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辉
目的 对吸毒人群的丙型肝炎(抗-HCV阳性率)感染情况的检测分析,探讨吸毒人群传播丙肝的危险性,为预防和控制吸毒人群传播丙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96例吸毒人员和456例普通人群的血清丙肝抗体(抗-HCV).结果 吸毒组血清抗-HVC阳性率为64.5%(320/496),对照组血清抗-HCV阳性率为0.65%(3/456),吸毒人员丙肝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共用注射器具吸毒者HCV阳性率(88.3%)显著高于不共用注射器具吸毒者(27.0%).结论 吸毒人群是丙肝病毒的重要携带者和传染源,是丙肝防治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管理和干预,防止丙肝在该组人群之间的传播.
作者:王华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在生化检验中血液标本的采集部位不同、送检时间不同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方法 此次抽取于我院治疗的210例患者当做分析对象,其中男性112例,女性98例,均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并送检,选择104例患者分成甲组(52例)、乙组(52例),研究甲组抽取输液同侧血液标本,研究乙组抽取输液异侧血液标本;选择106例患者分成丙组(53例)、丁组(53例),研究丙组规范送检,研究丁组在规范送检时间后1 h送检.对甲乙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丙丁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乙组的氯浓度、钾浓度、肌酐浓度都大于甲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丁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都小于丙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丁组的肌酸激酶大于丙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患者的生化检验来说,血液采集部位不同以及送检时间不同会对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作者:龚向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在医学检验中,生物安全防护变得越来也重要,因为生物方面涉及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但是现在医学检验的学生生物知识浅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本文通过医学检验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现状做了全面的分析,并阐述了一系列应对的措施,目的是解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问题,提高实验室的安全保障,提升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也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
作者:许晓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对肝硬化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进行联合检测,为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测70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并与70例健康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PT、TT以及APTT明显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IB方面,肝硬化组下降的幅度又明显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和血小板参数的检测结果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判断预后和降低出血风险及病死率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马红萍;牛莉莉;王昌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医院各科室的感染流行情况以及其耐药情况,为较好地预防和控制MRSA在医院内的感染流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分离出的188株MRSA菌株进行患者性别、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的统计分析,并进行年度间的比较.结果 188株MRSA标本中男性占83.5%,女性占16.5%;科室分布数目以重症医学科病房、神经外科二病区、小儿科病房为主,同时重症医学科病房检出率也很高;MR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喹努普汀/达福普汀敏感,对其他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性,对于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有上升趋势;整体而言MRSA在医院3年检出率有升高趋势.结论 对医院感染工作进行更严格控制,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原则进行严格的执行,对重点科室、易感患者人群进行MRSA筛查和处理,结合患者感染MRSA的耐药特点以及患者自身的状态,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及治疗策略才能有效的控制和预防MRSA的医院感染.
作者:汪璐;曲远青;肖瑞;邹自英;万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与分析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00例乙肝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全部临床资料,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将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即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300例)和观察组(化学发光法,300例),检测指标为HBcAb、HBeAb、HBeAg、HBsAb、HBsAg等.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结果 观察组对HBeAb、HBeAg、HBsAg的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45例检出低水平(0.06 IU/mL-3.00 IU/mL)HBsAg,而对照组检出33例,占比7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检测浓度0.03 IU/mL与对照组0.14 UmL相比显著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批次内、批次间检测的精密度(变异系数)分别为<3%、<5%与对照组3%-5%、5%-10%相比显著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化学发光法具有检出率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好、敏感度强、操作简单等优势,且检出低水平HBsAg的几率较高,因而可有效防止发生漏诊、误诊等情况,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吴红兵;陈小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肺炎的临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儿100例,根据患儿细菌性感染情况分为观察组(54例细菌感染性肺炎)及对照组(46例非细菌感染性肺炎).两组患儿均检测其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血清PCT及hs-CRP阳性检出率,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PCT及hs-CRP阳性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血清PCT、hs-CRP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1周后,观察组血清PCT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hs-CRP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血清PCT及hs-CRP阳性检出率均明显低于治疗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CT水平对新生儿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诊断较血清hs-CRP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治疗期间定期为患儿检测其血清PCT水平可帮助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更为有力的指导及参考.
作者:周维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液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观察的联合应用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测的4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血液分析仪检测与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对比检测准确率.结果 血液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观察显示的成熟红细胞体积大小相同,对于其他异型红细胞形态无法提示(P<0.05);血液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观察对幼红细胞的提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分析仪在血液寄生虫,粒细胞内的空泡、变性以及中毒颗粒检测上无提示;血液分析仪能够提示幼稚粒细胞、核左移现象,对粒细胞形态无法判断.结论 临床诊断中血液分析仪仅依靠细胞的几种物理特性而无法达到完全的准确性,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对于异常血样还应当联合血细胞形态观察检测.
