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联合尿液培养诊断尿路感染的价值评定

石建威

关键词:尿液, 有形成分, 尿液培养, 尿路感染
摘要:目的 将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液培养联合诊断方法应用于尿路感染患者中,评定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参与分析资料为2016年2月-2017年10月本院收入诊断的100例疑似存在尿路感染的患者,对100例患者实施尿液有形成分分析诊断与尿液培养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诊断尿路感染的敏感性相比于尿液培养诊断结果,有数据值分析和比对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尿路感染患者的诊断中采取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液培养联合诊断呈现较优效果.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分析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中PCT和CRP水平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中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100例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细菌性肠炎患儿作为细菌组,将50例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病毒组.监测两组患儿血清中PCT和CRP水平,并分析PCT和CRP监测在肠炎患儿的诊断价值.结果 细菌组患儿血清PCT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毒组患儿(P<0.05).PCT检测细菌组阳性率(88.00%)显著高于病毒组阳性率(26.00%)(P<0.05).CRP检测细菌组阳性率(82.00%)显著高于病毒组阳性率(40.00%)(P<0.05).PCT检测细菌性肠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RP检测.PCT联合CRP检测的敏感度低于PCT检测,但特异度显著高于PCT检测.结论 细菌性肠炎患儿体内血清PCT和CRP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肠炎患儿,PCT监测价值高于CRP监测,而PCT联合CRP检测敏感度虽然略低于PCT监测,但特异度大大提高,可降低误诊率.

    作者:侯新月;黄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1,25二羟维生素D3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对1,25(OH)2D3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不仅参与钙磷代谢,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而且在自身免疫调节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滑膜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进展中具有明确作用.现就1,25(OH)2D3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田亚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协同护理模式在慢阻肺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协同护理模式在慢阻肺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阻肺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与实验组(n=30),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施以协同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效果评分.结果 实验组的肺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协同护理模式在慢阻肺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具有较高价值与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碧桃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女性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检测及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 探究女性生殖道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情况,提出临床合理用药的措施.方法 选择本院妇科2017年4月-2018年4月间收治发生生殖道感染患者中的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生殖道的标本,检测病原微生物分析其感染的情况.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生殖道疾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对于支原体的检出率在各微生物中占高比例,为35.50%(71/200),其次为衣原体的检出率23.00%(46/200)与大肠杆菌检出率21.00%(42/200);而霉菌10.00%(20/200)、淋病奈瑟菌7.00%(14/200)以及滴虫的检出率1.50%(3/200)均相对较低.结论 在临床当中,女性的生殖道感染当中,主要的致感染病原微生物为支原体.临床检查应当重视对支原体的检查,同时针对各检查的结果进行合理用药.

    作者:卢惠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自锁托槽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 分析自锁托槽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正畸治疗患者62例,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两组.实施传统结扎式托槽的31例患者为参照组,实施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的31例患者为研究组,后对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的牙周状况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 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和龈沟出血指数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低,组间数据检验后P<0.05.结论 在正畸治疗中应用自锁托槽矫治器,效果理想,可以使患者的牙周指数有效改善,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作者:郭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糖尿病肾病诊断中血、尿β2-微球蛋白检测的应用意义探究

    目的 探究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组)、40例单纯型糖尿病患者(单纯型糖尿病组)、45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为对象,分别测定血、尿β2-MG和血清肌酐(Cr)及尿素氮(BUN),并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年龄和糖尿病病程与血、尿β2-MG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肾病组、单纯型糖尿病组、健康对照组的血Cr及BUN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纯型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肾病组血、尿β2-MG含量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纯型糖尿病组血、尿β2-MG含量较高(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年龄和糖尿病病程与血、尿β2-MG的关系密切,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血、尿β2-MG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血、尿β2-MG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华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尿常规检验与C-反应蛋白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

    目的 观察尿常规检验与C-反应蛋白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检验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择小儿急性阑尾炎患儿55例,进行尿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验,进行结果对比诊断结果均以手术病例结果为准.结果 观察组诊断时间(146.11±5.21)min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误诊率3.6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纯性阑尾炎检出率97.36%和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检出率为1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尿常规检验相比,C-反应蛋白检查小儿急性阑尾炎准确率更高和敏感性更好.

    作者:肖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持续质量改进用于急救仪器管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究持续质量改进用于急救仪器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脑外监护病房急救仪器管理的资料和情况,分析其不足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后将改进后效果与未改进前进行对比.结果 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前,对仪器会进行完好率检查并按照规范严格使用为36.6%,改进后增加到100%;医护人员对于持续质量改进的认知也由改进前的20%提高到83.6%;改进前仪器的完好率为82%提高到改进后的100%.结论 采用持续质量改进进行急救仪器的管理,利用其规范、科学、系统的特点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行要求,提高其积极性和急救仪器的完好率,为临床进行急救保驾护航,故值得进行借鉴和使用.

