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蔚
近年来随着对1,25(OH)2D3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不仅参与钙磷代谢,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而且在自身免疫调节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滑膜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进展中具有明确作用.现就1,25(OH)2D3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田亚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钠肽测定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4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脑钠肽及心功能指标测定.结果 观察组脑钠肽水平,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心功能分级的逐渐增加,BNP水平逐渐增加(P<0.05).BNP水平与LVESD、LVEDD呈正相关(r=0.601,0.613,P<0.05).结论 脑钠肽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邱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只要有三种疾病中任意两种的重叠综合症就可以认为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包括生理性的抗体与病理性抗体,它是根据人体自身组织成分而产生的,由各种因素引发的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的检测技术主要有传统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免疫印迹膜条法,还有新型的xMAP微珠法.
作者:肖金根;潘细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临床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单位来院体检人员140人,对其检验前护理干预工作进行观察和记录,并统计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临床检验前护理干预工作中样本的核对、采集和保存会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论 规范的临床检验前护理干预工作是保证临床检验质量的关键.
作者:王淑贞;王茜;刘爱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接受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对其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结果 实验组乳腺癌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在围术期接受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可促进其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
作者:潘筱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中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100例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细菌性肠炎患儿作为细菌组,将50例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病毒组.监测两组患儿血清中PCT和CRP水平,并分析PCT和CRP监测在肠炎患儿的诊断价值.结果 细菌组患儿血清PCT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毒组患儿(P<0.05).PCT检测细菌组阳性率(88.00%)显著高于病毒组阳性率(26.00%)(P<0.05).CRP检测细菌组阳性率(82.00%)显著高于病毒组阳性率(40.00%)(P<0.05).PCT检测细菌性肠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RP检测.PCT联合CRP检测的敏感度低于PCT检测,但特异度显著高于PCT检测.结论 细菌性肠炎患儿体内血清PCT和CRP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肠炎患儿,PCT监测价值高于CRP监测,而PCT联合CRP检测敏感度虽然略低于PCT监测,但特异度大大提高,可降低误诊率.
作者:侯新月;黄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比较儿童血液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130例儿童,分别进行两次分组,即男性组和女性组;1岁以下组、1岁-3岁组、3岁以上组.对比不同分组规则下儿童血液微量元素缺乏率.结果 男性儿童与女性儿童血液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岁以下儿童缺锌率明显高于3岁以上儿童(P<0.05);3个年龄段儿童的缺铁率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1岁-3岁儿童为高.结论 6岁以下儿童中,缺锌和缺铁的现象为严重,缺镁的现象为少见.1岁-3岁年龄段是儿童补充微量元素的关键期.
作者:欧阳继斌;杨一鸣;徐文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对高危妊娠初产妇给予产前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高危妊娠初产妇78例,分别给予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顺产率分别为76.92%、53.85%(P<0.05);实验组新生儿窒息率与产后2 h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高危妊娠初产妇患者给予产前护理干预措施,便于改善分娩结局,值得在临床工作中采纳.
作者:石亚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表法将9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分组研究,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处理,研究组则加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均完成相关问卷测评,研究组在护理满意率、护理后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可以改善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检测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2015年3月-2016年5月选择在我院接受全身检查的体检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有体检者划分为A、B、C、D4组(每组100例).A组采取HPV病毒感染检测.B组采取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涂片检测.C组采取宫颈活体组织检测.D组采取巴氏涂片检测.对比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检测结果以敏感度、特异度、PPV、NPV为主要标准.结果 A组与B组宫颈癌筛查敏感度、特异度、PPV、NPV数据均显著高于C组和D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PV病毒感染检测与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涂片的应用价值突出,能够有效提升宫颈癌检出率与检测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莎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医院感染隐患以及防护对策.方法 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所有医务人员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对检验科与其他科室的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检验科感染的原因,并且对检验科微生物室存在的感染隐患进行探讨,结合分析结果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的总感染率为4.2%,感染主要分布在三个科室:检验科、呼吸科以及消化科.其中,检验科的感染率为36.5%,呼吸科的感染率为13.9%,消化科的感染率为11.2%,其他科室的感染率仅为1.2%.检验科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呼吸科、消化科以及其他科室,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验科中,感染的来源主要是病菌感染和仪器污染.结论 为了有效防止医院医务人员出现感染,应该要加强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好各项安全制度.对于感染率高的检验科,针对存在的感染隐患,要不断加强检验科室的清洁消毒,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仪器设备,都应该要时刻落实好清洁消毒工作,提升防护水平,降低感染率.
作者:范永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纤维蛋白原和血常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常规与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FMPS、FC、A-max、F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D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DW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其MCV、RDW、M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纤维蛋白原和血常规检测对乙型肝炎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对患者肝脏病变程度准确反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迪;王家路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B型脑利钠肽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100例患者,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为不具有心衰疾病的患者,实验组为心衰病人,运用电化学发光的方法测定50例心衰病人与50例不具有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对NT-proBNP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 实验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1,640.5±540.9)pg/mL高于对照组(110.3±70.8)pg/mL,经过临床治疗后,实验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由(1,300.5±640.30)下降到(440.6±19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NT-proBNP水平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进行精确的诊断及日后的评估,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使心力衰竭的患者获得早期的治疗.
