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东人低分子量多肽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相关性研究

李敏雄;张建国;陈观贵;陈盛强

关键词:低分子量多肽基因, 多态性, 变应性鼻炎
摘要:目的:探讨广东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中低分子量多肽(low molecular weightpepitide,LMP)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相关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69例广东籍变应性鼻炎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者的低分子量多肽基因LMP2和LMP7进行扩增,并以Hha Ⅰ酶进行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结果:①变应性鼻炎患者LMP7A/A频率占8.70%,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1.35%,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型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变应性鼻炎病人中LMP7等位基因A的频率占36.23%,B的频率占63.77%,与正常对照组的A为47.09%、B为52.9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提示LMP7等位基因A与AR的发病呈负关联,B与AR的发病呈正关联.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婴幼儿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讨论

    目的:对婴幼儿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了临床病理讨论.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电镜观察,对4例婴幼儿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病理分析.结果:婴幼儿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镜下结构复杂多样,容易误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并不同程度地表达了Lysozyme,α-ACT,部分表达了Myoglobi.结论:光镜下瘤细胞分化好者,预后稍好;分化差者,预后较差.

    作者:彭婧;张美德;曾荣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红外光疗法治疗宫颈糜烂104例的疗效

    目的:探讨红外光治疗宫颈糜烂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04例宫颈糜烂者采用红外光为治疗组,80例采用聚甲酚磺醛溶液外敷宫颈为对照组,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红外光术后治愈率为67%,对照组31.3%,P<0.05.结论:红外光治疗宫颈糜烂是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卢秀娟;黄碧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移植术后中心ICU早期监测和护理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ICU早期监测和有效护理措施,为今后院内开展新技术项目--肝移植,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本院首例肝移植术的患者危重期进行早期监测和专科护理.结果:经过在中心ICU的及时治疗、早期严密监测及专科护理,该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在重症监护期,并未出现新的并发症.结论:肝移植术后危重期通过加强严密监测治疗、精确判断、及时处理,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原则,保护性隔离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平衡度过术后早期重症监护期,为肝移植今后的存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作者:卢肖兰;陈凤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

    目的:分析股骨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并评价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不愈合的效果.方法:1996年6月-2003年1月35例股骨骨折不愈合中,6例采用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21例采用通用股骨交锁髓内钉,8例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GSH)进行治疗;31例行植骨,4例行单纯闭合扩髓未植骨;8例同时行膝关节粘连松解术.采用X线检查及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随访10~36月,平均15.5月,所有病例均获牢固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5月,未见畸形愈合、感染及再骨折发生.按膝关节KSS评分,随访时膝关节平均活动度94°,较术前平均改善30°,膝关节平均评分95分,优25例,良10例.膝关节功能平均评分91分.结论:股骨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是内固定使用不当,内固定技术存在问题和骨缺损处理不当.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骨折不愈合具有固定可靠、便于膝关节早期功能等优点,但应联合行骨移植及膝关节粘连松解术,以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卢永辉;董伟强;白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89例急性白血病的生存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本院89例治疗和随访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以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曲线,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收集可能影响预后的31个因素的全部资料,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89例患者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0、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69.75%、49.33%、32.32%、18.71%、13.6%、10.80%和65.38%、53.85%、46.15%、30.77%、15.38%、15.30%,有15例达5年以上长期生存,总的5年长期生存率为14.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的长期生存率较其他类型高.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小于30×109/L、乳酸脱氢酶(LDH)正常、第1次化疗诱导缓解及终达缓解、缓解后有巩固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结论:急性白血病5年长期生存率为14.4%,M3预后较好,外周血白细胞、LDH、第1次诱导是否缓解、终缓解情况、有否巩固治疗是影响长期生存的主要预后因素.

    作者:王彩霞;毛平;周志衡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19例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外科处理方法探讨

    目的:对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探讨糖尿病足之佳外科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对近10年来治疗之191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分析,即对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创面床情况、手术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足经住院综合治疗,创面床经准备,创面可自愈或接受植皮;38例局部皮瓣转移覆盖之创面仅16例一期愈合.结论: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宜在创面床充分准备后行皮片移植术,不主张以局部皮瓣覆盖创面.

