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游离脂肪酸、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林育辉;何晓青

关键词:冠心病, 游离脂肪酸,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脂肪酸(FFA)、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25例具备完整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及生化检查指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断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其中,冠心病(CHD)组76例,非CHD组49例,并抽血检测其FFA、Hcy和hs-CRP的水平.结果 CHD组患者FFA、Hcy和hs-CRP水平较非CHD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FFA、Hcy和hs-CRP水平也随着提高(P<0.05).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Hcy水平也逐渐提高,但FFA及hs-CRP水平却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FFA、Hcy和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广东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结合鼻腔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100例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结合鼻腔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145例,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凡士林纱条鼻腔填塞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结合鼻腔填塞治疗,对比两组一次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鼻腔恢复通气时间、出血量、鼻腔黏膜恢复时间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一次治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鼻腔恢复通气时间、出血量、鼻腔黏膜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结合鼻腔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可明显提高一次治愈率,减少出血量和疼痛感,缩短鼻腔恢复通气时间和鼻腔黏膜恢复时间,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林欣润;麦锦生;方忠泓;陈锦贤;陈声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左房黏液瘤导致心肌梗死及脑梗死1例

    患者,男,55岁,因突发胸痛9h,于2015年7月17日入院.患者9h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前胸部疼痛,性质为压榨性,向后背部放射,持续约30min,伴恶心、呕吐,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院.既往史:患者5个月前因头晕1d、视物不清9h曾入住我院,诊断为脑梗死.吸烟史30余年,20支/d,未戒.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肌红蛋白253.0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16.0 ng/mL,肌钙蛋白Ⅰ 2.23 ng/mL.入院心电图(图1A)较患者5个月前心电图(图1B)有明显变化.

    作者:付超;张鑫;马建飞;孙丽娟;佟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FBXO4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RAS、P53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FBXO4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分析其与RAS、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检测正常乳腺组织、良性病变、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FBX044和RAS、P53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HBL-100)中FBXO44的表达.结果 (1)免疫组化示FBXO44在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率为3% (1/30),其与良性病变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XO44在良性病变、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中阳性率分别为13%(4/30)、50% (16/32)、78% (25/3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FBXO44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及ER的表达相关(P<0.05);(3) FBX044的表达与P53的表达正相关(r=0.488,P<0.05),与RAS的表达无关;(4)Western Blot示FBXO44在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表达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HBL-100(P <0.05).结论 FBXO44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密切相关;FBXO44与P53的表达存在相关性.

    作者:高歌;张建;程波;王莉;詹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姜黄素对伊立替康化疗导致的迟发性腹泻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伊立替康(CPT-11)化疗后所引起的裸鼠迟发性腹泻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 18只BALB/C-nu裸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3个组(n=6).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腹腔注射CPT-11 75 mg/kg,连续4d,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姜黄素治疗组在CPT-11注射前1d予姜黄素100 mg/kg灌胃,连续8d,其余两组同时予等体积的姜黄素溶媒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观察裸鼠一般情况和迟发性腹泻情况;HE染色法观察肠组织损伤情况;检测肠道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方法,比较3组间脯氨酸4-羟化酶β亚基(P4HB)、过氧化物酶4(PRDX4)表达差异.结果 模型组裸鼠连续4d注射CPT-11后,出现明显的迟发性腹泻;HE染色可见姜黄素治疗组肠组织损伤较模型组轻.姜黄素治疗组的SOD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而MDA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治疗组的P4HB和PRDX4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姜黄素对CPT-11所致的迟发性腹泻起到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SOD、P4HB和PRDX4等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因子水平,从而减轻CPT-11对肠道黏膜的损伤.

    作者:罗振涛;陈小伍;朱达坚;王国新;刘长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Apelin-13对血清剥夺诱导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apelin-13对无血清培养诱导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培养hUC-MSCs,随机分成无血清培养组(A组)和不同浓度apelin-13处理组,apelin-13处理组浓度分别为0.1 mmol/L(B1组)、0.5mmol/L(B2组)、5 mmol/L(B3组)、10 mmol/L(B4组).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hUC-MSCs表面免疫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MTT法检测0.5、5mmol/L apelin-13对hUC-MSCs增殖活性影响.结果 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表明,hUC-MSCs表达CD44、CD90、CD105、CD73、HLA-ABC,不表达CD34、CD45、HLA-DR.与A组比较,B1、B2、B3、B4组均抑制无血清培养诱导的hUW-MSCs早期凋亡,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3、B4组与B1、B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3组与B4组、B1组与B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2、B3组比较,细胞在490 nm 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定浓度内的apelin-13能抑制无血清培养诱导的hUC-MSCs早期凋亡,且这种抗凋亡作用可能不是通过促增殖作用引起的.