作者:陈雪芳;零培长;莫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细菌属于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多的一类,其形状多种多样,包括:球状、杆状、螺旋状等.但是,细菌对人类活动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细菌能引起多种疾病,包括:肺结核、淋病、梅毒、砂眼等;另一方面,通过细菌能制作乳酪、酸奶,实现废水的处理等.细菌耐药性又称为抗药性,是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而产生的耐受性,且耐受性一旦产生,将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对于细菌感染主要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通过抗菌药物能降低临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但是,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再加上细菌耐药性的出现、蔓延,使得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以细菌耐药性为起点,分析当前抗菌药物在细菌中的应用情况,针对抗菌药物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降低细菌耐药性.
作者:魏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糖代谢情况.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ACS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统计糖代谢情况.结果 (1)2012年ACS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约占48.09%,2013年占38.41%;2014年占31.80%;(2)2012年131例患者中ST段抬高心梗占71.76%,非ST段抬高心梗25.19%,不稳定性心绞痛3.05%,2013年分别为40.58%、28.99%、30.43%,2014年分别为39.71%、29.41%、30.88%,组间差异显著(P<0.05);(3)ACS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的合并症发生率为83.47%,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91%;糖耐量降低患者分别为82.86%、5.88%,均与糖代谢正常的ACS患者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 ACS患者中,非ST段抬高心梗比例逐年增多;糖代谢异常的ACS患者的合并症比糖代谢正常的患者多,住院期间不良事件也增多,我们应更加关注ACS患者的糖代谢情况.
作者:姜海兵;谢玉霞;王新斌;张静;林红;梁铖;刘文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自锁托槽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正畸治疗患者62例,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两组.实施传统结扎式托槽的31例患者为参照组,实施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的31例患者为研究组,后对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的牙周状况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 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和龈沟出血指数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低,组间数据检验后P<0.05.结论 在正畸治疗中应用自锁托槽矫治器,效果理想,可以使患者的牙周指数有效改善,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作者:郭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医疗机构诊断胎传梅毒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7年度全市有报告胎传梅毒的4家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查阅病案和传染病报告卡,观察是否按照确诊病例的标准报告胎传梅毒.结果 8例胎传梅毒的病案资料显示:(1)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查梅毒特异性抗体):7例婴儿阳性(TPPA),1例没做无结果;(2)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查梅毒非特异性抗体):2例生母滴度1:1阳性(TRUST),6例阳性(TRUST,没做滴度);2例婴儿阳性(没做滴度)2例滴度1:1阳性,1例阴性,3例没做无结果.(3)8例婴儿都没有其它检查资料,如暗视野查梅毒螺旋体、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4)8例胎传梅毒都是在出生时诊断并上报,没做随访检查项目.结论 这8例胎传梅毒的诊断依据不充分,不该以确诊病例上报.
作者:吴超良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探讨育龄妇女孕前优生检测的TORCH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7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950例行孕前优生检测的育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孕前女性血清中RV、CMV及TOX的IgG、IgM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 RV-IgG的阳性检出率为53.79%(511/950),CMV-IgG的阳性检出率为55.68%(529/950),CMV-IgM的阳性检出率为0.84%(8/950),TOX-IgG的阳性检出率为1.79%(17/950),TOX-IgM的阳性检出率为0.53(5/950).结论 对育龄女性在孕前优生检测中进行TORCH感染筛查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显著,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促进优生优育.
作者:刘瑞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对急性胰腺炎应用CT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将2016年8月-2018年2月到我院接受诊治的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CT影像扫描与增强扫描,再将检测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影像诊断的精准率为97.67%(84/86),与手术病理诊断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χ2=0.04,P>0.05).结论 将CT影像应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可取得较为精准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采用.
作者:李五路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回顾分析病毒性肝病患者的常规生化检验项目检验结果,以此来探讨病毒性肝病相关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0例于2016年-2017年间在我院进行常规生化检验的病毒性肝病患者的病历资料作为观察组,选取在我院实施肝病筛查的健康志愿者1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对照组志愿者的血液样本实施常规生化检验[白蛋白(ALB)、总蛋白(TP)、球蛋白(GLO)及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A/G)]和新指标[前白蛋白(PA)、腺苷脱氨酶(ADA)、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检验,将检验数值与观察组患者病历资料中记载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明确各项检验项目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被检测者的正确率分别为90.7%和95.0%,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观察组,两组的各项生化检测结果和诊断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检查在提高病毒性肝病患者诊断准确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新指标的检查则为病毒性肝病的诊断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二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病毒性肝病的诊断水平,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作者:周雪红;薄蔚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