    作者:陈祺;童孜蓉;吴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尿液分析仪潜血检验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方法在尿液潜血检验中的效果

    目的 探讨分析尿液分析仪潜血检验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方法在尿液潜血检验中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在本院接受尿液检测分析的患者100例尿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尿液分析仪潜血检验和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结果均为阳性的有19例,阳性检出率为19.00%;以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结果为参照标准,尿液分析仪潜血检验结果的阳性检出率为76.93%,假阳性率为13.63%,假阴性率为8.97%;以尿液分析仪潜血检验结果为参照标准,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结果的阳性检出率为73.08%,假阳性率为26.92%,假阴性率为4.05%.结论 在尿液潜血检验中上述两种检测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具体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者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杨士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宝石能谱CT在去金属伪影技术佳单能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宝石能谱CT在去金属伪影技术佳单能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50例体内局部含有金属物并进行CT扫描的患者,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运用常规的CT方法分析在去金属伪影技术佳单能量的作用,实验组运用宝石能谱CT方法分析对去金属伪影技术佳单能量的作用.结果 对两组患者金属植入物后伪影重层面的CT值(HU)、SD值数据进行对比,实验组的数据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宝石能谱CT在去除金属伪影技术佳单能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能使伪影情况出现的概率逐渐减少,对临床医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医学技术的显著发展,对医疗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黄建宁;丁可;周竖平;黄瑞岁;慕鉴;何飞;刘秋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浅谈儿童血液微量元素检测结果的分析

    目的 分析比较儿童血液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130例儿童,分别进行两次分组,即男性组和女性组;1岁以下组、1岁-3岁组、3岁以上组.对比不同分组规则下儿童血液微量元素缺乏率.结果 男性儿童与女性儿童血液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岁以下儿童缺锌率明显高于3岁以上儿童(P<0.05);3个年龄段儿童的缺铁率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1岁-3岁儿童为高.结论 6岁以下儿童中,缺锌和缺铁的现象为严重,缺镁的现象为少见.1岁-3岁年龄段是儿童补充微量元素的关键期.

    作者:欧阳继斌;杨一鸣;徐文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分析

    目的 探讨Hp感染下患者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关联性,以期能够更加全面了解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安全保障.方法 本次临床实践回顾性统计分析了我院在2013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并接受胃镜检查、碳14呼气试验患者150例.其中,90例为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患者;选取了同期接受检查的60例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患者,本组60例同样接受相关检查的情况.综合评估比较2组患者的实际情况.结果 乙型肝炎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要显著高于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患者(P<0.01).在与Hp感染关系比较方面,胃溃疡患者中阳性检出率无差异(P>0.0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阳性检出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 乙型肝炎十二指肠溃疡与Hp感染相关性为显著;慢性乙型肝炎胃溃疡和乙肝肝硬化胃溃疡与Hp感染并无相关性.

    作者:廖树兰;谢伟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免疫功能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采取超敏C反应蛋白和免疫功能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 依据是否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将本院从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诊治的10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随机分组,一组纳入50例,即为实验组1(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实验组2(不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选取本院同期研究的5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参照组,分析三组儿童超敏C反应蛋白和免疫功能.结果 实验组1和实验组2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Hs-CRP、C3、C4、IgA、IgG、IgM与参照组对比,实验组1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Hs-CRP、C3、C4、IgA、IgG、IgM与实验组2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超敏C反应蛋白和免疫功能检验应用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作用显著.

    作者:阿迪亚.别尔哈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评估常规生化检验项目测量不确定度及探讨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估常规生化检验项目测量不确定及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罗氏Modular D2400型生化仪及配套试剂作为仪器,选用朗道为室内质控品,定值质控品、校准品均选用罗氏产品,行常规生化检验.评估各检测项目的扩展不确定度.结果 常规生化检验中各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甘油三酯的扩展不确定度均高于10.结论 测量不确定度可反映常规生化检验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将扩展不确定度作为评估常规生化检验质量的参照依据.

    作者:朱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比较盐酸纳美芬和盐酸纳洛酮在急性酒精中毒中的救治效果

    目的 比较盐酸纳美芬和盐酸纳洛酮在急性酒精中毒中的救治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45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纳美芬组22例,使用盐酸纳美芬治疗,纳洛酮组23例,使用盐酸纳洛酮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纳美芬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纳洛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美芬组患者用药后的清醒时间、急性酒精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纳洛酮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美芬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纳洛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进行救治时,使用盐酸纳美芬对患者进行救治能够获得更好的救治效果,患者的清醒时间、急性酒精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能够得到有效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能够得到有效降低,治疗有效率能够的显著提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急性酒精中毒救治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唐慧明;李雄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表法将9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分组研究,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处理,研究组则加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均完成相关问卷测评,研究组在护理满意率、护理后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可以改善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期间的心理干预与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期间的心理干预与护理.方法 选取2008年4月-2010年6月我院治疗的16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8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DS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够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其负面情绪.结论 护理干预影响较为显著,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期间,如施行干预,患者的心理状态较为稳定,对护理的进行也较为满意,投诉率明显下降,这对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谢利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 分析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于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为观察组患者提供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更低,GC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护理前,两组护理后的SDS、SAS评分以及PaCO2、PaO2水平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心理状态、血气指标与预后康复质量,可推广.

    作者:方竹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细菌属于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多的一类,其形状多种多样,包括:球状、杆状、螺旋状等.但是,细菌对人类活动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细菌能引起多种疾病,包括:肺结核、淋病、梅毒、砂眼等;另一方面,通过细菌能制作乳酪、酸奶,实现废水的处理等.细菌耐药性又称为抗药性,是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而产生的耐受性,且耐受性一旦产生,将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对于细菌感染主要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通过抗菌药物能降低临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但是,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再加上细菌耐药性的出现、蔓延,使得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以细菌耐药性为起点,分析当前抗菌药物在细菌中的应用情况,针对抗菌药物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降低细菌耐药性.

    作者:魏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血清Cys-C、hs-CRP和Hcy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Hcy、hs-CRP、Cys-C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90例2型糖尿病病人分成观察1组、2组、3组,30例/组,再选3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对比四组Hcy、hs-CRP、Cys-C水平、单项检测阳性率、联合检测阳性率.结果 观察3组Hcy、hs-CRP、Cys-C水平高,对照组低,单项检测观察3组阳性率高于其他三组,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 Hcy、hs-CRP、Cys-C联合检测应用在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立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