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利莎
目的 对比分析尿常规检验中尿分析仪和常规化学法的检验结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200名来院进行体检包括尿常规检验受检者,评价两种检测方法价值.结果 尿分析仪法与化学法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尿分析仪检测结果作为诊断标准.结论 尿常规检验中尿分析仪和常规化学法检验一致性较好,在严格质控水平下,尿分析仪可信度较高,可满足检验需求.
作者:王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本文展开对肿瘤的分子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当前肿瘤分子病理诊断的现状,及分子病理诊断对肿瘤的价值.在肿瘤临床治疗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提高肿瘤的诊断率,对于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本文在研究中从前人学者的研究出发,对前人关于肿瘤分子病理诊断的相关研究成果加以总结.
作者:谭娜;郑洪;黄佳佳;杨晓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分析新生儿出生后1d内的血糖变化规律与临床检验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分娩的新生儿200例,分别在1 h、12 h、24 h对新生儿的血糖进行检测.结果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1 h检测出有低血糖的新生儿20例,第12 h检测时低血糖的新生儿有3例,第24 h检测时低血糖新生儿有2例;早产儿,剖腹产新生儿,禁食产妇新生儿、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明显比正常出生的新生儿高(P<0.05);男性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新生儿(P<0.05).结论 按时检测新生儿的血糖十分重要,有利于在佳时间发现新生儿的异常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新生儿血糖异常状况.
作者:陆建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本文主要对新疆五家渠地区的幽门螺杆菌分型检测结果展开分析,探究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16年1月31日-2018年1月31日新疆五家渠7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免疫印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并对分型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02例患者中,435例HP抗体阳性,占61.96%.在435例Hp抗体阳性者中,其中372例行胃镜检查.I型Hp感染之中胃溃疡、胃癌、慢性胃炎以及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高于II型感染患者,组间对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在I型感染率的分析之中,胃溃疡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组间对比存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在临床之中,幽门螺杆菌分型检测通过免疫印迹法展开,有利于指导进行分型,加强用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减少耐药菌株发生,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赵润玲;薄茜;司静;张苗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株(CRKP)显著增加,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危害,也对临床治疗造成较大困难和挑战.CRKP有多种耐药机制,包括碳青霉烯酶的产生、外膜蛋白缺失或者数量减少、主动外排系统活跃等.因此,研究CRKP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与危险因素是解决其耐药问题并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途径.本篇文章对CRKP的耐药机制、定植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旨在加强临床对CRKP的了解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王晓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分析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孕产妇中的应用,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1日收治的198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不同组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何差异.结果 孕妇在生产后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时间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水平明显不同(P<0.05),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水平随着孕周的增加有明显上升的趋势(P<0.05).结论 孕产妇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会因生产方式和孕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提早发现并治疗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类的和血栓性疾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江若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脂检查项目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6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血脂检查.结果 研究组的血脂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血脂指标(P<0.05).结论 血脂检查项目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能够为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指导,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蕾;沈婷;方传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析尿常规亚硝酸盐测定与尿沉渣细菌计数对尿路感染的筛查.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260例尿路感染患者,均进行尿常规亚硝酸盐测定与尿沉渣细菌计数,对比两种筛查方法的效果.结果 亚硝酸盐的阳性预测值高于尿沉渣细菌计数,但阴性预测值低于于尿沉渣细菌计数,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亚硝酸盐的特异度高于尿沉渣细菌计数,但灵敏度低于于尿沉渣细菌计数,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路感染采用尿常规亚硝酸盐测定与尿沉渣细菌计数进行筛查的效果均显著,各有所长,可在临床中联合使用,提高筛查的准确度.
