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蛋白激酶C在体外反搏保护缺血心肌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陆丽;吴伟康;郑振声

关键词:心肌缺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反搏动术, 蛋白激酶C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反搏保护缺血心肌的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检测缺血及外加反搏时缺血心肌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以及心肌细胞总、胞浆、胞膜蛋白激酶(PKC)活性,分析ANGⅡ与PKC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能激活缺血区心肌肾素(0.97±0.19 vs 3.21±0.67)、ACE(13.7±5.2 vs 33.9±7.9)和ANGⅡ(20±3 vs 154±19),ECP能抑制三者(2.36±0.59,23.3±7.4,107±19).缺血组细胞总、胞膜PKC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5.80±0.85 vs 7.76±0.92,3.43±0.76vs6.59±1.06),胞浆PKC活性则明显低于假手术组(2.37±0.39 vs 1.16±0.29).体外反搏对细胞总PKC无明显影响(7.15±0.64),使胞浆PKC恢复正常(2.67±0.52),对胞膜PKC(4.47±0.31)有一定抑制作用.ANGⅡ水平与胞膜PKC活性密切相关(r=0.873).结论:体外反搏对缺血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抑制作用,使PKC从胞浆移至胞膜,且ANGⅡ水平与胞膜PKC活性密切相关.提示体外反搏治疗心肌缺血时局部ANGⅡ可能通过PKC这一信号转导途径起作用.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性别长爪沙鼠血液生理生化值的比较

    目的:测定长爪沙鼠的血液生理生化正常值,并对两性的正常值进行比较.方法:采血后,用Coulter ACT血球计数仪检测血液生理指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用Beckman CX3生化仪测定血清电解质.结果:血液生理指标中RBC、HCT、HGB、MCH和WBC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MCV、MCHC、RDW、PLT、MPV、PCT和PDW等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生化指标中ALT和UA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TPROT、GLB、A/G、BUN、CREAT、CHOL、TRIG、ALT和血清电解质(Na+、K+、Cl-、总Ca2+)等均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爪沙鼠血液的生理生化值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指标两性间测定值有差异,但多数指标差异不显著.

    作者:戴丽军;肖庆忠;梁成结;韦永芳;文端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膀胱镜、B超、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膀胱癌诊断的评价

    目的:评价膀胱镜、B型超声(B超)、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膀胱癌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8例确诊为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膀胱镜、B超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膀胱癌的准确性.结果:膀胱镜、B超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膀胱肿瘤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38/38)、92.1%(35/38)和68.4%(26/38);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对于膀胱癌分级较高和肿瘤体积较大患者,B超和尿细胞学检查的准确率较高.结论:膀胱镜、B超检查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膀胱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作者:黄锦华;李泗耀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蛋白激酶C在体外反搏保护缺血心肌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保护缺血心肌的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检测缺血及外加反搏时缺血心肌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以及心肌细胞总、胞浆、胞膜蛋白激酶(PKC)活性,分析ANGⅡ与PKC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能激活缺血区心肌肾素(0.97±0.19 vs 3.21±0.67)、ACE(13.7±5.2 vs 33.9±7.9)和ANGⅡ(20±3 vs 154±19),ECP能抑制三者(2.36±0.59,23.3±7.4,107±19).缺血组细胞总、胞膜PKC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5.80±0.85 vs 7.76±0.92,3.43±0.76vs6.59±1.06),胞浆PKC活性则明显低于假手术组(2.37±0.39 vs 1.16±0.29).体外反搏对细胞总PKC无明显影响(7.15±0.64),使胞浆PKC恢复正常(2.67±0.52),对胞膜PKC(4.47±0.31)有一定抑制作用.ANGⅡ水平与胞膜PKC活性密切相关(r=0.873).结论:体外反搏对缺血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抑制作用,使PKC从胞浆移至胞膜,且ANGⅡ水平与胞膜PKC活性密切相关.提示体外反搏治疗心肌缺血时局部ANGⅡ可能通过PKC这一信号转导途径起作用.