    作者:徐小红;高连如;沈童童;朱智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蛇毒诱导凝固抑制试验判断肝硬化凝血状态

    目的 研究常规凝血指标在肝硬化患者的变化,探讨蛇毒诱导凝固抑制试验(PICI%)在判断肝硬化凝血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肝硬化患者236例,正常对照组90例.均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ICI%的检测.结果 (1)肝硬化患者的P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病情加重逐渐延长,而PIC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随肝功能分级变差逐渐降低,且两指标在对照组、Child-Pugh A、B、C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 PICI%与PT呈负相关,且相关关系密切(相关系数r=0.649,P<0.01).结论 PICI%能够有效反映肝硬化患者的高凝状态,可作为临床准确判断肝硬化出血或血栓的指标.PT、PICI%均可作为临床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罗铎;聂玉强;沈波;杨其源;欧志涛;杨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MRI在直肠癌肠壁外血管侵犯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RI检查对直肠癌术前肠壁外血管侵犯(EMVI)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8例经纤维结肠镜活检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行盆腔MRI检查,检查后1周内按TME原则行直肠癌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有脉管瘤栓的患者再行免疫组化以区分是血管瘤栓还是淋巴管瘤栓.以病理学为“金标准”,进行影像学和病理学对肠壁外血管的评估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 MRI正确评估51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2例.统计分析显示MRI和病理学对肠壁EMVI的评估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 =0.644,P=0.000).结论 MR1对直肠癌肠壁EMVI能够提供较好的评估,有助于临床上挑选出能够受益于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患者.

    作者:陈勇;王爱军;郑宝军;张志勇;王海平;马梦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盐酸甲氧明和多巴胺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心脏泵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盐酸甲氧明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心脏泵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行择期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甲氧明组(n=20),麻醉诱导前微量持续泵注盐酸甲氧明4 μg/(kg·min);多巴胺组(n=20),麻醉诱导前微量持续泵注多巴胺4μg/(kg·min);对照组(n=20),微量持续泵注生理盐水4μg/(kg·min).分别于麻醉诱导前5min(基础值,T0)、诱导后2min(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及插管后5 min(T4)、插管后10 min(T5)、插管后15 min(T6)、插管后20 min(T7)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心率收缩压的乘积(RPP)的变化情况;同时应用心脏彩超监测血流动力学改变,生化检测心肌酶学变化.结果 麻醉诱导后(T1、T2、T3、T4、T6、T7),较之于对照组,甲氧明组与多巴胺组患者HR、SBP、DBP、RPP、EF%、FS、DT均显著增高(P<0.05),插管后20 min,甲氧明组CKMB明显低于多巴胺组(P<0.05).BNP、CTnI、Myo在麻醉诱导前后及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甲氧明和多巴胺均能安全使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间,两种药物均能维持此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提高左心室的射血分数,并且对老年患者BNP并无影响.与多巴胺相比,盐酸甲氧明能够减少心肌耗氧量及降低心肌损伤概率.

    作者:赵艳丽;田丹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诱导人宫颈上皮细胞上调细胞的自噬活性和表达水平的作用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诱导人宫颈上皮(HCE)细胞上调细胞的自噬活性和表达水平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HSV-2感染组、HSV-2瞬转组及不加病毒处理的对照组,通过Western blot分析、直接免疫荧光、间接免疫荧光、质粒DNA的转染等方法研究HCE细胞在正常培养条件下的自噬活性、HSV-2感染HCE细胞的自噬活性水平及激活自噬则使HCE对HSV-2感染诱导的白细胞介素-6(IL-6)和β干扰素(IFN-β)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HeLa和HEK293T细胞相比,HCE细胞具有高基础水平的自噬;HSV-2感染HCE后进一步诱导上调细胞的自噬活性和表达水平(P<0.05),并且呈时间依赖性的变化.自噬特异性抑制剂显著降低HSV-2感染所诱导的IL-6和IFN-β的表达(P<0.05),自噬激活剂则促进HSV-2感染诱导的IL-6和IFN-β的表达(P<0.05).结论 HCE细胞有着高基础水平的自噬;HSV-2感染HCE细胞早期进一步上调自噬活性水平;HSV-2感染HCE细胞诱导的自噬存在时间依赖性的变化规律;自噬参与了HSV-2感染HCE细胞的天然免疫应答.