作者:潘艳;吴旭;刘大庆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医院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管理对策,旨在提升医院护理服务质量,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几率.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78例护理不安全事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参考组和综合组.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综合组采用改进后的护理方式,探讨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例数,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身体舒适程度和身体恢复情况等.结果 综合组患者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2例,综合组患者满意程度为82.05%,身体舒适程度为82.05%,身体恢复情况为84.61%;参考组患者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8例,患者满意程度为43.58%,身体舒适程度为23.07%,身体恢复情况为25.64%.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医院护理不安全因素进行改进,执行规章制度标准,落实护理人员责任,显著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促使患者更快更好恢复,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小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和肽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诊的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45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受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检测和肽素和肌钙蛋白(cTnI),使用ROC曲线和AUC表示诊断性能,同时根据两种方法的阳性率计算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和肽素和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肽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标准误为0.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5%CI:0.833-0.967.当和肽素水平超过0.519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灵敏度为73.3%.特异性为50%.cTn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结论 和肽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联合cTnI检查能够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冯雁明;杨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在乳腺癌体外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进一步提高精确放射治疗的摆位精度.方法 将接受体外放射治疗的64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应用乳腺托架固定体位;B组应用乳腺托架+真空垫固定体位.所有患者均在直线加速器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下拍摄正、侧位射野验证片,与CT模拟定位图像重建的数字化重建图像(DRR)进行比较,得出摆位位移数据.比较各组摆位误差的不同.结果 两组各方向摆位误差如下:左右(X轴):(1.309±1.273)mm和(1.261±0.014)mm(P<0.05):头脚(Y轴):(1.926±1.816)mm和(1.636±0.930)mm(P<0.05);腹背(Z轴):(1.896±1.239)mm和(1.962±1.163)mm(P>0.05).结论 在定期的EPID验证条件下,采用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应用乳腺托架+真空垫的固定技术在左右(X轴)及头脚(Y轴)方向上优于单纯乳腺托架,而腹背(Z轴)方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何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300例患者的尿液标本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每例患者的尿液标本分成均等的2份,全自动组运用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检测,而显微镜组则运用显微镜进行检测.本次研究检测工作均由同一位主管检验师完成,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取得的WBC、类酵母菌、RBC、EC、CAST、结晶及等指标的阳性符合率.结果两种方法对类酵母菌及结晶的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RBC、WBC、EC及CAST检出率显著高于显微镜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中具有操作简便、敏感度高及准确率好等优势,检测视野广阔,是显微镜检测视野的10倍左右,用于尿液有形成分检测具有突出的高效性及准确性.
作者:蔡德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应用全程护理的效果.方法 随机从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中抽选100例,根据护理的方式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给予患者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抢救成功率明显更高,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明显更短(P<0.05),且通过满意度调查显示研究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应用全程护理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全程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同时患者对护理更为满意.
作者:孙悠昀;茅安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贫血患者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4月于我院诊治的贫血患者中抽取65例作为研究组样本,同期抽取6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样本;对2组受检者实施血液检验,并就2组受检者的血液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研究组受检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其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其次是中度贫血患者,后是轻度贫血患者,不同病情的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两两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贫血患者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应用效果肯定,血液检验能准确检出贫血,并判断贫血患者病情.
作者:蓝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HCY水平与糖尿病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8日-2016年8月31日在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正常的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循环法检测两组血清中HCY的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研究的实验组患者的血清HCY为(18.23±4.17)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46±2.5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HCY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更高,定期监测HCY水平有助于评估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刘仕发;何俊;田光云;陈晓勇;王艳;李峰;田兰茂;杨俊勇;王亮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少白细胞技术与常规输血技术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0例输血患者,根据输注成分进行分组,即为参照组(n=40)与实验组(n=40),以常规输血患者选为研究参照组,以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患者选为研究实验组,观察两组输血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前后发热情况.结果 实验组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前后发热情况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少白细胞技术与常规输血技术应用在输血患者中均存在一定效果,但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更具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李青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老年食管癌放疗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来我院诊治的150例老年食道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展开了常规护理和人性化护理的应用研究,分析人性化护理在老年食管癌放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老年食道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53.24±3.56)分,远高于对照组老年食道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42.17±3.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食道癌放疗过程中应用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
作者:高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随着当前我国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通过应用检验技术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进一步的确诊,为患者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提升检验技术质量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对策进行分析,旨在提升当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整体质量.
作者:李文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相关性举措对检验所得结果可靠性、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以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免疫检验的120例患者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研究需求将他们随机分成对照组(血液检测行常规质控)、实验组(血液检测采取严格质量控制),比较不同组患者其临床效果情况.结果 两组检验质量问题发生几率方面,研究组(0.0%)与对照组(6.7%)相比更具优势;临床效果获得情况方面,研究组(96.7%)与对照组(78.3%)相比更具优势(P<0.05).结论 落实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可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降低问题发生率、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作者:金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鼻咽分泌物EB病毒DNA(EBV-DNA)检验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6年3月3日-2017年9月3日在本院就诊的50例鼻咽癌患者(观察组)和50例慢性鼻咽炎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都接受鼻咽分泌物EB病毒DNA(EBV-DNA)检验,对比EBV-DNA阳性率和平均值.结果 观察组EBV-DNA阳性率(70.00%)、平均浓度[(4.95±1.16)×102 copies/mL]都高于对照组(8.00%、0×102 copie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分泌物EB病毒DNA的定性、定量检测有利于鼻咽癌的诊断.
作者:何矣然;游义彬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