    作者:朱斌;朱家源;李新强;张涛;唐冰;陈东;张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肌瘤12例临床分析

    目的:重视子宫内膜癌与子宫肌瘤同时并存的临床现象,探讨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肌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1999年至2002年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肌瘤12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12例均有月经改变或绝经后阴道流血,诊刮符合率66.7%,较文献报道稍低.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不符率达50%.结论:临床工作中重视患者月经史的改变和绝经后阴道流血,警惕子宫内膜癌与子宫肌瘤并存的情况,防止延误诊断,提高早期诊断水平.阴道B超、诊刮术、宫腔镜各有优缺点,手术仍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作者:廖乐君;杨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分子干扰RNA片段逆转多药耐药

    小分子干扰RNA片段(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是长度为21~23 nt的小片段双链RNA.近年研究发现,siRNA可特异识别由靶基因转录的mRNA,并切割其中与siRNA反义链互补的区域,从而抑制靶基因的表达[1].利用这种RNA干扰技术封闭某些目的基因,阻止相应蛋白的表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用价值.本文就siRNA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彭思达;谭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广东人低分子量多肽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广东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中低分子量多肽(low molecular weightpepitide,LMP)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相关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69例广东籍变应性鼻炎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者的低分子量多肽基因LMP2和LMP7进行扩增,并以Hha Ⅰ酶进行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结果:①变应性鼻炎患者LMP7A/A频率占8.70%,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1.35%,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型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变应性鼻炎病人中LMP7等位基因A的频率占36.23%,B的频率占63.77%,与正常对照组的A为47.09%、B为52.9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提示LMP7等位基因A与AR的发病呈负关联,B与AR的发病呈正关联.

    作者:李敏雄;张建国;陈观贵;陈盛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低温缺氧/复温供氧新生鼠出血肺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的表达

    目的:检测低温缺氧/复温供氧新生鼠出血肺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方法:80只Wistar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三个实验组(H2、H4、H4R2组),H2和H4组分别予以单纯低温(10℃)缺氧(5%O2)2、4 h,H4R2组低温缺氧4 h后,再暴露于常温(37℃)高氧(95%O2)环境2 h.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肺组织HIF-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2、H4组HIF-1α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C组比较,P<0.05),H4组则有显著下降(与H2、H4组比较,P<0.05),但仍高于C组.低温缺氧阶段其表达水平与低温缺氧时间、肺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729、0.76,P<0.01).结论:HIF-1α参与了低温缺氧/复温供氧诱导的新生大鼠肺出血病变过程.

    作者:陶莉;陈克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紫杉醇、草酸铂、5-氟脲嘧啶和醛氢叶酸对大肠癌术后联合化疗的观察

    目的:观察紫杉醇、草酸铂(艾恒)联合5-氟脲嘧啶和醛氢叶酸对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及毒性.方法:对21例Duker's分期B~C期的术后大肠癌做上述药物化疗并与同期同病种的13例术后以5-氟脲嘧啶加醛氢叶酸化疗做对照.用药剂量为化疗第1天紫杉醇180 mg/m2静脉滴注.草酸铂150 mg/m2腹腔内灌注,5-氟脲嘧啶0.5g/d静脉注射,醛氢叶酸90mg每天3次口服.化疗第2~5天只续用5-氟脲嘧啶和醛氢叶酸.5 d为1疗程,每月1次,共用4至6疗程不等.结果:联合化疗组的CR(完全缓解)、SD(稳定)明显优于对照组.PR(部分缓解)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药物的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除脱发外,其余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紫杉醇、草酸铂、醛氢叶酸、5-氟脲嘧啶用于大肠癌根治术后化疗是有效和安全的,能延长生存期、减少复发.

    作者:雷建;郑文博;岑钧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300例医院感染现况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本医院感染(M)的现况,以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抽检300例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况调查.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67%,其中呼吸道感染占53.85%,泌尿道感染占19.23%,胃肠道感染占11.54%.ICU、血液科、神经内科等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氏菌,合并真菌感染7例.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偏高,为76.67%.结论:高危科室应该作为NI监控的重点.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管理,用于预防应严格控制.

    作者:林红燕;沈怀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岸蟹金属硫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表达

    目的: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岸蟹金属硫蛋白基因,建立金属硫蛋白原核表达的流程.方法:将重组质粒pET-GST-R转化至大肠杆菌,经PCR扩增和酶切检测,得到含重组质粒pET-GST-R的工程菌.结果:从IPTG浓度、IPTG诱导时间、金属离子浓度等几个方面摸索诱导金属硫蛋白表达的条件,表达出分子量约为33kD的融合蛋白.结论:成功制备金属硫蛋白的工程菌菌株.金属硫蛋白对大肠杆菌细胞毒性很大,培养基需添加金属离子.

    作者:陈祯;曹晓敏;涂洪斌;李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HLA-DR4和封闭抗体与妊高征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封闭抗体(blocking antibody,BA)两种免疫因素与妊高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顺序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测定妊高征组及对照组各38例HLA-DR4抗原基因,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封闭抗体对配偶CD3、CD4、CD8抗原的封闭作用.结果:妊高征患者HLA-DR4抗原基因检出率(36.84%)高于对照组(15.79%),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度妊高征夫-妻和母-胎间HLA-DR4相容性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妊高征组封闭抗体对配偶CD3、CD4、CD8抗原的封闭作用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母胎间免疫失衡可能与妊高征发病有关.