    作者:陆丽;吴伟康;郑振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外显子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分析

    目的:观察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dopamineβ-hydroxylase gene,DBH)外显子2单核苷酸多态性G444A在广州地区汉族人中的分布,探讨其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以217例患者(家族性90例,散发127例)和109名健康人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DBH基因G444A多态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中DBH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84.3%和82.1%.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DBH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家族史对患者基因型或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没有影响.结论: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DBH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外显子2与精神分裂症不具有关联.

    作者:施佳军;赵振环;邓河晃;郭扬波;冯容珠;戴俊平;阳琼;陆欣乔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阴道镜辅助高频电刀治疗子宫颈病变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对阴道镜辅助下,高频电刀行子宫颈环行电切术治疗宫颈病变治愈率和减少结痂期出血的影响.方法:将宫颈糜烂Ⅱ度、宫颈糜烂Ⅲ度、CIN Ⅰ、CIN Ⅱ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研究组(48例),研究组在宫颈环行电切术前、中、后采取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宫颈结痂出血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治愈率为95.8%,有效率为100%,宫颈结痂出血的发生率为0.42%,较对照组治愈率为80.9%,有效率95.8%,宫颈结痂出血的发生率为19.1%,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阴道镜辅助下,高频电刀行子宫颈环节电切术治疗宫颈病变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充分了解病情,热悉技术操作的特点、细心的观察,精心的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和减少结痂期出血,是顺利完成宫颈环行电切术的重要环节.

    作者:孔丽雅;李锦玉;刘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腰硬联合麻醉后曲马多PCEA对产妇血浆胃动素和肠道排气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后用曲马多进行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产妇血浆胃动素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ASA Ⅰ~Ⅱ级择期剖宫产孕妇,双盲随机分为2组:P组(n=30)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手术后以1%曲马多进行PCEA;N组(n=30)为对照组,即腰硬联合麻醉手术后未进行镇痛.结果:麻醉后P组和N组的血浆胃动素水平呈逐步下降趋势,术后4 h呈显著性下降(P<0.01),至术后12 h两组的胃动素水平均呈现回升接近术前水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肛门排气时间,P组比N组有提早趋势(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对胃肠道功能有抑制作用,手术创伤对胃肠功能恢复也有影响.术后应用1%曲马多PCEA并不延长麻醉对胃肠道功能的抑制时间.

    作者:刘继云;佘守章;董源洪;廖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锌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口服锌剂提高前列腺液锌离子含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检测85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口服锌剂治疗前后前列腺液锌离子含量,结合临床主观症状与客观指标的观察总结其疗效.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锌离子含量为(153.8±90.2)mg/L,较健康男性(220.3±85.0)mg/L为低(P<0.01)经3个月口服锌剂提高为(232.4±82.6)mg/L,而主观症状改善有效率为53%,客观指标改善有效率为55%.结论:本口服锌能提高列腺液锌离子含量,可作为慢性前列腺炎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

    作者:缪智雄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pTet-On鼻咽癌SUNE1细胞系的建立

    目的:建立受四环素衍生物诱导表达外源基因的SUNE1细胞系,为研究特定基因定量表达在鼻咽癌的发生、转移及药物干预中的作用提供理想的细胞模型.方法:脂质体介导转染pTet-On质粒于鼻咽癌细胞系SUNE1,G418筛选得到稳定克隆,再瞬间转染pTRE-Luc,DOX诱导后检测光素酶(Luciferase)活性得到高水平诱导,低背景表达的SUNE1细胞系.结果:筛选得到的SUNE1细胞系受四环素衍生物诱导后能够低背景、高水平的表达.

    作者:刘启才;李晓艳;陈祯;陈耀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浆D-二聚体改变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变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乳胶凝集法(Latex法)对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3 d内及第4周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结论:D-二聚体水平的改变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

    作者:谭红愉;李少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女孩雌激素受体基因6号内含子区域两个新SNPs位点报道

    目的:在女性性早熟患儿中检测雌激素受体基因6号外显子及内含子基因序列可能存在的突变.方法:PCR扩增雌激素受体基因6号外显子及内含子,对扩增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在6号内含子一侧,发现两个100%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别为53G-67A和53T-67G.结论:这一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不引起氨基酸的替代,与女孩性早熟的发生也无关,但是否和其他疾病有连锁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耀勇;李冰;付欣;刘启才;周问渠;陈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梗死病人体感诱发电位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P对13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健、患侧的P15、P25、P40.结果:SEP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P<0.01).SEP与治疗效果有关联(P <0.05).结论:SEP客观反映脑梗死患者中枢感觉传导通路功能受损情况,并帮助预测其预后.

