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风
晓宇是一位30岁的年轻妈妈,在一家机关上班,女儿5岁了.眼看女儿一天天长大,本该幸福的妈妈,这么多年来,却被一种难言的痛苦所煎熬——总是毫无缘由地担心孩子被别人伤害.在单位里,晓宇如果和谁闹了点不愉快,哪怕是自己一句话说得不好,过后就总是担心人家会厌烦自己,会对自己不好,进而担心人家会对自己的孩子不好,会伤害自己的孩子.
作者:马志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Q:我今年30岁,是一名中学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单亲妈妈.两年前丈夫车祸去世后,我就独自带着年幼的女儿生活.平时我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日子过得挺辛苦的.好在女儿非常的乖巧懂事,我的心里很安慰.我原想就这样和女儿相依为命过一辈子,但父母都认为我还很年轻,总是催着我快点找男朋友,让我很烦恼.
作者:李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Q:我和老公结婚15年了,感情一直很稳定,我们都很信任对方,我从未怀疑过他会出轨.但是就在两个月前,他在出差时与同去的女同事发生了关系.事后,他非常后悔,也向我道歉了,我冷静考虑后,觉得他态度很诚恳,再说我们的孩子都13岁了,就表示可以原谅他.
作者:薛青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团体赛对于中国的体育爱好者而言是一个熟悉的概念.在我国流行的运动项目,诸如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等都有影响力巨大的团体赛事,大家熟悉汤尤杯(羽毛球汤姆斯杯和尤伯杯)、乒乓世锦赛、体操世界杯等大型赛事中,团体冠军都是有分量的奖项.在竞技体育越来越崇尚个人风格、个人能力的今天,为什么团体赛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同样是一块金牌,为什么团体冠军花落谁家往往得到格外的重视?对于运动员和教练员而言,团体赛又提出了什么特殊的要求,需要哪些特殊的心理准备呢?
作者:橙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煮一壶好茶,不仅需要好水,还需要一双巧手.这是我在朋友家喝茶之后体会到的.朋友是一位品茶人.煮茶、品茶是她拿手的,不过她爱的茶却是地地道道的兰花茶.自己种的兰花,野外的河水,普通的紫砂壶,而煮茶人则别有番情趣,长裙姗姗、长发飘飘、秀手纤纤.从不品茶的我,不知道何为“好茶”.那日写作间隙想起茶,就在00上留下签名:何为好茶?这之后,便有网友留言:拥有好茶并不难,难的是没有品茶的好心情.
作者:周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儿子六岁时,有一次我带他逛公园,进门后发现有人在套圈(一种游戏),奖品是笼子里的兔子.儿子看后,很感兴趣,而后拖着我的手索要零钱.我蹲下身,跟他讲了半天兔笼如何大,圈子如何小,套着的几率几乎为零之类的话,儿子皆置若罔闻,紧皱的眉头里倔强地写着四个字——非试不可.也罢,不是有句话叫“不撞南墙不回头”吗?那就让事实说话吧.
作者:一凡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摇滚歌手崔健的首《一无所有》,在上世纪80年代火爆大江南北.如今,在很多大学校园里,因为贫富悬殊太大,贫困大学生和家境较富裕的大学生,从平时的消费习惯,到择业的资源选择上都存在天壤之别.而崔健的这首歌,正是很多贫困大学生内心的真实写照.然而,面对经济上的拮据,我们除了有酸涩的苦笑,难道真的“一无所有”吗?
作者:廖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今年过三八节,我们几个四十来岁的女人聚会,说到奔“50岁”话题时,一个个都若有所失诚惶诚恐起来,恨不得时光被冷冻才好,其实,俺对50岁的自己还是充满信心的.掰着手指算算,50岁之前的我,其实过得蛮辛苦,从小在乡下长大,又赶上那个物质匮乏的70年代,吃根牛奶冰棍都不容易;80年代总算日子有些见好,经历了10年寒窗苦读,书山题海跋涉,好不容易熬到大专毕业;分进国企工作,已是90年代,婚姻和孩子接踵而来,单位效益差、工资低,也没有赶上福利分房,日子直紧紧巴巴;2005年偏又遭遇单位破产,只好揣着个会计师资格证东奔西走地技工作,打工的日子是紧张并辛苦的,但为了每月2000多元的房贷,为了孩子高昂的学费,每天都任劳任怨着.可以说,50岁之前的我,几乎都在为生计奔波,并没有给自己留多少真正的休闲时间.
作者:李咏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时下,我国正步入老年型社会,老年人口急剧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躯体功能逐渐退化,具体表现为许多脏器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许多老年人深受慢性疾病的困扰.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四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呼吸道疾病导致的死亡占世界人口死亡的60%.