    作者:袁晓兰;黄艳仪;陈敦金;廖宝平;黎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硫代乙酰胺致大鼠肝性脑病模型的量-效关系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硫代乙酰胺(TAA)致大鼠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HE/MHE)的量-效关系.方法:设立3个TAA剂量组,分别以200、250、350 mg/(kg·d)剂量的TAA隔日行腹腔内注射,共2次,建立不同剂量TAA致大鼠肝性脑病的动物模型,1 d后进行检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门静脉血浆内毒素,血氨,肝功能,肝脏病理等指标.结果:不同剂量TAA组的大鼠在HE/MHE发生率,肝性脑病分级评分,内毒素,血氨,肝功能和肝脏病理变化等方面均差异显著(P<0.05),TAA剂量越大,内毒素和血氨水平越高,肝功能损害和肝脏病理变化越明显,HE/MHE发生率和肝性脑病分级评分越高,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TAA致大鼠肝性脑病模型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其中200mg/(kg·d)剂量TAA为制备MHE模型的适宜剂量.

    作者:张美华;贾林;杜洪;苏常青;李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铅对新生期长爪沙鼠脏器发育和血液系统的影响

    目的:研究铅对新生期长爪沙鼠脏器发育和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6~7 d的长爪沙鼠11窝,按窝数随机分成对照组、低铅组和高铅组,分别隔日腹腔注射乙酸铅溶液9次染毒,测定血铅和血液生理指标,并取脑和各脏器称重.结果:铅染毒组沙鼠的增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铅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铅与增重呈负相关(r=-0.537,P<0.01);染毒组的脑、心、肝、肾和睾丸等脏器重量以及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白细胞数(WBC)、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铅可抑制新生期沙鼠的生长发育,造成器官和血液系统的损伤.

    作者:韦永芳;戴丽军;黄莉;梁成结;刘寒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联合电灼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

    目的:联合电灼观察外用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对治疗及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观察组予电灼加局部外用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治疗,对照组予单纯电灼治疗,两组病例于治疗后第1、2、3月复诊,记录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3个月复发率分别为35.6%、62.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联合电灼局部外用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能够有效地降低尖锐湿疣的复发.

    作者:黄新宇;杨健;杨文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扶正祛瘀方治疗肝炎肝硬化60例临床观察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炎的结果,肝硬化的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乙醇、瘀血、梗阻性胆淤及遗传代谢缺陷等,在我国以肝炎肝硬化多见,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占大部分.我们根据扶正祛瘀的原则,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益气健脾、软坚活血组方,治疗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的肝炎肝硬化60例,从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余进;陈曦;张赤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在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中,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拮抗剂洛沙坦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CTGF)的影响.方法:差速贴壁法分离新生SD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及免疫组化法对其进行鉴定,不同浓度的AngⅡ(10-8、10-7、10-6、10-5mol/L)刺激CFs 48 h,再选浓度10-6mol/L分别作用6、24、48及72 h得出AngⅡ对CTGF表达作用的时量关系;再选10-6mol/L作诱导浓度,与10-5mol/L洛沙坦孵育48 h,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CFs CTGF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CT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AngⅡ(10-8、10-7、10-6、10-5mol/L)作用48 h及10-6 mol/L AngⅡ分别作用12、24、48、72 h,AngⅡ以浓度-时间依赖的方式促进CFs CTGF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洛沙坦10-5mol/L作用48 h,与AngⅡ组比较,65%以上抑制AngⅡ诱导的CTGF mRNA水平的表达即(1.46±0.18)比(2.31±0.23),(P<0.01),蛋白水平上使AngⅡ诱导的CTGF的表达减弱约73%即(35.99±5.64)比(68.86±7.27),(P<0.01).结论:AngⅡ通过AT1受体介导机制上调CFs中CTGF的形成,可能是AngⅡ致纤维化通路中的关键环节;洛沙坦可能通过抑制CTGF的表达,从而延缓心肌纤维化的进展.

    作者:区彩文;陈敏生;张立建;刘世明;黄少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卡马西平、丙戊酸对骨代谢相关激素的影响

    目的:分别探讨两种主要抗癫痫药卡马西平(CBZ)、丙戊酸钠(VPA)对骨代谢相关激素的影响,为因药物引起的骨代谢异常提供防治措施.方法:观察了60例年龄在18~40岁间的确诊癫痫患者.30例单独服用丙戊酸钠,30例单独服用卡马西平,时间≥6个月.5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每组男女各半.三组均测定其血清25羟基维生素[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血清钙(Ca2+)、血清磷(P3+)、碱性磷酸酶(ALP)的浓度.结果:卡马西平组血清Ca2+、P3+及25-(OH)D的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低,丙戊酸组血清Ca2+及25-(OH)D的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在这两组中血清PTH、CT、ALP的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结论:卡马西平和丙戊酸对骨代谢的影响不同.治疗上应有所侧重.

    作者:潘英;董必能;廖卫平;何小诗;杨少青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州医科大学

主办:广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