    作者:李明远;马豫焕;王新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游离脂肪酸、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游离脂肪酸(FFA)、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25例具备完整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及生化检查指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断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其中,冠心病(CHD)组76例,非CHD组49例,并抽血检测其FFA、Hcy和hs-CRP的水平.结果 CHD组患者FFA、Hcy和hs-CRP水平较非CHD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FFA、Hcy和hs-CRP水平也随着提高(P<0.05).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Hcy水平也逐渐提高,但FFA及hs-CRP水平却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FFA、Hcy和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林育辉;何晓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CUL4B作用机制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介导的蛋白泛素化降解是调节细胞内蛋白水平及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CUL4是泛素连接酶E3的重要成员,在脊椎动物中存在CUL4A和CUL4B两种亚型,结构高度相似,功能重叠,但并不完全一致.以往对CUL4的研究集中于CUL4A,近年来对CUL4B的研究表明,CUL4B通过UPS参与对蛋白质的调控,在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组稳定、病毒感染、生长发育及遗传性疾病、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CUL4B在各种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在肿瘤中的致瘤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CUL4B在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线索.

    作者:张健;吴爱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后并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1例的护理

    经足量一线抗癫痫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持续癫痫发作且超过2h的状态称为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1].癫痫持续状态可急剧提高脑代谢率,耗氧量显著增加,同时大量的神经毒性产物可造成不可逆性神经元损害,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急剧升高,致心律失常和水电解质紊乱,加重脑水肿.研究[2]表明癫痫持续时间与预后密切相关,发作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病死率越高.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病死率达31.75%[3].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已广泛应用,不仅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而且取得了良好效果.2014年12月,我科成功救治了1例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后并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于华;邵翙;尹绍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在吸烟肺气肿大鼠肺泡隔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甲泼尼龙的干预效果

    目的 探讨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在吸烟诱导的肺气肿大鼠肺泡隔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干预的效果.方法 39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吸烟肺气肿模型组、甲泼尼龙干预组.正常对照组在室内环境下自由进食饮水;吸烟肺气肿模型组及甲泼尼龙干预组进行被动吸烟,当烟雾暴露1个月时,对甲泼尼龙干预组腹腔内注射甲泼尼龙,药物经生理盐水溶解,1次/d,10 mg/kg,每周6d;正常对照组、吸烟肺气肿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次/d,1 mL/次,每周6d.烟雾暴露90 d后,处死大鼠,抽取下腔静脉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ECA,制作肺组织切片、检测肺泡细胞凋亡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利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对肺泡隔凋亡细胞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VEGFR-2)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甲泼尼龙干预组比较,吸烟肺气肿模型组血清AE-CA、肺泡隔细胞凋亡指数(AI)均升高(P<0.05),肺组织中VEGF、VEGFR-2均明显降低(P<0.05);AECA与肺泡隔细胞AI呈正相关(r=0.98,P<0.05);大鼠肺组织肺泡隔细胞AI与VEGF、VEGFR-2呈负相关(r=-0.98、-0.99,P<0.05).结论 AECA与吸烟诱导肺气肿大鼠肺泡隔细胞凋亡相关,甲泼尼龙通过降低AECA表达及增强VEGF、VEGFR-2表达,抑制肺泡隔细胞凋亡而影响肺气肿形成.

    作者:马丽;张璐;张程;叶贤伟;万自芬;姚红梅;张湘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光学成像技术在舌癌研究与诊疗中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颌面部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美国癌症协会2013年统计结果显示[1],罹患口腔和眼部恶性肿瘤的人数约占癌症总人数的2.49%,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其病死率为1.26%.目前治疗措施中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外科医生在评估手术范围时常使用X线检查、MRI检查、CT影像以及超声检查.但此类成像技术因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导致了切除范围的不准确.比如颌面部肿瘤尤其是舌癌,术后缺损所致的颌面外观畸形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咀嚼、吞咽和语言功能,对患者造成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沉重打击,使患者在生活中备感痛苦和不便,严重降低了生活质量,致使外科医生在手术时对于切除范围往往手下留情.不仅如此,患处的术后增生及炎症细胞,多为有限性增生,受机体控制,不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仅利用传统影像系统,常难与肿瘤细胞相鉴别,而病理检查结果具有其片面性,无法全面预估肿瘤的残留量,往往因此误导下一步治疗.

    作者:刘雪莹;黄旋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亚甲蓝示踪、置管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下肢慢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周期长,迁延不愈,增加了患者负担.我们回顾分析了2010年7月至2015年6月治疗的22例下肢慢性骨髓炎患者,结果显示亚甲蓝示踪、置管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具有优势.报告如下.