作者:薄蔚;周雪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Hp感染下患者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关联性,以期能够更加全面了解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安全保障.方法 本次临床实践回顾性统计分析了我院在2013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并接受胃镜检查、碳14呼气试验患者150例.其中,90例为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患者;选取了同期接受检查的60例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患者,本组60例同样接受相关检查的情况.综合评估比较2组患者的实际情况.结果 乙型肝炎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要显著高于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患者(P<0.01).在与Hp感染关系比较方面,胃溃疡患者中阳性检出率无差异(P>0.0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阳性检出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 乙型肝炎十二指肠溃疡与Hp感染相关性为显著;慢性乙型肝炎胃溃疡和乙肝肝硬化胃溃疡与Hp感染并无相关性.
作者:廖树兰;谢伟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动态检测血清β-HCG和孕酮(P)水平对空囊早孕孕妇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连续检测260例正常早孕孕妇(对照组)和260例空囊早孕孕妇(实验组)在妊娠5周-6周和7周-8周两个时段内的血清β-HCG和P水平.结果 在妊娠5周-6周时段内,两组的血清β-HCG和P水平均上升较快,血清β-HCG倍增比例(实验组71.9%、对照组90.8%)也都较高,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妊娠7周-8周时段内,实验组的血清β-HCG和P水平则上升较缓慢,有的甚至下降,血清β-HCG倍增比例(实验组9.6%、对照组82.3%)也明显降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早孕前期,空囊孕妇难以确诊;而早孕中期以后,通过动态检测血清β-HCG和P水平,结合临床与B超检查情况,可较单纯B超检查提前1周-2周确诊空囊早孕孕妇.
作者:赵连文;郭宝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PLT和血清钙离子水平与大量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关系.方法 收取本次研究大量输血患者100例,时间为2015年10月18日-2017年12月26日,后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输血量在1,000 mL-2,000 mL;对照组输血量>2,000 mL;健康组为健康体检人员(50例),对三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PLT和血清钙离子水平均低于健康组各项指标(P<0.05).结论 PLT和血清钙离子水平与大量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具有密切关联,值得研究.
作者:王琳雅;孔晓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严重程度和早期诊断血浆生化标志物水平的临床研究.方法 采用生化法测定了113例肝硬化和76例正常对照组血清肝酶水平.采用光学法和免疫比浊分析测定了以上两组的生物标志物[纤维蛋白原(fibr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PLT)、D-二聚体(D-dimer,D-D)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enine,Hcy)]水平,并进行了对比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评估了早期肝硬化诊断时的血浆生物标志物的水平.结果 113例肝硬化患者血清肝酶水平较之76例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0,001),并随肝硬化患者的严重程度而增高(P>0.05-<0.001).113例肝硬化患者血浆FIB和PLT水平较之76例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1),而血浆D-D和Hcy水平显著增高(P均<0.01-<0.001),并随肝硬化患者的严重程度血浆FIB和PLT水平降低,而血浆D-D和Hcy水平增高.ROC曲线表明:在临界值确定的情况下,D-D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大,灵敏度和特异度高,其次为PLT和FIB.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FIB和PLT水平明显降低,血浆D-D是早期肝硬化患者诊断的佳指标,其次为PLT和FIB.
作者:时振华;吴伟伟;茆亚东;赵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及质量控制.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月间本院所接收的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的患者数均为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痰液检测,给予研究组患者痰液检测与质量控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原性细菌阳性检出率.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病原性细菌阳性检出率进行对比,对照组患者的病原性细菌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的病原性细菌阳性检出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痰液检测联合质量控制能够有效提高病原性细菌的阳性检出率,能够提高临床检测的精准度,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使用.
