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建龙;刘小芸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外伤性脾破裂CT征象分析

    目的:提高CT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外伤性脾破裂的CT表现和手术记录结果或保守治疗复查.23例均为平扫.脾破裂23例;并脾包膜下血肿5例;并腹腔积血3例;并发症11例.结论:典型CT征象:(1)脾形态失常、实质密度不均,脾包膜下血肿及腹腔积血.同时脾破裂有较多并发症;(2)CT增强扫描在脾破裂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远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胃癌的CT检查价值

    胃癌的CT扫描检查临床应用不多,有关文献报道较少,我们收集了2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CT资料,探讨其CT检查价值.

    作者:于卫中;刘力波;杨建秀;周相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糖尿病病人的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的检查及治疗

    目的:探讨糖尿病病人介入检查下肢动脉栓塞情况及治疗.方法:总结20例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血造影治疗方法,其中髂总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溶注13例下肢动脉血栓塞,单侧胫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4例,5例合并冠状动脉闭塞或狭窄.结果:13例放置留管滴注尿激酶、肝素,1-4天后9例溶栓成功,4例有明显改善.胫动脉支架成形术4例,5例合并冠状动脉单支或多支闭塞,PTCA3例获得成功,1例未能开通,另1例因弥漫性病变改作其他治疗.通过有效治疗,改善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供血,了解栓塞部位,为需要截肢病人提供准确部位.结论:有糖尿病史病人应注意血糖血脂外,也常合并心脑血管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早期超声,介入检查及治疗能及早防止栓塞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微循环,防止坏疽、缺血性坏死.

    作者:邓福友;欧阳大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球形肺炎23例X线误诊分析

    目前,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影像医学的发展,球形肺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所谓球形肺炎是指各种病原菌所致的肺部急,慢性炎症,是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在胸片上表现为球形或类球形阴影而与肺内的球形占位病变特别是周围性肺癌鉴别困难,往往容易造成误诊.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损失.本文回顾分析了23例急性球形肺炎X线胸片典型与不典型征象,认为临床症状不典型,不典型的X线征象,不仔细分析X线征象是引起误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袁天华;常亮;王玉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腹部动脉介入性血管造影剂量的选择及体会

    目的: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是腹腔脏器疾病的确诊及介入(灌注)治疗、出血点的寻找、血管的狭窄、畸形等病变可靠的检查方法.方法:本文收集我院2000-2002年以来腹腔介入161例共425条血管造影资料,现根据其造影效果满意程度,进行选择比较.结果:后确定腹部脏器血管佳有效剂量.结论:高质量的开展介入放射工作,需对造影工作过程中,准确掌握各支血管注射剂量,就操作中注意事项及操作常规提出必要的对策.

    作者:赵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灰度变换和直方图技术对突出病变信息的价值

    随着常规放射逐渐被数字放射所取代,诊断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如何发挥好数字放射得天独厚优势,大限度显示病变信息,总结我科近4年来对DR临床应用研究情况,供同道参考.

    作者:闫清显;滕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与CR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对照分析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surfsce shaded display,SSD)及多层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与CR(computed radiography)在诊断鼻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98例鼻骨骨折的SSD、MPR和CR的表现.结果:98例患者均有经SSD、MPR技术重建的图像及CR鼻骨侧位像.MPR对鼻骨骨折显示良好,98例患者均能清晰显示并能判断骨折类型;SSD在显示骨折类型方面不及MPR,本组仅显示72例,但立体感强,能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程度和范围;CR鼻骨侧位像仅显示58例,而且不能清楚显示骨折类型.结论:16层螺旋CT SSD和MPR结合使用对鼻骨骨折的显示明显高于CR鼻骨侧位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志斌;陈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右肾肾母细胞瘤1例报道

    患者男9岁.发现右上腹部肿块3天,无任何不适.CT平扫示:右肾区有一巨大肿块,大小为10.0×11.5cm2,中心为低密度,周边为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内可见少数钙化灶.增强扫描示:肿块呈分叶状,肾实质部分强化,中心低密度区不强化,但低密度区之间线状分隔明显强化,部分正常肾组织明显受压,并向前移位,呈新月形,与肿块交界清楚.肿块向上延伸到第二肝门平面,呈不均匀低密度,与肝脏实质境界欠清楚.CT拟诊:①肾母细胞瘤;②肾癌;③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是手术的适应症,手术后送病理检查诊断为:右肾肾母细胞瘤.

    作者:兰保恒;李清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放疗辅助热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

    目的:探讨放疗辅助热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放疗应用10MV高能X线,热疗采用内生场射频热疗机,频率为13.56MHz高频热疗机每次局部照射60-90min 6-8次后观察结果.结果:40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其中有29例(占72.5%)梗阻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7例患者B超检查提示肿瘤有所缩小,并获得了再次手术机会.结论:放疗辅助热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具有一定效果.

    作者:陶建伟;吴红卫;王晓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腹部肿瘤适形放疗的质量控制与摆位体会

    目的:提高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摆位质量.方法:应用瓦里安6MV-X线直线加速器匹配中科院大恒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三维全身肿瘤立体放射治疗计划系统(STSR-2000),对89例腹部肿瘤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治疗(3DCRT),每次照射剂量3-4Gy每周照射3-5次,肿瘤总剂量为40-50Gy.结果:通过多种物理方法可以提高摆位治疗质量.

    作者:郭建霞;储开岳;万志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

    膝关节的关节囊松弛薄弱,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靠韧带和肌肉.以内侧副韧带为重要,其次为外侧副韧带及前、后交叉韧带.

    作者:高国政;袁兴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输尿管癌的CT表现

    输尿管癌在泌尿系统肿瘤中比较少见,临床上容易漏诊和误诊.我们收集了6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尿管癌患者的CT资料,探讨其CT表现及诊断价值.

    作者:于卫中;杨建秀;孙涛;张胜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Ebsteins畸形并肺动脉狭窄及全内脏反位1例

    先心病畸形肺动脉反位实属罕见,现报道1例.患者女,24岁,心悸气短,无力,就诊.查体: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尖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压:80/60KPa.

    作者:马英杰;刘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过敏性肺炎的X线诊断(附31例报告)

    目的:准确诊断过敏性肺炎防止误诊.材料与方法:收集过敏性肺炎31例,均摄胸部后前位片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查,根据其X线征象结合的X线胸片复查.结果:每例病人双肺原病灶均见短期内吸收消失,少数病例肺野内重新出现新病灶,嗜酸性粒细胞均见增高.结论:此病例病灶均分布双肺野,且病灶周界模糊,短期复查病灶吸收消失,加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即可准确诊断.

    作者:郑永康;赵云秋;杨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报刊协会

主办:中国医用放射设备企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