    作者:潘月帆;黄俊文;黄安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舌鳞癌中肿瘤转移相关因子1的表达及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目的 应用量子点荧光探针检测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舌鳞癌组织中肿瘤转移相关因子1(MTA1)蛋白的表达强度,探讨MTA1的表达与舌鳞癌组织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量子点荧光探针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48例舌鳞癌标本MTA1在鳞癌组织及癌周围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按照组织病理分级分组比较各组间MTA1蛋白表达强度的差异.结果 量子点荧光探针检测MTA1蛋白在高分化(Ⅰ级)、中分化(Ⅱ级)及低分化(Ⅲ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73.3%、85.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TA1蛋白在3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8%、66.7%、78.6%,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分化程度越低,其阳性表达率越高.结论 MTA1蛋白表达强度与cN0舌鳞癌病理分化程度关系密切,MTA1蛋白可能在cN0舌鳞癌的局部浸润生长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铁柱;姜颖;陈坤;周昊;张宇;黄文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肺癌发生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亦称支气管癌.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男性癌症患者中,肺癌已居首位,在发达国家31%的男性癌症患者死于肺癌;女性发病率也迅速升高,25%的女性癌症患者死于肺癌,甚至超过乳腺癌[1].目前,对于肺癌的筛查仍然没有一种确切的方法,胸透和痰细胞学很常用,但是敏感度不高[2].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迅猛进展,分子靶向标记在肺癌的早期检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p53基因的突变,p16表达的缺失,端粒酶的表达,3p、9p或17p杂合性的缺失等.近有报道RNA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也影响着肺癌发生发展,而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s,hnRNPs)就是一类RNA结合蛋白,它是一种包含有20多种蛋白的蛋白超家族,分子量为32 ~ 120 kD,分别从A1至U命名[3].近年来,国内外关于hnRNPs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的报道日益增多,而且不同的蛋白家族成员在不同的肿瘤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各不相同的作用.

    作者:韩姣;曾凡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食管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环氧化酶-2的表达及其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环氧化酶-2(COX-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食管癌患者病理组织标本9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食管癌组织中VEGF-C、CXCR4和COX-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食管癌组织VEGF-C、CXCR4与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2%、57.3%与83.3%,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8%、10.3%、1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及COX-2的表达与食管癌TNM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相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纤维膜浸润及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CXCR4的表达与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有无纤维膜浸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无相关性(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组织中,VEGF-C、CXCR4与COX-2表达两两均呈正相关.结论 VEGF-C、CXCR4和COX-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且其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判断食管癌侵袭、转移以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毛广显;谢远财;牟志民;彭旭兴;乌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液透析患者脑卒中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442例成人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RDW取值为各次检测结果平均值.活动性出血期及出血后4个月内的RDW被排除.脑卒中经CT或MR证实,分为脑梗死和脑出血.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50个月,442例血透患者中62例(14.0%)发生脑卒中,包括41例(9.3%)脑梗死和21例(4.8%)脑出血.脑卒中以及脑卒中中的脑梗死患者的RDW比非脑卒中更高[16.5(15.5,18.0)vs 16.0(15.0,17.0)和16.5(15.5,18.0)vs 16.0(15.0,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出血与非脑卒中组间R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变量校正后,与第一分位比较,RDW第四分位发生脑梗死的HR值为3.55(95% CI 1.33~9.51),而RDW并非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DW升高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莫立仪;陈源汉;李志莲;徐丽霞;董伟;梁华般;李锐钊;史伟;梁馨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核因子-κBp65和白细胞介素-6与川崎病患儿血管炎和冠脉病变发生的关系

    目的 研究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核因子-κBp65(NF-κBp65)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与KD血管炎和冠脉病变(CALs)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28例KD患儿(根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为CALs亚组和Non-CALs亚组)使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PBMC NF-κBp65蛋白及血清中IL-6的表达水平,以14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KD患儿治疗前后PBMC NF-κBp65蛋白以及血清IL-6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KD患儿CALs亚组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on-CALs亚组(P<0.05),但IL-6的表达水平CALs亚组虽较Non-CALs亚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血清中的IL-6表达随PBMC NF-κBp65的表达强弱而改变,两者呈正相关(r=0.697 0,P<0.05).大剂量IVIG(2 g/kg)治疗后第3天,PBMC NF-κBp65蛋白及血清IL-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KD患儿PBMC NF-κB的活化明显增强,且作为诱导炎性细胞因子(IL-6)产生的上游环节,参与KD急性期血管炎的发生,并与CALs形成有关.而IL-6虽参与KD急性期血管炎的发生,但不是引起CALs的主要因素.大剂量IVIG在KD急性期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及炎性细胞因子如IL-6的表达,起到抑制KD血管炎症及预防CALs发生的作用.

    作者:刘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广东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