作者:戴必兵;李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儿子从小就贪玩,成绩一直不是很好.为了让儿子顺利考入重点初中,两年前我就开始给儿子制定学习计划,可每次考试的结果却总是离我制定的分数线有很大差距.即将开学了,我预先制定好儿子新学期的各科成绩分数线,担心儿子有情绪,于是我跟儿子商量,打算先探寻一下儿子的口气.一开口,儿子便噘着嘴说:“妈妈,您不要每次都给我订那么高的分数线,我感觉我很难达到……”
作者:赵玉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超负荷的忙碌,为疾病埋下隐患我没有念大学,很早就进入社会,参加了工作.一开始我在家外企,给一家德国公司做宣传培训工作.我的工作压力很大,总是熬到第二天凌晨.为了在公司立住脚,我工作特别拼命,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后来奶奶患病住院了,我和妈妈一起去看护她.考虑到妈妈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我让她白天看护,我下了班晚上去看护.那时候,睡觉可能加起来只有两三个小时.就这样来来回回,工作繁忙加上看护奶奶,这样持续了大概有三四个月.没想到,就是这个时候,超负荷的忙碌,为我后来的疾病埋下了隐患.
作者:欣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青光眼生视神经损害是全世界首要的致盲原因之一,它是一组以不可逆性视神经损伤为特征的疾病,眼压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眼科方面的心身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原发性青光眼已被确认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也就是说,青光眼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王宁利;牟大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在在互联网这一个红斑狼疮交流群,群里有100多位红斑狼疮患者,绝大多数为女性.每天,群友们都会在网上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抗病经验和心得,大家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很多病友在这里找到了抗击病魔的信心和勇气.虽说“久病成医”,但也有些问题是大家都想问的,但苦于没有专业的解答.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北京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张学武主任.
作者:张学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常言说,老伴,老伴,愈老愈要有伴.“黄昏恋”为无数孤寡老人带来了晚年的温馨和幸福.然而,现如今,在老年人婚恋曲里,“黄昏离”现象有所增加,尤其是再婚老人离婚的较多.许大爷和老伴江阿姨退休前都是中学教师,都是丧偶人士,经人介绍,两位老教师很快便走上了红地毯.
作者:许圣义;刘晓燕;李荣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那天,我下班回家,在路上遇到个可爱的小女孩,她扬起长长的睫毛,微笑着喊我叔叔.孩子的眼睛清澈透明,纯洁真诚,看起来特别的天真可爱.尽管我并不认识这个小女孩,但我还是被她灿烂的微笑感染了,情不自禁地也在自己脸上绽开出一朵花来,并亲切地对小女孩说“小朋友好!”曾几何时,我也曾有着和小女孩那样天真烂漫的微笑,但随着年龄的渐长,生活的艰辛,我收敛起了自己的笑容,变得严肃、冷漠、本正经.
作者:周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人人皆“赌徒”?赌博行为的历史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作为一种展现了人类好奇心与好胜心的行为,赌博来源于人们与生俱来的预测欲望,可以说是一种人类独有的心理特征.形形色色的赌博行为以及千变万化的赌博形式,使赌博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融入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年代和不同阶层人的生命活动中.可以这样认为,在一个人形成自我意识后生命的任何一个阶段,他都可能显示出相应的赌博心理和赌博行为.
作者:苗国栋;李水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那年的10月,我17岁,到济南一所大学去读书.本来和父亲商量好的,他只陪我到武汉站办中转.可临行父亲却变了卦,要陪我去济南.记得我很不高兴,一路嘟着嘴,很少答理父亲,而父亲却一路小心地赔着笑脸.那时的我一脸的天真和浪漫,很想体味一下一个人天马行空的豪情.一切都安顿好,我们随便转转,坐车、下车、再坐车,看见大商场就进.我买了生活用品和食品,都挎在父亲宽厚的肩上.当我们准备回家的时候,父亲告诉我,我们迷路了,我哈哈大笑起来,太浪漫了.
作者:刘维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Q:得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应该如何面对呢?A:患者朋友常常会有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过分恐惧,悲观绝望;另一种是毫不在意,自我放纵,不配合医生治疗.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会导致疾病治疗失败的不良后果,因此,正确对待疾病,非常重要.本病的诱发和病情反复和精神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因此,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坚强乐观地面对疾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作者:张风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人大约历来善躲.汉语中就有躲灾、躲星、躲祸、躲债,惹不起还躲不起……大串与躲字有关的词.兵家韬略也讲究“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走,也是躲,说好听点,也可叫战略转移.实际上是挺不住劲了,光棍不吃眼前亏,快快开溜.躲,无非是怕一些坏事、乱事、麻烦事破裤子缠腰,粘到身上甩不开.一旦叫事儿缠上了,往小处说,要搭时间、捂精力、搭钱财,往大处说,还可能有性命之虞.所以,人们往往奉行一种冷漠懦弱的处世哲学,大凡事不关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绝不惹火烧身.
作者:李承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前几天,在作家孙道荣的新著《你有多重要》一书中,读到篇《不看也是一种尊重》的精短小说,个中情节就不赘述了,其大意可以概括为:在面对他人的残疾、破损、洋相和丑态时,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看”也是尊重,因为“那是个人的疤痕,别用你的目光,残忍地揭开它”!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是的,对于别人的残缺或伤痕,你越盯会让对方越反感,既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自身素质不高的体现.尽管你可能本意上并没有这种想法,但是你的目光却在不断地提示着对方:我正在看你不愿人触碰的东西例如遇到一个残疾人,你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对方会是什么感受?你又是什么心态?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看确实是一种尊重.
作者:荷丹兰 刊期: 2011年第12期