    作者:周进;李泽;刘月香;潘小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因学研究进展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Pregnancy in-duced hypenension)目前仍是我国孕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对妊高征的病因病理及其引起的脏器功能损害研究较多.

    作者:黄艳仪;陈敦金;陈小曼;佘若菁;苏念军;袁晓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长爪沙鼠脑底动脉的解剖学观察

    目的:观察长爪沙鼠的脑底动脉结构.方法:采用血管铸型剂灌注法制作长爪沙鼠标本,解剖观察长爪沙鼠的脑底动脉结构.结果:长爪沙鼠的脑底动脉来自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其小脑上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无后交通动脉相连接.结论:长爪沙鼠脑底动脉的后交通动脉缺损,不能构成完整的Willis动脉环.

    作者:韦永芳;文端成;戴丽军;叶炳飞;刘寒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食管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分析及防治

    目的:分析食管内钛镍记忆合金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共52例病人,食管癌、贲门癌29例,食管胃吻合口狭窄21例,自发性食管破裂2例,共置入各种钛镍记忆合金支架54枚.随访观察3~36个月.结果:内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均改善.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支架移位3例,支架堵塞9例,吸入性肺炎3例,呕血7例,残余漏2例,疼痛和异物感24例,严重返流症状5例.经过相应的治疗,除2例大呕血患者外,其余并发症均得到纠正.结论:虽然食管内钛镍记忆合金支架置入术后有不可忽视的并发症,但经过相应治疗,一般均可纠正,它是治疗食管恶性狭窄和自发性食管破裂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继先;张本固;蒋仁超;乌达;牟志民;陈保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中华眼镜蛇毒膜毒素对荷瘤小鼠S180细胞增殖和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蛇毒膜毒素(CTX)对移植性肿瘤的抑制及其对肿瘤细胞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四组,在各组小鼠右腋皮下接种S180肉瘤细胞,3 d后各实验组小鼠分别腋下注射CTX0.8 mg/kg、0.4 mg/kg、0.2 mg/kg各0.1 mL,连续10 d.分析统计荷瘤小鼠的体重变化和肿瘤抑制率,并通过核仁组织区银染技术(AgNOR)和bcl-2蛋白的免疫组化实验,探讨CTX对体内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CTX各剂量组荷瘤小鼠的平均瘤重和瘤/体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地减少(P<0.01),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CTX对体内S180肿瘤细胞的核仁形成区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底、中、高剂量组的AgNOR数(3.693、2.578、1.042)均比对照组(x=3.858)明显减少,且随着CTX处理的浓度越大,AgNOR的数目也越少(P<0.05,P<0.001);对照组肿瘤细胞的bcl-2蛋白表达强烈,经CTX处理后,bcl-2蛋白表达减弱或被完全抑制.结论:CTX对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rDNA基因的活性和干扰bcl-2蛋白的表达,从而干扰和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朱蔚云;梁敏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错配修复基因hMSH2表达低下与人群肺癌发病的关系

