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循环肿瘤细胞的磁分选俘获技术

余坤;周永春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 磁分选俘获技术, 微栓子
摘要:原发肿瘤或其转移病灶经被动脱落(shedding)、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等方式逸入外周循环所形成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和循环肿瘤微栓子(circulating tumour microemboli,CTM)与肿瘤的发生、早期转移、病情进展及预后休戚相关.业已证实,对CTCs进行临床检测,掌握各类肿瘤实时动态,有助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其疗效、预后的评估,是罹患肿瘤患者实施个体化诊疗、精准医疗的试金石.本文就该技术概况、研究进展、利弊权衡和前景展望做粗浅综述.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无创气道咳痰机与叩背排痰用于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排痰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无创气道咳痰机与叩背排痰对肺结核患者排痰效果观察.方法 将8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无创气道咳痰机排痰,对照组采用常规叩背方法排痰.比较两组患者的排痰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排痰治疗耐受程度、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与排痰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咳痰机用于老年肺结核患者较叩背排痰效果好,且患者耐受程度高.

    作者:罗晓莉;杨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放疗科收治118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干预组骨髓抑制13例,放射性皮炎27例,鼻腔出血2例,对照组骨髓抑制25例,放射性皮炎40例,鼻腔出血10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预组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鼻咽癌患者骨髓抑制、放射性皮炎、鼻腔出血等毒副反应.

    作者:高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结核杆菌实验室检测技术与临床应用进展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文就结核杆菌实验室检测技术与其临床实际应用做如下综述.

    作者:严芝光;周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488份纤支镜灌洗液结核菌培养结果及耐药分析

    目的 探讨纤支镜灌洗液结核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对本院在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488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分枝杆菌快速培养法对罗氏培养基进行培养,并进行相应的药敏实验.结果 在所有488例患者中,灌洗液结核菌为阳性的共有114例,占23.36%;其中包含了4例非结合分枝杆菌;5例牛型结核分枝杆菌;105例结核分枝杆菌;而这105例结核分枝杆菌对于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利福平、氨基水杨酸以及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分别为15.24%、6.67%、1.90%、12.38%、2.86%、5.71%、0.95%.结论 对纤支镜灌洗液结核菌的培养对于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有着重要意义,而其耐药性实验结果则是临床治疗中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韦旭;可国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血液标本采集的部位、送检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和分析在生化检验中血液标本的采集部位不同、送检时间不同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方法 此次抽取于我院治疗的210例患者当做分析对象,其中男性112例,女性98例,均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并送检,选择104例患者分成甲组(52例)、乙组(52例),研究甲组抽取输液同侧血液标本,研究乙组抽取输液异侧血液标本;选择106例患者分成丙组(53例)、丁组(53例),研究丙组规范送检,研究丁组在规范送检时间后1 h送检.对甲乙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丙丁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乙组的氯浓度、钾浓度、肌酐浓度都大于甲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丁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都小于丙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丁组的肌酸激酶大于丙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患者的生化检验来说,血液采集部位不同以及送检时间不同会对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作者:龚向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在乳腺癌体外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进一步提高精确放射治疗的摆位精度.方法 将接受体外放射治疗的64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应用乳腺托架固定体位;B组应用乳腺托架+真空垫固定体位.所有患者均在直线加速器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下拍摄正、侧位射野验证片,与CT模拟定位图像重建的数字化重建图像(DRR)进行比较,得出摆位位移数据.比较各组摆位误差的不同.结果 两组各方向摆位误差如下:左右(X轴):(1.309±1.273)mm和(1.261±0.014)mm(P<0.05):头脚(Y轴):(1.926±1.816)mm和(1.636±0.930)mm(P<0.05);腹背(Z轴):(1.896±1.239)mm和(1.962±1.163)mm(P>0.05).结论 在定期的EPID验证条件下,采用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应用乳腺托架+真空垫的固定技术在左右(X轴)及头脚(Y轴)方向上优于单纯乳腺托架,而腹背(Z轴)方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何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3月17日-2017年3月17日我中心收治的200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重症组、一般组,各100例,再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50例),对比3组观察对象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组数据存在高度的差异性(P<0.05).结论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能够直接反映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

    作者:祁冬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脂肪肝临床生化检测指标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研究

    目的 通过比对数例脂肪肝患者和健康体验者的研究数据,研究脂肪肝临床生化检测指标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了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62例脂肪肝患者和6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 研究组各项脂肪肝临床生化检测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基本影响因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习惯因素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肪肝临床生化检测指标异常与脂肪肝患者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因素有关.