作者:罗正广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临床分级与HPV分型感染的关系与特征.方法 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是从2015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18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并按照CIN分级可以分为I组(CIN I级-I级)、II组(CIN I级-II级)与III组(CIN I级-III级),每组例数分别为59例、62例59例,并针对三组对象应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分析技术来进行分型,分析CIN患者跟HPV感染的相关特性等.结果 三组CIN患者中I组、II组、III组HPV阳性分别为38例(64.41%)、55例(88.71%)与49例(79.03%),且II组、III组的阳性感染率明显比I组高,II组、III组双重感染比I组高.其他多重感染、三重感染、双重感染与单一感染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P>0.05).且HPV58与HPV31感染率较高.结论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不同临床分级与HPV分型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CIN I级-II级、CIN I级-III级阳性感染率高于CIN I级-I级患者,且HPV58与HPV31感染率较高可以作为研究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
作者:杜芳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只要有三种疾病中任意两种的重叠综合症就可以认为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包括生理性的抗体与病理性抗体,它是根据人体自身组织成分而产生的,由各种因素引发的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的检测技术主要有传统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免疫印迹膜条法,还有新型的xMAP微珠法.
作者:肖金根;潘细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对婴幼儿贫血予以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分析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重要性.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500例贫血婴幼儿,对500例贫血婴幼儿均予以血涂片和骨髓涂片的形态学分析,以此观察经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后的疾病病因.结果 500例贫血婴幼儿经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后发现可以明确病因的患儿例数有480例,其中,以缺铁性贫血多(193例),其次是急性白血病(155例),另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60例、溶血性贫血有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有21例,其他病因有11例.结论 骨髓细胞形态学对诊断婴幼儿贫血的临床价值显著,有利于明确婴幼儿贫血的具体病因.
作者:薄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本文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2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患者,其中女患者16例,男患者10例,年龄范围为25岁-78岁,在手术后拆线出院后一般常规给予口服甲状腺素片行TSH抑制治疗,每天服用的剂量一般均为100μg,在空腹的情况下,患者服用此种药物,根据每月抽血复查甲状腺功能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由于有些患者医从性较差,不安期服药,或者有些医生没有开具药物给患者,但北海市为沿海城市,含碘海鲜食物丰富.我们对26例术后复发患者(同期甲状腺肿手术患者329例)抽血测量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的情况,对患者的TSH数值的变化趋势及复发率、TSH抑制治疗情况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进行全面的研究.对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而言,在术后对其给予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后,能使TSH水平处于平稳的趋势中,并且术后复发的概率逐渐降低,对临床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被大力推广.
作者:邹卫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孕妇不同梅毒抗体滴度下的胎儿宫内感染率.方法 以我院接收检查的117例梅毒确诊单胎孕妇与胎儿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查梅毒螺旋体抗体,分析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孕妇不同梅毒抗体滴度下的胎儿宫内感染率.结果 117例梅毒螺旋体感染孕妇及新生儿TPPA试验结果均呈阳性.不同梅毒抗体滴度下胎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78.13%、92.59%、96.67%,100.0%.与原倍滴度孕妇的胎儿宫内感染率相比,TRUST 1:2、TRUST 1:4、TRUST 1:8的胎儿宫内感染率显著更高,并且呈正相关关系(r=0.683,P<0.05).结论 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孕妇梅毒抗体滴度与胎儿宫内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此病需要及早诊断实施早期控制,降低胎儿宫内感染率.
作者:陈丽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对急性胰腺炎采取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效果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5年2月-2016年1月期间)为急性胰腺炎组,另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并将2组患者经检测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浓度进行对比.结果 急性胰腺炎组的血清淀粉酶为(622.19±45.97)U/L,脂肪酶为(1,240.58±223.48)U/L,C反应蛋白为(27.22±4.99)mg/L,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清淀粉酶为(685.11±55.17)U/L,脂肪酶为(1,522.18±323.08)U/L及C反应蛋白为(32.97±6.22)mg/L,亦与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等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实施.
作者:蔡早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联合检测空腹血糖(FBG)、血清果糖胺(FMN)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糖尿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定2015年2月-2018年2月本院门诊接诊的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试验组,以及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员51例作为对照组,检验并对比两组的FBG、FMN和HbA1c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FBG、FMN和HbA1c指标比较,试验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BG、FMN和HbA1c联合检测可为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诊断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作者:冯锦茹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