    目的:为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与人群肺癌发病的关系而进行本研究.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150例肺癌组织、40例正常肺组织、50对肺癌病例和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MSH2基因的mRNA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P53、C-MYC、K-RAS、BCL-2和hTERT等基因的蛋白表达;并分析有关暴露因素和肺癌的临床特征对修复基因hMSH2表达的影响,以及hMSH2基因与P53、C-MYC、K-RAS、BCL-2和hTERT等癌变相关基因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述基因在肺癌发病中的作用.结果:32.0%(48/150)的肺癌组织和5.0%(2/40)的正常肺组织存在hMSH2基因表达低下;16.0%(8/50)的肺癌病人外周血和2%(1/50)的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也可检出hMSH2基因表达低下.分析各种暴露因素和临床特征时hMSH2基因表达的影响,未发现与该基因表达相关的因素.但发现P53突变蛋白的过度表达与hMSH2表达低下有一定的关联,P值为0.02.hMSH2与C-MYC、K-RAS、BCL-2和hTERT基因的表达无显著性关系,P皆>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吸烟、P53突变蛋白、K-RAS癌基因蛋白和hTERT基因的过度表达是肺癌的危险因素,DNA修复基因hMSH2的正常表达是肺癌的保护因素,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状态和其他基因的影响后,hMSH2表达低下与发生肺癌的危险度OR值为9.17(1.31,64.09),P=0.035.结论:DNA修复基因hMSH2的正常表达在肺癌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该基因的低表达可作为判断肺癌易感性的标志.

    作者:吕嘉春;廖永德;王云南;何敏;王孝养;施侣元;吴中亮;陈家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颌面部骨折的比较

    目的:比较钢丝内固定和小/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面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4例颌面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6个月以后随访临床及X线检查,两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后者术后4-6周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避免了常见的并发症.结论:钢丝内固定和小/微型钛板内固定均是治疗颌面部骨折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小/微型钛板内固定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作者:刘江峰;张树标;高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晶高胶液在伴有失血性休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渗盐/甘露醇液在伴有失血性休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27例伴有失血性休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用7.5%NaCl-20%甘露醇混合液,按4 mL/kg-1静脉输入,术中锁骨下静脉穿刺,测中心静脉压、血压,术后测血常规及生化六项.结果:127例病人死亡29例,治疗前后病人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外周血白细胞变化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高晶高胶液用于伴有失血性休克颅脑损伤既可扩容又可降低颅内压,还可以减轻中心粒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早期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江振汝;马劲光;杨晓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血清ENA抗体的定量检测

    目的:定量检测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CHC)病人血清中各种抗可提取核抗原(extracted nuclear antigens,ENA)自身抗体的滴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自制的抗各种ENA(包括:Sm、RNP、ssA、ssB、scl-70、和Jo-1)的单克隆抗体包被ELISA板和小牛胸腺丙酮粉作为ENA抗原以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88例CHC病人、65例非慢性丙型肝炎肝病(non-CHC)病人和6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各种抗ENA自身抗体的滴度.并以健康人血清中各ENA抗体的滴度的均数加上3倍标准差(x+3s)的滴度为转折点,以判定各种ENA抗体的检出阴、阳性.结果:各种ENA抗体在CHC病人中的滴度和阳性率分别是:Anti-Sm为507±270单位(arbitraryunits,AU)和22.7%、Anti-u1-RNP为548±278 Au和17%、Anti-ssA为612±213 Au和27.3%、Anti-ssB为678±186 Au和25%、Anti-Scl-70为194±67 Au和6.8%、Anti-Jo-1为181±60 Au和5.7%.其中,Anti-Sm、u1-RNP、ssA和ssB四种抗体在CHC病人中的血清滴度和阳性率都明显高于non-CHC和健康人(P<0.05).CHC病人血清中各种ENA抗体的总阳性率为59.1%,明显高于non-CHC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5).有8例CHC病人同时患有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3例、多发性皮/肌炎2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其中有7例检出了至少一种ENA抗体.结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在诱导机体产生抗ENA抗体的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本实验方法能定量检测CHC病人血清中各种ENA抗体滴度,并对CHC的诊断及其预测其并发相关结缔组织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顾广梅;肖庆忠;宁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骨质疏松症病因的探讨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分析其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测定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对照组59例的肺功能、血气、腰椎和股骨近端部位的骨密度以及血钙、磷等生化指标.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较对照组的L1、L3、Ward's三角、股骨颈的骨密度明显降低(P<0.01);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P<0.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骨密度与氧分压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较易发生骨质疏松,低氧血症可能是一重要原因.

    作者:王红武;吴剑芸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州医科大学

主办:广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