    作者:尚应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鼻咽癌患者鼻咽分泌物EB病毒DNA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鼻咽分泌物EB病毒DNA(EBV-DNA)检验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6年3月3日-2017年9月3日在本院就诊的50例鼻咽癌患者(观察组)和50例慢性鼻咽炎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都接受鼻咽分泌物EB病毒DNA(EBV-DNA)检验,对比EBV-DNA阳性率和平均值.结果 观察组EBV-DNA阳性率(70.00%)、平均浓度[(4.95±1.16)×102 copies/mL]都高于对照组(8.00%、0×102 copie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分泌物EB病毒DNA的定性、定量检测有利于鼻咽癌的诊断.

    作者:何矣然;游义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与分析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00例乙肝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全部临床资料,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将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即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300例)和观察组(化学发光法,300例),检测指标为HBcAb、HBeAb、HBeAg、HBsAb、HBsAg等.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结果 观察组对HBeAb、HBeAg、HBsAg的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45例检出低水平(0.06 IU/mL-3.00 IU/mL)HBsAg,而对照组检出33例,占比7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检测浓度0.03 IU/mL与对照组0.14 UmL相比显著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批次内、批次间检测的精密度(变异系数)分别为<3%、<5%与对照组3%-5%、5%-10%相比显著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化学发光法具有检出率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好、敏感度强、操作简单等优势,且检出低水平HBsAg的几率较高,因而可有效防止发生漏诊、误诊等情况,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吴红兵;陈小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常规性的血液检查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验手段在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中诊断的作用.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的100例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患者进行常规性全血的检查,而研究组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患者进行常规性全血检查联合全血CRP的检查,比较两组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对照组中一共检查出32例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患者,其准确率为64%,而研究组中一共检查出48例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患者,其准确率为9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性的血液检查联合全血CRP检查的诊断手段,能够提高细菌感染性的儿童疾病患者的准确率.

    作者:唐永华;胡新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患者共254例,将其按照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进行随机分组,用颈动脉超声进行检测,其中斑块组186例,对照组68例,同时检测254例患者空腹的SdLDL-C、Hcy水平,并比较斑块组与正常组SdLDL-C、Hcy水平的差异性.结果 斑块组SdLDL-C(P=0.001)、Hcy(P=0.00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影响因素分析显示,SdLDL-C(P=0.001)、Hcy(P=0.001),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水平SdLDL-C和Hcy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建议临床将这两大因素作为干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内容.

    作者:陈社安;张文斌;马婉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针刺配合自拟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针刺配合自拟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2017年本科室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4例.治疗组选用针刺外治、自拟方内服;对照组选用秋水仙碱、苯溴马隆片口服.结果 治疗组治愈32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治愈24例,好转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1.48%.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酸的变化及疗效有无差别.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疗效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尿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外治配合自拟方内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远东;樊奥;蒋晴;唐流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和比较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50例健康人群血浆FIB和D-D水平.结果 脑梗塞组患者血浆FIB和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临床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间血浆FIB和D-D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大面积梗死组>中等面积梗死组>腔隙性梗死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FIB水平和D-D在预测脑梗死面积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晓;韩利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新生儿黄疸病因鉴别诊断中应用血型血清学检测的作用

    目的 探析新生儿黄疸病因鉴别诊断中应用血型血清学检测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输血科2014年4月-2017年4月所收治的70例黄疸患儿,经血型血清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例黄疸患儿阳性检出率为25.71%,共检出18例血型血清学阳性患儿,包括游离抗体试验单项阳性患儿、抗体释放试验单项阳性患儿、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两项阳性患儿、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三项阳性患儿各3例、4例、9例、2例.结论 血型血清学检测可对新生儿黄疸病因进行鉴别诊断,检出率较高.

    作者:葛一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分析

    目的 对儿科细菌性感染疾病应用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细菌性感染性患儿共74例进行诊断实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血常规检验诊断,观察组采用联合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诊断,比较两组检验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总检出率,评估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检验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疾病总检出率(94.59%)显著较对照组(62.1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了提高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总检出率,保证诊断准确性,建议临床对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应用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诊断.

    作者:肖琦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某医院开放性伤口清创前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 统计分析近5年本院开放性外伤患者清创前伤口分泌物病原菌种属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 对骨外科和创伤外科新收治开放性外伤患者清创前伤口分泌物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8,057份清创前伤口分泌物中检出致病菌2,484株,致病菌检出率为30.83%;其中革兰阳性球菌789株,所占百分比为31.7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革兰阴性杆菌1,671株,所占百分比为67.27%,以大肠埃希菌多见,真菌24株,所占百分比为0.97%.结论 统计发现我院清创前的开放性伤口病原菌分布情况和临床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耐药率低于临床文献报道.了解本医院开放性伤口清创前伤口感染病原菌的组成结构及其耐药变化趋势,可加强临床医生抗感染治疗的针对性,为临床取得佳的感染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滥用抗菌药物而使细菌产生多重耐药.

    作者:夏寅辉;邓小芳;敬金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血液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观察的联合应用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血液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观察的联合应用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测的4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血液分析仪检测与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对比检测准确率.结果 血液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观察显示的成熟红细胞体积大小相同,对于其他异型红细胞形态无法提示(P<0.05);血液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观察对幼红细胞的提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分析仪在血液寄生虫,粒细胞内的空泡、变性以及中毒颗粒检测上无提示;血液分析仪能够提示幼稚粒细胞、核左移现象,对粒细胞形态无法判断.结论 临床诊断中血液分析仪仅依靠细胞的几种物理特性而无法达到完全的准确性,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对于异常血样还应当联合血细胞形态观察检测.

    作者:潘艳;吴旭;刘大庆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抗CD137L单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诱生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探讨抗CD137L单克隆抗体阻断CD137/CD137L信号通路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T淋巴细胞亚群及单个核细胞体外诱生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其在AA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方法,分析AA患者经抗CD137L单抗刺激前后骨髓T淋巴细胞亚群及单个核细胞诱生细胞因子IL-2、IFN-γ、IL-10的变化.结果 AA患者经抗CD137L单抗诱导后骨髓CD3+、CD4+、CD8+、CD25+T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T细胞亚群几无影响.抗CD137L使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IL-2、IFN-γ水平降低,但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使IL-10水平升高,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显著降低(P<0.05).结论 抗CD137L单抗可使AA患者T细胞亚群恢复或接近正常,使免疫状态得到改善,亦可使体外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IL-2、IFN-γ水平下降,IL-10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志敏;潘学霞;李尊昌;王雨存;王立盼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同型半胱氨酸试剂检测的性能验证

    目的 分析探讨北京九强(循环酶法)同型半胱氨酸在贝克曼AU6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的性能验证.方法 依据CLSI-EP相关文件,在AU680生化分析仪上对该试剂盒的准确度、重复性、线性、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临床可报告范围、回收实验等方面进行性能评价.结果 准确度偏差<5.48%、重复性CV<2.09%、线性R2=0.999,6、灵敏度=0.379,6、批内精密度(CV)为1.34%、批间精密度(CV)为1.31%;线性范围1.5μmol/L-50μmol/L,大稀释倍数为8,临床可报告范围1.5μmol/L-400μmol/L;抗坏血酸<20 mg/dL、血红蛋白<1,200 mg/dL、胆红素<20 mg/dL、甘油三酯<2,500 mg/dL,对试验无明显干扰、回收率101.7%.结论 北京九强(循环酶法)同型半胱氨酸在贝克曼AU680全自动生化仪上的分析性能良好,可用于临床检测.

    作者:帅奉飞;毛万成;田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